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末期德国为什么发动冬季春醒计划?
俗话说:西线阿登,东线春醒,与1944年底发生在比利时阿登山区的“阿登反击战”一样,1945年3月的“冬季春醒”(Operation Spring Awakening)是德国人在东线的最后挣扎,他们集结了自库尔斯克以后最强大的精锐力量,进攻被视为“鱼腩”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防御的巴拉顿湖区,结果撞上了铁板,赌输了最后的底裤。
上图.1945年“春醒”行动中行军的装甲掷弹兵
从最终目的上来说,“冬季春醒”主要以扭转1945年以来不利的态势,取得对东线的战略维持为目的。甚至希特勒还幻想能直接击溃苏军,重新夺回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油田;这是个绝对疯狂的计划,但为了给第三帝国续命,德国人没法不去执行。
上图.歪倒在路边的豹式坦克,1944年底的“阿登反击战”已经耗空了德军最后的元气
春醒行动与与阿登反击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因为谋划“阿登反击战”,德军从东线调集了大量部队到西线,给盟军造成了重大损失,战线都被撼动。因此,盟军动用了政治力量,恳求苏联帮助,提前8天发动了奥得河战役,迫使德军又将6个师拖往东线,让出了阿登地区。
上图.奥得河战役中茫然的德军,此战成为苏军柏林战役的敲门砖
然而奥得河战役德军依然没有挡住进击的苏联,1945年1月,乌克兰第1方面军两路推进,一边连克多城,解放了全部西里西亚地区,一边强渡奥得河,冲到尼斯河畔,直接杀到了德国和波兰边境。
上图.东线泥地里挣扎的豹式坦克,旁边是翻掉的马车与陷入淤泥的马匹
1945年初,恐怕是第三帝国最难过的一个冬季,20天内,德国人在东线损失了35个师,丢掉了波兰,退却了500公里。西线策划豪赌的反击战也宣告战败,伤亡10万多人,损失了近千辆坦克和飞机。
两线作战的倒霉结局让第三帝国前景一片晦暗,也让希特勒恼怒于这种捉襟见肘的战斗态势。所以,他们希望再次豪赌一把,既然西线失败了,那么就选择东线开刀,给苏联人一个狠狠的教训,短期内解决这个危险因素,再转过头全力应对盟军。
上图.匈牙利士兵的葬礼。德国的仆从国匈牙利在苏军解放之时又成为苏联的仆从国
说白了,此时的第三帝国已经日薄西山,再也没有多少本钱,但他们又不愿接受战争的失败,所以本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态度,去硬着头皮抵敌对手。西线试过了,打不赢盟军,那就换东线开刀。
上图.1944年10月,布达佩斯街头的德军“虎王”
这里还要提提“布达佩斯攻防战”,这也是二战东线有名的血战,1944年,乌克兰第2方面军在10月份对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发动总攻,随后又与乌克兰第3方面军共同鏖战,战役一直打到1945年2月,双方阵地几经易手,最后苏军以损失32万人的代价解放了匈牙利。
上图.1945年解放布达佩斯的苏军,布达佩斯被称为多瑙河的明珠
战局糜烂至此,东线的仗其实已经打到底了,德国人丧失了中东欧的全部资源产地,连柏林都危在旦夕,他们唯一的做法就是夺回布达佩斯。
上图.南风行动中向着赫龙河桥头堡进军的德军
因此,德国人在东线预先搞了个“南风行动”,这是一场高度近似“春醒”的军事攻略,或者我们也可以看做是“春醒”的先头试探。“南风行动”以南方集团军群为主体,德军精锐的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从阿登被秘密拖到匈牙利。
上图.迪特里希能力平平,但人缘很好,又深得希特勒的信任
“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这支部队虽然众星云集,但它是1944年9月快速组建的,集团军指挥官是大名鼎鼎的塞普·迪特里希。希特勒组建这支部队,完全是为了1944年底的“阿登反击战”,但迪特里希和第6装甲集团军在阿登地区的表现堪称拙劣。所以当东线急着救火时,迪特里希自然而然又上岗了“消防队员”的角色。
上图.SS第四装甲军的3秃子,他们刚结束布达佩斯的“康德拉3号行动”,便被派往巴拉顿湖执行“春醒”
“南风行动”开始后,武装党卫军“希特勒青年团”师、“希特勒警卫旗队”师、44、46掷弹兵师,以及211国民掷弹兵师,部分“统帅堂重装甲营”(注:德军在1945年1月把503重坦克营整编为为“统帅堂”)一起发动了进攻,5师1营没付出多少代价,就打跑了赫龙河(Hron River 多瑙河支流)桥头堡内的苏军近卫第7集团军。
上图.行军的苏军,布达佩斯之战后士气异常高昂
这就给了德军不少错觉,一来觉得苏军乌克兰方面军确实就是软柿子,只要肯下本钱去打,就能把他们击溃。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吗?赫龙河桥头堡让苏军构筑了一个月的防御,最后仍然轻易被德军拿下。
上图.村庄边开过的豹式坦克,旁边是被打烂的T34坦克,地上遗下了许多空弹壳
二来德国人认为进攻是对的,虽然迪特里希极力反对过度的进攻,认为要做就做个大的,要啃就一口把苏联人啃死,所以在积蓄起足够的力量前,不宜搞“南风”这样的小把戏打草惊蛇。可惜“南风”以后,连迪特里希都因为顺畅的战局而动摇了。
最后很不幸,迪特里希的担忧成了事实,苏军不仅因为“南风”调整了部署,还摆出了靠防御战消灭德军的阵型,但这是后话了。
上图.“冬日春醒”的态势图,德军的胃口做得非常大
“南风行动”的巨大成功,以及德国人被逼到墙角的局势,彻底促成了“冬日春醒”计划被搬上桌子。
而且德国人有不得不打的理由,之所以苏德双方之前在布达佩斯付出那么多的鲜血,除了匈牙利的地理因素外,最直接的原因是——匈牙利西部的瑙吉考尼饶油田非常重要,德国人丢失了这里,便再也没有第二块能抽出石油的土地了。
(注:瑙吉考尼饶 ‘nagykanizsa’,匈牙利古城,距克罗地亚仅15公里,拥有石油、天然气资源和机械工业)
甚至他们的算盘打的比这更精,如果能通过“冬日春醒”打垮匈牙利的苏联人,那么一来缓解了局势,二来可顺势冲进罗马尼亚,那里是第二块石油产区。只要有资源,德国人就可以继续战斗,而不必像可怜兮兮的阿登反击战部队那样,靠路上缴获的汽油过日子。
(注:罗马尼亚的普罗耶斯蒂油田,为二战德国最依赖的原油产地,第三帝国58%的石油进口自这里)
如此,实际形成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局面,有人后世称“冬日春醒”为“希特勒的赌博”,然而希特勒已经快输光了,如果他不砸掉手中全部的筹码搏命,等待他的会是更不甘心的局面。
二战末期德国为什么发动冬季春醒计划?
二战末期德国的春醒计划是在希特勒的坚持下发起的,而他的目的是两个,一是保住匈牙利的瑙吉考尼饶油田,二是打垮多瑙河一线的红军,从而缓解东线压力。
希特勒的目的1945年1月,还在布达佩斯战役进行时,不甘心失败的希特勒就决定孤注一掷,投入最后的机动部队,以便保住德国最后的石油来源——匈牙利的瑙吉考尼饶油田,此时红军距离这里仅有50公里了。
同时希特勒也希望能一举围歼乌克兰第3方面军,恢复多瑙河战线,消除红军对奥地利工业区和德国南部工业区的威胁。如果可能的话,这一胜利还将稳固德国在巴尔干半岛的盟友,从而缓解东线的压力。
希特勒的计划和古德里安等人的反对为此希特勒命令党卫队总指挥迪特里希大将将其指挥的第6装甲集团军从阿登战场撤出,重整后赶往匈牙利。加上第6集团军、第2装甲集团军、匈牙利第8集团军和在南斯拉夫的E集团军群一起发动春醒计划。
而古德里安和迪特里希则认为此时应该尽可能的抽调部队坚守奥德河一线,所以第6装甲集团军应该部署在奥德河一线。对于希特勒的计划,古德里安表示了强烈反对,因为这么一来在东线的18个装甲师至少有7个在匈牙利,而在柏林方向上则只有5个师。迪特里希也希望自己的部队能部署在柏林,保卫首都。
希特勒在面对古德里安等人的反对时,就毫不客气的反驳说没有汽油,所有的坦克和飞机都无法使用,讽刺他们根本不懂战时经济。最后在希特勒的坚持下,春醒计划被强行通过,并开始了执行。
当然,春醒计划的结果是悲剧性的,此时的德军已经失去了当初的锐气,在物资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难以迅速击败苏军。而中央战线上苏军对柏林的威胁,实质上也威胁着匈牙利战场上德军的侧翼,在这种情况下春醒计划根本不可能得到成功。
二战末期德国为什么发动冬季春醒计划?
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为了匈牙利的石油,在已经丢掉了罗马尼亚的油田后,德军最后的油田就是匈牙利的了,以及国内的合成油,由于原材料的不足和盟军的战略轰炸,合成油的产量越来越低,如果德军还想继续抵抗下去,就必须保住匈牙利的油田,为其装甲部队和空军提供燃料,否则那些武器装备就是废铁。
从军事角度来看,德军在匈牙利发起的这场反攻行动是很不明智的,因为苏军在中央方向上已经推进到了奥得河一线,并且在奥得河西岸建立起了战役登陆场,距离德国的首都柏林只有70公里之遥,谁都明白苏军的下一个战略目标就是柏林,德军唯一选择就是迅速加强柏林正面的防御,而匈牙利战场在很远的东南方向,突出德军主防线很深,不仅拉长了德军的防线长度,其侧翼也明显的暴露着,可以预见即便德军在这场反攻中取得战术性胜利,阻止了东南方向上苏军的推进,但是中央方向上的苏军也会最终占领柏林,至少也会切断柏林和匈牙利的联系,在匈牙利的德军集团将面临着被包围的命运。
德军已经尝到了削弱中央方向上兵力所导致的苦果,这种在德军防线中央上大纵深的突破,导致其两翼的集团军群都暴露出薄弱的侧翼,从而无法继续坚守防线,不得不全线的后撤。那些没有选择撤退的德军集团只能是被包围歼灭,如库尔兰半岛的北方集团军群,普鲁士的维斯瓦河集团军群。现在德军又一次犯了这样的错误,在苏军占领柏林后,在匈牙利的德军已经无法坚守,其左翼已经完全暴露,最终也只能向西撤退。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匈牙利的油田还是否有价值,在西里西亚的工业区被苏军占领后,德军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工业区,德军已经不可能再得到大量的武器装备了,战争已经持续不了几天了,就算有了匈牙利提供的燃料又有什么用?希特勒已经决定不离开柏林,只要柏林被攻占,希特勒一死亡,其他战场的德军肯定会选择放下武器投降,所以在匈牙利的反攻毫无意义,德军应该全线收缩防线,将装甲部队用于清除奥得河上的苏军登陆场,同时在库尔兰和普鲁士的德军也要尽量从海路撤回柏林,沿奥得河一线部署,和苏军进行最后的决战。
二战末期德国为什么发动冬季春醒计划?
二战末期,1945年3月6日,在正面的苏军距离柏林仅有60多公里之际,德军却在另一个方向——匈牙利的巴拉顿湖地区——发动“冬季春醒”反攻行动,当然是希特勒不承认败局已定、希望拚死一博打出一个新天地的结果。具体的原因则如下:
第一,为石油而战。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钢铁大战和石油大战的总和。因此,打到1945年初,希特如果想继续让自己的钢铁大军将战争打下去,就必须要确保德军拥有足够的石油。可惜,当时的情况却是德国只剩下两块油田:奥地利的油田以及匈牙利巴拉顿湖地区的油由。而且,巴拉顿湖的油田提供了第三帝国所需80%的石油。因此,早在1945年1月底,希特勒就已经在将其主力——第六坦克军调往巴拉顿湖方向,以求在巴拉顿湖地区发动强势反击,将这一地区的苏军赶过多瑙河,从而为第三帝国搏出一线生机。
第二,为兵工厂而战。巴拉顿湖方向上的苏联红军的两个方面军,其所承担的任务是攻占奥地利及德国的南部地区,而且,已经将总攻的时间确定为了3月15日。奥地利拥有600多家兵工厂,在日以继夜地为德军提供急需的军火补充,如果失掉这些兵工厂,德军根本就不可能再将战争打下去,因此,为了确奥地利的安全,德军就必须把巴拉顿湖地区集结的苏军彻底打败,而打败敌人的唯一手段就是进攻,因此,希特勒决定拚死一博,甚至把用自己名字命名的两支部队全部派上了巴拉顿湖战场。
第三,为兵源而战。奥地利和德国南部不仅有油田、兵工厂,更有大量的人口,是德军兵源补充的主要来源地。因此,希特勒必须要为保卫自己的兵源地而拚死一搏。
第四,德军之所以在巴拉顿湖拚死反击,除了为了维持战争这一战略性考量之外,还有战术方面的失误因素:德国情报部门一直未能搞清楚巴拉顿湖对面的苏军情况,根本不知道苏军早在2月下旬就通过情报系统弄明白了德军要发动反击的意图,虽然最初苏军最高统帅部根本就不相信此事会发生,但最终还是弄清了希特勒的意图,甚至确定了德军的主攻方向,因此,苏军在2月下旬就得到了从准备进攻转入准备防御的指令,结果,巴拉顿湖的苏军尽管建设了纵深高达70公里的三道防线,但却将部队伪装的非常好,根本让德军无法搞清真实情况,以至于德军统帅部错误地认为,攻势正盛的苏军怎可能修好铁桶阵准备用于消耗德军有生力量及其最宝贵的坦克——苏军每公里的反坦克炮竟然能密集到60-70门!
第五,错误地估计了猪队友的实力。 德军的作战实力还是非常凶猛的,因此,从3月6日伊始,40万德军部队在10万匈牙利部队的配合下所反发动的反攻,成效还是很明显的,不仅在部分地段突破了苏军的第一道防线,有个别地点甚至突到了苏军的第二道防线,以至于苏军对面的指挥官一度向莫斯科发动了求援的命令,然而,进攻了一个多星期之后,德军终因兵力及装备不足被迫转入防守之际,苏联却发动了凶猛的反攻,雪藏多时的近千辆苏军坦克开始扑向德军仅能用于野战的阵地时,匈牙利人首先就溃退了,他们开始成营、成团的放下武器投降,并最终导致失去翼护的德军所发动的反攻行动彻底失败!
冬季春醒,只能算是德军在二战中的一次回光反照,而这最后一博,也让苏军则在库尔斯克会战之后,再次用自己的隐忍和坚决给德军上了一次公开课!
二战末期德国为什么发动冬季春醒计划?
文/M仔
自从盟军在诺曼底成功登陆后,德军的处境是一天不如一天,纳粹德国的灭亡似乎也成了时间的问题。随着德军被迫退出罗马尼亚,德国的石油供给开始变得越发困难,再加上合成汽油炼制厂被盟军的战略轰炸所毁灭,希特勒所能控制的产油区只剩下匈牙利西部和奥地利东部,而炼油厂更是只剩下一个。德国的最后一个炼油厂就位于巴拉顿湖附近,而此时苏军已经包围了布达佩斯(匈牙利首都),进逼至巴拉顿湖附近。对希特勒而言,匈牙利的油田不能不保,匈牙利这个最后的盟友也不能“不救”,于是他决定发动一次大规模反攻,将苏军逐回多瑙河东岸。
希特勒保卫布达佩斯的决定遭到了将领们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将大量宝贵兵力投入到外国首都的攻防战,会削弱本土的防御,因为此时苏军已经推进至奥得河一线。德军将领的顾虑不无道理,此时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距离柏林已不足100公里,而希特勒却要将1/3的装甲师送到匈牙利,这难免会让朱可夫有了可乘之机。而且在彻底丧失制空权的状况下发动反攻,这只会白白浪费德军的装甲力量,所以无论是从理智上还是从心理上都很难接受希特勒的命令。
当然,希特勒的“战争经济”理论也并非毫无道理,毕竟没有了石油,坦克、飞机、运输车辆都动不了,工厂将无法运作,而德国的战争机器也将陷入绝境。自从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后,石油等自然资源对社会的影响与日俱增,所以希特勒才会对石油有着特殊的执着。希特勒和德军将领们的理由都没有问题,但最大的问题在于德军早已丧失了战场的主动权,所以无论他们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也只能将战争结局推迟几个月而已。阿登反击战失败后,在德军高级将领的激励反对下,希特勒还是将所有的预备兵力调往了匈牙利。
巴拉顿湖会战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布达佩斯解围作战和“春醒作战”。在第一阶段,德军先后两次在巴拉顿湖地区发起反攻,意图解救被布达佩斯,但这两次行动都以德军的失败而告终。红军结束布达佩斯包围战后,原本计划于3月15日起朝维也纳方向发动攻势,但苏军的计划还未实施,德军的“冬季春醒行动”便已展开。希特勒的目的很明确,他希望党卫军第6装甲军可以在巴拉顿湖—布达佩斯方向发动一次攻势,切断乌克兰第3方面军,随后向南北席卷攻击乌克兰第2方面军的后方,以稳定捷克斯洛伐克方面的战线。
如果希特勒的计划成功实施,德军不仅可以重新夺回匈牙利的石油,还可以再次将匈牙利变回自己盟友,甚至希特勒还幻想此举可以调动波兰—东普鲁士方向的苏军南下,拯救德国本土的危机。党卫军第6集团军的实力的确很雄厚,它拥有着525辆重型坦克以及578辆自行火炮,所以希特勒对此颇有信心。但由于计划提前泄密,苏军在德军的进攻方向上构筑了大量反坦克阵地,再加上泥泞和燃料缺乏的影响,德军的攻势并未取得太大的进展。3月16日,德军退回出发阵地,“冬季春醒作战”宣告失败。
二战末期德国为什么发动冬季春醒计划?
当时间线推移到一九四五年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已经变得十分明朗,轴心国离灭亡已经不远了。意大利内部反法西斯运动高涨,更别说继续出兵发动战争;日本陷入太平洋战争和中日战争的绝对劣势,落败只是时间问题,
最强大的德国,此时面对来自同盟国军队的进攻也已经力不从心。然而,在这样危急且扭转战局毫无希望的情况下,希特勒却将其当时的全部主要兵力投入到了对匈牙利的进攻当中,也就是冬季春醒计划。
一、夺取匈牙利的石油作最后的顽强抵抗当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到末尾时,德国已经失去了大半原本已经侵占的国外领土,连带失去的,还有丰富的战略资源。在罗马尼亚的油田也被苏军攻克之后,德国工业生产所需要的石油主要来自匈牙利和一些国内合成油。
由于原材料的缺失以及前线作战的巨大需求,连国内合成油的储量也越来越少,只有匈牙利还能够勉强满足德军用油需求。为了抓住所谓的机会再次把握住战争的主动权,希特勒决定整合德军来进行其生涯内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这也就是冬日春醒计划的实施背景。
希特勒个人认为,如果这支部队能够成功突破苏军的防御占领匈牙利,那么德军便可以利用其境内的大量石油为自己的装甲部队提供丰富的燃料资源,从而配合其余战场的德军为苏军造成巨大压力,使柏林不被攻陷的时间再长一点。
如果能够坚持到同盟国之间的关系出现破裂,那么德军便可以争取谈判的机会,为之后的战争留有余地。此外,希特勒还寄希望于这支部队能够消除红军对奥地利工业区和德国南北工业区的威胁,甚至于还能够稳固与巴尔干半岛盟友的关系,从而缓解东线德军的压力。
二、无法预料到的突发性进攻或许会收获奇效如果从战略眼光的角度来看冬季春醒计划,从它的产生到实施,其实都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以往的战争中见过负隅顽抗的,出现过誓死不投降的,也有过背水一战的,但这种放弃大本营然后集结全部力量往相反方向发起进攻的,却实属少见。
可以说,冬季春醒计划不仅是苏军完全没有想到的,就连大部分德军都对此感到十分惊奇。正如《孙子兵法》中所提到的,“兵者,诡道也”,如此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进攻,还真可能有点难以防守。
为了完成这一计划,希特勒首先就把原先损失惨重的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武装到了牙齿,作为最具希望的部队投放到战场当中。希特勒还让军队之中涌入了大量新兵,还从其他战场抽调了许多精锐部队来完成这次战略部署。
共计五十多万人的部队,几千门火炮,近千数量的飞机、运输车及坦克,说这是德军在二战末期的全部家当也不为过。孤注一掷的气势、尚算精锐的装备以及出其不意的进攻时机,如果运气好点,成功也还是有机会的。
三、希特勒的偏执性格一手造就了该计划在冬季春醒计划当中,就算突围的德军能够成功占领匈牙利,建立起德国最后的抵抗,但防御本就空虚的柏林是必然抵挡不住接下来苏军更为猛烈的进攻的。而希特勒一死,匈牙利及其他战场的德军群龙无首之下,最后不也还是只有投降?
此外,德国在之前的战争中已经基本丧失了工业生产能力,就算拥有丰富的燃料,也无机器可用了。因此,我们并不能仅仅用战略眼光来分析冬季春醒计划,而是需要结合希特勒本人的性格。
希特勒不了解这一计划所要面临的风险和代价吗?事实上,这一计划实施之前, 古德里安、迪特里希等一众德军骨干将领都对其持强烈的反对态度。
它的成功性极低尚且不谈,光是实施这一计划就需要从他们各自的军队中抽调大部分兵力,从而使他们原本的防御计划被全部打乱,再度加速纳粹德国的灭亡。因此,他们普遍认为这一计划的实施除了徒增伤亡,并不会有多大的成效。
但希特勒却对此不闻不问,极度要求他的部下听从命令,甚至还讽刺他们不懂战时经济,完全是一副一意孤行的姿态。纵观希特勒的一生,其实就是一场豪赌,从加入德国军队再到进入德国政坛,再到最后的独掌大权,无不充满着赌博的意味。
直到战争的最后阶段,冬季春醒计划既是他认为能够翻盘的最后机会,也是他赌博思想的最好体现——如果这些德军士兵的行动能够按其设想那般成功,那么就能够为纳粹德国带来最后的希望。
总结虽然冬季春醒计划乍一听拥有着如当初项羽破釜沉舟般的勇气,但在热兵器时代下,昂扬的斗志却已经无法抹平来自装备、兵力的差距。面对德军最后的顽强抵抗,苏军以沉着冷静的姿态不慌不忙地应对,最终以绝对优势破灭了希特勒的最后希望。很快,苏军攻入柏林,当镰刀锤子图案的红旗飘扬在德国国会大厦屋顶之时,也预示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胜利的到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