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水浒传》里被逼上梁山的宋江,先是带领造反,后是期待被招安?

  • 说实在的,宋江不是被别人逼上梁山的,是晁盖和吴用两人搞鬼。

宋江平时喜欢结交江湖上的好汉,这些好汉大部分是强盗,盗贼。

宋江结交的晁盖这个人,养了一群家丁,说白了就是一群打手,一有机会就干不要本钱的买卖,劫生辰纲就是不要钱的买卖,虽然“生辰纲”也算不义之财。

宋江号称孝义黑三郎,江湖上的朋友都叫他及时雨,一个县衙里的文墨小吏,在江湖上,强盗堆里,竟然有这么大名声,所以那些真正上了山落了草的人,都千方百计要把这块招牌给拉过去。

晁盖在劫了生辰纲以后,得罪了当朝太师蔡京,这可比以往任何一次都严重,所以他不太可能像以前一样,蒙混过关的。他只能拉着劫生辰纲的同伙吴用阮氏三雄等人去强盗窝里梁山泊暂时栖身。在吴用的运筹下,诸人诱导林冲火并王伦,抢了山寨,自己当家做主了。

此时的宋江呢?虽然偷偷放走了晁盖,然而由于他做的密不透风,又到处都是欠他人情的人,因此,他是有给劫匪通风报信的犯罪事实,可没人追究他,他依旧每天按时点卯,到点下班,过着自由自在的小日子,不要太滋润。

此时的宋江恐怕万万想不到,他前一阵子刚刚救了的晁盖,却千方百计想拉他做贼寇。

宋江虽然只是小吏,毕竟是朝廷的人,官不大,在郓城县说话却好使,黑道白道的朋友,谁不卖他三分薄面?

因此,他万般推却,咬死不肯上梁山落草为寇。

别说宋江了,换成谁,谁都不愿意。

可是,以吴用的精明,不会没有办法拉宋江上梁山。

晁盖是被宋江救的,他邀请宋江上梁山一起荣华富贵,算是报恩,宋江不愿意,那好吧,我就送点金子给你,聊表谢意。

然而,此时,晁盖和吴用手底下,有宋迁杜万这样小心谨慎的人不用,却派了个鲁莽汉字刘唐招摇过市给宋江送金子。晁盖吴用明知道这种事不能留下证据,却偏偏还捎了一封书信给宋江。

什么意思?你不想落草,晁盖吴用也要给你制造点你勾结草寇的证据。

宋江的命运,从见刘唐那一刻起,从收了那封信和那些金子起,彻底改变了。

后来的怒杀阎婆惜,是那封信引起的。

没有那封信,宋江不至于杀阎婆惜。

阎婆惜是什么人?说好听点叫外围,说难听点,就是暗娼,宋江养了他们,无非是老子有钱,老子愿意。

宋江是什么身份?如果没有那封信,他不会跟阎婆惜计较什么,你要钱,老子给,你要房子,给,你偷汉子,无所谓,你的身份就是偷汉子,不偷汉子,你还不叫阎婆惜呢?老子真的喜欢哪家的黄花大闺女,早就八抬大轿娶回家了,你阎婆惜,就不是这身,没这资格。

可是,宋江杀阎婆惜是为了那封信。那封信,能改变宋江的命运,那封信,能让大宋公务员,变成大宋囚犯,所以宋江才发狠杀了阎婆惜。

从杀阎婆惜开始,宋江的身份彻底改变了,他没有了官方符号,他在白道上可就混不开了。

众所周知,所有黑白通吃的人,主要还是白道给力。黄金荣杜月笙多厉害,在上海滩的黑道呼风唤雨,不还是被白道上的军阀公子哥当众扇耳光。蒋光头的大公子在上海真的搞不动杜月笙吗?不是的,只是他搞不动四大家族的孔家而已。

宋江知道,如果自己在白道上失了根基,再想回来,可就难了。

所以,晁盖屡次劝他上梁山他都不愿意。

你看武松史进石秀这些人,说落草为寇就落草为寇,没啥含糊的,宋江杨志林冲这些人,却宁愿坐牢也不愿意去。

因为他们知道,落草为寇失去的太多了。相当于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杀阎婆惜,相当于宋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从此他在白道上就玩不转了。

所以宋江要重新回白道。

重新回白道没那么容易,宋江上梁山以后,干了两件事,一是发展壮大,二是专门打击朝廷里的当权派。

发展壮大,才能引起最高层的注意,如果规模不大,下面州县要么不管不问,要么直接把你消灭了,发展壮大以后,下面弄不了,上面才派人弄。

专打当权派,意思很明确,谈条件,两败童贯,三败高俅,就是谈条件,让这些人给宋徽宗递话的。

递什么话?招安,重回白道。

为什么《水浒传》里被逼上梁山的宋江,先是带领造反,后是期待被招安?

为什么《水浒传》里被逼上梁山的宋江,先是带领造反,后是期待被招安?

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要纠正题主三点偏差、错误。

一,宋江上梁山,属于被逼无奈,并非“先是带人造反”

在整个《水浒传》里,宋江不是首先带人造反的,即使后来进了造反的梁山集团,也是被动的,并非他自己所愿。要不是他和梁山“贼寇”私通的信件被姘头阎婆惜发现,威胁要告发他,他因而杀了阎婆惜,宋江是绝对不会有后来上梁山的举动。

即使宋江杀了阎婆惜,走投无路时,仍然没有想过要去梁山落草为寇。

凡看过小说《水浒传》的读者都知道,宋江杀了阎婆惜以后,为了躲避当地捕快的搜捕,藏在了自家家里的地窨子里。县里捕快都头朱仝和雷横奉县令之命到宋家庄捉拿宋江,朱仝因平素和宋江交好,因此知道宋江家里有个地窨子。朱仝有意放宋江,在地窨子找到了藏在里面的宋江。

这个桥段见《水浒传》第二十一回“虔婆醉打唐牛儿 宋江怒杀阎婆惜”原文:朱仝道:“休如此说。兄长却投何处去好?”宋江道:“小可寻思有三个安身之处:一是沧州横海郡小旋风柴进庄上,二乃是青州青风寨小李广花荣处,三者是白虎山孔太公庄上。他有两个孩儿:长男叫做毛头星孔明,次子叫做独火星孔亮,多曾来县里相会。那三处在这里踌躇未定,不知投何处去好。”

从上面这段话里可见,宋江即使走投无路,即使是因为和梁山“贼寇”才吃的这场人命官司,但他仍然没有想过要去梁山。

书中暗表,宋江和柴进根本不认识。按宋清的话说,就是“听说他(柴进)仗义疏财,专一结识天下好汉,救助遭配的人,是个现世的孟尝君。我两个只奔他去。

在柴进庄上住了半年,宋江又去了白虎山,他徒弟孔家庄孔明、孔亮那里住半年,又去了清风寨。

只因清风寨刘高、花荣不和,才引出许多事由,宋江、花荣等人落脚燕顺、王矮虎、郑天寿占据的清风山。“青州慕容知府申将文书去中书省,奏说反了花荣、秦明、黄信,要起大军来征。”

宋江眼见事情紧急,这才动了向水泊梁山避难的念头。但中间又出了点差错,直至到了江州牢城营题写反诗,判成死罪,被梁山得知消息后救下,走投无路才上的梁山。

这段经历,见《水浒传》第二十一回到三十四回。

二,宋江尽管也属于“逼上梁山”,但显然是权宜之计。

在“逼上梁山”这一点上,宋江尽管和大多数梁山好汉相同,但他的情况,绝对和梁山大多数人的想法不同。

因此,宋江上梁山,属于权宜之计,暂避一时,并不是长久之计。这个可以从宋江平时的言行举止里,就能看出来。

三,宋江“先是带领造反,后是期待被招安”,这不符合《水浒传》原意

凡是看过小说《水浒传》的,都知道一个事实。

在水泊梁山上首先带人造反的,先是白衣秀士王伦,然后是晁盖等人投奔梁山后,反抗官府。

宋江杀了阎婆惜,被官府追捕,出于“光棍不吃眼前亏”的惯性思维,不得已出逃,但他并没有上梁山,而是先后去柴进庄上、孔家庄各待了半年。上梁山是后来的事。

上了梁山以后,由于头领晁盖中暗箭身亡,众人因为有些人是欠他的情,大多数人是听过他的名“呼保义”、“及时雨”,而纵观山上所有的人,都没有宋江这种先决条件。大家便拥戴他当了头领。

宋江不是后来“期待招安”,而是从他上梁山的第一天开始,他就早有准备,一直在为后来的招安做准备。

纠正完题主不严谨的说法,咱们再解答一下宋江这个人。

首先,宋江当水泊梁山山寨之主的目的本就不纯

宋江之所以要当这个山寨头领,有两个目的。

一,他其实明知自己不配做梁山头领,但仍然恬居其位,就是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

说实话,在我看来,宋江并不像有人评论的那样“无才无德”,按照当时人们的品位,他的确是既有才,又有德。

他的才,主要表现在有心机上。他平时压抑着自己的情感,唯唯诺诺,买好所有人。

1,他家境殷实,又是个县衙小吏,有的是钱。只要有人有困难,他一出手就是几十两银子。

2,不管谁犯了事,只有被他知道,把他当朋友,他就会毫不犹豫出手帮忙。因此,宋江在江湖上获得了“呼保义”、“及时雨”的美名。

宋江当了山寨头领以后,表面上看起来,和晁盖当头领时一样,没有任何区别,攻打周围地方州县,抵御前来清剿的官兵,但和晁盖的行为意义截然不同。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扩大梁山影响力,引起朝廷注意。其目的,就是要改变梁山集团的目标走向,最终接受招安,赢取政治资本。

二,宋江对待俘虏政策,区别对待。

对于地方上的贪官污吏来说,宋江也是深恶痛绝,因此,他在带人攻打这些地方州县的贪官污吏时,也是和大家同心协力的。

但是,对于前来清剿梁山,最后被抓到的俘虏,他采取的是区别对待。对于地方官员,一般会杀掉;但对于朝廷官员,山寨的好汉们同样倾向于“杀掉”,而宋江执意要放走。就是为以后大家被招安留条后路。

就像毛泽东评论的那样,“宋江把晁盖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这一点,就是宋江和梁山众兄弟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是宋江和晁盖、众好汉们最根本的区别。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十足的机会主义者。

按照宋江的话就是“我得给众兄弟们某一条出路”。

其次,宋江很有心机

有人说宋江是梁山最无能的一个头领,这种看法绝对是一种错觉。

大家看看宋江喝醉酒以后在浔阳楼上写的一首诗:“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邱,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雠,血染浔阳江口!”

这难道是个无能者写的诗吗?肯定不是。如果非要给宋江下一个定义,我倒有一个四字成语,用在宋江身上最合适:大智若愚。

第三,宋江自始至终就看不上造反的“贼寇”

宋江一直认为自己就是“体制内”的官员,和造反的贼寇格格不入。但由于家境殷实,又喜欢接济困苦,恰恰许多“贼人”受过他的接济。这就造成了他充满矛盾的整个人生,也是宋江得以掌握水泊梁山大权的先决条件,最终断送了梁山上所有人的命运。

第四,宋江不是个久居人下者

《水浒传》第三十八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 梁山泊戴宗传假信”,宋江因贪吃鲜鱼坏了肚子,在牢城营养了几天,稍微好点,想找张顺、戴宗、李逵聚聚,结果都不遇,独自一人在浔阳楼喝多了酒,想到自己尽管江湖朋友众多,但三十多岁了,高不成、低不就,不禁潸然泪下,先是乘着酒劲,在墙壁上题写一首诗,抒发压抑太久的感情: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邱,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雠,血染浔阳江口!”

写完一首诗以后,觉得意犹未尽,便又写一首,这就是后来给他自己被判成死罪的反诗:“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综上所述,宋江只是一个小县城的小吏押司,如果他想一步一步攀上高位,那绝对是一种梦想,但上梁山,被大家拥戴做了山寨头领,本身不是他所愿,但也正是这个契机,才能实现他宏大的抱负。否则,他只能在运城县押司任上终老一生。因此,宋江上梁山,不是为了打天下,而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有朝一日接受朝廷招安,正如他在那首反诗里写的那样: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只可惜,这首诗,被那些喜欢攀龙附凤的阿谀奉承者当做了反诗。

愚忠、仗义疏财,加上哥们儿义气,打着“替天行道”的大旗,做着自己升官发财的美梦,这就是宋江一生的写照。

因此,即使到了最后时刻,宋江为了避免兄弟们心怀不轨,还是把最可能不服朝廷管束的李逵等人下毒弄死,这就是宋江其人。

为什么《水浒传》里被逼上梁山的宋江,先是带领造反,后是期待被招安?

这件事说到底,也正是梁山这支农民起义军从当初轰轰烈烈地与朝廷作对,最终却归于失败的主要原因。

弄清了宋江为什么要这样做,实质上也就弄清了梁山的命运为什么这样悲惨。

首先,宋江虽说仅仅是个县衙里的押司,但他本身就是朝廷的官吏,是在体制内吃皇粮的。他的思想基础就是博取功名利禄,封妻荫子青史留名。没上梁山之前,他在清风山与武松分手时,就告诫要去二龙山落草的武松,要他到了二龙山以后,少喝酒,少闹事,撺掇鲁智深和杨志耐心等待时机,一旦朝廷招安,就为国家效力,博个封妻荫子青史留名,也算没白来世上走一遭。上梁山后,他更是念念不忘招安。当晁盖去世后,他立即把聚义厅改成忠义堂。聚义厅是要聚拢江湖义气,而忠义堂则是要忠君,忠于皇上。

所以说,宋江招安的思想脉博,在《水浒传》全书中是由始至终一脉相承的。

其次,宋江并不是被逼上梁山的。

宋江杀了阎婆惜后,被官府捉住剌配江州,路上曾被解救上了梁山。但宋江不顾晁盖等兄弟们的耐心挽留,要死要活的执意下山去服刑。晁盖等无奈只好放他下山。结果到了江州牢城后,他又酒后写反诗,被黄文炳告发。吴用让戴宗传假信,想哄骗江州知府押送宋江去京城,梁山好在路上劫救宋江。结果假信又被识破,知府为了避免路上被劫,干 脆就在江州判了宋江死刑,押到街头开刀问斩。

又是晁盖带人下山劫了法场,把宋江从刀下解救下来。二次上了梁山。至此,宋江才在梁山安定下来。

所以,宋江是被动上山,并不是主动上山的。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说明,宋江即不是被逼上梁山,也不是先造反后招安,而是上山前就期待青史留名。上山后更是期盼早日招安。宋江的思想意识由始至终是一以贯之的。

也正是宋江的一意孤行,才导致梁山土崩瓦解,分崩离析,最后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为什么《水浒传》里被逼上梁山的宋江,先是带领造反,后是期待被招安?

《水浒传》中最可恨的就是宋江,他根本没想过造反,因为宋太公的关系,他带领梁山好汉造反不过是为了捞取与朝廷谈判的筹码,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招安!可惜了一帮好汉子!

宋江结交官与匪,目的在于避险

宋江,面黑身矮,这外貌还被阎婆惜嫌弃,如果宋江与梁山勾结的文书不被阎婆惜发现,宋江永远不可能投奔梁山,成为一个草寇。

宋江是个不安份的人,好武,但耍棍棒显然没有他笔杆子厉害,但身为押司,一旦获罪,其祸殃及家人,“轻则刺配远恶军州,重则抄扎家产,结果了残生性命”,至孝的宋江显然结交江湖好汉的目的就是避祸和为后路打算。

宋江为吏,为可能出现的危机安排了两条退路,一是结交江湖好汉,二是与老父脱离关系叫“爹娘告了忤逆,出了籍册,各户另居,官给执凭公文存照,不相来往。”

宋江身负朝廷官职,又结交江湖好汉,投奔来的一概收留,要去的一概给予金银,做的就是收卖人心的买卖,面对这一切,最明白的就是宋太公。

知子莫若父,即使宋江杀了阎婆惜逃亡,三人告别,宋太公说了句让人毛骨悚然的话。

言外之意显然知道宋江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罪犯,凭宋江的手段,始终会清洗掉身上的污点,光大门楣,所以才以“前程万里”做了结。

太公分付道:“你两个前程万里,休得烦恼。”

宋江犯案之时,公门中人屡屡相助,从知县到衙役,皆有宋江结交的好友,如果不出杀阎婆惜之事,完全可以在官场上混得如鱼得水。

宋江结交梁山晁盖等人,其目的显然并不单纯,那就是为押司身份做的投资,一旦被朝廷追究,便还有一条为寇的退路。原著中有一句话道破实质。

捕盗如何与盗通,官赃应与盗赃同。

宋江的风险投资取得了良好效果,避祸柴进庄上时巧遇武松,而武松对宋江的印象便是“仗义疏财,扶危济困,是个天下闻名的好汉”,又在与宋江告别时被硬塞了十两银子,武松心中便把这印象变成了实质,“及时雨”名不虚传。

宋江施小恩情成全声名的手段的确有效而实在!

宋江争权梁山乃是为了“前程万里”

宋江上了梁山,以其人缘自成一派,在晁盖的信任下开始了造势和拉拢人心的行为。

宋江第一次推脱当大头领的主意,原因是人单力薄,不管晁盖是虚情假意还是真心,这个位置做不得。

宋江第二次拒绝晁盖是不想造成逼宫之势,不但会让梁山分裂,还会破坏自己形象,这显然不符合宋江的打算。

为了巧妙夺权,宋江提出了排座不看上山时间先后,只论能力高低的方法,此招一出,彻底扭转了宋江派系的地位,让晁盖11人的元老身份失去了先手,显然晁盖吃了个闷亏。

宋江架空晁盖,便是以安全为由,让晁盖守山,自己带着部属攻打祝家庄、高唐州、青州等地,不但在梁山树立了威严,更抢夺了梁山军心,也取得了支持的民心。

晁盖与宋江发生反抗朝廷和招安之争时,才发现自己这个梁山大头领已经失势,所以晁盖不得不跳进宋江设的坑,攻打曾头市,再也没有回来,一山不容二虎,何况理念起了冲突。

晁盖只想劫富济贫,做一个快活的强盗。

宋江想的是受招安,光宗耀祖洗清污点。

至始至终,宋江就没想过强盗一生,而是想依靠梁山好汉的势力,与朝廷谈判,最后光明正大,带着荣耀回归宋太公身边,这是他的至孝的出发点。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梁山好汉看起来风光,实际势力不可能真的推倒宋朝。

如若朝廷一心要拿下水泊梁山,只要大军围上三月,许以免罪书,好汉中至少有一半会选择投降,毕竟很多人不是愿意做匪,是被宋江吴用设计逼上山的。

表面的服从潜在的反抗越大,事实上梁山好汉并非铁板一块,就是临时与宋江搭伙,凑成的各有目的草台班子,而招安符合大部分人的利益,通过招安获得免罪之身,回复他们逼上梁山前的生活而已。

这在平定方腊之后的结局也可以看到,随宋江殉节的没几个,有本事有势力的借机隐退,过自己的好日子去了。

宋江造反不过是凭借水泊梁山的势力去与朝廷谈判,最后招安的自的,完成宋太公“前程万里”的愿望,“及时雨”的手段下,好汉们不过是他利用的筹码而已!

为什么《水浒传》里被逼上梁山的宋江,先是带领造反,后是期待被招安?

造反的原因

众所周知,在无论是在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造反都是一项极度危险的工作。特别是在封建年代,造反一般所判的都是凌迟 ,先分析谁如果不造反,就活不下去了。

 第一种:司法腐败的直接受害者

宋江、卢俊义、林冲、秦明、花荣、柴进、朱仝、鲁智深、武松、杨志、戴宗、雷横、史进、解珍、解宝,这15个人,如果不造反,那么肯定是活不下来的。

上述15人里,他们都犯了罪不该死的罪,而政府(或者有政府背景的人)把他们逼得必死不可,都利用职权把他们定为大宋公安部一级通辑犯,此时不反,更待何时?而他们反抗的对象,自然而然,矛头直指迫害他们的直接宿主:政府。意思就是反政府。他们又都有两下子,武装反政府,那么就是造反了。这15个人,自然就是政权腐败、司法腐败的直接受害者。

第二种、腐败政权的直接受害者、司法腐败的间接受害者

在剩下的21人里,又有10个是无法走正常司法途径解决问题的。他们是李应、徐宁、李逵、穆弘、李俊、张横、张顺、杨雄、石秀、燕青。

其中,李应、徐宁是被“赚”上山的,如果贸然下山自然不能保持清白了,如果强行下山,那么后果自然和卢俊义一样。他们只不过比卢俊义聪明了一点儿,否则又不知道有多少劫法场的事情发生了。

而李逵、穆弘、李俊、张横、张顺、燕青等,因为无法通过正常司法程序救出宋江和卢俊义,那么只好通过暴力手段来解决了,毕竟那时非暴力不合作的发明人、伟大的甘地同学还不知在哪儿呢。

另外两个人,杨雄、石秀,也是无法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潘巧云 偷情一事,那会儿估计没有离婚分家产一说,所以,也只好走上自己解决这条路了。按照大宋朝判例法,杀人未必就是死刑,如宋江杀阎婆惜、武松杀潘金莲,都只是判了刺配。估计是杨雄、石秀那会儿就知道了哪怕是被判刺配最后也活不了的大结局,也只好走上造反的道路了。

以上25人,是属于司法腐败的直接受害者,他们的造反理由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只剩下吴用、公孙胜、关胜、呼延灼、董平、张清、索超、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等11人了。

其中有降将关胜、呼延灼、董平、张清、索超等五人。这五人原是大宋军队将领,如果不投降跟着造反,那么有两条路可以选择:

A、回去,上军事法庭,追究责任,砍头

B、死活不愿意投降,被砍头

所以,他们只能选择协从造反。但他们愿意投降,我看有50%的原因是因为大宋确实腐败,50%确实是因为受江湖义气感染。

三、腐败政权的直接受害者

剩下的六个人,就是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他们恰好就是将梁山革命根据地发展和壮大的第一批骨干力量,他们的造反,就很有意思。

北宋八帝徽宗政权腐败,横征暴敛,与民争食。《水浒传》中描写了很多类似于花石纲、生辰纲之类的玩意儿,农民税负极重,民不聊生。一般来说,狗急了都会跳墙,人都快饿死了,能不造反?造反至少还能混口饭吃。像三阮等人便是代表。典型例子,便是吴用去游说三阮时,阮小五说梁山“他们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绸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如何不快活!我们弟兄三个,空有一身本事,怎地学得他们!”。艳羡之情溢于言表。

 中国人民是很能忍的,没逼到上梁山的这一程度,大家还是不会去造反的。比如说水浒中朗朗上口的口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应该是梁山大部分好汉的终极追求目标。至于像招安这么有追求的事情,还是留待宋江去思考吧。

说是这么说,但是吴用、公孙胜等知识分子的追求,与刘唐、三阮他们为肚皮而造反的境界还是有所不同的,吴用是投机革命的机会主义者,公孙胜是具有浪漫革命主义情操的人,因此,他们即使在吃得饱饭的情况下,仍会想方设法满足一下自己的政治抱负的。

总结了这么多,实际上结论只有一条,在《水浒传》里,只有造反才是犯罪份子的唯一出路。如果不造反,大部分的革命同志只能死于非命,而造反是一项投入产出比小、风险大收益小的特殊工种,除了头几年有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危险之外,之后还有两条路可以走:

一、招安

二、自己打出一片天地,当了开国元勋。

为什么《水浒传》里被逼上梁山的宋江,先是带领造反,后是期待被招安?

在《水浒传》中,宋江本是一吏,但是他为人仗义疏财、救人于急困,所以在江湖上宋江的名声很好,很多人对宋江都非常敬重,故而也愿意跟随宋江,这也为他后来能成为梁山之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来宋江因怒杀阎婆惜几经流转而上了梁山,他上梁山后,多次带兵下山,不仅为梁山立功,而且还常带很多好汉上山,从而他的地位和影响力越来越高,在晁盖去世后,宋江也隐然成为了梁山之主。

当梁山大聚义后,宋江在梁山坐次第一。之后在宋江的坚持和努力下,梁山最终走向了招安之路。招安之后的梁山为大宋朝廷征战沙场,虽然最终梁山在平定方腊后,损失惨重,但也因此全了梁山的忠心之名,故而梁山兄弟也都是忠义之士,也就不同于王庆、田虎、方腊等势力。

当然在梁山招安之前,宋江却多次打败大宋朝廷的征讨,那既然在《水浒传》中,宋江先是带头造反打败朝廷兵马的征讨,后期为什么还期待招安呢?

其实在宋江内心中,并非是后期才期待招安的,而是他一开始就有招安之心,只是因为开始的时候,梁山名气、在朝廷心里还不重要,若此时招安,朝廷也不会重视,也就是说那时还不是招安的最佳时机,只有等到朝廷重视梁山的时候,那时招安,才是对梁山有利的。而想要让朝廷重视,首先就是要让朝廷知道梁山的厉害,如此就需要打败朝廷的征讨。

以此,通过造反打败朝廷兵马,从而为梁山以后招安奠定基础,也就是说,招安之前梁山宋江的做法,都是在为后来的招安铺路,只有梁山在打了胜仗后,才有和朝廷谈判招安的资本,才能给梁山带来更多的利益,所以在《水浒传》中宋江会先是带头造反,后来却坚持招安的原因。

当然宋江心中之所以坚持、希望招安,还是有原因的。

首先,晁盖虽然是一个好大哥、好头领,但是他看的却没有宋江远,他觉得只要兄弟们在一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开开心心的就可以,没有为梁山兄弟的未来想太多,而宋江却想到了。

宋江知道梁山的实力,虽然能打败数次朝廷的进军,但是对于整体实力而言,梁山是很难喝整个大宋相抗衡的,朝廷虽然败给梁山几次,但是宋朝却可以从别处调兵继续征讨梁山。

如此梁山是很难躲的过朝廷源源不断的进攻,只要梁山败一次,就将会给梁山带来沉重的打击,到那时梁山不仅会镇压,而且梁山兄弟也会永远背上不忠反叛之名,这是宋江不愿看到的。

而招安,不仅能免于被镇压的结局。而且梁山兄弟还能成为忠义之士,如此也就全了梁山忠义之名,虽然最后梁山征讨方腊损失惨重,但至少他们是为国效忠的忠义之士,这和永远背上不忠反叛骂名的田虎、王庆、方腊等势力的结局,总是要好些,毕竟虽然都是死了,但至少招安后不在有不忠反叛的草寇之名。

其次,历来农民起事的结局无非有三种,一是像像刘邦那样建立一个新的王朝,一是如陈胜吴广、黄巢等虽然能得胜一时,但最终是被镇压。宋江知道梁山的实力,不能有像刘邦那样的成就,而他也不想得到像黄巢那样的结局,所以就选择了第三条路,就是招安。

最后,宋江本身内心就是有忠军报国之心的,他上梁山也只是暂时之举。他虽上梁山,但心中却一直想着以后能为朝廷效忠。招安是他的本心所愿。同时《水浒传》梁山兄弟之所以会被广为流传,就是因为他们不仅义气为重,而且还是忠君之人。梁山的忠义之举也是《水浒传》主要所体现的,若梁山不招安,只是一味的占山为王,这又和王庆、田虎、方腊有什么不同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