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黄仁宇认为万历十五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
万历十五年,也就是公历1587年,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开篇就说,这一年是很平常的一年,可是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一年作为题目?可见这一年在他的心里并不是平常的,为什么不平常呢?抛开世界史上的西班牙无敌舰队出征,单从大明王朝的历史来看,作者书中所论六人全部与这一年有所瓜革,也就是说万历十五年是书中六个主人公的交集点,既使这一年没有发生什么影响历史的重要事件,可是通过对大明王朝这一横断面的观照,可以清楚的看到这六个人,再通过对六个人的观照,可以找出大明王朝之所以衰落,以至灭亡的原因。
《万历十五年》总共有七个章节,分析了六个历史人物,其中万历皇帝独占两章,一章是《万历皇帝》,另一章是《活着的祖宗》。这两章以及关于张居正的一章《世间己无张居正》,申时行的一章《首辅申时行》,这四章基本上是对大明王朝的政治制度进行批判。剩下的三章一是关于海瑞的《古怪的模范官吏》,其着眼点在于道德批判;关于戚继光的《孤独的将领》,着眼于对大明朝军事制度的批判;李贽的《自相冲突的思想家》,着眼于思提形态的批判。
在黄仁宇的叙述和评论中,可以看到大明王朝是怎样腐朽没落的。但是,黄仁宇研究历史的方法很明显是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以西方特别是美国现代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标准来评判大明王朝的。注重技术的建构,试图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某些借鉴。黄仁宇虽然提出了大历史的观点,既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史的范围内进行评价和考量,但我觉得,他在重视与世界横向对比的时候,可能稍微忽略了在中国历史纵向上的分析,得出的结论难免也会有所偏颇。这一点,与五四先贤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是很相似的。
《万历十五年》一书,最核心的人物,其实是张居正。虽然在这一年里,张居正己去世五年,但是,书中的其它人物,都与他关系密切。万历皇帝,是张居正的学生。从张居正万历十年去世,到万历十五年这五年的时间里,张居正在位时实行的有利于大明王朝的政策己被全部推翻。同时在这一年,皇长子朱常洛己满五岁,而万历所喜爱的福王朱常洵己经出生,万历己经有了废长立幼的想法,皇储之争己开端倪,而万历的怠政,与皇储之争有莫大关系,故而,对万历来说,十五年是他政治上的一个转折点。
申时行是张居正的继承人。虽然在张居正去世的时候,其上还有张四维,可是张四维很快去职。申时行成了那段时间的内阁首辅。以申时行之聪明,并非不知张居正的做法对大明王朝有百利而无一害,可是在万历皇帝一意清算张居正的背景之下,他也只能做个唯唯诺诺无所做为的首辅。并且,在万历十五年的时候,皇储之争初见端倪,而申时行在一年多之后,正是因对此事的处理不当被迫退休。故而,万历十五年,也可以说是申时行一生的转折。
戚继光是张居正生前重用之人,在万历十五年的最后一个月里(1588年1月,没过春节,仍是万历十五年)去世。戚继光是明朝后期最重要的军事将领,在张居正去世之后,他也受到朝廷的冷落,他的去世,也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万历十五年,是他盖棺定论的时间。
海瑞是一个时代的道德模范,应该说道德模范的称号,他是当之无愧的。可是在张居正当政的时期,海瑞并没得到重用,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在万历十五年的冬天,海瑞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从张居正时期的闲置,到张居正去世之后被做为道德标本所供奉,至此,大明王朝不必为他的去就走留再费精神。
只有李贽的经历看似与张居正联系不大,在万历十五年的时候,他己从知府任上退休,专心从事思想传播的工作,可以说在此时,他已经完成了从一名官员,向一位思想家的转变,也可以算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吧!
或许正是以上的原因,才使得黄仁宇把审视的目光投人到大明王朝的这一时间点上。从大历史的角度上看,当然也有世界的原因,比如西班牙无敌舰队出征等,可那不是主要的。因为从那的往后,西方进入了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殖民扩张时代。而中国的封建社会己进入衰朽的暮年,欲要剖析它,还真要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万历十五是个不错的窗口。
关于万历十五年为什么重要的问题,基本上说完了。但还想罗索几句。黄仁宇主要从制度的层面上剖析了大明王朝的缺陷。但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他没注意到。这就是,明王朝的没落封建专制制度相关。正是这个制度导致了皇帝的个人水平越来越差。
许多评者认为,万历皇帝是很精明的,而且颇类其祖父嘉靖皇帝。虽然我并不觉得嘉靖有多英明,但万历比起他爷爷来,还是差了很远。以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说明,嘉靖朝的“议礼”之争与万历朝的立储之争几乎是差不多的,无非嘉靖想封自己死去的爹为皇帝,而万历想立自己喜欢的儿子为皇位继承人。二人的想法都不合封建礼法。而嘉靖以自己的坚韧,努力了许多年最终成功。而万历却在于群臣毫无章法的斗争中败下阵来。不但事情没有办成,还对国家政治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从他的怠政也能看出,他是地嘉靖更加颓废无能的人物。从他之后,到朱常洛,再到朱由校,更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