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平仄,和现代汉语拼音中四声是怎样对应和区分的?
诗词中的平仄,与现代汉法拼音四声的关系是:一声二声是平声,三声四声是仄声。
诗词中讲究平仄,是为了让语言更美。什么是诗?似乎也是很难定义,个人觉得,诗其实就是具有某的形式美的语言。中国语言从开始的时候,就是和音乐联系在一起的。《尚书.尧典》中就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意思是说,诗是人情志的表达,是叙述人的喜怒哀乐的。歌是语言的延长,也就是说,讲话时腔拖长,就是唱歌。声音要清楚,韵律要和谐。
从《尚书.尧典》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说话与唱歌是紧密相关的。说话也好,唱歌也好都声音清楚,韵律和谐。
记得小时候上学读课文时,常常拖着长腔,这时老师常会纠正一下:好好读,别像唱歌一样。于是我们便认真的按老师的要求去读了。现在想想,小时候唱歌一样的读法,是否暗合了吟咏的古意呢?《庄子秋水篇》说,倏与忽到混沌家中做客,为感混沌招待的大德,为其凿了七窍,于是混沌便死了。教育或者真能把人的天然与纯朴扼杀掉的。
话题跑了,还是回到音韵上来,古诗,特别是律诗形式之美,最主要的表现,就是音韵和格律。
音韵是句尾押同样的韵,格律主要是指平仄的规律。押韵大概其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些应该在中学就了解了。
平仄也是有格式的,比如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有兴趣的买本书看看就行了,就那么几个套子。
平仄的问题,本质上是语调的问题,和音乐是一样的。唱歌要有个调子,语言也有个调子,这就称之为声调,汉语普通话有四声,也就是四个调子。一声高又平,二声往上升。三声拐个弯,四声往下掉。许多人学了四声之后,以为汉语只有四声,其实汉语的声调远不止四声。只是普通话四声。许多方言的声调远超四声。如果方言的语调丰富,语言的变化和感受能力就强。广西博白话有十几个语调,王力是博白人,成了著名语言学家。
语调和音乐一样,它的高低是可以用数字表示的。普通话一声的调值是55,二声是35,三声是214,四声是51。这些数字完全可以做音阶理解,55是高又平。35是从3升到5,是升调,51是降调,214是从2降到1又升到4中间拐了个弯,有降有升。
做了上面的铺垫,就可以讲平仄了。诗词格律中的平仄,凡声调中有降调的就是仄声。平调或升调的是平声。
讲到这儿,平仄基本上就明白了,还要补充一点的是,古语四声与普通话四声是不一样的,古代四声为平上去入。现代普通话没有入声字,把古代的入声字归入现代的四声中了。平上(这里读三声)去入的描述是这样:平声平古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普通话的一声,也叫阴平。二声叫阳平。阴与阳的差别阳是升调,阴是平调。三声是上声,四声是去声,与古代一样。
入声的发音规则是短促,不能拖腔,类似于英语的爆破音。
入声字在平仄的格律中,归于仄声。我看到很多朋友在追问,那些是入声字?网上也有回答,记起来很麻烦,很复杂。我个人觉得,研究一下,了解一下,也未尝不可。若是心血来潮,想做几首古体诗,简单了解一下相关知识就行了,大体像那么回事就行了。没必要在这、些事上花太多心事。
古人都说,言为心声,只要能表达出真情实感,就会感动人。当然,韵律和平仄越是规矩,越能体现出形式之美。
我们读古诗的时候,有时会发现,很有名的诗句,其实并不符合平仄的规律。这就是读音发生变化的原因。一个最常见的,“看“这个字现在是去声字是仄声,而在古诗中大多时候它是读一声,是平声字。但这些不合规律的诗还是流传了下来。这就说明人们欣赏诗的时候。形式之美固然是一个重要指标,更重要的还是作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问题回答完毕。个人觉得,平仄的要求本质上是中国文化中阴阳观念在追求诗词形式之美中的体现。遵守了这样的规则,文字在阅读中就能体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之美。
再说点与平仄租关的小知识。过年贴对联的时候,常常分不清上下联,简单方法。最后一字是平声的是下联。对句讲究平起平收,出句第一个字是平声,对句最后一个字也是平声。
一
诗词中的平仄,和现代汉语拼音中四声是怎样对应和区分的?
谢谢@京西玉人邀答,
这个问题答案是固定的,前面已经有好多人回答了,我就简单说一下,诗词中的平仄,和现代汉语拼音中四声的区分,就是拼音的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诗词中的平仄,和现代汉语拼音中四声是怎样对应和区分的?
诗词中的平仄,和现代汉语拼音中的四声,我了解的对应关系是这样的: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是仄声。
传统上,中国古人一般把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
1958年2月11日,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汉语拼音方案》,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与传统比,平声分化,入声归并。
2005年5月,中华诗词协会颁布的《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关于平仄问题明确了以下几点。
①区分平仄的原则是:只分平仄,不辨入声。原来用入声韵的词牌,使用新韵时改用仄声。
②处理多音字归属的原则是:音随意定,韵依音归,划分平仄。
③处理与旧韵书关系的原则是: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
下面以韵母 [a](啊)为例,说明声调与平仄的对应关系。
①妈[mā],阴平,一声:平声
②麻[má],阳平,二声:平声
③马[mǎ],上声,三声:仄声
④骂[mà],去声,四声:仄声
下面以我本人创作的对联为例,咱们一起看看根据汉语拼音划定的平仄声调。
上联:装首相,当年少女唐宁街验梦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作君王,世纪佳人泰晤士安息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该对联中,作是多音字,[zuò] [zuō]。联中读音,取装作 [zhuāng zuò] 的作,不是作坊 [zuō fang] 的作。
以上是我学习的一点体会,若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欢迎您读后留言交流。
诗词中的平仄,和现代汉语拼音中四声是怎样对应和区分的?
谢谢邀请回答。关于诗词中的平仄,我们知道只有古诗词(特别是格律诗词才有讲究平仄,若平仄不合,则所写的不是格律诗词。)什么叫平仄?普通话里很容易分别,阴平,阳平。(轻声,一小部份不用标声调的)叫平声,上声,去声叫仄声。而古诗词,由于保留着入声字,那么它的平声是:上平声,下平声。仄声是:上声。去声,入声。由于普通话把一部份入声归到平声中(消灭了入声的定义名称),这样,普通话的平仄与古体诗词(持别是格律诗,词)有着明显的矛盾及相反的意思。如何区分平仄呢?我们知道现代诗词是不用讲究平仄,押韵也是可平仄混押(平仄中已包括有入声。所以现在就只论格律诗词(古体诗也不用讲平仄,但押韵是不充许平,仄入混押,只可押韵)。那么,写格律诗就必须按平水韵(《佩文诗韵》也等同平水韵),填词用《词林正韵》,这是前人总结的韵书,也是现今上至唐朝的,写古体诗词,格律诗词的作者俗成约定(科举制度时期的官方约定必须执行的规则)。再者中国文字存在一字多音(可发平声,也可是仄声)多义,如:磨字,名词石磨(仄声)打磨(平声),不胜枚举。在韵书中有注明。既如此,则写古诗词(格律诗词)必须查对古韵书及用古平,仄,入声。(因为有的古体诗押入声韵,填词用入声韵,若杂有仄声(不是入声)就出韵了。这就如西餐用西餐食材,中餐用中餐食材,不可不西不中混搭。
所以我认为区分普通话与古诗词的平仄,主要是要区分出入声字。再者须区分一字多音多义,(普通话也有此说),这样平仄就区分清楚了。
诗词中的平仄,和现代汉语拼音中四声是怎样对应和区分的?
对于平仄、以及韵的应用,我觉得时至现在应当以新韵为基础、混合所有古韵综合应用,这一是符合现代读者的习惯、一是为了给诗词创作营造更大的空间,更有利于诗词承继以前的基础上更好的发展下去。如此,既有意避开了古诗词所存在的缺陷,也不存在有可能伤及到诗词的意!
比如:‘他’这个字,古韵中是可平可仄的,新韵则是平,然而到具体的应用时就存在明显的意之表达不同了!若是诗词中满是磅礴大气之意,这时候的‘他’就是平声最佳,给人的感觉是轻视轻忽;而若是诗词中整体的意是被欺压、是弱小,这时候的‘他’就是仄声为佳,只因仄声含有小看意思的同时更突出了恨、积怨的情绪。
所以,区分平仄需要严格,但也不能一味地死板!否则写出来的诗词之意只会是平平庸庸,也不会有太好的作品的——只因相较古诗词似乎总有不如。
诗词中的平仄,和现代汉语拼音中四声是怎样对应和区分的?
诗词中的平仄,和现代汉语拼音中四声是怎样对应和区分的?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疏藏。平仄是指诗词格律中的术语。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关于平仄简单的说,就是拼音四声调中念第一声和第二声(阴平、阳平)的字,就是诗词中的平声字。而念第三声和第四声(上声、去声)的字,则是诗词中的仄声字。至于仄声字里还有一类称为入声字的,另作解释。
古时四声分,大概起源宋代,也是术语中的“四声二元化”。还有一点就是很多古今声词的发音不同,所以可平可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