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这句话应该怎么解释呢?
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
这段话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续《南华经》的一句,(《南华经》就是《庄子》)原文是这样的:
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爱恋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
要解释这句话,先要明白贾宝玉为什么写了这样一段话。原因是史湘云来到大观园,住在林黛玉的地方,晚上,贾宝玉玩到二更才回怡红院,麝月因此有点不高兴,谁知第二天早上天不亮,贾宝玉又跑过去了。这在宝玉黛玉史湘云三人来说都没觉出有啥不对,少男少女真情流露而己。但在袭人这里就不一样了,人大一点,也懂事一点。许多论者把袭人对宝玉规劝说成忌妒,我觉的那是天大的笑话。那时,宝玉与袭人已是试过警幻所授之事。站在袭人的立场上,贾宝玉可以和自已偷试一回,谁敢保证不能和其它人试呢?而且,爱情这事越是感情好的,偷试的可能性不是越大吗?
在当时的大家族中,如果贾宝玉和袭人偷偷的弄大了肚子,算不了什么事。对于祈盼人丁兴旺的大家族来说,可能是好事,丫鬟收个房,变成姨娘就行了。可是,如果宝黛之间弄出事情来,那可是天大的丑事。所以袭人的规劝宝玉完全是职责所在,和争风吃醋什么的关系并不很大。试想如果这种事情真的发生了,那么袭人的结局可能就是后来的睛雯。
宝玉跑到黛玉那儿去半天不回来,袭人找回来之后,想要规劝他。可宝玉又不是听劝的。于是袭人就联合麝月不理他。宝玉心理感到很郁闷。于是就看闲书读《南华经》,读到: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一段之时,心有所感,便写了上面那段话。
焚花散麝,花是花袭人,麝是麝月,花与麝这里都是双关,既指袭人与麝月两个丫环,又指鲜花与麝香,鲜花美丽,麝香清新。又暗喻二人品格。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是说,怡红院里有很多女孩,大家都要努力上进,因为花与麝是天生美丽清香的,其它人再努力也没用。所以,把花与麝焚了散了,大家都一样了,就可以努力争取(含其劝)做的比别人好了。这是典型的庄子思想。贾宝玉小小年纪,能把庄子读到这个程度,确实是聪慧异常。可惜他不爱读所谓正经的书。
下面的句子意思也差不多。如果宝钗没有了优雅的气质和风度,如果黛玉没有了聪明与灵秀,也没有了情意。那么天下的女子就没有美的,也没有丑的。大家的思想也没有了差别。也就用不着今天你劝我这样,明天又让我那想了。总而言之,如果宝钗和黛玉等都变成大傻瓜,丑八怪,那我也就不会对她们产生感情,也就不会有烦恼了。这也是庄子思想。
最后,宝玉总结说: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意思是说,像宝钗、黛玉、袭人、麝月等都是用她们的聪明美丽,温柔,贤惠使的天下男人产生爱意,而身陷其中不能自拔。
张其罗,是张开罗网,此罗网既所谓温柔的陷阱。而“穴其隧”穴是名词做动词“挖坑“,隧是坑道,穴其隧,就是挖陷井,温柔的陷阱。美丽,聪明,灵秀,深情,都是她们挖的坑。
这句话就是上面的意思,看到许多朋友解释的不堪入目,真不知说什么好。如果那样去解释,我觉得还是不要看《红楼梦》,直接去读《金瓶梅》好了。
关于这段话的前后故事,记得不是很清了。依稀记得这段话好像被宝钗黛玉等看到了,黛玉还写了几句话来反驳他:
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贱南华庄子因。
不怪自己见识低,却将丑语诋他人!
林黛玉等人看了贾宝玉写的这些东西没有勃然大怒。而是写诗与之辩驳,本身也说明这段话不是低级的内容。林黛玉说他用丑话诋毁别人。表面上好似生气,其实内心并不恼怒,为什么呢?贾宝玉的这段话看似在漫骂几位美女,其实背后是有表扬的。你们这些美女为什么这么漂亮,这么灵秀,这么多情,这么贤惠,这一要给男人带来多少烦恼啊!
如果男人都这么骂女人,女人们恐怕很难真正生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