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学生有事老师都喜欢找家长?
一是推卸责任,谁的孩子谁管,老师落个清闲。二是避免矛盾,永远不存在体罚学生的事。说到底就是不负责任!'
为什么现在学生有事老师都喜欢找家长?
因为“踢皮球”相对比“踢足球”轻松,大概也是“技术转型”吧!
当然,随着国家对“中国足球”的重视,相信“踢皮球”的的“假运动”会为运动员及国人所不耻的。
哎呀,我倒是把自己搞浑了,难道“足球不是皮球”吗?
看来,凡人凡事,重要的还是“一份操守”,或者叫职业道德吧!
为什么现在学生有事老师都喜欢找家长?
老师动不动就找家长,也是出于无奈。
按理说,学生到学校来,接受老师的管教。老师应该有义务,有能力把学生管好。但是,这有个条件,就是老师有权力对学生实施有效的管理;如果老师没有权力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为了挽救学生,只好请家长出面,看看家长出面行不行。如果家长出面都不行,那就只好拉倒。
比如学校不准学生带手机进学校,可是,学生硬是带来了。怎么办?老师把学生的手机收缴了,学生撒泼耍赖对老师破口大骂,甚至动手,这个时候老师是没有办法的,因为你要是批评重了学生,学生跳了楼,老师要负责;如果在抵抗学生的侵扰的过程中,出现抓扯,导致学生受伤,老师脱不了干系。所以为了稳妥起见,老师要是感觉靠自己的力量,没有办法对学生实施有效管束,没有办法维持课堂秩序,就只好请家长出面了。如果遇到家长通情达理,协助老师管教学生,那还好办;如果家长不理解老师的做法,选择与学生一道对抗老师,甚至打骂老师,那这个老师就倒大霉了。社会上学生打骂老师不用负责,家长把老师打得头破血流,而且老师还赔礼道歉,甚至被停职、开除的事太多了,老师们怕了。
所以,对老师多一点理解吧。你的孩子真的出了问题,去找专家吧,别再找老师了,老师们太可怜了。
为什么现在学生有事老师都喜欢找家长?
我73年读小学,说说我记忆中的老师惩罚学生的手段。
轻的,如上课说话做小动作,老师下来一拉,到讲台边罚站。
重一点的,老师拿起粉笔头直接扔到头上,痛得你呲牙咧嘴。
更重一点,老师冲下去,直接一巴掌,哭都不敢出声。
还有,罚跑步罚做俯卧撑罚扫厕所,还有关小屋子的,实在没办法了,开除了事,那时小学都可以开除的。
就这样,需要找家长吗?
为什么现在学生有事老师都喜欢找家长?
感谢邀请。这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想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抵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传递的迅捷
刚工作时,聊天软件主要是QQ,而联系家长一般都需要打电话,或者短信、飞信。
而微信的出现,再到后来短视频app的使用,让我们与家长联系时,彼此不用再有通电话时的“负担感”,即不用过多思考要怎么开头,说什么,怎么说。转而可以用更快速、更简洁、更多元的方式交流。
二、家校协同育人的需要
家校联动,是当前普遍推崇的教育准则。
家长有了解孩子学习、生活情况的需求;而老师也愿意把学校的教育延展到家里的渴望。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无疑对孩子成人成才具备重要意义。
三、防微杜渐的需要
事实上,这依旧是家校联动的问题,之所以单列出来,是因为其具备特殊的现实意义。
比如,老师发现学生患有身体疾病、心理问题、攻击性行为、学习、生活等问题时,就会及时跟家长联系,以期共同引导、教育孩子。
以学生因心理原因导致的伤害事件为例,我们从媒体上看到太多案例,当伤害事件出现,很多家长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追究学校、老师的责任,即便面对媒体,有很多家长也绝口不提自己的教养是否存在问题。
所以,当老师发现学生有这些问题时,是一定会和家长沟通的,不止是防范问题发生后的责任问题,更是期望从家长处了解更多信息,得到更多帮助,以便保证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而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趋于理性,愿意更多思考原生家庭教养与孩子成长之间的关系,愿意用法律法规去度量危机出现后的处置方式。
而用理性方式思考问题的好处是,让老师履行自身职责时,不必因过激言论而战战兢兢,进而能够更好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我是辅导员老范。感谢阅读,欢迎评论,期待关注。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什么现在学生有事老师都喜欢找家长?
家长是孩子监护人,学生有事老师肯定找家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