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复兴国学,诸子百家,你会支持哪一家?
我会支持儒家。但这里的支持并不是恢复儒家。儒家思想在统治了中国两千年之后,到清朝中后期,终于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做为主流的政治思想,被放弃,中国开始向西方寻求先进思想。但儒家做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当然,也有其自身的问题。
在诸子百家中,如果问那一家能最能代表中国文化,无疑就是儒家。现在网上有种观点认为,儒家文化害了中国两千年。这种说法如果不是别人用心,就是天大的误解。儒家思想在汉代之后成为统治思想。战国以来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局面宣告结束。一个不得不说的问题是,百家的逐渐没落,不是儒家打压的结果,如果说有打压的情况,那也是政治的打压,而非学术之争。儒家成为主流的政治哲学,是历史选择的结果,而儒家只所以能成为被选择的目标,是与他思想的缜密,系统的完整分不开的。也就是说,在选择者的眼中,儒家是最好的,是最能适合政治需要的。
另外还要说的一点是,汉唐之后,儒家形成了独尊的局面。并不是说诸子百家都消灭了。诸子百家适应社会需要的方面,都还存在着。不适合社会需要的部分,慢慢的就消亡了。而且,儒家在发展的过程中,是不断吸收百家的营养来发展和补充自己的学说,使之不得的丰富和完善。比如王弼注《老子》,郭象注《庄子》,所研究的是道家经典,可是王弼和郭象却很难说是道家人物,他们的思想的主导方面应该是更接近儒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比如竹林七贤,何晏等人,他们虽然天天谈老庄,但他们的思想的主流,还是儒家的。
从魏晋玄学到唐代佛学的大兴,几大重要的佛教派别,比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都是在唐初形成。北大张祥龙教授有个课程讲到就是佛教入华的途径,认为正是由于魏晋人士对道家哲学的研究,使得人们在哲学思考大大加深,而佛教的思想在本质上与道教的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就是佛教入华提供了思想途径,同时,也使得佛教在中国大放异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个问题问的是国学的诸子百家,这儿为什么提起佛学?道理很简单,真正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知道,中国文化本质是儒释道三教合一。佛教虽然是外来文化,可是它在中国的传播,却是中国化了的。中国化的特点和证明就是,他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融入了道家的思想。
中国儒学发展到宋代,产生了一个重要的学术成果,这就是程朱理学,或叫宋明理学。宋明理学首先应该是对儒学的继承,其次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所谓的发展,必然有新的思想内容的加入。宋明理学所加入的思想内容,就是唐以来所发展的佛学思想成果。二程的老师周敦颐的学术名著是《太极图说》,太极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易经》,而太极图,是周敦颐的创造,他的创造,很明显是佛家图片的影响。借鉴了佛学的内容。这些问题,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吴根友老师在讲《宋元明清哲学》中,有详细的讲解。
从儒学的这些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它本身是古今中外文化和思想成果汇总的结果。在宋朝时期,朱熹的理学绝对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成果。和他之前西方的任何思想成果做一对比,都毫不逊色。
有一个观点认为,程朱理学是害了中国,使之近代落后的根源。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近代中国的落后,其根本的原因是政治的腐败。文化与政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说一个国家落后,文化应该负最大的责任,这一点我不否认。但具体到中国的事情上,把近代落后的板子打到儒家的头上。甚至直接归结到孔子和朱熹的头上,恐怕是天大的笑话。
儒家思想做为一种统治思想,是封建统治者拿来统治的工具。当国家实力衰落统治难以为继的时候,把责任推到工具的身上,是不是有点推御责任。
很显然,这个责任儒家是不会负的,真正应该负责的是统治者,决策者。说白了,是当时皇帝们。儒家思想从汉代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但是,董仲舒的儒家,与孔子的儒家是有不同的。为什么会有不同,因为时代变了,儒家也要发展。董仲舒的思想,是儒家在汉代的与时俱进。抛开乱世,到唐代,儒家虽然是正统的思想,但在现实的政治中,是儒释道三教并重的。到宋代,程朱理学的形成,又是儒学与时俱进的结果,它又融和进了当时世界最高明的思想成果。可是从南宋之后到明清,儒家的发展基本上就停滞了。可以说,理学是儒学发展的高峰,到了高峰之后如果没有变化,没有创新,它的结果很自然的走向衰落。
有人说,朱熹的理学害了中国,到明朝时王阳明的心学才是正确的。这种说法也是有问题,心学不过是儒学研究的另一路径。从广义上说,他仍然在宋明理学的范畴之内。而且,理学的发展的停滞,是统治者的统治思想决定的。理学的思想,最大程度的保证了专制的帝权。在位的皇帝们希望牢牢的保住皇位就行了,在现实上,使得儒学失去了创新的动力。理学如此,心学依然如此。
李贽的思想,被称为王学左派的范畴。他的许多说法,是有思想改革与创新的意味的。比如,女子上学,寡妇再嫁。但李贽狱中自杀的结局证明,思想创新的阻力,不在学术界,而在统治者,在皇帝。当然,一些迎合皇帝的无耻文人他们的态度,不是学术态度,而是政治态度。
说了这些,意思只有一点,复兴传统文化,如果在诸子百家中要选一家的话,当然是选儒家。因为儒家最大程度的包含敢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精华部分。
再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墨家现在基本上消亡了。儒家曾经骂墨家爱无差等(对亲人和其它人的爱是无差别的)的思想,是畜牲。儒家认为,人不可能对别人的父亲和自己的父亲一样好,那样是违背人性的。事实也证明了儒家的正确。但是,墨家摩放踵以利天下的思想,很大程度上被儒家吸收了。从儒家的以天下为己任和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上,可以看到墨家的影子。其它各派情况就不一一列举了。
最后,说句题外话,一种思想,一个学问,它是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一但失去创新和发展的能力,他就会被历史所淘汰。当然,它里面所包含的优秀的部分,必然会被新的文化新思想所继承。这就是我们恢复国学的意义。
如果复兴国学,诸子百家,你会支持哪一家?
支持哪家?为什么要支持具体的哪一家呢?孔子的理想就是恢复古制恢复周礼,以礼以仁爱治国。那么西周时期是不是就只有礼治而无法治呢?有!无以规矩无以成方圆,这里的规矩就是法。谁能否认周朝有周朝的法治呢?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厉行法治,那么秦国是否就不存在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呢?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如果抛弃仁孝信义与禽兽何异?荀子曾到访秦国并留下这样一段话“其固塞险,形埶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是所见也。故曰: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这段话的大意是说:秦国山川险固、民风淳朴、吏治清明。这还是后世史书中那个虎狼之秦吗?此时已是商鞅变法之后的事了,奉行法治的秦国在荀子这个儒家代表人物眼中竟比六国率先实现了儒家眼中的教化。
事实上在大秦帝国的崛起道路上绝非只有法家一家之功法家制度的长处在于能激发出秦军最强的勇猛值,也能激发秦国农民最大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为秦军提供充足的粮草,但如果装备不行那也是徒添伤亡。然而法家的着眼点正在于军事制度、农业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构建,具体的军事装备制作并非法家的长处,与之对应的是墨家恰恰擅长此道。尽管法家弟子几乎个个都是偏执的处女座——为变法革新、富国强兵不惜付出生命,但要让他们领军杀敌、制作兵器,他们得疯掉。对此秦国做出了务实的选择:既然这件事法家干不了,那就找干的了的人来。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当时各个诸侯国即使在同一地点遗留下来的兵器普遍都是轻重不等、大小不一、形式多样。而只有秦国的兵器不论在哪儿发现,其造型和尺寸几乎都是惊人的完全一致。在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发现的三棱弓弩箭头有4万多支,但4万多支箭头的底边宽的误差不超过1毫米。兵器型号的统一化大大便利了秦军装备的更新换代效率——在秦军中绝不可能出现弓弩和箭不匹配的问题,但在别的国家这几乎就是家常便饭——战士们甚至不得不在战前先对自己的兵器进行修整以便利自己的作战,这大大影响了军队的作战效率。除了墨家这群理工男以外,儒、道、法等门派谁也搞不懂何谓“空气动力学”。谈到弩,秦国的弩更是霸气。秦军弩机的各个零部件完全可以互换通用,轮廓误差不超过1毫米。在烽火硝烟的战场上,六国某个士兵的弩坏掉了,那就真的坏掉了,因为身边阵亡战友使用过的弩机零件都无法使用,而秦军士兵只需要更换损坏的零件后就可以继续发射。秦军在墨家军事工程科技的帮助下,早已进入“标准流水化”的生产时代。另外秦国将士用的青铜剑也比山东六国的剑长出约30厘米。俗话说“一寸长一寸强”,在短兵器格斗中,刺要比砍更有优势,因为它更逼近对手。比对手的剑长出约30厘米的秦剑,在格斗中显然更容易刺到对方。加长剑身简单,但是要保持加长后的青铜剑不容易折断就很困难。但墨家这帮理工男们又做到了,他们摸索出了铜与锡的科学配比,做到了既让剑身加长且能同样保持剑身的坚韧。所以短兵交接之时秦军又胜出一筹。其实不只是秦军的兵器装备,我们同样有理由相信李冰父子在修筑都江堰的过程中应该也得到过墨家的鼎力相助,否则在那个年代还有谁能如此精通工程建筑学?
事实上诸子百家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
法家主张打破阶级壁垒,全国上下遵守统一的法令,也就是所谓“法不避亲”、“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具体而言:又分为商鞅的法派、慎到的势派和申不害的术派。秦国奉法、术、势为至尊与圭臬;齐国却礼法并用——一方面将礼义廉耻作为维系国家的擎天之柱,张扬礼义廉耻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强调以法治国,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
道家从天道运行的原理入手,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汉初承秦末动乱之后而用黄老之说行无为而治,不过度使用民力,休养生息,为汉武帝的宏图霸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儒家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讲究克己复礼,以血缘文化宗族关系构建起人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的稳定社会。
墨家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希望构建一个打破一切国家和阶级壁垒的人人生而平等相亲相爱的社会。
名家注重辩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学。名家与各家不同之处正是在于“正名实”的方法。他们主要是以逻辑原理来分析事物,而辩的内容又多半是与政治实务无关的哲学问题。
阴阳家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纵横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张仪在秦行连横之策——分化瓦解六国,成功诓骗楚怀王;苏秦佩六国相印,促成合纵抗秦之势。
兵家重点在于指导战争,但并不只立足于战争本身,而是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上综合分析一国的政治经济如何保障战争的胜利,同时战争又如何为政治目的服务。
农家多言重播百谷,劝农桑,以足衣食,主张与民同耕,进而论及君民并耕。
医家推动了中医体系的形成。
小说家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
杂家“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
以管仲为首的轻重家,他们主要探讨经济的问题,不过他们口中的经济问题跟我们现在所谓的经济问题并不完全一样——他们所谓的经济问题是指的经邦济国,也就是说关系国计民生的政治、经济、外交等问题都在他们的探讨范围内。儒家看到了人性的善,那是在没有利益冲突的时候。法家看到了人性的恶,那是在面临利益冲突的时候。所以儒家和法家的观点其实是对立的:儒家弟子看不到这世界丑恶的一面,而法家弟子则看不到世间还有美和爱的存在,但轻重家认为“善”和“恶”都不是绝对的,而“私”和“贪”却是永在的,自私和贪婪才是人性。轻重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对人性的了解并想办法使之得到满足。利用人们的逐利之心最终实现社会财富最大化。
纵观诸子百家的观点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不妨细细推敲一下:哲学算不算国学?文学算不算国学?史学算不算国学?军事算不算国学?经济学算不算国学?自然科学算不算国学?我们还可以继续推敲:我国多姿多彩的戏曲形式算不算国学?各种各样的手工艺术算不算国学?各地的风味小吃烹饪做法算不算国学?其实我们仔仔细细推敲下来我国传统的书法、绘画、雕塑、戏曲、武术、中医......全都可以归入国学的范畴之内。
国学不仅囊括的面极广,而且其外延一直在发展延伸:首先我们要明确中华民族是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所谓国学绝不简单等同于汉学,更不能简单归为儒学。儒、道、法、墨、兵哪家哪派不是华夏先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少数民族的传统技术和艺术是不是中华民族国学的一部分?我们再进一步推敲外来的宗教文化算不算国学?佛祖和伊斯兰的教义是不是我国国学的一部分?
我的答案是这些都是国学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从来没有一家是端坐书斋坐而论道,他们的所有学问都是立足于社会实践,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我们今天学习国学也是一样——在我看来:所谓国学不是固守传统,而是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天下家国万事万物而学即为国学。我们真正要追求的不是一味复古,而是不断创新,对于别国的先进文化我们完全可以秉承拿来主义的态度学而用之,而只要这些先进文化在华夏大地扎下了根那就是华夏国学的一部分。
由于当今世界西方发达国家掌握着话语权,中华传统国学在经历近代的衰落后如今正伴随着中国国力的稳步提升而逐渐升温,但相比西方文化我们在国际上没有掌握话语权高地。面对这种国学式微传统沦丧的局面,谁如果不对传统文化的失落而痛心,谁就没有良心;谁想回到过去的年代而拒绝变革,谁就没有脑子。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我们不该盲目抵触,也大可不必自惭形秽妄自菲薄——坚持我们的优良传统,同时不断学习先进文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用的一切学问都是国学!
当我们执着于门户之见时不要忘了正是儒家的荀子培养出了韩非、李斯这样的法家弟子,而儒家的开山鼻祖孔子又曾向老子问道。即使是在某一家学派内部也存在不同观念——法家不就有法、术、势三派吗?在如今这个连地球都被浓缩为一个地球村的年代执着于门户之间的自我封闭之举除了使自己落后于时代再不能发挥任何作用。我们完全应该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比独尊某家某派更强吧?
如果复兴国学,诸子百家,你会支持哪一家?
只要是对国家社会发展和谐有积极作用和意义的都该继承。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漫长的中华历史过程中,从原始社会开始,自从有部落种族联盟后,人类的生活习惯慢慢在发生改变,开初没有文字,只有语言的口口相传,只有符号,最后形成文字,变成了我们今天的现代文化。从华夏开始的象形文字到春秋战国时以及先秦诸子百家,千家,各种流派的洐生。
依本人愚见,自有道家思想,有道教以来,无论何种学术,都脱离不了道这个根本。有道才有理,有道才有德,我们今天讲道理,讲道德,永远都不会过时,而经久不衰。
凡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优秀文化,就应该继承。不是哪一家该要,哪一家不该要。道法自然,有用的保留。社会是发展的。谁也不会再跪着吃饭,有发达的交通工具,还有多少人走几百里不乘车?
古为今用,古今结合,洋为中用,中西结合。全部照搬,全盘否定都不符合我们的社会需求。
在我的字典里,我首推道家,其它我也不排斥,因为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离不开现实,法家,墨家,特别是儒家,医家,纵横家,谋略家等等。每天那些元素就掺杂在社会各行各业之中。
我最喜欢道家文化中庄子老祖师爷关于梦的解说。其为周公解梦。学习从连山易,到龟藏易,周易直到今天形成各门各派的现代易经学术。五花八门。
我唯一啫好,就是喜欢做梦,其中有好梦,美梦,曾经也有恶梦,黄梁梦。心中一直的美好梦想,就是全中国人民的强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愿望已经实现了。
如果复兴国学,诸子百家,你会支持哪一家?
我是文开石,我有靠谱的答案。
从个人倾向上讲,肯定是支持道家的黄老学派。刨除宗教色彩,作为一种思想流派,黄老之学是最自然、客观、实用的。
黄老学派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是最具备现实主义需求的。
黄老学派的政治主张,大多数对现在的对社会依然具备指导作用。包括:
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劳、清静无为、因俗简礼、休养生息、依法治国、宽刑简政、刑德并用。
黄老学派崇古不贬今,求德而不务虚。不论是思想高度还是切合实际,都超出其他学派主张。担任领导的人,不能出太多的主意。如果考虑没有成熟,不断有新的主意出来,往往要全国大乱。政治家主意太多是要坏事后。领导人宁静和平,对国家有好处,对人发有好处。——邓小平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司马谈如果复兴国学,诸子百家,你会支持哪一家?
你支持,我不会持的!历史的車轮决不会倒退的!
如果复兴国学,诸子百家,你会支持哪一家?
我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和毛泽东思想才能成为真正人民国学,因为在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伟大作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