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同鲁迅对京剧的否定吗?他是否骂错了梅兰芳?
鲁迅骂过梅兰芳吗?答案应该是见仁见智的。鲁迅好象很会骂人的,比如他曾骂梁实秋等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以“走狗”称人,当然算是骂人。可是,我查了一下鲁迅关于京剧和梅兰芳的言论,批评是有的,似乎算不上是骂,冷嘲热讽还是有点的,这本是鲁迅一贯风格,没有这一特点,鲁迅还是鲁迅吗?
我不太喜欢一些机械刻板的评论,毫无意义的说一些永远正确的话,诸如骂人必定不对之类。如果骂的是汉奸卖国贼一类,仅仅骂一骂,算是很文明了。再有,若是两人吵架,必定有一方是错的,必定是一方高尚,而另一方是人格有问题的。而现实却并不这么简单,可能吵架的双方都错了呢?抑或都没错呢?
我觉得鲁迅批评梅兰芳这个事情上,没有谁错了,二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上而已。况且这个事情上,一直是鲁迅单方面发声,梅兰既没有反驳,也没有辩白。鲁迅的批评,体现出战士的特质。而梅兰芳的沉默,体现出了君子的风度。
鲁迅到底批评了梅兰芳什么呢?主要内容体现在两篇文章中,一是《论照像之类》,二是《略论梅兰芳及其它》。当然,在鲁迅全集里还有一些,但主要是在上述两篇文章里了。
《论照像之类》,主题不是针对梅兰芳及京剧的。他是从照像这一当时的新生事物谈起,主旨还是对国民愚昧落后的批判。从照像提到梅兰芳演的《天女散花》和《黛玉葬花》两出戏。在鲁迅看来,梅兰芳塑造的黛玉形象,与他心中的黛玉是不相副的。比如嘴唇太厚,眼太鼓,肩太宽之类。鲁迅说,他心中的黛玉是有些痨病相的。
《论照像之类》的所谓批评,大抵如此。不仔细分析一下,不太看得出鲁迅的用意何在。如果再看看《略论梅兰芳及其它》就很容易看明白了。
这篇文章一开始的时候,就说,北京人喜欢追星,当时叫捧角。而当时捧角的那些人,都是士大夫阶层。而艺术一旦与士大夫结合,就失去了天点与纯真。鲁迅的语言是很生动的,(我现在在手机上写,不能原文转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百度查一下。)他说,竹枝词和士大夫结合,就变成了文言,小家碧玉,被他们变成了,姨太太等等。
他说,经过文人改造之后,之前是他(梅兰芳)做戏,现在是戏为她而做等等。雅是雅了,只是老百姓们看不懂,还觉得自己不配看。
我们知道,京剧中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质,就是象征主义,也被鲁迅狠狠的贬了一下。他最看不得的,大概还是男人演女人,在他的心里,是颇不以为然的。他说,男人演女人,在男人和女人看来,都是异性,男人看到的是“演女人”,女人看到的是“男人扮”。
鲁迅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评论,与他所持的文艺思想是息息相关的。鲁迅认为文学的目的,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而不是为上层社会的少数人服务的。而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文艺形式也必须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也必须是能看得懂,听得懂的。其实这也是新文化运动提出的要求。京剧的实际情况显然是不符合这样要求的。
中国的戏曲种类有几百种,它们大多与地方的风土人情相关联。河南有豫剧,浙江有越剧,安徽有黄梅戏,山东有吕剧,四川有川剧。每个地方戏,都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反应一个地方的特点,有持定的观众喜欢。而京剧是比较特殊的。虽然它的发源地在北京,可是它却不是北京的土特产,它是汇聚许多地方剧种的优秀成分而合成的,它的观众群体也不是以地域划分的,而是以社会等级划分的。喜欢它的大都是官员,士大夫。无论从那个方面来说,它都符合五四先贤所批判的贵族文学的一部分,所以,京剧和梅兰芳成为鲁迅批判的靶子,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明白了这些,关于鲁迅对梅兰芳的批评,就好理解了。梅兰芳演的天女或是林黛玉漂不漂亮,嘴唇厚不厚,眼睛鼓不鼓其实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的问题是,在国家落后,百姓麻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之下,做为一个文艺工作者,不去唤起民众,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而去为贵族老爷们服务,吟风弄月,扭捏作态,对现实有什么好处?
在鲁迅的位置上,做为一个思想家,一个文化战士,这种想法当然是无可非议的。他提出的也是现实中的当务之急。
而梅兰芳的想法,不可能和鲁迅一样。他做为一个艺术家,当进入到这一艺术门类中去的时候,他当然能体会这种艺术的美好。至于男人演女人,也不是梅兰芳的独出心裁,而是历史的原因形成的,是好是坏,责任都不在梅兰芳。
面对鲁迅的批评,梅兰芳没有反驳,也没有辩解。这并非是梅兰芳对鲁迅的轻视,而是一种君子风度。因为鲁迅的批评也不是无端的谩骂,而是一种认真的批评,虽然不无过激之嫌。梅兰芳虽无回应,但他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对京剧做了多方面的改革与创新,而且也演了一些反应现实问题的时装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我觉得这也可以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对鲁迅批评的回应。
鲁迅的批评,大多还是言之成理的,当然也有偏颇之处。比如他说之前是他(梅兰芳)做戏,现在是戏为他而做。说起来好象是本末倒置很可笑。实际上,戏为他而做正是做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的梅兰芳体系的一个显著的特点。这个特点,也叫角的艺术。即,戏剧的一切都围绕主角展开。举个例子,梅兰芳擅演青衣,他演《西厢记》的时候,崔莺莺是主角,其它人而是为了烘托主角。荀慧生擅演花旦,他演《西厢记》的时候,戏名就改为《红娘》了,红娘就成了主角。
京剧的节奏比较慢,许多人都不喜欢。其实,这也正是京剧的持点。京剧的着眼点并不是在故事情节上,而是在人物的表现上。它可以把瞬间的情感无限拉长,让人在优美的唱腔中慢慢体会。
有人说,梅兰芳对鲁迅的批评耿耿于怀。解放后做为政协副主席,从不参加关于鲁迅的会议。我觉得,这样看未免把梅兰芳的格局看小了。鲁迅与梅兰芳之间,没有个人恩怨。鲁迅的批评,也不过是一种文化批判,而梅兰芳恰恰是这种文化的代言。
鲁迅对文化的批判立足于当时,是无可厚非的,他们要建立新文化,对旧文化的批判必须矫枉过正。但事过境迁之后,就会显出偏颇之处。不仅仅对京剧一事上,比如对中医的态度,对汉字的态度都有偏颇之处。但不能因此否定他的思想价值,以及他们为中华民族振兴所做的努力。
梅兰芳做为艺术大师,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二位文化巨人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在文艺思想上产生了不致,产生了争论。这些争论不能证明他们任何一人错了,只是因为他们所站的角度不一样。他们都是令人是仰的大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