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为何要叫“清明”?

清明节到底是如何得名的?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清明节为何要叫“清明”?

“清明节”来自二十四节气的第五节气“清明”,根据西汉《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也就是说,“清明”是“春分”后十五天。

根据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的解释:“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而不知出处的《岁时百问》也有相近说法:“万物生长到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清明。”大意是清明时节万物正在生长,天清似水,地明如镜。

作为节气,清明有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意思是这个时节白桐花开了,鼠类入洞而鹌鹑类小鸟多了起来,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大约在唐朝时,“清明”开始进入诗中,在杜牧《清明》之前,孟浩然已有一首《清明即事》,其中提到“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但此处“清明”还不是我们今日的“清明节”,唐时人们扫墓祭祖还是从“寒食节”开始,寒食之后两日是清明,大约清明时才能完成所有的扫祭活动。

唐代非常重视“寒食”节,唐诗中有很多关于“寒食”的诗作,沈佺期、杜甫、孟云卿、韩翃都曾写过以《寒食》为题的诗,因为重视,所以也有了官方假期,根据《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开始寒食清明放四日假,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开始寒食清明休假增至五日,唐德宗贞元六年开始寒食清明前后各给三天,也就是说,从唐代开始,“清明”正式成为官方节日。

到宋代时,“清明节”的地位越发重要,不仅继承了“寒食节”的扫墓等习俗,还融合了“上巳节”的部分习俗,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主题,兼有禁火、冷食、踏青、植树、秋千、蹴鞠、赏花、咏诗等习俗活动的大型节日,从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可见当时都城东京清明节的热闹。

元代“清明节”基本定型,明清两代虽“清明节”官方休假规定,不过“清明节”外出扫墓和踏青等活动已被人们完整继承了下来,至1935年,民国政府又确定4月5日为清明节,而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中国法定节假日。

以上是六甲番人整理的“清明节”来龙去脉,希望能为您解惑,更多精彩,敬请大家关注。

清明节为何要叫“清明”?

清明是怎么来的,古时把清明喻为寒食节,踏青节,尝青节,大地回春,春暖花开,说起清明与二十四节气有密切关系,水清则明,清明当然离不开祭祀,也是一种传承,祭祖宗,拜祖先,悼亡灵。

清明是开年来必不可少的祭祀活动,也是一年来几大鬼节日之一,清明是一年来首个重大祭祀节日,清明时节雨纷纷,就是对亡灵的一种哀悼。

清明也是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节气,春耕春种也是播种的季节,播下的是勤劳,收获的是喜悦,一年四季在于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网图。

清明节为何要叫“清明”?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介子椎

说到清明节,我们就不得不提起春秋时期的介子椎,因为这个节日和他有很大关系。

事情还要从春秋时期的晋献公说起。这位晋献公是当时晋国的国王,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山西省省长。因为晋国就是我们现在版图上的山西。

这位晋献公年轻的时候,是为骁勇善战,而且有能力的人,所以齐桓公就把自己的女儿齐姜嫁给了他,并且生了好几个孩子。

可是谁知道这位晋献公年老的时候从战败的部落弄回来两个美女,从此笙歌燕舞,开始昏庸起来,偏偏哪两个美女还都给他生了儿子。正当宠的那个美女叫骊姬,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坐上王位,就设计逼死了当时的国君候选人申生,这可是长子而且还是齐姜的儿子,剩下晋献公的儿子们一看不妙就跑了。

这下我们的主人公要出场了。重耳和自己的谋臣介子椎也跑路了,可是遇到灾荒没有饭吃,介子椎就割下子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做了一碗汤,重耳感动的大哭。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封赏了很多当年跟自己一起逃难的人,就是把介子椎给忘记了。

别热都劝介子椎去讨封赏,介子椎不听,还带着自己的老母亲去隐居了。重耳后来想起介子椎就想让他回来当官。

但是介子椎是个大孝子,不想离开自己的母亲。就带着母亲躲到了山里。重耳命人三面烧山,希望介子椎出来。结果等火熄灭后,发现介子椎和他的母亲死在了一棵老柳树下。重耳后悔不已!

他们在装殓介子椎的时候就从树洞里发现了一片衣襟。上面就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椎,重耳下令这一天不能开火,所以叫“寒食节”,第二年他们去山上祭拜的时候,发展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因为给老柳树赐名“清明柳”,并且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了清明节。

因此我们后世才有了清明祭祖,给过世的人上坟这一说。

清明节为何要叫“清明”?

现代人说起清明节,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第一,清明的得名——物候现象与传说

1.得名于物候现象。

清明的字面意思是“水清澈,天明净”的意思,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所以,清明,反映的是物候现象,具体来说,就是“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岁时百问》)意思就是世间万物,都是从这一天开始生长,都是清洁明净的,所以被称为清明。

2.得名于历史传说。

但清明并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还有深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其中,因为这其中,有春秋五霸的第二霸晋文公重耳的流亡故事与君臣之间的患难相随。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这就是著名的典故“割股奉君”。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这就是“辞官不言禄”。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所以,这个清明的含义,得到进一步的引申,意为“政治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第二,清明的作用——指导农事

我们知道,古代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一直到现在,我们都将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每年出台的文件,基本上第一号文件都是与“三农”有关的),而农业生产,主要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阳光,二是降水。所以,我们的古人,根据太阳运行的规律,将一年划分成了24个节气,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具体来说,这24个节气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 反映四季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温度变化;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

后人将清明对应的农事进一步明确,还专门做了顺口溜: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植树造林种甜菜,水稻育秧选好种。意思就是清明开始,种瓜种豆,种甜菜,水稻育秧,还可以植树造林。

所以,这个时候,清明,只是一个节气,并不是节日!

第三,清明与祭祀——地位翻转

清明为什么成为了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呢?这又与中国的祖先崇拜与丧葬方式有关。

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但其实,墓祭的时间,是寒食而不是清明——但因为清明就在寒食的第二天,所以,由于时间安排等原因,墓祭的时间,也就可以延迟,后来,干脆将寒食与清明连在一起,所以,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再后来,人们逐渐淡忘了寒食,而将寒食的功能归到清明这一天,于是,清明就从一个节气,逐渐变成了一个节日,唐朝的时候,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相当于是法定假日,并且,还是放假4天哦,《唐会要》中有言“寒食、清明四日为假。”

到了宋代,放假时间更长,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

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愿逝者安息,愿生者一边追忆,一边享受这大好春光,更愿我们的时代,清明永固!

清明节为何要叫“清明”?

【书文小品】解答:清明节为何要叫“清明”?

春分后第15日,约是公历4月5日前后,是清明节,清明节又叫扫墓节、踏青节、三月节等,它的节期比较长,有的地方三五天,有的地方十几天。一直以为清明节是一个节日,后经查阅资料,发现原来清明是三合一的节日,而且清明节大有来头。

一、清明节怎么来的

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清明节特殊的多,它兼具了节气和节日两重身份,由“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节日融合而成。

清明最先是以节气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概念中,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

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 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过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适合春耕春种,农谚中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所以清明是古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节气。

另外,清明在早春三月,万物复苏,阳光明媚,气候宜人,人们会进行郊游和户外活动。这就为清明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寒食节

常听人说,清明节就是寒食节,那究竟它俩是不是一个节日呢?

寒食节在农历三月、清明前一两天,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长达一个月,汉代确定为清明前三天。唐宋时缩减为清明前一天!可以说,南北朝之前,寒食节都是比较盛大的节日,从唐开始它才慢慢并清明兼并。

人们认为,寒食节是为了纪念忠臣介之推,但实际上,禁火的习俗在周代已经形成,纪念介之推是在汉代才盛传开来。

据考察,寒食节禁火的原因有两种。

第一,上古时期人们的民间信仰。古人将天上的星辰分为二十八宿,东方青龙宫的角星和亢星为“龙星”,属于五行中的木。

先秦时期,人们出于对星象的崇拜和对巫术的感应,认为春季龙星出现在东方,容易发生火灾,当龙星初现时,应该禁火。所以,寒食节禁火在周代已经出现了。禁火期间不能生活做饭,必须事先准备好要吃食物,这种冷食就是“寒食”。

第二种说法,与火的来源有关。上古时期,人们钻木取火,季节不同,所用木材也就不同,换季时要改火,换取新火。新火没到,官方会禁止人们生火。

《周礼》记载:“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仲春时,负责取火的官吏在街上摇着木铎,警告人们禁火,后来禁火就成为习俗流传下来了。

古代寒食节的“禁火”习俗和附会介之推的习俗,说明该节日正在慢慢向现在看到的清明节转化。

北宋王溥的《唐会要》记载,唐初年,民间在寒食节扫墓、郊游。唐高宗龙朔二年,朝廷禁止民间“临丧嫁娶”和“送葬之时,共为欢饮”、“或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坐对松槚,曾无戚容。既玷风猷,并宜禁断。”也就是禁止人们悲伤扫墓后欢快郊游,朝廷认为民间这种做法会对亡灵不敬。

然而朝廷禁令并没有阻止民间习俗的兴盛。到了唐玄宗开元二十年,朝廷准许民间在寒食节进行拜扫之礼,并将习俗固定下来。

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埽礼。于莹南门外奠祭,撤馔讫,泣辞。食余于他所,不得作乐。仍编入礼典,永为例程。(《唐会要》卷二三)

后来,因为官员要回乡扫墓,耽误公事,朝廷决定给官员放假。大历三十年下诏,每到寒食节,衙门放假五天,唐贞元六年,假期增加到七天之久。

王泠然在《寒食篇》云:“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

唐朝时,寒食节的重要程度超过了重阳和蜡祭,是非常重要的节日。

寒食节到底是不是清明节呢?

综上可以看出,寒食节的习俗是禁火、扫墓、郊游,禁火三天后,清明这天用柳条、榆木换新火,清明的换火活动是寒食的一部分,两个节日基本连在一起。其实观察唐诗可以发现,唐朝清明前后的一系列活动是连在一起的。如韩翃的《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还有杜甫描写长沙清明节游春的《清明诗》:

著处繁华务是日,长沙 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

《唐会要》中记载,在大历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朝廷下诏,宣布“自今以后,寒食同清明。”说明官方已经承认寒食和清明属于同一个节日。

晚唐和宋代,禁火食的习俗开始慢慢被人们忽视,人们提的更多是“清明”,等到明清时期,“清明”渐渐取代了“寒食”,而现在,大多数人只知清明节,而不知道寒食节了。

上巳节

相比寒食和清明,上巳节出现的稍晚些,它形成于春秋末期,最开始规定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是上巳节,魏晋之后改为三月三。

从先秦到汉代,上巳节的习俗大约有三种:

一是到水边祭祀、洗浴,除去一年中的污渍与秽气,我们称之为“祓”、“禊”。

二是到水边或野外召唤亲人的亡魂,也有说召唤自己的魂魄苏醒的。因为古人认为人的灵魂会随着四季变化而变化,所以人们会在初春招魂。

三是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并自由择偶。

上巳节的习俗比寒食和清明欢快多了,在上古时期,这不仅是驱邪求吉的日子,更是自由欢乐的日子。《诗经》记载:

湊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簡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所以,上巳节的氛围就有两种,一种是严肃的祓禊和招魂,一种是春游和交往,而人们更注重的是快乐的春游交往。

魏晋以后,水边招魂的习俗逐渐消失,变为人们在水边郊游宴饮。唐朝时,每逢三月三,皇帝都要在曲江大宴群臣,纵享流觞曲水之乐。这天,热闹的长安城还有都百草游戏呢!

因为时间临近清明,上巳节与清明郊游踏青的习俗相同,所以就被整合到清明节中,可以说,清明节春游的习俗,主要源于上巳节的传统。

王维在他的《寒食城东即事》中说:“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这说明唐代以后,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已经合三为一。

二、古人在清明节做什么?

清明节作为三大节日的合体,它在古代节日的地位,堪比春节。那古人在清明节都做些什么呢?

祭祀活动

中国有三大鬼节: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一。“鬼节”的主要活动是悼念人的亡灵,但是人们不称清明节为鬼节,因为这天祭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表达人们对死者思念之情和孝道。

清明节是全民性的节日,从王公大臣到平民百姓,都要在这天祭拜祖先,为此,唐朝还设定了清明法定节假日。

春游活动

因为清明前后,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好,人们借此机会到郊外踏青游玩,亲近自然。古时候清明的郊游活动和扫墓活动一样重要,而不像现在将祭祀作为重点。其实根据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清明这天人们亲近自然,是合乎人性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体现。

传统的春游活动有踏青、插柳、放风筝、荡秋千、拔河、踢球、斗鸡等,此里不详述。

节令食品

由于清明与寒食合而为一,一些地方还保持着吃冷食的习俗,一般人们会提前准备好冷鸡蛋、冷高粱饭、冷馒头等等,在我家这里,一般是准备冷糯米饭。

很多地方他们会在祭祀后,分食祭祀食品,如晋南人过清明,会用白面蒸馍,中间夹有核 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这种食物叫做“子福”,象征着全家幸福团圆。上坟时,将“子福”献给祖先,扫墓之后全家人分食“子福”。上海清明节时要吃青团。

每个地方的清明食品不尽相同,但都各有特色。

后记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大节日,更是后人像先祖表达敬意的节日,它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经过流变,现在的清明节与古时已经有了较大差别,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了解这个节日的来龙去脉,了解传统文化。

图片源于网络

一家之言,请大家多多批评。喜欢的话点赞并关注,我们一起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