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亲相隐”这样的言论是出自儒家思想吗?如果是这样为什么要宣扬儒家思想?
亲亲相隐,确实是出自于儒家思想。应该是出自于《论语》。有个叫叶公的人对孔子说: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其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而直在其中矣。
在这段对话中,孔子与叶公对正直的理解是不同的。叶公认为,如果父亲偷了人家的羊,儿子去告发了,这个儿子就是正直的。这似乎也很符合现在人们对正直理解。坚持真理,不询私情。似乎很值得尊敬。但是孔子并不认为这样做就是正直,他以为真正的正直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引申开来,就是亲亲相隐。
咋听之下,孔子所谓的正直似乎是一种诡辩,好像很没道理。但是,儒家文化能够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占统治地位,成为中国文化最主要的部分,并不是一句诡辩就能否定了的。假如这是一句完全错误的话,在两千多年里为许多人所信奉,而这些人正是现在我们芸芸众生的祖先,我们凭什么觉得自己就一定比祖先聪明?
现在来说说亲亲相隐,如果断章取义的来理解这句活,它当然是有问题的,不是真正的正直。但把他放在儒家的伦理系统中来看,可能就不太一样了。
亲亲相隐,既要隐,便就显得不那么光明正大了。隐的是什么呢?是恶。谁的恶?自己亲人的。问到这儿,就产生一个终极问题,这个世界上有绝对的坏人或绝对的好人吗?答案是肯定的,没有。那么,是不是所有做过坏事的人都要被处理呢?答案是不可能。这个答案是说,每个人可能都会做坏事,但并不是所有的坏事都能受到社会的处理。要知道社会的处理是要成本的,所以儒家的处理方式是内省,也就是说,如果个人身上出现了问题,首先要通过内省的方式自己解决。如果自已不解决,恶就会越积越大,最后导致亡身。这就是恶不积不足以亡身的道理。
一个人做了坏事,别人当然可以举报你,这当然算做正直。但是,如果自己的亲人做了点小恶,举报他就不是正确的做法。正确的做法是偷偷的提醒他,让他偷偷的改正,而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损害他的名誉。
举报自己亲人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是破坏了家庭的和谐关系,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都不和谐了,社会也不会和谐。《大学》说,家齐而后天下平。
孔子的背后还有一条逻辑,一家人之间,道德价值评判标准应大体相似。一个人如果为了某种目的而出卖亲人,比如为了一个正直的名声。那么,他的道德水准是值得怀疑的。所以在孔子看来,家庭伦理的维持,可能比抽象的社会正义更重要。
说到亲亲相隐,可能不以为然的人占多数。但是,换一种说法,隐恶扬善呢?这也是儒家的处世原则。其实,隐恶扬善就是亲亲相隐从家庭伦理向社会伦理的推广。既便不是亲人,是一般的同事,朋友。大家相处的时候,谁没有缺点,谁没有不小心做过一两件坏事呢?君子之道,扬人之善,隐人之过。隐人之过,不是与人同谋做恶,而是给人改过的机会。如果他不改。必将积恶亡身。
这是我对亲亲相隐的理解。这也是为什么儒家提倡亲亲相隐的内在逻辑。至于它是好?是坏?是封建的糟粕,还是文化的精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