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司礼监禀笔太监和内阁首辅谁的权利大?
肯定是司礼监的大太监权力大,明朝首辅,也只有张居正算是拥有了真正的决策权,而且是在万历皇帝年龄小,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和万历母亲李太后的支持下得到的。
明朝有宰相的时候,决策权在皇帝和宰相两个人,然后六部九卿负责执行,自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后,明朝就没了实际的宰相,然后,由皇帝本人亲自兼领六部和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
这就相当于皇帝把宰相的决策权拿到了自己手里。而一般情况下,六部九卿只有执行权,没有决策权,所以废除宰相,所有的决策权都集中到了皇帝一个人手中。
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时候,明朝又引进了内阁学士,设置了内阁制度,也就有了内阁辅臣,其中为首的称为内阁首辅,在内阁学士里最重要。
然而,内阁辅臣,只是皇帝的咨询顾问,也就是现在的秘书,负责给皇帝收到的下面的奏疏提建议的。根本就没有决策权。即便到了后来,内阁的重要性增加,内阁辅臣也没有真正的决策权,甚至直到明朝崇祯帝时期,明朝都快灭亡了,内阁辅臣——无论是首辅还是次辅——都还没有决策权。
决策权还是在皇帝那里。
明朝处理政务的流程一般是这样的:下面的府州县,把重要的事,以奏疏的方式,呈交到六部都察院等部院,然后部院呈交到内阁,内阁辅臣此时可以看奏疏,然后根据奏疏的内容,提出合理的建议,写到一张纸条上,粘贴到该奏疏上,这称为票拟。
然后内阁把票拟呈交给司礼监,司礼监有两个大太监,一个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另一个是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秉笔太监还有几个,但是都不如首席秉笔太监重要,这两个大太监负责什么呢?
皇帝看过奏疏和票拟以后,认可了内阁的建议,那么就由司礼监太监代为批红,盖印,然后发回给内阁,内阁发回到六部或下面府州县去执行。
如果皇帝看完奏疏和票拟,不认可内阁的建议,就由司礼监太监打回内阁,让内阁首辅等人重新票拟。
说白了,内阁首辅虽然在内阁里是老大,但是整个内阁都是提建议的,没有决策权,等同于内阁首辅也没有决策权。
甚至,明朝的内阁首辅有时候都没有六部里的兵部尚书和吏部尚书的权力大。兵部尚书还能调兵遣将,吏部尚书还能选拔审查官吏,这时候,内阁首辅根本插不上手,除非这个内阁首辅同时也是吏部尚书。明朝的内阁学士只有五品官衔,但是,一般能进内阁的,都是六部或都察院的堂官,他们的本职工作反而官衔比较高。比如高拱,既是吏部尚书,又是内阁辅臣。
但是司礼监太监就不同了,他们有批红的权力,也就是有了代皇帝决策的权力。
有很多明朝的皇帝,懒政怠政,对于每天看很多奏疏很是不耐烦,他们自己就不看票拟,让司礼监太监自主批红,说白了,皇帝放权给了司礼监太监,司礼监太监也就有了决策权。
司礼监掌印太监在司礼监最大,所以,他的权力很明显大过内阁首辅的。
例如明朝的天启皇帝,整天在后宫做木工,不理正事,把批红的大权全都交给了司礼监的两个大太监魏忠贤和王体乾,所以在天启朝,魏忠贤敢称九千岁,敢对着内阁一阵乱打,因为他掌握着批红的权力。实际上就是代理皇权行使决策。甚至他能随便把几个阉党的人塞到内阁里。
这在以前,大臣进内阁是需要廷推的,也就是把内阁学士们,和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等部院的堂官集中起来,一起推举哪个人可以进内阁,然后皇帝再俯允,魏忠贤不经过廷推,就直接把人塞到内阁里,内阁首辅都无可奈何。
实际上,司礼监成了真正的宰相,而不是内阁。只要皇帝放权,整个大明朝,除了皇帝以外就是司礼监最大。
但是,明朝皇帝也不傻,为了限制司礼监,明朝还有一项制度,就是司礼监最大的太监掌印太监的人选,需要由内阁首辅推荐,从而也限制了司礼监太监内部坐大。这搞的都是平衡那一套。
明朝隆庆帝时期,冯保一直想做掌印太监,可是内阁首辅高拱推荐了其他两个人,就是不推荐他,结果他记恨上了高拱,等到隆庆帝驾崩,小皇帝万历继位,冯保趁机跟张居正合谋,在遗诏里说隆庆帝临死之前,封他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并且在两宫皇太后那里说高拱的坏话,联合张居正把高拱赶出了内阁,高拱这个内阁首辅也是无可奈何,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瘫在了当地,还是张居正把他扶出皇宫的。
至于张居正被称为明朝第一权臣,原因就在于他跟冯保是同盟,关系好,他搞什么冯保都同意,他才有了决策权,才能持续推进他的变法。
明朝的其他历任首辅,都没张居正运气好,张居正碰上了小皇帝,又得到两宫皇太后和司礼监大太监的支持,在朝廷里,威权大过任何其他明朝首辅。
明朝司礼监禀笔太监和内阁首辅谁的权利大?
首先明确一下,在大明十二监中,以司礼监权势最大,几乎大家耳熟能详的妖孽,皆出于此。在司礼监中,又有掌印太监、秉笔太监和提督太监等等。在这些人里面,最有实权的是掌印太监,设一人;秉笔太监权力次之,设有若干名。
假如把司礼监看做一个公司,掌印太监就是总经理,秉笔太监就是副总。掌印说白了就是负责盖章,无论是御批还是圣旨不盖章就是废纸,盖了章就是天大的事情,这个权力在掌印太监手中,他是最后一道审查人员,过了他这一关,就正式生效了;秉笔太监是负责批红的,就是把皇帝的想法写出来,有点秘书的意思,他虽然批完了,但是也没法生效,得等着掌印太监把皇帝的印章盖上去才行。历史中的王振、刘锦和冯保等人都是掌印太监,而出名的秉笔太监貌似只有魏忠贤一个。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太监头都是司礼监掌印太监。我们接下来就讨论一下掌印太监和内阁首辅谁的权力更大。
大明的特殊制度明朝与其他朝代不同,它完全废除了宰相制,把所有权力都归于皇帝一人身上。这里面产生了两个问题,第一是工作太繁忙了,大多数皇帝根本吃不消;第二是没了宰相,百官在处理政务上谁拿主意拍板。总不能各个衙门一窝蜂直接向皇帝汇报吧?
针对这两方面的问题,明成祖朱棣成立了内阁,让他们辅助自己理政;后面的明宣宗朱瞻基给了司礼监充分的权柄,让他们制衡文官集团。从此以后,内阁首辅被称作“外相”,而掌印太监则被唤为“内相”。
谁的权力大?从制度上去看,两者本来就是互相制约的,只是权力各有侧重。总体看,双方实力相当,几乎是一样大。因为无论哪方有不同意见,这件事也干不成。内阁有权利把盖了章的批红驳回,司礼监这群妖孽能假传圣旨制裁百官(前提是皇帝默许)。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双方能打个平手。皇帝也可以从中制衡,让宦官制约文官,同时宦官需要依附皇权,这样无论哪方都得听皇帝的话。假如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造成一方被另一方消灭殆尽,这也是皇帝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谁更占上风?虽然双方实力相当,从制度规定上,谁也奈何不了谁,但是双方总会有一方更强势一些。从与皇帝的亲近程度看,一定是司礼监掌印太监更受信任,自然做事也更占上风。
通常能做到掌印太监的人,都是皇帝身边的老人,他们伴随皇帝从小到大,每天陪他玩、伺候他,朝夕相处中建立的感情,自然比外臣要深厚太多了。
从明朝的历史中也能看出,几乎所有的内阁首辅都会忌惮掌印太监几分。拿最有实权的一代名相张居正来说,他当首辅的时候,皇帝才10岁,可以说是权倾天下。他曾经向同僚骄傲的说“我哪里是辅政呢,我就是主政嘛!”,这话有点大逆不道,不过足以说明这位大明首辅的权势,那可是连皇帝手板都敢打的猛人。
尽管张居正如此飞扬跋扈了,但还是不得不与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维持良好的关系。张居正对待政敌可以做到看谁不爽就直接打谁板子,但对冯保却是礼遇有加,丝毫不敢流露出文官对太监的鄙视,而且两人是平辈相交,张居正也不会因为自己的能力而对冯保盛气凌人。
连张居正对待司礼监掌印太监都是礼让三分的,何况其他时期的首辅呢?大明国祚276年里,张居正已经是最牛的首辅大臣了。
结语大家一直有个误区:认为明朝皇帝宠信太监,而这个观念是完全错误的。其实任何朝代的皇帝都宠信太监,只不过明朝太监有合法参政权,所以更显眼一些。
比如清代,表面看对太监约束的很严,但他们依旧是皇帝最信任的群体。无论是勤政的雍正皇帝,还是菜市场大妈慈禧老佛爷,他们身边的太监总管地位都非常高,那些大学士、中堂们,都不得不巴结他们。
再举个例子,皇帝出行的时候,围在皇帝身边的从来不会是御前侍卫或者禁军这些个糙汉,而是一群翘着兰花指的太监。这说明皇帝是把身家性命的最后一道保障交给了太监们。你说皇帝最信任谁呢?答案不言而喻了吧!
明朝司礼监禀笔太监和内阁首辅谁的权利大?
众所周知,明朝的宦官权力很大,但大到什么程度,很多人并不了解,可能以为他们只是依仗着皇帝的宠信才能胡作非为,其实不然,明朝的宦官在制度上还是要压文臣集团一头的。
什么是司礼监和内阁?
明朝管理内廷事务的衙门共有十二个,合称“十二监”,比如管马匹的就叫御马监,管皇帝衣服的就叫尚衣监,每个衙门的最高负责人称为“掌印太监”。除此之外,还设有四司、八局,与十二监合称“内官二十四衙门”。
十二监之中,有十一监是负责宫内具体事务的,权力不大,唯有司礼监是个特例,不仅总管内廷宦官事务,而且职涉外廷朝政,即所谓“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
其实明朝之初,朱元璋明确要求宦官不能识字,且“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所以,司礼监那时候只不过是个普通衙门,并无特别之处,只是负责皇宫内礼仪事务,排名尚在内官监之后。
而所谓内阁,是明朝新创的一种行政制度,秦汉时期是三公九卿制,隋唐时改为三省六部制,明清时就是内阁制。内阁是明朝时的行政中枢,权力极大,全国所有的事务都由内阁做出决策,再交给六部具体去执行。
明朝初期,朱元璋为了解决“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废除了执行了数千年的丞相制度,改为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一来就少了一个中间环节,皇帝直接发布命令,六部具体执行,皇权更加至高无上。
但是,全国事务何其繁多,皇帝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朱元璋是个勤政的皇帝,还可以坚持亲自批阅奏章,但他的后代子孙们可就撑不住了。朱棣当了皇帝之后,就组建了几个人做帮手,大臣们递上来的奏章,就有这几个帮手先看,然后将其中比较重要的再给朱棣,不重要的就写个内容大概,否则一篇奏章几千字,皇帝也看不完。这几个人,其实就是内阁的雏形。
到了朱棣的孙子朱瞻基继位时,内阁的权力渐渐变得很大,本来内阁这几个人充其量只是个秘书,只有帮皇帝提建议的份,而绝没有替皇帝做决策的权力。但是,国家所有的事务都必须经过内阁,而且实际上内阁提出的意见,绝大部分都会得到通过,这样内阁就变相地掌握了决策权,皇帝如果想偷懒,完全可以什么事都不用做,只在后宫玩乐就可以,内阁就可以支撑起整个国家机器的运作。
因此,朱元璋当年废除的丞相,就变成由内阁几个人代替了。朱瞻基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削弱内阁的权力,于是进行了改革。一是将内阁固定下来,赋予内阁决策权,使内阁更加制度化、长期化。二是选择由宦官对内阁进行牵制,他选中的机构就是前面提到的司礼监。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西汉的时候,汉武帝为了压制朝中大臣,就选拔身边的近臣组建了“内朝”,以对抗“外朝”,此后这一机构发展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尚书台”。
朱瞻基在大内设置内书堂,并让翰林院学士教授太监们读书习字,从此身边多了一群能以极高效率办事情又忠于皇帝的宦官。他将司礼监提到内廷之首,除掌印太监之外,另设秉笔太监,提督、随堂等职。别的职务我们暂且不提,只说权力最大的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
顾名思义,秉笔太监就是替皇帝批阅奏章的宦官,称为“批红”。掌印太监就是负责替皇帝盖章,盖章之后就具有效力了,可以发到六部进行具体执行。而如果没有这个章,那就是废纸一张。
如果以上所说大家还觉得有些绕,那么我简单说一下奏章的处理流程。大臣的奏章递上来之后,首先看到奏章的是内阁,内阁成员们先行批阅,将自己的意见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再贴在奏章上,送到皇帝那里进行最终裁决,这就叫做“票拟”。
奏章连同票拟被送到皇帝那里后,本来应该是由皇帝亲自进行批阅,如果同意内阁的意见就画个圈,写上自己的意见,如果不同意就写上自己的处理意见,拿不准的就留中不发。但是,如果皇帝犯懒,可能只批几本,其他的就交给司礼监去批。
司礼监拿到奏章和票拟之后,由秉笔太监代替皇帝进行批阅,方法和皇帝是一样的,称为“批红”。秉笔太监批完之后,按说还要拿给皇帝过目,但皇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看的,直接交给掌印太监盖章,然后就可以交给六部去执行了。表面上看,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之间还有个相互牵制的问题,但实际上两者经常沆瀣一气,共为一体。
所以,题目中所问秉笔太监和内阁首辅谁的权力大,实际上是司礼监和内阁哪个权力大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批红”就其权力性质而言,属于最高决策权,是实现皇权的一种方式。故司礼太监代皇帝“批红”,是在代行皇权。而内阁的“票拟”实际上还是相权的另一种形式,其决策权渐渐弱化,而建议的成分明显增加。无论是否代理,“皇权”在大部分时候都是大于“相权”的。
所以,当时的人们称内阁首辅为“外相”,称司礼监秉笔太监为“内相”,一内一外,显然秉笔太监的地位更高一些。
由于制度上的原因,即所谓“然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所导致的内阁与司礼监在地位上的政治差异,这种权力的不平衡,更经常地表现为司礼监势压内阁的局面。从而使司礼监无论从组织制度方面还是在实际操作方面都能够对明代的中央决策进行最大程度的干预和影响。
比如说最重要的人事问题。明朝任何官员的任命,都必须得到皇帝的批准。但按照明代的规定,选拔官吏时以当权的宦官同朝臣一起参与, 会同挑选。随着宦官势力的越来越大,司礼监在官员任命中所起的干涉作用也越来越大,明英宗以后竟出现了朝臣入阁,都要倒向当时的权宦的局面,对于阉宦,即使是内阁首辅也要仰其鼻息。
再比如皇帝有什么事要办,或者有什么旨意要下,通常说给身边的秉笔太监,秉笔太监记录下来之后,封在箱子里让小太监送去内阁,然后由内阁票拟。这样,秉笔太监就可以随意在其中“夹带私货”,甚至直接假传圣旨,而内阁对此毫无办法。
明朝后期,司礼监不仅有决策权,甚至有了参与讨论的权力,因为地位高于内阁,所以只要宦官参与阁议,那就不仅仅是参与而是主持了。宦官在阁议时质问、申斥、逼迫内阁大臣甚至收复的情况,在明朝后期屡见不鲜。
而且,明朝的秉笔太监大多时候会兼管东厂、西厂这些特务机构。东西厂不同于刑部,他们直接受命于皇帝,实际上是直接归秉笔太监管,可以不受法律的约束,随意对朝廷大臣进行逮捕、审讯。当然,在形式上还需要皇帝同意,可“批红”“盖章”的权力都在宦官手中,再加上宦官在皇帝身边添油加醋地陷害,所以秉笔太监几乎可以为所欲为。
综上所述,明朝司礼监的权力要比内阁大得多,秉笔太监权力远在内阁首辅之上,而且是越到明朝后期,秉笔太监的权力越大,巅峰时期就是著名的大太监魏忠贤,号称“九千岁”,当时的内阁首辅顾秉谦不仅完全仰其鼻息,更将大明内阁转变成了“魏氏内阁”,扮演着阉党急先锋的角色。继任者冯铨对魏忠贤更是感恩戴德并且死心塌地的追随。然而,冯铨入阁后不久与魏忠贤的义子崔呈秀闹矛盾,马上就被魏忠贤以贪腐为由弹劾罢职。
然而,宦官代行的是皇权,秉笔太监的权力完全来自于皇帝的授予,只要皇帝想要收回,那么太监们几乎是没有多少反抗之力的,比如明武宗杀刘瑾,崇祯帝杀魏忠贤,都只不过是翻手便可为之。而皇帝如果想要拿下内阁首辅,那就麻烦得多,著名的明朝首辅张居正,是在死后才被万历皇帝清算的。
最后添一句,秉笔太监虽然在明朝的特殊体制下,权力要比内阁首辅大,但其社会地位却远不如内阁首辅高,天下的文人也大多瞧不起宦官。然而,秉笔太监中,也有忠心为国、忠于皇帝的“好人”,内阁首辅中也有不少祸国殃民的“奸臣”,大家万不能一看到宦官就骂,一看到内阁就夸。
明朝司礼监禀笔太监和内阁首辅谁的权利大?
围绕在最高权力附近人物的权力大小是变动的,里面固然有制度因素,但更多是个人私交因素。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1、制度因素
一般而言,主要集中在票拟与批红权。也有许多解释,但解释的多数都比较绕。
举个例子:辽东巡抚甲给朝廷写了一封奏议,到了通政司,然后到了司礼监文书房,事情比较重要,司礼监不能直接给六部发文。就把文件给了内阁,内阁看完拟定了意见,这就是票拟。意见是“具体兵部拿来意见,关于意见的都要汇报”。兵部从六科抄出,兵部尚书赶紧让具体职能部门赶紧把这个写好报上去。毕竟都察院要考核。
(票拟与批红)
报上去后,内阁在此基础上确定,然后给了皇帝,皇帝阅览后。司礼监负责把内阁草拟的意见抄上去,并去盖公章。
请示到发文需要转化,大体就是如此。
从制度上看会发现,内阁和司礼监都是皇帝办公室的组成人员,一个负责收发文件、写好皇帝意见与盖大印;一个负责草拟意见与六部对接办法。
(玉玺)
2、个人因素在常态下,这个过程中,内阁占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在两套文书体系中,巡抚甲除了写了公开的奏议,还会写一份书信给内阁,把自己的意见给附上去,求通过。
(内阁、司礼监其实很熟)
因为皇帝办公室的缘故,内阁、司礼监都是皇帝的老熟人,内阁是皇帝东宫的师傅,司礼监是东宫有文化的太监。在东宫他们就比较熟,业务上也不会太大矛盾。
毕竟在大明朝做官先做人,面上都很和气。
当然也会出现斗争,比如在刘谨时期,皇帝就是信任他,孝宗留下的内阁与司礼监成员都会被撸掉。比如魏忠贤时期,皇帝依然信任老师孙承宗,但对东林士大夫很难信任。
在张居正时期,内阁、司礼监配合的很好。
(张居正冯保是老铁)
许多人以为内阁与司礼监合起来就会架空皇帝,其实这就图样了。在明代将军们的工资,发的从来不是国库的钱,发的是皇帝自己的金花银,皇帝是军队的最高统帅,任何人很难染指军权。
(五军都督府)
总而言之,在基本的流程中,内阁相对占据优势;在个人关系中,谁和皇帝近、获得皇帝信任,谁的实权就大。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明朝司礼监禀笔太监和内阁首辅谁的权利大?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说起来,当然是内阁首辅大臣权力最大。
秉笔太监的实质,只是皇帝用来作为和内阁的缓冲。
明代的权力大体是内阁处理政务,在政务的奏折上写了自己的处理建议。
皇帝看到奏折后,可以否决内阁的处理建议,也可以完全按照建议执行。
无论如何,奏折必须有皇帝批准,才可以实行。
也就是说,皇帝有最终的决策权。
但是,这个制度也有一个很好的地方,就是实际上政务是内阁在处理。
自然,如果皇帝是朱棣、朱元璋这种明军,有没有建议区别不大,皇帝可以自己处理。
不过,如果皇帝能力较差,这种制度就很好。
内阁是官吏的精英,尤其首辅大臣基本都是经验丰富、能力很强的大臣。
皇帝完全可以按照内阁的建议来决策,等于是这些大臣来处理国家政务。
这可以保持国家的稳定,不会出乱子。
所以明代有很多时期,皇帝比较昏庸,但国家政局还是没有问题的,就是内阁的功劳。
但是,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内阁大臣和皇帝直接接触,会出现政务上的争议。
由于皇帝具有最后决策权,可能存在否决内阁决定的情况。
而内阁这些大臣相对来水,政治能力是比较强的,尤其面对年轻皇帝更是要强出一截。
这样大臣和皇帝长期意见相反,会互相敌视,大臣认为皇帝能力不足,皇帝认为大臣有私心。
久而久之,就会出大乱子,大臣们甚至会和皇帝激烈争斗,搞得不可收拾。
这种情况下,出现了秉笔太监。
秉笔太监其实就是专业背黑锅的,作为大臣和皇帝的缓冲,避免直接冲突。
秉笔太监的权力完全是皇帝赐予的,随时可能收回。他作为皇帝的代言人,太监可以拥有似乎很牛逼的权力,但都是虚的。
明朝司礼监禀笔太监和内阁首辅谁的权利大?
很多明粉特别喜欢明朝,说什么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等等。不过我对明朝的评价一直不高,天子守国门是于谦的功劳;崇祯帝最后上吊是性格问题罢了。明朝作为华夏历史上最专制的朝代之一,给我们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制造了巨大的障碍。
开国皇帝朱元璋由于其出身原因、性格原因以及太子早逝的问题等等。这哥们直接废除了丞相制度,大权一个人独揽了起来。这才导致后世出现了司礼监秉笔太监负责批红、内阁首辅负责拟票这种制度。以前的历朝历代都是丞相负责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皇帝负责最后定夺的。
我们在分析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内阁首辅的谁权力更大一点之前,先看看为什么我说明朝不靠谱呢?明朝的不靠谱是多方面的,我来简单地分析一下吧:
1、朱元璋全面地收紧了皇权,从此以后皇帝成了无所无能、无所不管、独断专行之人了。
以前的历朝历代中,皇权和相权是有不同分工的,相互基本不相干涉的。这其实也是一种分权模式,这也给国家治理创造了一个稳定的体系。
2、朱元璋的一系列政策对后来产生了巨大的副作用。例如:文字 狱、闭关锁国、黄册制度、程朱理学的发展等等。明朝是历史上禁锢思想、禁锢群众行为最严重的朝代。
例如:户籍新模式,农民儿子还是农民、铁匠的儿子还是铁匠。他们把阶层固化直接变成了法律条文了;明朝也是历史上监管最严的朝代,锦衣卫、东厂、西厂这些特务机关非常发达。
3、明朝的皇帝大部分都不靠谱,给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例如:木匠皇帝、炼丹皇帝、胡搞皇帝等等。
4、明朝也是历史上制度最不合理的朝代之一,导致出现了无数权倾朝野的太监。例如:9999岁魏忠贤大哥、刘瑾、王振等等。
讲句良心话,明朝真的、真的不靠谱,无论是制度模式、还是皇帝们都不咋地。
我来说说: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内阁首辅到底谁的权力大呢?这种太监批红、首辅拟票是在朱棣以后才发展出来的。朱元璋和朱棣两位皇帝,精力旺盛、工作能力强。一个人把红也批了(拍板)、票也拟了(出方案)这两个事情都干了。
这两位大哥走了以后,后面的皇帝是一个不如一个了,干活的热情也不断地下降了。于是乎,皇帝们把批红的权力给了太监、出方案的权力给了内阁大臣们。这样就形成了三权分立的模式:皇权、监权、内阁权。
不过从整个明朝的历史来看的话,司礼监秉笔太监比内阁首辅要混得好多了。我来举几个例子吧:
朱祁镇时期的大太监王振就很厉害,他都能鼓动皇帝“御驾亲征”了。不过最后出了个土木堡之变的结局。
明朝正德年间的太监刘瑾也是非常强势的,几乎在朝里面说一不二了。
其实最厉害的还是朱由校时期的太监魏忠贤了,这哥们俨然就是“皇帝”了。魏公公在朝里什么事都管、什么事都负责,居然很多人给他修祠堂、当时魏公公比皇帝厉害多了。
明朝比较厉害的首辅就比较少了,唯有一个张居正算是“大哥”级的人物了。可是当时的情况是:万历皇帝还很小、秉笔太监冯保又和张居正是合作关系、万历他妈李太后也是支持张居正的,这才导致张居正能够说了算的。
总体上来说,明朝整个时期中司礼监秉笔太监的权力都比内阁首辅要大的多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1、太监是半个男人没有家室,这样对皇帝来说威胁会小的很多。例如:虽然魏公公能够权倾朝野,可是一旦崇祯不喜欢他了之后,只用几个月时间就放倒了。这也说明太监对于皇帝来说更好掌控一点,也更加信任一点了。
2、司礼监秉笔太监一般都是皇帝最亲近的人,平时都是贴身服侍皇帝的。这样的情况下,皇帝也就会更加喜欢身边人了。例如:冯保就是陪着万历一起玩大的。
3、明朝皇帝有很多喜欢副业的,例如:喜欢做木匠的朱由校、喜欢“旅游”的朱厚照、喜欢炼丹的朱厚璁、喜欢闭关的万历等等。
这样的情况下,太监们作为皇帝的身边人也就“近水楼台先得月”了,内阁首辅有很多事要干,也不可能天天陪着皇帝胡闹哦!
4、明朝有几个皇帝甚至是文盲级别的,例如:木匠皇帝朱由校。这就给贴身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创造了独揽大权的机会了。大家想一下,皇帝连内阁的意见都看不懂,还不是太监忽悠着说了算哦!
总之一句话,明朝这种莫名其妙的的模式说到底还是皇帝不靠谱、皇帝模式不靠谱造成的。最后我想说,这种奇葩的现象也只有在皇权模式下才能出现的。那些明粉们可要回头是岸呀,明朝这种朝代早走人早好,没有一点值得怀恋的地方。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