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梁山后,面对晁盖、吴用等人,杨志为何不提生辰纲的事?
提了又有什么用?
难道还会“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各提刀棒,捉对厮杀吗?!”杨志本来就不是这样性格的人。
《水浒传》的梁山好汉里,上梁山以前互相有大仇的不在少数,但是上山以后,作者施耐庵都用“以大义为重”或者“上界星辰契合”给揭过去了。
很多读者就认为,这样不合理啊,不符合人性——这么大的仇,就这么轻易的翻篇了?
其实,为啥这么容易就翻篇了,过去的大仇就都不报了?原文中已经给出了很人性化的解释了。
就以最典型、仇最深的霹雳火秦明来说说吧。
秦明本来是官府的武将,奉青州慕容知府的命令,讨伐清风寨反贼宋江、花荣,和清风山贼寇王英、燕顺等人,结果秦明被宋江花荣用计擒住。
秦明被擒之后,也可说是一条硬汉,宁死不降,还大声嚷道:“秦明生是大宋人,死是大宋鬼”。
宋江等人于是吃好喝招待他,并把他灌醉了。
把秦明灌醉,是宋江设下的奸计的一步,目的是赚秦明上山落草为寇。
宋江当时想,好你个秦明,敬酒不吃吃罚酒?别个见了我及时雨宋江,俱都是纳头便拜叫大哥,听我之命落草,你算老几?说什么“生是大宋人,死是大宋鬼”,不把我黑三郎放在眼里?我宋公明有的是手段让你屈服。
宋江把秦明灌醉以后,就派手下假扮秦明和官军,连夜到青州城外大摇大摆杀人放火。
秦明第二天醒来以后,就回青州了,来到青州城外一看,城外竟然被烧成了瓦砾场,秦明是一脸懵逼。
而且慕容知府不让秦明进城,说秦明反叛朝廷,城外这些无辜老百姓都是秦明杀的,因此,秦明一家老小都被处决了。慕容知府还叫人放箭要射杀秦明。
秦明当时想,这是怎么回事啊?我昨天在宋江那里吃了一场酒,一夜之间,家没了,老父老母没了,老婆孩子也没了,官也当不成了,还成反贼了。
我秦明比林冲杨志还冤啊。我秦明做了什么孽,上天要这么惩罚我?
秦明接着想,宋江那黑厮真不是东西,把我灌醉以后,派人拿走了我的马匹、衣甲、军器、头盔,假扮我的军马,祸害老百姓,杀害良民,卧槽他妈的宋江,真他么阴险,别人叫你黑三郎,果然没叫错,你脸黑,心更黑。
秦明于是只好提了狼牙棒,跨上自己的马,一边骂骂咧咧的,一边想着往回走。正好碰上了宋江!
碰到宋江以后,秦明怎么说的呢?
秦明见问,怒气道:“不知是那个天不盖地不载该剐的贼装做我去打了城子,坏了百姓人家房屋,杀害良民,倒结果了我一家老小,闪得我如今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我若寻见那人时,直打碎这条狼牙棒便罢!”宋江间接杀秦明一家老小,又毁了人家的职业生涯,这仇够大了吧?所以秦明虽然早也听闻宋江大名,被擒时也曾纳头便拜,然而现在不行了,宋江是大仇人了,所以秦明骂他是“天不盖地不载该剐的贼”。
然而宋江目的已经达到——断了秦明的后路,所以宋江并不发怒,请了秦明上山,得意地把自己的计策告诉了秦明。
秦明早就知道了,可是看见宋江这种得意忘形的嘴脸,仍然是“怒气攒心”,“欲待要和宋江等厮并”。
然而,秦明虽然号称“霹雳火”,那只是说他脾气暴躁,并不是说他没脑子。
秦明当时虽然发怒,心里却也在想自己的处境和以后的路。
秦明想,我一家老小的死,追根溯源都是这黑三郎一帮人害的,这个大仇不得不报,可是,他们人多,我打不过他们啊,还得搭上一条命。
我要是报仇,打不过就是个死,我要是不报仇,别人又说我不是个男人,我的脸还往哪搁?唉,你说天底下难事,咋都让我碰上了呢?
说不得,好汉不吃眼前亏,这报仇的事以后再说吧。可是,以后我该去哪里啊?我现在成了朝廷的反贼,朝廷肯定容不下我,慕容知府见了我,还不得千刀万剐了我?我的职业生涯肯定是毁了,好好的公物员也丢了。
落草为寇吧,他妈的老子当初就是因为不愿落草为寇,才被那个嬉皮笑脸的黑三郎才设下奸计,把我搞成现在这个下场,连一点退路都没有了。
既然成了反贼,朝廷回不去了,平民也当不安稳,那就暂时落草为寇吧,我看宋江大哥还算个识货的人,我武艺高强,什么花荣王英,我自不放在眼里,宋大哥必然会高看我一眼,我跟着宋大哥上了山,在山寨里,怎么也得弄个五虎上将当当。嗯,宋大哥都说话了,我不能敬酒不吃吃罚酒啊!
说起来,宋大哥人真不错,对我从来都是眉开眼笑,和蔼可亲,看我没了老婆,二话不说,把花荣的妹子就送我当老婆了,真他么讲义气,江湖上都称宋大哥是及时雨,果然没错,以后跟着宋大哥,我不照样吃香的喝辣的?
秦明“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心理历程就是这样的。
我相信,杨志见了晁盖和吴用等人,大概也是这类心态吧。
这还不人性,那啥叫人性?
不过,如果换作是武松,绝不会像秦明那样窝窝囊囊的,武松是快意恩仇之人,是真正的好汉。
上梁山后,面对晁盖、吴用等人,杨志为何不提生辰纲的事?
杨志上梁山后,见过晁盖等人,是否提过生辰纲的事,书中没写,我估计没再提,已经是过去的事了,当时各为其主,如今已坐到一条船上了,还说那些有何意义。即便是在一起喝酒聊起,也就是一阵玩笑罢了。
其实杨志于梁山很有渊源,甚至超过晁盖等人。当初林冲在梁山落草,被头领王伦逼要献投名状,刚好杨志路过,林冲想把他作为上山的见面礼(投名状),结果两人厮杀三十余合未分胜负,当时的梁山寨大头领王伦就力邀杨志上山入伙,被其婉拒,这件事并无多久记忆犹新。杨志现在即便走投无路再上梁山,或许王伦仍会接纳,但自从丢失了生辰纲,亡命江湖,今时的杨志已非往日,灰头土脸的,面皮上怎么也拉不下,故未作打算。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让那劫走生辰纲的七个强人后来成了梁山新一代头领。
当杨志打听到有个二龙山宝珠寺可以安生立命,便有心想夺取,却在树林中巧遇也在谋求上二龙山的鲁智深。两人原不认识,一番打斗后才知是早已相互仰慕之人,只是素未谋面。没想到天遂人愿,遇到了同道中人,两人联手用计夺得二龙山,成了山寨的两个头领。
晁盖等七人成了梁山新头领后,杨志对此情况了如指掌,但并没想去投靠,估计也是过不了劫取生辰纲那个坎,一个制使军官,落得个落草为寇,终是不平。
后来日子久了也就坦然了。尤其是二龙山和桃花山遇到强敌,在打青州时二龙山与桃花山势力显然不够,与梁山合作还是杨志向鲁智深提出来的。
如果要能对抗官府,把事业做大做强,那只能强强联手,至于生辰纲那件事早就风吹过去了。
上梁山后,面对晁盖、吴用等人,杨志为何不提生辰纲的事?
杨志是《水浒传》里一个蛮著名的好汉,他有几个特征,十分明显,让人印象深刻。一个是他的外貌有块青色大痣,所以叫青面兽。一个是他出身,杨志是将门之后,杨令公后人,自己也考取了武举人,他对自己这出身很是自豪,经常对人就说。还有一个就是他比较倒霉,虽说将门之后,但到他这一辈家里已经不行了,没沾祖上什么光。好在杨志自己也算争气,考取武举,可是他太倒霉,当官不久押送花石纲翻船,后来跑路杀牛二吃官司,好不容易得到梁中书赏识,结果又失陷生辰纲,从此彻底跟官道没了缘分,后来落草二龙山。
杨志虽然不是梁山元老,但却是最早去过梁山的人物之一,那时候还是王伦当家,林冲去了以后王伦百般刁难,最后逼着林冲非要下山杀个人交个投名状,林冲下山等了几天,终于遇到了个人,没想到对方也是硬茬子,自然便是杨志了。两人打了个不亦乐乎,王伦在旁边偷偷看着,杨志本领似乎不下林冲啊,如果杨志上山,足可以牵制林冲啊,于是叫停了两人,力邀杨志上山。那时候杨志只不过失陷了花石纲,人生还是有希望的,自然就不肯落草了。可以说杨志跟梁山结缘甚早,但对梁山并没有什么好印象。
后来杨志以戴罪之身到了梁中书手下,对于梁中书的重用,感激涕零。那梁中书也是有意思,明明知道杨志曾经失陷花石纲,却仍旧让他再次押运生辰纲。显然,杨志跟这种花石纲生辰纲什么都犯冲,生辰纲杨志还特意让手下乔装打扮,结果又失陷了。这次不是什么自然灾害,算计他的就是晁盖吴用一伙人。
两次重大失误,杨志这辈子算是完了,他回去的话就算不被处死,怕也要牢底坐穿。这时候杨志怎么办,除了落草别无他法。梁山他不是没有想过,但是杨志是个好面子的人,当初自己拒绝了王伦的邀请,现在怎么好意思再回去。后来他遇到林冲徒弟曹正,给他指了一条道路,去二龙山落草。
那时候二龙山还是邓龙地头,鲁智深也想去分一杯羹,但那邓龙也是鼠目寸光之人,不愿意接纳比自己更强的人上山。杨志寻去的时候遇到了鲁智深,鲁智深当时因为上不得山,正生气呢,跟杨志大干一场,也算是个旗鼓相当,于是互报姓名,引为兄弟。这俩人回去找曹正一合计,使了个计谋杀了邓龙,霸占了二龙山。
其实也幸亏杨志没有去梁山,因为晁盖一伙人劫了生辰纲以后就去梁山了,还挑唆林冲杀了王伦,晁盖做了梁山老大。这时候杨志如果去梁山,该怎么面对晁盖一伙人,是火拼嘛,还是忍气吞声,不管怎么做,都是相当尴尬的。因为晁盖一伙,杨志罪上加罪,失了大好前程,也辱没了祖宗,说他不恨晁盖他们,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经过二龙山一段过度,以后再加入梁山杨志也就没有这些芥蒂了,毕竟自己已经是强盗了,自己小山头随时又被朝廷消灭的危险,加入梁山好汉大家族,安全保障增强很多,说不定以后还有招安,到时候自己功成名就的理想就实现了。何况当时是梁山另一个头领宋江亲自到二龙山做客,协商共打青州府。宋江跟生辰纲可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杨志对他自然也没有恶感。宋江又是特别会拉拢人心的人,自然把杨志说的服服帖帖。
再次来到梁山,那时候因为宋江的加入,梁山已经大大扩张了,人员也不止当初晁盖那一星半点。杨志作为二龙山二头领,在强盗圈也是有名望的,这时候上山身份倒也妥当,就算跟晁盖他们有些不愉快,也是无伤大雅,可是上山以后却有个有意思的事情。
看看这一段,有没有互相伤害的感觉呢,鲁智深是二龙山老大,跟林冲是老相识,当年大闹野猪林救过林冲,对林冲的遭遇也是了如指掌,但是见面第一句问嫂子还在吗,估计把林冲恶心个够呛,毕竟这是林冲的伤心事啊。这边梁山老大晁盖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直接说起生辰纲的事情来,作者一句众皆大笑掩盖了过去。
实际上倒不是说鲁智深、晁盖为人不好,相反,他俩反而是梁山上难得的好汉,鲁智深一向急功好义,多次救助弱小,晁盖上山以后定下了只可劫财不准轻易伤人的规矩。但是呢,这两位有时候头脑不大清楚,说话太直接,不顾及别人感受,所以给当事人的感觉不好。
就拿杨志来说,明明是晁盖他们当年抢了他的东西,现在再见面了,事情已经发生了,也无法挽回,杨志选择不计较,那大家心照不宣,微微一笑这事就当没发生,偏偏晁盖还炫耀一般都拿出来说事,杨志心里怎么想,肯定是不高兴啊,这时候如果发作,大家会责备他小气,不发作,只有自己忍气吞声,杨志也只有自己生闷气了。
当然了,在梁山上这样的事情多了去了,比如说那秦明,号称霹雳火,那会儿还没有上梁山,但是折在宋江等人手里,害得他家破人亡,最后不还是没脾气。扈三娘跟秦明遭遇差不多,一家老小都给李逵屠杀了,依旧没有任何话说。卢俊义实际上也是被宋江吴用等人陷害,被逼无奈上山的,照样委曲求全。唯一有烈性的就是朱仝了,宋江为赚他上山,让李逵杀死他心爱的小衙内陷害他,朱仝上山以后大闹一场,最后还是选择妥协。哪怕是李逵这个杀人魔,下山接老娘来享福,半路给老虎吃了,梁山好汉知道以后也不过哈哈一笑过去了。对于别人的倒霉事,梁山好汉一向没有同情心。跟他们一比,杨志只不过失了生辰纲做不了官,实在算不了什么大事。
后来发生一件事,就是宋江要招安,二龙山呆过的鲁智深、武松都出来反对,唯独杨过对此保持沉默,看得出来,他对朝廷并没有失望。不过想想也是,他几次遭遇都是他负于朝廷而朝廷没有负于他。最后如愿招安,杨志再次回到朝廷,他也是难得高兴一回了。
上梁山后,面对晁盖、吴用等人,杨志为何不提生辰纲的事?
一哥“俗人读水浒”之——
天暗星屎窝挪尿窝,青面兽二上梁山泊
杨志是天暗星,说他是个倒霉蛋一点都不为过,青面兽杨志乃是杨家将之后,一心想当官,每每不忘自己是令公之后,中过武举,年轻时当了制使,却因沉了一块石头获罪潜逃,几年后弄了点钱又去京城活动,钱花光了事没办成,就这事高太尉还真是坚持了干部选人用人原则,老杨郁闷贫困愤怒中手刃了牛二获罪,遇梁中书恩赐,比武破格升任提辖,却又失了生辰纲,穷途只得去吃霸王餐,官梦也只好跟着老宋招安去做了,可又偏病死于征战途中,真是倒霉蛋一枚!
然而,天暗星真是倒霉而来吗?也不尽然。试想,杨志若没有丢了石头,在官场中或许会升官发财,但也是处于乱世浊界,亦是暗了;杨志若是京城求官得成,处于高俅门下,奸臣当国,与狼共舞,亦是暗了;杨志若是在梁中书门下一路顺风顺水,在贪官门下做了一官半职,类如奴才,亦是暗了;无奈上了二龙山,合了鲁智深、武松,做了贼人强盗,亦是暗了;三山聚义打青州,随众人上了梁山泊,做了宋江大贼寇之下的从寇,亦是暗了。看来这位将门之后,得来“青面兽”之不雅称谓,武艺高强,却常屈居人下,报国无门,却孤独而去,恐怕到哪里都是“暗”啊。
其实,这个暗又何尝不是杨志自己挣得的啊,这位杨志英雄除了官迷心窍外,在为人处事、心智行动上也多有不尽人意之处,其一,见识低下不及王伦,杨志一上梁山泊时,老大王伦就说“制使又是有罪的人,虽经赦宥,难复前职。亦且高俅那厮现掌军权,他如何肯容你?”杨志不说自己的事,推辞说有个亲眷的事需要去一下,哪里是什么英雄见识?其二,心胸狭小,“被高俅赶出殿府之后,杨志闷闷不已,回到客店中,思量:“王伦劝俺,也见得是。只为洒家清白姓字,不肯将父母遗体来玷污了。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不想又吃这一闪。高太尉,你忒毒害,恁地刻薄!”卖官不成,怨恨卖家,哪里是什么英雄心肠?其三,一附奴才相,“只说杨志自在梁中书府中早晚殷勤听候使唤,梁中书见他勤谨”,“杨志新来,未有相识,自去梁府宿歇,早晚殷勤听候使唤”。为了自己晋升,哪里有英雄气相?其四,欺凌下人,在押解生辰纲的路上,“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为虎作伥,哪里有什么英雄侠心义胆?其五,失了生辰纲,正要自寻绝路,“却待望黄泥冈下跃身一跳,猛可醒悟,曳住了脚,寻思道:“爹娘生下洒家,堂堂一表,凛凛一躯,自小学成十八般武艺在身,终不成只这般休了!比及今日寻个死处,不如日后等他拿得着时,却再理会。”逃避而去,哪里有什么英雄担负?其六,宋江下山帮助三山攻打青州城,”杨志也起身再拜道:“杨志旧日经过梁山泊,多蒙山寨重义相留;为是洒家愚迷,不曾肯住。今日幸得义士壮观山寨,此是天下第一好事。”一幅乖巧嘴脸,哪里有什么英雄气度?其七,与张清战时,竟吓得“胆丧心寒,伏鞍归阵”。哪里有什么英雄胆量?其八,三山聚义上了梁山,杨志说起旧日“王伦手内上山相会之事,众人皆道:“此皆注定,非偶然也!”晁盖说起黄泥冈劫取生辰纲一事,众皆大笑”。说来是英雄一笑抿恩仇,杨志哪里有什么爱恨情仇啊。
五百年后,不敢问施老先生,柴进名人之后、关胜名人之后、呼延灼名人之后,唯杨门之后杨志名运如此安排,何哉?正是:水浒英雄人青面,沙场无意宝刀男,世间少了一无赖,徒生百年万人叹。命运何曾临凡子,一步一回上梁山,青天无须把酒问,杨志原来是天暗。
上梁山后,面对晁盖、吴用等人,杨志为何不提生辰纲的事?
杨志在《水浒传》里面算是个存在感并不太高的角色,他一路走来,最后上了梁山,既是别人推动的,也是他一手造成的。有趣的是,杨志上山后只说了王伦曾邀请他上梁山这件事,但紧接着,却是晁盖提出“生辰纲”这档子事情,这是怎么回事呢,是杨志心粗?而且本来杨志在二龙山排在武松前面,到了梁山后,却落在了武松之后,又是怎么搞的?
二龙山再次到风口浪尖还是由于呼延灼,呼延灼此行让这片土地大为震动。在他人眼中,为首是花和尚鲁智深,第二是青 面兽杨志,第三是行者二郎武松。由于三人武力都差不太多,而且杨志是先同鲁智深占的山头,所以杨志理所应当就排在了前面。
(《水浒传》剧中杨志)
杨志在当差的过程中,干了两件“大事”,一个就是丢了“花石纲”,一个是丢了“生辰纲”,这种让皇帝享受,让朝廷大官享福的两件事都让他办砸了,高俅不信任他也算是有理有据的事。这些事也当然会传到两人高层耳朵里,他实在不是特别让人放心的人,而且他性格并不大气可以说有点市井小民的特色,所以到了武松后面也并不是让人很惊讶。
在青州事件后,三山人马顺理成章的成了梁山的人。在庆祝宴上,鲁智深先问林冲嫂子的事,林冲回答完毕后,杨志说起王伦的事,再之后就是晁盖说“生辰纲”的事,可以说,晁盖还是有些愧疚的,毕竟他直接造成了杨志的落草,他提出这件事,正是一种想化解矛盾的想法(新版《水浒传》则是演绎成吴用自己捅自己一刀来泄杨志之愤,美化吴用)。但晁盖大可不必占百分之百的责任,杨志的处世风格经常容易得罪人,上下不同心,办事就磕磕绊绊。
(《水浒传》鲁智深、杨志和武松)
丢了生辰纲之后,本来想花钱买回“官位”,但是失败了,被牛二那么挑衅,才动手,所以杨志不是个主动挑事端的人。在桃花山求救时,杨志也说过:“俺们各守山寨,保护山头,本不去救应的是。洒家一者 怕坏了江湖上豪杰,二者恐那厮得了桃花山,便小觑了洒家这里。”看得出他的确是优先考虑自己一亩三分地,不很大气,和鲁智深、武松区别很大。这个性格特点很关键,在上山之后的行为也就说得通。
(《水浒传》杨志和牛二争端)
杨志上梁山并不是看在了晁盖的面子,或者说梁山晁盖这面大旗,他其实是看好宋江。鲁智深要集合三山人马打呼延灼,是杨志提出找梁山,提出宋江值得信任,却没提到晁盖。所以此时他对晁盖并无好感。上山后可能会由于“哥们义气”成为真正的伙伴也说不定(这句话纯粹是一种猜测的可能)。
好汉相聚被解释成了“天意”,再加上晁盖的态度,矛盾也就暂时放下了。杨志屈居人下时,很能想明白自己的身份,和上面对抗不是他的风格。高俅被活捉后,杨志反而对高俅非常愤怒,看来不是顶头上司,他也就无所畏惧。上梁山后,面对晁盖、吴用等人,杨志为何不提生辰纲的事?
杨志因为弄丢了生辰纲,所以和鲁智深一起打下了二龙山做了山寨之主。后来三山聚义杨志归顺了梁山。那么为什么杨志没有再提生辰纲的事了呢?下面我就说说我的看法。
一.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吴用等人劫走了生辰纲,杨志当然痛恨他们,可自己已经没法回头只能做“强盗”了,而晁盖是老大,他怎么能得罪老大呢?杨志当然不会这么蠢了。
二.杨志即使向晁盖等人提生辰纲也没用,什么也改变不了,只能得罪一帮子人。生辰纲已经让晁盖拿来为梁山事业做贡献了,杨志拿不回来了。晁盖在梁山是很有威望的,就算晁盖大度不说什么,那梁山上的其他人难免不说杨志的不是。(梁山上的人有几个不痛恨官府的,杨志提生辰纲就表示他想念着官府。)事情既然发生了,就没有必要说些不切实际又得罪人的话。反证杨志也不可能再回过去了,他提生辰纲的事还不如老老实实为梁山做贡献来的实在。
杨志要是上了梁山还提生辰纲那不光得罪老大,还得得罪其他人,所以他没必要再提生辰纲的事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