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向前发展,为什么现在的课本却推崇学习古文?
牛顿死了都几百年了,现代科技大部分还是以他发现的三大定律为基础,麦克斯韦死了也快二百年了,可是离了电磁学,什么高科技能成功?
毛主席曾经说过,“百代犹行秦法政”,我们现代很多东西都是从古人那里继承来的,不是横空出世的。就说郡县制,我们现在不是稍微变一下继续用吗?
学习古文的道理是一样的,学习语文,不可能只学习白话文,因为白话文也不是凭空出来的,也是历朝历代不断演化来的。
史学家朱东润先生就说过,《史记》就是当时的书面语里的白话文,因为《史记》引用过很多更古老的典籍,比如《尚书》,太史公司马迁不用更简单的文字去翻译解释,一般人看不懂的。
明清的小说,很多来自宋元的话本,这些话本使用了很多口语。到了清末,像梁启超、林琴南这些人,或者在报纸上发表社论,或者翻译外国的名著,就不用很古老的古文,而是文白夹杂,类似于明清小说。慢慢的,白话文就这么产生了。像胡适这样提倡改革了古文,使用白话文的,你从他早期的作品来看,很明显是继承了古文的东西的。
我们不学古文,怎么知道这些文化上的延续呢?
学习语文的目的是学点文化和语言的知识,使一个人能够更好的表达自我,白话文固然能够更清楚地表达,可这也只是学习语文的目的之一,我们还要学习怎么去表达,用什么方式,这时候古文的重要性就出来了。
我们都听说过唐宋八大家,这批古文学家,他们抛弃南北朝的四六骈体,而是使用两汉魏晋的古文写作方式去表达自己,这是他们认为两汉魏晋那种表达方式更实用,更让人容易理解他们文章里的思想,这就是文以载道。
我们学习古文也是这样,去学习他们的写作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他们的思想,主张。对我们仍然有很大帮助。
比如最近发生的事吧,就是米国大统领强制要打压某短视频平台,该平台一开始没有积极应对,很多人觉得很不忿,立刻拿出来苏洵《六国论》里的句子以示提醒: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你看,现在的事,古人用短短一句话已经总结过了,甚至比现代人总结的还好。让人立刻意识到米国的狼子野心和贪得无厌。
可见,学习古文,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这个只是简单的例子,其他学习古文的好处也非常多。
你多学点古文,不但能学到很多人生道理,还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提高个人修养。
比如,我记得以前奥运会,有个外国运动员动作很优美,当时央视的主持人,用类似于古文的优美的语言称赞了他,引起网友们热议,而一些网友说,都怪自己没文化,一句卧槽走天下。
就会个卧槽,连夸人都没词,怎么追妹子?活该单身。嘿嘿。
历史总是向前发展,为什么现在的课本却推崇学习古文?
不是从事历史学研究的人,对历史有一般了解就行。特别是中小学生,学太多古文更不应该。
人是生活在现实当中而去展望未来的。太过注重历史对发展不利。当然要和把刻意割裂历史相区别。
学生时期的重点是学习文化(历史文化份量占比不能过多),着重是思想品德,爱国爱家,科学素质方面的培养。
因为进入大学甚至走向社会后,会分出去专门研究历史的只是极少数人。大多数还是得学习建设国家,社会生活的能力的。
如果全民都去学古文,研究历史。忽略社会生存能力,缺乏科学素质,理工学识,那就是真正的退步了。
我以我的观点是一一不从事专业研究的人,历史,外文(如英语)都不应成为必修课。多学习安身立命,建国之道的能力才是根本。
历史总是向前发展,为什么现在的课本却推崇学习古文?
题主好,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不少人对学习文言文并不是很理解,认为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花时间学习很有难度的文言文,是没有必要的。这样错误的观点不只是很多学生和一些成人有,个别语文高级教师竟然也如此认为。
近几年,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文篇目增多了,这和国家振兴民族文化的战略方针是一致的,在今天,对于中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但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中高考试卷中古诗文的比重超过了百分之二十,这是其重要性的一个具体体现。
几十年前,我见到过台湾中考试卷,其中古诗文的比重超过了百分之三十,比我们现在的还高很多,这让我很惊讶,当时我们的中高考试卷古诗文比重要小得多。后来,读三毛、琼瑶小说,感觉到道家文化和宋词在她们的小说中竟如盐在水,她们传统文化功底之厚让我深为敬佩。再后来,读南怀瑾的《论语别裁》,钱穆讲传统文化的著作,蒋勋的文章,白先勇的小说《台北人》……深感台湾作家、学者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功底,整体要比大陆学人高出不少。港澳台现在还使用繁体字,连日本至今都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东西,他们的经济和科技在很多方面要比我们还发达,足见传统文化并不影响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我们常常把落后于人的责任归罪到传统文化,不在自身找原因,这是缺少担当推卸责任的懒汉思想。真担心别应验了孔子那句话:“礼失求诸野。”
有位哲人说过:历史如果不能照亮现在,未来将是黑暗的。历史的价值就在于照亮现在,但照亮要靠现在的人自己去高举历史的火把。历史、现在、未来,是不可分割的,了解历史,学习历史是为了现在和未来,死守历史和历史虚无主义都是错误的做法。
文言文的学习涉及古代文化的继承问题,人类历史是不断发展的,知识也是不断更新的,但只要人还是人,必然存在很多古今相同、相通的思想和情感,即使人文科学有很大发展变化,古代的文化也能给予我们重要的启发。
有人会说,干嘛不直接翻译好,这不就省事了吗?文言文的翻译和外文翻译有相同的情况,翻译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再好的翻译也是隔靴搔痒,再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本身,学习文言文,就是学习古代文化,只读翻译,就像吃甘蔗渣,更何况抒情性比较强的诗文是难以翻译的,各人感受,体会相差比较大,野狐认为翻译诗歌的说法是很荒唐的,诗歌能翻译吗?可以讲,可以解释,翻译那也是自己说自己的了。不得已而为之的翻译,只是帮助我们学习和掌握文言文的一个手段,它不能解决终极问题——对传统文化的弘扬。
历史总是向前发展,为什么现在的课本却推崇学习古文?
为了让中小学同学们更多的学习古代的优秀文章,从2019年秋季新学期,全国所有中小学生的语文都开始使用人教社的统编版教材,新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数量大大提升。因为我本人是高中语文课老师,我翻了一下语文课教材,其中,高中语文教材共选入古诗文占全部课文数的49.3%,几乎占了课程的一半。
文言文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与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密不可分的,正如全国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称文言文为“渗进了民族睿智的中华文明的地质层”。的确,文言文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窥探古人的生活习惯、交流方式,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和不同类型的人物对话沟通,可以说,文言文是古今文化沟通的一座桥梁。
另外,中学语文课文课中的文言文中有很多流芳千古的好文章,这些好文章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就是因为这些文章里大多记载了先辈们的很多高尚的道德、思想情操。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比如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这些具有高尚情操的经典语句,很可能影响到每一个青少年,读后可以提高同学们的文学修养,尤其是使他们养成一个关注社会、关爱民生的好习惯。
历史总是向前发展,为什么现在的课本却推崇学习古文?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辨证五点:第一、现在各年级的语文课本只编入少量的古诗文,占教材中的比例大概是五分之一,故说不上“推崇”;第二、教育部要求不是“推崇”学习古文,而是学习古代的文化。古代人说话也是使用白话文的,后来由于各地方言不同,写出的文章不利于传播和沟通,所以形成一套书语言,这就是文言文。文言文故此只是一种中国文化传递载体,我们学习古文化只能通过这种载体去探究,所以不是去学文言文和今后去使用文言文。核心是去学习古化文化,并要求学的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优秀”古文化;第三、学习古代文化与“历史发展”没有产生消极的影响,也不会产生矛盾与对立,更不会阻碍历史的进程。从唯物辨证法的角度来说,事物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因此,人类历史不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会滚滚向前的。正如地球,你在上面建了一间高楼大厦,它仍是会自转一样;第四、历史的发展就得抛弃过去的所有东西吗?这样说法是大错特错的。所谓“发展”指的是事物由小到大,也就是说在事物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沒有“原有”,何谈来“发展”之说,所以这种说法等如“空中楼阁”是不成立的。
(历史的发展,不是要抛弃所有东西,如古典服饰,给人端正庄重,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就值得传承)
辩证这四点,下面就言归正题,说说“推崇”古文化的理由和作用:
一、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我国传统文化是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对社会产生的现象,进行探玄抉秘的智慧结晶,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则是在历史洪流中大浪淘沙留下来的,是中华五千年沉淀的文化精髓,是经过实践和时间的检验、积聚地体现我们民族优良品质,代表民族发展方向,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瑰宝。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虽经历许多风风雨雨,但依然屹立世界之林,这必有其生存之道。这生存之道就是我们的前人从一代代保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中学习得来的。
现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整个世界动荡不安。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必须以战略眼光及站在历史高度,以负责任的的态度,开展对青少年学习古文化的要求。"少年强则国家强",让孩子们通过学习,对整个中国和世界进行更全面的认知,并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将来把我华夏建设得更富强。
下面再引用教育部制订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4年3月)一文,来进一步说明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作用和意义吧。纲要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由此可见,学习这些有其现实和深运的意义。
二、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的需要。
当下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他们除了采取霸权主义之外,还不断给我们渗透西方意识形态,用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污染、腐蚀我们,妄想灭我民族。又由于目下,我国采取市场经济,一些人没有采取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导致急功近利,一切向钱看。这种拜金主义造成人们思想的堕落,人性的冷漠,公德的沦丧,如果不去及时纠正,有可能国家就会演变成帝国主义殖民地,或走向灭族。故此,我们必须要去提高国民良好的素质,筑牢思想防线。哪么怎样去提高良好的素质呢?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就是给我们最好的一本教材。
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义、礼、信、忠、孝”,同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或倡导做人诚实、守信、爱家、爱国等。如苏轼的《新居》,任凭风吹雨打,一生沉浮,仍泰然自若;又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充满家国情怀,即使身处于茅屋和风雨之中,也为天下祈祷;还有南宋陆游,虽罢官,却在家乡山阴赋诗,渴望收复国土的爱国情怀。这些思想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这不正是我们现在所缺的吗?这不正是我们要倡导的吗?
三、学习语言、研究文体的写作的需要。
能进教材的古文,都是经过教材编委在浩瀚的古文化海洋中打捞出的珍珠。这些文章文质兼美,无论思想性,艺术性都是闪烁光芒的,都起范本作用。学生学习之,对运用祖国语言和写作都有帮助。中国古文章,在运用语言和写作方式,讲究完美的艺术和正确的思想内容的统一。如描写爱情,但不过分;怨恨、讥诽当政的人,并不提倡作乱;抒发情感委婉和顺。文辞方面瑰丽、高雅、绝妙。特别论说文方面,说理逻辑严密,论点有自己的见解和独创性,论述情理,善于运用史实作论据。
总之优秀古文章,语言都是很精炼,内容都很宏富,结体都很严密,语言诗样。这些写作技巧,都为我们写文章提供有益的借鉴。
以上是对“推崇”学习古文化的陈述,限于水平和时间匆忙,定有不少错处,希大家多批评指正。
历史总是向前发展,为什么现在的课本却推崇学习古文?
对这位提问者的问题,我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回答:历史向前发展,就像河水奔流入海。而文化是河床,是河两岸的风景。古文(其实是古诗文)就是这河床、这风景中绵延悠远的很美丽的一段。
为什么时代不断发展,历史滚滚向前,现在的课本却要推崇学习古文呢?
因为古诗文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根脉深厚,大树才能向着天空尽情伸展,发荣滋长,永葆青春。我们的文明道德奠基于儒家的思想,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诚,不读《论语》《孟子》,如何有深透的理解。如果只是看今人的翻译,那是不行的,因为它始终参杂了翻译者和时代思想的局限,不是原汁原味的东西。
因为古诗文包含着历代作家诗人的美好创造,她是滋养我们美好心灵的营养。从《诗经》开始,屈原,陶潜,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欧阳修苏轼辛弃疾陆游李清照,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曹雪芹罗贯中纳兰容若,数不胜数的名篇佳作,不懂古文,你如何能够欣赏。就好比到了阿里巴巴的宝库,你却没有打开它的咒语。
不可否认,现当代文学也有名人佳作,鲁迅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汪曾祺一直道莫言贾平凹。如果你要欣赏题目的作品,你不懂古文,根本拍不出最深的味道。因为他们的作品本来就是中华文化的大树上结出的新鲜的果实,而这些果实当然有着大树的根脉的滋养。几个最简单例子读《受戒》你不懂一点佛教,不懂汪曾祺对佛家与世俗人生的关系的看法,你根本都不懂明海和小英子是怎么回事。读《檀香刑》,你连檀香是什么都不知道,又如何深入作品呢?更何况,这些现代文学大师哪一个不是本身就深通古文,思想深邃,功力惊人。
因为学好古诗文是学好现代文的捷径。上边谈文学已经对此有所涉及。古诗文三千年历史,白话文从五四开始也就一百年。白话文是从古诗文变化而来的,要深入理解现代文(白话文),从词汇,语法,思维,修辞角度,都离不开古诗文。
我们今天课本里头挑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都是最精华最基础的古诗文,熟练掌握它们,可以让我们对现代文的词汇本意,典故来历,成语出处,文采精华又更深透 的了解,从而更快更好的学好现代文。
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应该是“求甚解”和“不求甚解”相结合。“求甚解”是说对其内容语言要原原本本认真学,不能走样。“不求甚解”是说对一些虚词,句式不要过分纠结,有疑惑处留给专家去研究,不必字字追求精确理解。其实就是要重其思想文化文学价值的把握,不要用解剖的方式去学。现在很多学生害怕学习古文,其实是被老师字字句句串讲的教学方式吓跑了。所以我们要提倡在古诗文教学中采取“观其大略,取其精华”的学习方法。
总而言之,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还是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提出的对待祖宗留下的大宅子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不能徘徊不敢走进门,不能放一把火烧点,更不能大吸剩下的鸦片。
如此,学习古诗文,才能创造我们民族的新文化,提升我们民族的软实力,让中华优秀文化在全世界大放光彩,让中华走向超越汉唐盛世的伟大复兴!有道是:河出伏流,其道大光。中华文明,天下无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