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宋朝以后从政的文人集团中鲜有君子?

为什么宋朝以后从政的文人集团中鲜有君子?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还是要明确一下,什么是君子?就个人的理解,现在所谓的君子,大概是指人的一种道德完善的状态。所以,君子的标准,是和社会道德,联系在一起的。同时,我们又知道,不同社会,道德标准是不同的。评价君子的标准也是不同的。因此,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做一些历史的分析。

君子在开始的开始的时候,既是一种社会地位的反映,同时也是一种道德的评价。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评价。顾名思义,君子,就是国君之子。与之同样性质的词语还有公子,公孙等。因为这些人将来是要继承国君和大夫之位的,所以,对于他们在道德上的要求,就于一般人不同。与君子相对应的一个词,就是小人。小人在开始的时候,也不是一种道德的评价,而是一种社会地位的描述。这种君子与小人地位的差别,在两三千年的传统社会里,一直存在着。比如《红楼梦》大家都看过,他反映的是清初的社会现实。其中的贾宝玉就是公子,这种公子不是一种敬称,他本身就是荣国公的后代。而他的小厮茗烟,就是所谓的小人。当君子和小人只反应社会地位差别的时候,它是不带有道德上褒贬的意味的。

我们现在所说的君子,大多数时候,是对人的一种道德评价。而不是社会地位。在道德的层面上来说,君子,就是人格完善的人。它其实是从社会地位上引申而来的,因为君子能够保持自己的家国长久,必须有道德,按照天道办事,才能是自己的享国久远,家道昌盛。于是,君子这个词和中国历史上“内圣外王”的政治观念,又紧紧相联的。

君子人格培养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所谓的君子,应该是文武全才的。用陆游的话说,是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只有做到文武全才,十全十美,才能内圣外王,比圣稍差一点,就是贤,所以,在中国的政治伦理中,圣人王天下,贤人是辅助治天下。这里就回到这个问题了,从政的文人集团,就是传统政治伦理中的辅政的贤人。为什么从宋朝之后,他们失去了君子品格?

还是从上边提起的文武全才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宋之前,主要是汉唐时期,君子的标准与宋之后,是有一些本质上的差别的。鉴于唐朝藩镇割据,武人做乱的历史教训。宋太祖建国之后,进行了政治改革。这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之后,中国历史开始了文人政治的时代。而武将在政治上受到了压制,其政治地位越来越低。当这种政治局面开启之后,政治集团中,就出现了文臣和武将的分野。要知道,在唐之前,虽也有文人和武人的分别,但是,期间没有一条明显的界限的。看看汉唐的历史,特别是武将们,许多是上马能为将,下马能为相的人才。比如汉代的名将们,许多都是有名的文人,比如李陵,看看他写的文章,比后代的文章大家写的都好,三国时的曹氏父子,陆逊父子,钟会父子,到晋朝的王谢两族,几乎俯拾皆是的出将入相的人才。唐朝也是这样,唐初名将李靖和徐茂功,都是这样的人物。

宋朝之后,特别是杯酒释兵权之后,文武全才的名将几乎就没有了。即使是有,由于政治上对他们的提防与压制,使之都不可能有很大作为。岳飞是一个著名的例子。他的死,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岳飞的死,谁对谁错,谁是凶手,讨论了上八九百年。但是很少有人从文化的角度上,揭示其深层原因。我觉得,岳飞的死,是当时的政治现实与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理念相违背,而形成的必然结果。

什么叫内圣外王?用最通俗的话说,就是最有本事的那个人,最能按客观自然规律办事的那个人,他的道德修养和水平是最高的,这样的人,就能成为领袖人物。内圣外王的逻辑是,先要内圣,然后才能外王。这在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中,都有体现。凡开国之君,大多都是能力出众的。这与后世理解的所谓圣人,就是坐而论道的刻板印象是不一样的。比如被儒家奉这圣人的,禹舜等人,都是行动能力出众的。都是实干派。

中国历史进入家天下的时代之后,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实际上是被打破了的。因为在现实政治中,后世的君主,很难做到是当时社会中最厉害的那个人物。所以,在儒家成为统治思想之后。内圣外王的政治理念的内在逻辑是被颠倒了,变成了外王内圣。也就是,当皇帝的接了上代人的班,他的能力其实是不行的,因为他上了位,于是,就默认他是圣人。他是最捧的那一个。但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这只是一个谎言。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

岳飞时期的宋高宗赵构,当然不是一个厉害的人物。他当然是一个平庸懦弱的人。这样的人当了皇帝,他能放心一个文武全才的人做自己的部下吗?所以,有人说,赵构杀岳飞是因为岳飞要救他的哥哥和父亲回来,影响他当皇帝。这固然有道理,但大多数人没有说,皇帝更担心的是,岳飞自己想不想当皇帝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实际上有这个能力。所以,外王内圣的政治现实之下,只能产生一种政治现实,就是武大郎开店,凡是比自己个子高的一律不要。

由岳飞这个事情,我们可以讨论一下,什么是所谓的忠,什么是所谓的奸,因为在传统的价值判断中,忠臣是更接近君子的品格,而奸臣大概更接近小人的品格。假如评判忠奸的标准是以对皇帝个人的忠诚度来衡量的话,秦桧对宋高宗的忠诚,显然是高于岳飞的。以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度来评判,岳飞当然是忠臣。儒家的标准,当然是以对国家和天下的忠诚为标准的。所以,等到宋高宗一死。岳飞立马就评反了。千年以来,他都是忠臣。这就是价值标准,在不同时间,不同人物的心里,体现出不同样貌。

宋朝因为压制武人,开创了文人治国的局面,所以,宋朝对待文人是非常好的。宋太祖留下规矩,不杀文人。正是因为这种对文人的优待,也换来了文人的真心回报。比如澶渊之盟,本来是应该靠武将解决问题的,可是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却是寇准这样一个文官。其原因是和一流的武将,全边靠边站有关。文人们打仗的本事是不行了。但是,由于受到皇帝和国家的厚待,以死报国的忠诚是有的。所以,到南宋灭亡的时候,书生们还是拼死抵抗,宁死不降的,著名的有文天祥,陆秀夫等。据说陆秀夫抱着小皇帝跳海的时候,跟着一起宁死不当亡国奴的,就有十多万。或者,文人士大夫们表现出这种忠诚,被认为是君子人格。

宋朝之后,抛开少数民族统治的元朝,接下来就是明朝了。朱元璋和宋太祖一样,在建国之初的几十年里,把武将们全部收拾掉了。接下来是文人的统治。如果说,宋太祖的改革,是政治上的大变化,需要士大夫阶层的支持,才能确定它的合理性,所以,宋朝的重视文人,是对士大夫阶层政治支持的回报。等到朱元璋的时候,这种制度是一种历史的传承,根本不用感谢谁。所以,到了明朝,文人士大夫虽然还是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但是他们和皇帝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宋朝时期,类似于合作关系。士大夫们完全成了皇帝的奴才。皇帝想打就打,想骂就骂。看看明朝有多少所谓的忠臣被皇帝剥下裤子打屁股,就明白了。所以,到明朝灭亡的时候,陪在崇祯皇帝身边的除了一个太监之外,一个人都没有了。

现在,我们来看一些明朝比较有名的士大夫,看看他们是不是被认为是君子?先说于谦和王阳明,这两个人如果说他们是君子,恐怕不会有太多的异议吧?可是,于谦落了个被杀的命运,而王阳明虽然建立了不朽的功业,看看他的一生,为了保身,花费了多少的精力就能知道,有多少人要整他的。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我觉得还是武大郎的店里,容不得高个子。除此之外,恐怕就很难找出没有争议的人物了。比如海瑞,廉洁自律,一尘不染,这是没有异义的吧?按说应该是君子了吧。可是,现在又查出他的家庭关系没有处理好。被人所诟病,同时,对他的能力问题,也有质疑。再说张居正,他的改革,对大明朝有利,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可以,现在查出来他又是专权,又是贪污的。他们到底是君子呢?还是小人呢?

时朝末年,朝庭里的党争就很厉害。许多事情,在当时的社会中,就是被冠以忠奸之争的。比如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之争。当时争的刀光剑影的,谁对谁错,直到现在,还是没有定论。这个事情,简单来说。嘉靖是接的他堂兄朱厚照的班。按照正常的道理,你继承人家的遗产,必须过断给朱厚照的父亲当儿子。然后,才能享受人家的家产。这只不过是个名义上的事,反正那个时候,朱厚照和他爹都以死了。可是,嘉靖不管这些,他继承了人家的家产,却不想给人家当儿子,那怕是名义上的。他当了皇帝没几天,就要封自己的亲爹为皇帝。这当然是无理的。于是杨廷和等就坚决反对。最后,导致自己被罢官。而张骢等人,因为支持嘉靖皇帝,进了内阁,当了辅臣。在这个事情上,支持嘉靖的,拿人性说事。但从本质上来说,支持嘉靖的,动机肯定是拍马屁。反对的,是维护社会公平。但是,张骢靠拍马屁上位之后,干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你说,他们谁是君子?谁是小人呢?

之所以出现这种价值判断上的割裂与纠结,反映出的现实是,到明朝之后,皇权专制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儒家知识分子,无力与之抗衡,只能做为权力的奴才而存在。价值评判标准的矛盾。正是现实政治矛盾的体现。

明末的复社、东林党人,都是以君子相标榜的,可以,等到明朝灭亡之后。钱谦益等东林党的领袖人物,都投降了清朝。无论他们怎样自我标榜,可是,他们的行为都让我觉得与君子人格相去甚远。连“君子”都这样表现,所以,阮大诚,马士英这些被称为小人的,更不用说了。

扯到这时,基本就可以看出了。专制皇权政治之下,统治者对小人的需求,远远大于对君子的需求。如果皇帝的水平特别差的时候,他的臣子和属下中,不可能有高水平的人才。即便是有,也不可能发挥出作用来。

外王内圣的政治理念,到如今在现实中还是有体现的。比如,那些明明感觉领导水平一般,却依然坚持不懈拍马屁的人,就是这种理念的坚定支持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