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洛茨基为何会在同斯大林的权力斗争中失败?
托洛茨基是俄国工农红军、第四国际的主要缇造者。他是苏联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可以说没有托洛茨基便没有此后的苏联。但是他却在与斯大林的权力斗争中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
十月革命,他任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政治局委员,苏维埃主席。1926年被联共中央全会撤销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职务,1927年被开除出党,1929年被驱逐出苏联。
托洛茨基的人生为什么会走到这样的结局?托洛茨基为何会在斗争中败给了斯大林呢?
一、政治上地位的差别
在列宁逝世后,苏联的高层有三次权力的斗争,第一次就是托洛茨基与斯大林的权力之争。
当时托洛茨基在苏联担任的是总司令,他掌握的是军队和总工会。而斯大林担任的是总书记,他掌握了叔公关键部门契卡的领导权。有效地控制了苏共高层,在斗争中占据绝对的主动地位。在打仗中,总司令的地位很高,可是在治理国家中,总司令总要听从总书记的,所以在政治上,托洛茨基的地位低于斯大林。
二、实际权力强弱
由于地位与所掌握的部门的差异,使得托洛斯基与斯大林在实际权力斗争中,两人的力量悬殊,不在同一占线上。斯大林是格鲁吉亚鞋匠的儿子,而托洛茨基是有着犹太人的血统的知识分子,一个性格深稳,深谋远虑,另一个才华横溢,充满激情。
两人自从列宁在世时就是辅佐列宁的左右手,他们跟随列宁并肩战斗三十年,两人之间的明争暗斗也在十多年前就开始了。
由于出生环境及受教育和文化的影响的不同,托洛茨基对革命的看法偏向理性,他喜欢辩论,在革命获取政权的过程中,发表各种理论,对革命的认识也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而斯大林对列宁言听计从,甘愿做脏活来获得重用,斯大林的目标比较单一,他看中的是俄国的革命,他是高加索的革命之王,妙计迭出,为了革命事业偷盗甚至暗杀,通过这些手段积累了资金,所以得到了列宁的赞赏。
逐渐的他们两个人的共同理想已经开始走向对立。列宁重用斯大林,因为他对列宁的命令言听计从,列宁曾经说过,革命没有斯大林这样的人并不能成功。
而托洛茨基却特立独行,在革命问题上站在了布尔什维克这边,猛烈评击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然后他在外交、经济、政治方面等多次与列宁的观点产生严重的分歧和冲突,而且他坚持己见。
正是由于两人对列宁的态度的不同,使得列宁在党内更偏向于斯大林,当列宁成为俄国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的领袖时,他任命一批非常出色的革命同志来治理国家,其中就有斯大林与托洛茨基。可是托洛茨基经常在外演说,而斯大林却低调地处在列宁旁边,唯命是从,渐渐地,斯大林成了列宁的心腹,他一步步走向权力的核心。
三、性格不同,造就命运不同
斯大林看起来不像他人睿智,但是却是一个出色的战略家,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运用战略相当娴熟。他懂得贴近列宁生活,突显自己的地位,步步为营,在列宁葬礼那天,他与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布哈林一起抬着列宁的棺木,而此时托洛茨基却不在场。
而托洛茨基却在广阔的俄国四处奔走,装甲车、火车几乎成为他的办公场所,他每天写一篇日记,在火车上印刷到哪里就发到哪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战争总指挥。远离政权的中心,最后被别有用心的斯大林设计。
特别是在列宁葬礼后,托洛茨基他写了《十月革命的教训》带领苏联人民回顾了十月革命的历程,表面颂扬列宁的功绩,实际凸显自己在十月革命中的重要作用,贬低季诺维也夫和加米诺夫两位竞争者,而斯大林这位十月革命的幕后人在他文章中不值一提,这种自大的做法,让季诺维也夫和加米诺夫都站到了斯大林一边。
此后,斯大林等人拿列宁与托洛斯基思想观点上的分歧大做文章,托洛茨基有口难辨,为了攻击左派的托洛茨基,斯大林开始拉拢布哈林为首的右派,托洛茨基的观点不仅没有得到行政支持,而且也得不到民间的支持。说到底,托洛茨基才华有余而谋略不足,他输在太天真了!
因此,无论在权力上,还是思想上,无论是在谋略上,还是个人派别实力上,托洛茨基均处于下风,他在与斯大林的权力之争中落败,也便顺理成章了!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