孔子是圣人,那老子是什么人?
回答这个问题,大约还要先从“圣人”的意思说起。圣的繁体有耳朵有口,大约有聪目明之意,《广韵》说,圣为“致力无余功貌”。而《风俗通》说:圣者,声也。闻声知情故曰圣。前者说的是行为能力强,后者说的是判断分析能力强。二者合在一起,就是知行合一。简言之,圣,就是有智慧,能力强的人。
有智慧,能力强,就可以为民造福。能够为民造福,老百姓自然就围绕在他的周围。这就是内圣外王。所以,在中国文化中,圣这个字一开始就与政治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两极,就是儒家与道家。在他们的著作中,“圣人”都是指为民造福的政治领袖。
《道德经》第二章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里的“圣人”,就是指统治者。不管是古代的尧、舜、禹,还是当时身居王位的周天子,都是所谓的圣人。这是道家思想。
儒家的《易传.系辞上传第五章》中,也有圣人的字眼出现:(道)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毫无疑问。这里的“圣人”所指,与上述《道德经》中是完全一致的。指的是社会政治领袖。而且,儒道两家都承认“内圣外王”的原则。
但是“内圣”体现的是耳聪目明的智慧,外王,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为民造福的行为上。因此,圣的本身又可分为知和行的两部分。明君圣主,体现在行上。而思想巨人体现在知上。明君圣主,是以行体现圣,能行必有知。否则无法行。所以,尧、舜、禹是不需争议的圣人。但是,在没有行为舞台的思想家们来说。他们的知,是否是正确的?就不得而知了。因此,他们的思想,就必须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
中华文化,是由百家思想汇聚而成。其中最重的两家,就是儒家和道家。需要说明的是,儒道两家不是孔子、老子二人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他们对上古三代文化继承的过程中,加上自己的理解而已。因为二者有着共同的源头。所以,两家在许多问题上还是有一致的地方。其中最大的相同点就在于,《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一样。都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老子的“无为而治”,落脚点还是在一个“治”上,所以,它也是君人南面之术。而孔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得是有为而治。这是他们的差异。
到战国和秦汉时期,老子和孔子成为两个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在百家著作中,都会被引用。比如《庄子》中,就有许多地方引用孔子的话,或是故事。法家,杂家等,引用二人思想的更是比比皆是。可见,儒道思想,共同组成中华文化的源头。我们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史记酷吏传》开始的时候,司马迁先引用孔子的话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是儒家政治观点。接着又引用老子的话:“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如果儒家为政思想,体现出以德治国的“有为”,则道家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则体现出为政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司马迁同时引用二家之言。说明在他的心里。为政之道,应该是有为和无为的相互为用,互相配合。
战国时期,秦始皇的统一六国。虽然是用法家之术。但也是有为的政治。到汉初平定天下之后。多年的战乱,造成民生凋敝。需要休养生息,这时,社会的管理应该无为而治。所以,汉初到文景之世。实行的是道家的政治思想。这个时期,在现实政治中,老子被称为“圣人”。孔子并不被重视。
景帝时期,儒生们曾就孔子与老子谁是圣人的问题与持黄老之术治天下的窦太后发生过冲突。儒生们认为孔子是圣人,老子不是。而窦太后认为老子才是真正的圣人,孔子不是。儒生们比较固执,是千年不改的性格特征。于是,大为光火的窦太后便把儒生关到野猪圈里,让他说明野猪讲仁义。关键的时候,汉景帝给了儒生一把刀子。才没有使儒生成了野猪的食物。
儒与道,是两家思想。无所谓谁是谁非,各自站在道的一方面。现实的争执,其实是政治利益的争夺。原因很简单,谁是圣人,谁得弟子就在现实政治中取得了话语权和行政权。所以,谁是圣人,其实与孔子、老子没有太大关系。而与争名争利的人自己有关系。圣人不圣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各自的思想就在那里。看你的选择了。你认同谁,谁就是圣人。没必要强迫别人一致。
还要说一点,圣贤的话语,是儒家的系统。在儒家的系统里,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圣人的境界。比圣人低一档次的,就是贤人。所以,儒家人格修养的目标,就是成贤成圣。
道家在老子这里,对于人格的境界大约与儒家没有太大的差异。人格的最高境界,也是圣人。但到庄子的时期,庄周因为对政治的失望,便把目光从社会治理,转到个人自身。既然对社会治理不感兴趣,人格修养的标准,就没必要停留在原来的系统中。于是,庄子建立了另一个不同于儒家的标准。这就是至人,神人,圣人。庄子《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的这个评价体系里,圣人还在其内。
到汉末,道教出现。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本土宗教。道教虽然以“道”为名,但与道家却并不一致。道教出现之后,道教的体系,就进一步发展起来。形成与儒家完全不同的系统,圣人的系统一般不提了,改为真人,神人,仙人之类。
当老子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时候,老子就从现实政治层面上,进入到宗教层面上。同时,儒家思想在汉之后成为主流政治思想,孔子的圣人之位便固定了下来。当老子成为神仙的时候,孔子也一步步的成为“至圣先师,文宣王”等等。二人在各自的系统里,步步前行。但这些尊号对他们本人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它只对政治和宗教系统里的利益相关者有用。
在这个问题里,我最终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我相信朋友们看完我的疏理,会有自己的答案。
孔子是圣人,那老子是什么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读:dān),一字或曰谥伯阳,河南鹿邑人。华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厉乡,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3][6]
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誉有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因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称为“太上老君”。
孔子是圣人,那老子是什么人?
谢谢邀请!孔子是圣人,那老子是什么人?老子也是圣人,孔子是儒家的圣人,老子是道家的圣人。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研究哲学思想的先驱,对后世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他的作品主要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与世无争。要求人们从事物的客观实际出发,去研究客观事物的人生哲理。要求人们顺其自然,做事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以此达到人和天道的和谐。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一生极力宣扬为统治者服务的三纲五常,仁义道德。自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以后,孔子的思想就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就这样相应地提高了。也正因如此,人们一提到圣人,就会想起孔子,而忽略了老子。实际上老子的思想贡献远在孔子的思想之上。老子比孔子的年龄大,孔子一生多次去求教老子,可以说,老子是孔子的老师,对孔子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
老子和孔子都是世界文化名人,对世界文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由于历代统治者极力抬高孔子,所以孔子的圣人地位显得高些,而老子在我国人民心目中,地位也不逊于孔子,甚至高于孔子,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把他奉为道教的神,可见老子的圣人地位是非常高的。
孔子是圣人,那老子是什么人?
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而且是最为独特的圣人。当然了,还有其他人会被称为圣人,比如老百姓会把关公叫“武圣人”。但是如果中国人只说“圣人”这个词时,很多情况下都是专指孔子。
那么老子是什么人呢?他是“神人”、“真人”。这不是我说的,而是孔子和庄子说的。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孔子曾向老子问礼。从老子那里出来后,孔子对弟子们感叹道:“我知道鸟能飞,鱼能游,兽能跑。能跑的,我能用网去捉它;能游的,我能用丝线钓它;能飞的,我能用弓箭射它。但老子就像是腾云驾雾直升天际的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孟子·尽心》中说:“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在孔子眼中,老子就属于“圣而不可知之”,神龙见首不见尾,让人无法捉摸,因此可以称之为神人。
《庄子·天下》中也曾对老聃有所评价。他说:“老聃以根本的道为精微,以有形的物为粗杂,以有余为不足,恬淡安静地与造化灵妙同在。老聃真是古代的博大真人啊。”所以在庄子眼中,老聃是一位道术博大的真人。
老子是我国有史记载的第一位哲学家,他写的《道德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圣典,千古奇书。孔子也深受老子影响,比如老子说“无为而治”,孔子则说,舜这个人端端正正地坐着就能治天下,无为而治说的就是舜啊。老子说:“慈,故能勇。”孔子则说:“仁者必有勇。”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足见孔子深受老子影响。
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孔子是圣人,那老子是什么人?
古人把天下人分为五等二十五种人,其次第为:
上上五等人:神人 真人 道人 至人 圣人
上五等人:德人 贤人 智人 善人 辨人
中五等人:公人 忠人 信人 义人 礼人
次五等人:士人 工人 庶人 农人 商人
下五等人:众人 奴人 肉人 小人 愚人
由此,孔子被尊称为上上五等人第五位“圣人”,而老子被列为道人,排在孔子前面,孙思邈被称为孙真人。
孔子是圣人,那老子是什么人?
孔子和老子都是同一时代的人,但他们属于不同的学派。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的是“仁者爱人”,“君君臣臣”,带有强烈的政治性,所以,其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推崇,加之孔子又重视教育,是教育家,很荣幸被老百姓接收。至于孔子被称为“圣人”,其实这也与统治者有关,统治者推崇孔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将其推崇其“圣人”这也是顺理成章的;至于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其思想具有哲学性,远离政治性,不被统治者推崇,加之其“道”,很难被老百姓理解,故只能称得上“哲学家”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