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湿疹怎么办?

得了湿疹怎么办?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它具有复发率高、反复性强、病程长等特点,在临床治疗上其根治性非常差。

从中医角度来看,湿疹主要是因为热毒、湿热、血燥、湿阻这四大因素引起。

西医认为湿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炎症,因此在治疗上主要以抗敏、抗炎、止痒药物为主。而中医与之不同,它认为寻根溯源非常重要,也只有如此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否则即便是消退湿疹表面症状,也会出现反复不愈的问题,而且来年患者还会复发。

中医认为湿疹的主要是因为热毒、湿热、血燥、湿阻这四大因素引起,病因不同,湿疹的症状表现也各有差异。

在这里,我们来了解一下这四大因素:

1、热毒

这种类型的湿疹是因外邪袭表、腠理素虚,加之经常涉水侵湿,湿性粘滞聚于肌腠,影响卫气宣发,营卫失和,血行不畅,外卫不固,因此易受风热之邪入侵,湿与风、热三邪互相博结,冲于肌腠,侵淫肌肤,发为湿疹。

这类湿疹发病急,皮损以红斑、丘疹、丘疱疹症状为主,有自觉瘙痒症状,治法以清热解毒、佐以祛湿为主。

2、湿热

这种类型的湿疹以湿热湿热内蕴 素体阳盛,嗜食炙膊厚味、酒、烟、浓茶、辛辣之品,脾胃受伐,运化失常,水湿内停,郁久化热,湿热互结壅于肌肤,影响气血运行,而发湿疹。

这类湿疹发病比较缓,局部皮疹以丘疹、丘疱疹、小水疱为主,有渗出倾向,且伴有持续性剧烈瘙痒,治法以清热利湿、祛风解毒为主。

3、血燥

这种湿疹向为血热之躯,因七情过度,致心火炽盛,内扰心营,暗耗心血,血虚风胜,交织于肌肤,致肌腠失荣,疮疹叠起。

这种湿疹非常容易反复,患处有干燥脱屑、粗糙皲裂且局部糜烂面有少量黄水,患者常常感到瘙痒难耐,而这种湿疹的治疗以养血祛风、清热化湿为主。

4、湿阻

这种湿疹是因脾胃素虚,或因饮食失节,戕伤脾胃,致脾失健运,津液不布,水湿蓄积,停滞于内,浸淫肌肤,而发湿疹。

这种湿疹病程特别长,一般可达数月之久,且患处皮肤粗糙肥厚,伴有明显瘙痒,局部皮损有抓痕、糜烂、渗出倾向,其主要以健运脾胃、除湿祛风为主。

由此可见,中医更加注重针对湿疹的确切病因对症下药,讲究治标治本、寻根溯源。

而湿疹治疗具有多种方法,而在各类中医配方上多以祛风除湿、清热解毒中药材为主,比较经典的配方有地归乌药荆防汤、加减当归拈痛汤等。

不过相对于传统的中药熬制,像甘伯宗乳霜等草本修复霜则在药材配比、加工工艺上更有优势,它所含的百部、土槿皮、芙蓉叶、苦参、独角莲、山栀子等草本成分既能有效抑多种湿疹症状,有效抑制湿疹反复问题。其使用也非常简单,只需涂抹患处即可,短期用药可快速消退湿疹、长期用药则能从根源解决湿疹问题。如果有湿疹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大家可以尝试一下,效果非常不错。

得了湿疹怎么办?

湿疹它是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剧烈的、瘙痒性的、过敏性的皮肤病。它主要表现为瘙痒,而且就是说晚上痒得非常地厉害,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那痒的时候怎么办呢。一般来说就是快的话,那就选西医的治疗,就是西医的话,一个对症的处理,就是选一些抗组胺止痒的药物,那么临床上这一类的药物比较多。那么严重的时候,如果湿疹又痒,然后又有渗出、肿胀,这个时候可能就是会用一些激素类的药物,可以尽快地控制瘙痒和症状。那么我们要注意激素的减量,如果你用得不好,或者是减量不规律的话,它可能就会复发,而且会瘙痒得更加厉害。还有一部分病人,就是会选择中医药治疗,我们普通的老百姓可能都认为中医是治本除根的,那么中医认为这个病主要是由风湿热邪引起的,所以治疗的话祛风、除湿、止痒。

常用的方子有消风散、龙胆泻肝汤,那么在用药的同时,患者的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也是很重要的。再加上我们的体质的调理,大部分患者还是可以治愈的。但是切记不要用热水去烫洗,或者是剧烈地搔抓,这样的话会加重病情。然后局部如果痒得厉害的话,我们还可以根据皮疹的情况,选择一些外用药来止痒。那么,一般情况下,建议用中药类的软膏,这些药物的话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因为他会针对不同的皮疹,选择不同的外用药,做到一个精准合理的治疗。

得了湿疹怎么办?

⭕️ 多年湿疹终于不再反复 说说我与湿疹的缘起缘灭

🎀 我的湿疹是前几年夏天起的,夏天太热再加上我又是爱出汗的体质,刚开始起的时候,只是胳膊上有些像小米粒一样大的小疹子。本来我也不是个细心的人,痒的时候就抓几下,没想到越来越严重,挠过的地方开始起整片整片的红疹子,才感觉到不对劲。

🍄 去医院开了那种涂的药膏,前两天涂着还管用,起码能止痒,到后来就越来越没用了。也换了不少别的药膏用,不知道是有了抗药性还是什么别的原因,连止痒都不能止住了,每天晚上睡前更是奇痒无比,没办法只能想别的办法。

💦 用酒精擦、用醋泡这种以前听过都觉得不管用的民间方法我都试过,那能怎么办呢也不能干忍着,结果也在我预料内了,痒照样痒,湿疹也没治好,甚至还有点要发炎的迹象,吓得我再也不敢用了。

❤️ 后来在网上看到好多人说世云堂的草本膏去湿疹特别好用,上网查了下比我之前买的药膏都要贵一些,但要是能治好湿疹,这个价格也值了!打开有一点儿小小的香味,涂上有点凉嗖嗖的感觉,隔天就不疼也不痒了,我都是一天抹三四次,用了十多天,湿疹就全消了,还真是一分钱一分货,是我用过的药膏里效果最好的了,给它比小心心哦~

得了湿疹怎么办?

得了湿疹怎么办?分享一个病例给大家看看就明白了

这是我7月5日接诊的一个患者,她是一个60岁女性,这个患者刚得湿疹半年多,这半年里四处求医问药,总也治不好,来诊前还在一个医生那儿吃了40天的中药,不但湿疹没治好,还出现了腹泻,大便稀,一天大便5、6次,她看了我前面分享的治疗湿疹的视频后就特意坐火车来找我看诊,我用中药给她调理了两周后,身痒就明显减轻了,也没有新的湿疹出现了,旧的湿疹也在慢慢的消退,但大便还不成形,前两天来复诊,我又给她调了调方,主要是顾护一下脾胃。下面我就把这个患者用中药调理的辨证用药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

症状:湿疹半年,现在主要是在手臂上和小腿上都有散在的红色的丘疱疹,有的地方因为瘙痒已经被抓破了,有的地方已经结痂,还有的地方因为湿疹反复发作,好了又犯,犯了又好,导致患处皮肤增厚、粗糙。除了湿疹之外,患者还有爱出汗,一出汗,湿疹痒得更厉害,大便有时不成形,睡眠略差点儿,爱做梦,舌淡红,苔白腻,脉细数。

辨证:卫表不固、湿热蕴结

治疗:疏风养血,清利湿热

用药:消风散加减

荆芥、防风、蝉蜕、牛蒡子,这四个药主要是疏风止痒,用以祛除在表的风邪,

苍术祛风燥湿,苦参清热燥湿,小通草渗利湿热,这三个药配合,清利肌肤凑理间的湿热,

加上石膏、知母清热泻火,

当归、生地、火麻仁养血活血,中医讲“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所以要加上些养血活血的药,

最后用生甘草即能清热解毒,又能调和诸药。

我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只加了一味白藓皮,因为痒得厉害,加强祛风止痒的力量,

这个患者用药两周,没有新的湿疹出现,原先的湿疹已经减少了一大半,最主要的是她不再痒了,心烦、睡眠都改善了。

另外,得了湿疹要注意忌口,不能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能吃海鲜、牛羊肉等发物,不能饮酒,要注意休息好,不要受风着凉。

#健康# #养生# #湿疹#

得了湿疹怎么办?

作为常见的皮肤疾病,相信大家对于湿疹都不陌生,实际上湿疹这种皮肤疾病,并不难治疗,但是因为其具备反复发作的特性,所以导致不少湿疹患者,对于这种皮肤疾病头痛不已。如果想要彻底治愈这种皮肤疾病,最好要多了解其治疗办法,那么患有湿疹怎么办呢?

湿疹可以分为中医的治疗和西医的治疗,西医的治疗可以口服一些抗过敏的药物,另外还可以配合涂抹一些含有激素的药膏。

中医治疗可以服用一些去湿中药方剂来调理,也有一定的预防复发的作用。但具体的用药方案需要遵医嘱。

当患处瘙痒难忍时,可通过拍打患处或涂抹抗组胺类的止痒药物来止痒,切不可大力地抓挠患处,避免出现感染的现象,也能够有效地加快恢复。湿疹患者平时应该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偏食,并且还要多吃一些清淡、易消化、低盐少油的食物。

喜欢本文请点赞或推荐给朋友。收获更多皮肤相关知识,请点击头像关注【皮肤科专家刘志勇

得了湿疹怎么办?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易发于脸部,额头,手臂,前胸和后背。

对于湿疹,找出诱因,勤抹润肤霜和科学护理是应对的关键。

1,一般来说,湿疹是由过敏引起。

常见的过敏原有:

  • 吸入性过敏原:尘螨,花粉,柳絮等

  • 食物过敏原:鸡蛋,牛奶,海鲜等

  • 接触性过敏原:合成纤维,羊毛制品,粗制材料的衣物摩擦,汗液等

针对有可能的过敏原要一一排查,然后科学应对。

护肤方法

1,勤抹润肤霜

湿疹宝宝皮肤干燥,要足量,多次,坚持使用润肤霜,使宝宝皮肤保持湿润。

2,室温要合适

夏天室温保持再26度左右,湿度50%左右;冬天室温在20度左右,湿度50%左右,看情况使用加湿器。

3,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

贴身衣物选择宽松,棉质,透气的,避免合成纤维,羊毛制品和粗糙的衣服,不要穿太多,避免出汗,摩擦和汗液都会加重湿疹。

4,洗澡水温要合适

一般37-40度最佳,洗澡时间5-10分钟,选择含有保湿成分的弱酸性的润肤露为宜,洗后用毛巾沾干即可,不可用力摩擦,记得及时抹上润肤霜,锁住水分。

5,辅食添加

辅食添加遵循从一种到多种,由少量到多量的原则,添加新辅食,要观察3天以上,没有不良反应,才能标记通过。

6,母乳妈妈尽量少吃致敏性高的食物,比如鸡蛋,牛奶,海鲜,做好饮食记录。

7,不养宠物

宠物的皮屑、唾液及排泄物,以及在它们身上寄生物,如螨、虱、真菌等,都是很重要的致敏因素。

8,对于湿疹严重的宝宝,要尽快去医院寻求皮肤科医生的帮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