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卖了15万两的四川盐茶道,到底是什么实权官职?

根据《清史稿》,康熙元年,全国田赋税收征银2572万两,而盐税一项,就有272万两。超过田赋岁入的10%。

到了康熙六十年,田赋一项国库收入2879万两,而盐税高达377万两,比例大幅提高。

到了雍正元年,田赋征银3022万,盐税却进一步提高到426万两,几乎相当于田赋税收的14%。

康熙年间,光盐务税收,超过国家税收的十分之一,算是国税的一个大项了。可见古代盐务是多么肥。谁做了盐务上的官,简直不用一年,就可以十万雪花银了。

至于茶,清代是沿袭自明朝。主要不是用于税收,茶税的平常税收只有盐税的十分之一,但是茶务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明朝的茶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官茶,主要用于边疆贸易,换取马匹,第二部分是商茶,这部分才课税,第三部分是贡茶,主要给皇帝准备好茶叶喝。

清朝沿袭明代的茶法,也是按这三类办理茶务,课税还在其次,主要还是边疆贸易,用茶叶换取好马,从而保证战马用度以及民间用马。

所以,办理茶务的官员也很重要。

根据清朝的官制,办理全国盐茶,粮食,河流等的等官员,有盐道,茶道,粮道,河道等道台,一般是正四品。

盐茶道,顾名思义,就是管理盐务和茶务的道台。这个官,清初的时候一般设置在产盐茶的各省,比如四川盐茶道。

官虽不大,油水却巨大。

盐务和茶务,在清朝很复杂,有时候是分开办理的,有时候是合并办理的。

在清朝,盐务除了跟茶务合并办理过,还跟河道,粮道合并办理过。所以清朝还有盐粮道,河盐道这类官员。

专门管理盐务的,一开始叫驿盐道,后来叫盐法道,再后来叫盐务转运使,简称运司,比如著名的两淮盐运使,浙江盐运使,盐运使本来就是肥缺了,这两个地方的盐运使,更是肥缺中的肥缺。

在清朝,几乎每个产盐的大省都设有盐道或者盐运使。

道台虽然一般为四品,盐运使却高了半品,为从三品。盐运使全名叫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

在各省的盐运使和盐道以上,清朝还设置盐政,但是这个不能算正式的官名,一般都是由朝廷派遣的巡盐御史或者各地的督抚大员兼领,目的是管理一片地区的盐务。

盐是生活必需品,人们吃饭离不开盐,是硬通货,需求量巨大。所以历朝历代都垄断全国各地的盐厂,打击贩卖私盐。对盐得课税也非常严重。

所以,做了盐道,或者盐运使,就是管理着一省或者数省的盐务贸易以及课税。其中的油水之大,令人咋舌。

看文章开头,清朝初年每年的盐税就知道了。

从清初,到清末,盐税一路飙升。清初盐税收入还只是田赋国税的十分之一多点。到了清朝末年,盐税的收入竟然一路高涨到跟田赋收入几乎相等了。

比如,乾隆十八年,盐税收入702万两,嘉庆五年,盐税收入608万两,道光二十七年,750万两。这一时期,盐税收入是康熙雍正时期的两倍还多。

这当然是因为人口剧增,导致产盐量也大增,税收也就水涨船高了。

清朝末年,盐税又增加了好几倍。比如,光绪末年,盐税已经飚高到2400万两,末代皇帝溥仪时期,宣统三年,盐税又增加了近一倍,高达4500多万两。

这时候,清朝只盐税的税收,已经快赶上每年的粮食税收了。

你说,盐茶道,它的油水大不大。

太子胤礽用十五万两银子就把四川盐茶道给卖了,简直是巨亏啊

是太子胤礽不知道这个官值钱吗?

当然不是。

他是因为四阿哥胤禛追比国库欠款,追得太急了,都火烧眉毛了。为了还上国库欠款,胤礽根本来不及跟那些买官的商人议价了而已。

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卖了15万两的四川盐茶道,到底是什么实权官职?

一分钱可以难倒英雄汉,钱虽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基本上万万不能。《雍正王朝》中,每一次的朝堂动向,都会几家欢喜几家愁,因为涉及到利益分配,涉及到钱。追比国库欠款时,堂堂一国储君的胤礽,竟然也要为钱发愁,最后不得已只能卖官还债,他为何会如此山穷水尽?

一、胤礽每年仅有四万两的俸禄,但面对的花销却无比巨大,要笼络人心、要讲排场、要给家庭生活费,没准还要给郑春华准备点礼品。钱不够用,欠下国库银子。

二、康熙放出话,派胤禛追比国库欠款。胤礽原以为跟胤禛“打招呼”,就能蒙混过关。结果皇子之间相互争斗,太子欠款的事被抖了出来,胤禛穷追不舍。胤礽囊中羞涩,一时半会还不上钱,正在为此事发愁时,手下人跑出来“献殷勤”,说是可以通过卖官筹款。

胤礽卖的几个官缺中,有一个四川盐茶道的职位。结合历史以及剧情来看,这是一个富得流油的肥缺。

各省设置巡道、守道始于明朝。所谓巡道,即由按察使司派出巡察某一地方者;所谓守道,即由布政使司派属驻守在某一地方者。巡道、守道有只管辖一府者,也有兼管多个府、州者。无论巡道、守道,都是臬台、藩台的辅佐官。

此外,道员也有不管某一地区而专门负责某一事项者,比如,粮储道、驿传道、盐法道,这些专职道员,有的也可兼分守、巡之事;而某些守、巡道员,也可以兼水利、学务、茶马屯田等,均对本省布政使、按察使负责。

道员本为藩、臬派出的临时性差使,时设时撤,衔额无定,均视其原官之职任以及品秩而决定,比如:

由京堂(即在京之寺、卿)等官补授道员者,则系参政衔,亦称参政道,秩从三品;

由知府、掌印给事中补授的道员,则是副使衔,称副使道,品级为正四品;

由各道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补授的道员,则系参议衔,称参议道,品级为从四品;

由各部郎中、员外郎、主事或同知补授的道员,则系佥事衔,称佥事道,品级为正五品。

《雍正王朝》中,胤礽卖出去的四川盐茶道属于正四品职位,吉服冠顶用青金石,朝带四个银衔镂花元版,官服补子绣大雁,阶称中宪大夫,老婆的命妇封号为“恭人”;一年的正经收入仅仅一百多两银子(当时没有养廉银),但“油水”却能滚滚而来,这主要是得益于其手中职权:

一、督察场民之生计,盐商、茶商之行息,适时调整盐茶价格。

古代是盐铁专营,源头由朝廷控制,价位都是官府说了算,但官盐不仅低质,而且价高,因此私盐猖獗。朝廷为了打击私盐不遗余力,却收效甚微,很多时候也就睁只眼闭只眼,或者临时性打击。

有些私盐贩子,为了躲避追捕,或者找保护伞,甚至会主动与盐茶道分成。对于给了保护费、提成的盐贩子,盐茶道自然也会给予关照。正规盐商要经营,就需要拿官府发放的执照以及配额,这当中自然也少不了一番勾兑。

四川盐业从凿井、汲卤、输卤到煎盐,是一项大工程,不像海盐获取那么方便。而且,由于交通不便,清朝的四川井盐,基本只供应本地市场,而外来的盐也难以进入四川市场。

四川的盐商,只要串通好了盐茶道,很容易就能形成区域性垄断。盐是生活必需品,不管多高价位也要用,这就会给盐商以及盐茶道创造巨大的利润空间。买来的职位,为了收回成本,只会更加穷凶极恶地以利润为中心,而罔顾职业道德。

此外,盐茶道还能控制茶叶,其“生财”逻辑与盐大同小异。因此,大阿哥说仅仅四川盐茶道的缺一年就能赚十万两,这并不是空穴来风。一分钱一分货,这个四品“肥缺”卖出与二品河南布政使相同价位的15万两银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此重要的官缺,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生活水平,连康熙都要亲自过问,但竟被胤礽给卖了,由此也能看出胤礽并非治国之君,以及清朝整顿吏治的迫切性。

二、走谁的门路,就有谁的“照顾”。

买东西,寻求售后服务是天经地义的事,买来的四川盐茶道也不例外,当然,给胤礽的服务费也是不能少的。

胤礽是太子,是大清名义上的“二把手”。四川盐茶道通过他走马上任,到了地方,也可以算朝中有人,报上胤礽名号,地方官不看僧面也会看太子面。那些品级差不多但又没背景的官吏,在盐茶道面前,也只能恭恭敬敬。因此,这个四川盐茶道可以借胤礽的名义,狐假虎威,甚至行使“长臂管辖权”,这就进一步扩大了他的权力空间。

秋媚说:一个四川盐茶道的职位,对于胤禩而言,是拨弄是非的棋子;对于大阿哥而言,是打击胤礽的“箭头”;对于胤礽而言,既是生财的商品,也是拉低其价位的“扫把星”。

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卖了15万两的四川盐茶道,到底是什么实权官职?

太子胤礽是一个花钱大手大脚的人,由于自己的俸禄不够,太子胤礽便开始从户部借钱。但这个口子开始以后,太子开始陆陆续续的向户部拿银子,总计借了50万两,这是一个不小的数额。为了充实国库,康熙皇帝命令老四胤禛负责追缴国库欠款,老四胤禛又是一个不讲情面的人。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太子胤礽的心腹建议卖几个官职弄点钱。此时的胤礽已经焦头烂额,竟然同意了这个建议。在心腹们的张罗下,几个有功名的富商开始花钱购买不同等级的官职,总计卖了50万两银子,正好够还国库的欠款。那么,太子胤礽都卖出去了什么官职呢?其中就包括四川盐茶道。

当时,四川盐茶道卖了15万两银子,河南布政使也卖了15万两银子,其余的官职都是几万两。布政使可是三品大员,负责全省的经济、民政等事务,地位仅次于巡抚,属于全省的二把手。这么高的官位才卖了15万两银子,四川盐茶道为何也能卖15万两?按照道理来说,每个省除了巡抚、提督、布政使、按察使和学政以后,才能轮到道台,因为道台是四品官。不过,道台和道台可不一样,普通的道台当然卖不了15万两,但像四川盐茶道这样的肥缺可以。

老大胤禔看过吏部的名单以后,生气的说:“你们是不是太过分了,这么多肥缺都放出去,仅仅这一个四川盐茶道,每年最少也能弄10万两银子” 由此可见,四川盐茶道确实是肥缺岗位。按照朝廷的规矩,盐和茶叶是需要朝廷经营的。在一些比较重要的省份,设立了专门管理盐和茶叶的官员,也就是盐茶道。虽然花了15万两银子才买到了盐茶道这个官职,但最多两年就能回本,到了第三年就是纯利润,这样的生意当然可以。食盐和茶叶的利润非常高,每年最少10万两,甚至会更高。老九胤禟的门人任伯安担任了江南巡盐道,这个官职堪称是全国第一肥缺,整天和盐商们打交道。

四川盐茶道虽然不如江南巡盐道,但也是主要的肥缺之一。太子胤礽卖了15万两,其实卖低了,按照正常价格,卖到20万两以上没有任何问题。 当然,太子胤礽可能有自己的小算盘。老九胤禟利用自己的关系,把任伯安放在了江南巡盐道的位置上,任伯安每年能够上交老九100万两银子。既然老九胤禟可以,那太子也能够照猫画虎。四川盐茶道虽然不如江南巡盐道,但按照太子胤礽的计划,如果自己的人掌握了这个职位,每年最少能够获得几十万两银子。由于自己是太子,胤礽可以不通过吏部,直接安排各个官职。康熙皇帝看到这些官员的名单以后,非常生气。但是希望给胤礽最后一个机会,默许了胤礽这次暗箱操作。

在这一事件中,其他官员已经非常不满。 与太子胤礽相比,老四胤禛要精明得多。雍亲王胤禛不会轻易推荐官员,但只要是推荐出去的官员,基本上都是高手。例如田文镜、李卫等人,原本的地位都不高,但雍亲王发现了这些人的能力,并且能够委以重任。在官员的选择方面,雍亲王胤禛明显技高一筹。太子胤礽手下人并不少,但是在关键时刻,要么是出昏招,要么是帮倒忙。在太子写给任伯安的密信被发现以后,太子的手下开始忽悠太子起兵造反。此时的胤礽还真听了进去,命令密云等地的驻军行动,但并没有形成什么气候。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卖了15万两的四川盐茶道,到底是什么实权官职?

看《雍正王朝》,复习历史知识点(1)。在胤禛受命负责追比国库欠款期间,胤礽前后总计借了国库50万两银子。对于这样一个窟窿,胤礽的第一心腹司马尚建议他们将河南布政使四川盐茶道等几个实缺卖了还债。胤礽作为储君,带头问国库借款,本来此事已错。现在是一错再错,卖官鬻爵,将自己拖入更深的泥潭。

但是这里有个细节引起了观众的关注,那就是这个“盐茶道”究竟是个什么官?为什么能和一个省的布政使卖出同样的价码,还喊亏了。

“盐茶道”是清朝的一个四品的官,说大不大(放在京城),说小不小(放在地方)。因为四川“盐茶合署”,所以叫“四川盐茶道”。而其他地方管“盐的生产、运输、流通,物价平抑等”的叫“盐法道”或者“巡盐道”,品级大致都一样。

但是四川这个“盐茶道”意义非同一般,因为从宋朝起,四川的盐茶专卖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级别了。原因是宋朝的燕云十六州被契丹占据,缺乏养马的地盘。而宋朝将“盐茶”作为战略物资转运至大理(云南境内),从大理换来良马,所以这这个职位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只不过在宋朝的时候,并不叫“四川盐茶道”,而是叫“茶盐制置使司”。

后来蒙元有些地方设立的“榷茶盐转运司”,本质上和这个“盐茶道”是一样的。到了明清两季,除了“盐税”是一个重要税种之一,所以盐只能朝廷专卖外。茶叶就不一样了,茶叶分为3种,第一种,“榷茶”,主要用于朝廷边疆贸易,这些朝廷统购统销;第二种,“商茶”,只要交税就可以自由市场买卖了,朝廷只负责收税;第三种,“贡茶”,专门进贡给皇室的,这个通常有专司机构(如内务府)来专门“采购”。

因为明朝虽然“北伐”成功,收复了燕云十六州,有了养马基地。但是因为长期仍然受到北方蒙古的的侵扰,为长期战争的需要,仍然保留了“榷茶盐转运司”。其中战略目的就是为了“换马”,当然也就不仅仅限于云南了。而清承明制,也保留了“以茶换马”的战略意图。明朝初期朱元璋的驸马欧阳伦就是因为贩私茶,最终被朱元璋杀头的。

这就意味着“四川盐茶道”看似一个很小的四品官,但是这手中的油水则非常大。

不但负责一省的垄断贸易,还负责战略物资的国际贸易。从生产到销售整个一条龙,全握在这个四品官手里。康熙年间是清朝盐税最轻的时期,最少的盐税都在270万两每年,关税至少在200万两。四川是产盐(井盐)和产茶的大省,当时整个西部的盐茶集中地。

而剧情中任伯安一个江夏镇的巡盐道,每年进贡100万两银子给九爷是一点压力都没有。从这个角度来看,“四川盐茶道”一年进项100万两也不为过。所以15万两,这价钱实在是卖贱了。当然了真实历史应该是没有这么大来去的,毕竟康熙48年,刚升平不久,全国的税收也就是那么个基数,人口尚未膨胀到乾隆年间的3亿。

所以即便在真实的历史中,这个缺花15万两,估计也就一两年可以收回成本的事情,当然到了清末,盐税一度达到4000万两,和田赋一个级别的时候,“四川盐茶道”一年肯定超过100万两。不过到了那会(1910年),茶盐已经分家了,盐务归盐运使,茶务归劝业道。

但是“四川盐茶道”实际上是恰恰是《雍正王朝》的大bug。因为康熙年间并没有“四川盐茶道”这个部门和官职。

一直到嘉庆25年( 1820年 ),嘉庆下令“移四川成绵龙茂道驻成都兼管水利盐茶道专管盐茶”,才正式建立了“盐茶道”。专职监督指挥所属官吏,管理盐茶的生产、运销、缉私和征收税捐等政务。说了半天,原来康熙年间根本没有这个官职,当然除了这个bug外,还有“九门提督”、“两棚御林军”这些都是戏词里的。

但是虽然有些小bug存在,并不影响《雍正王朝》的优秀。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卖了15万两的四川盐茶道,到底是什么实权官职?

太子胤礽倒卖官职也是有缘由的,无非就是缺钱。为什么会缺钱呢?都是自己作的,胤礽一直都很会花钱,但是自己的俸禄又是有定数的,肯定不够花,于是只能从户部偷偷支出,美名其曰“借”。太子断断续续的从户部“借”走了不少钱。

后来为了充实国库,康熙皇帝下令让胤禛追缴欠款,在面对自己的亲兄弟也是毫不留情面。胤礽此时自然是拿不出这么多钱,所以他的几个心腹就给他出了个卖官职的主意。胤礽此时只想着怎么补上这个窟窿,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就听从了这个建议卖了几个官职给富商们,四川盐茶道这个官职就是其中之一。

四川盐茶道卖了15万两银子,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到底这个官职有何权力呢?居然这么值钱。

四川盐茶道不过是个四品道台而已,普通的道台绝对值不了这么多钱,说明这四川盐茶道确实含金量不低。

在清朝,盐和茶都是被朝廷严格管控的,民间是禁止贩卖私盐的,所以在每个省都设立了专门管理盐茶的官员,既然是关系到经济民生的,自然是个肥差。由于市面上对盐茶管控极严,并没有太多竞争对手,所以食盐和茶叶的利润也很高。

四川盐茶道这个官职每年的俸禄也不过一百多两银子,实在是不多,但是这其中的“油水”却是很大的,这都归功于这个官职的职权。盐茶道最根本的职权就是督察百姓的生计,联系盐商和茶商,适时调整其价格。盐商和茶商开门做生意无非就是想要盈利,要想盈利,商品的价格是一大因素,所以在官府严格管控盐茶的时候,他们要想抬高市价多赚钱,就必须和盐茶道员搞好关系,而且要想正规经营,盐茶商人还需要官府发放的执照,这样一来二去,官商之间的关系就不一般,盐茶道员的大部分收入都是来自于这些商人。

所以说,四川盐茶道这个官职能够卖到15万两也是不足为奇的,四川又盛产盐茶,所以不过两三年,这些钱就能全部赚回来,别说15万两了,就是再多一些,估计那些富商们也会争相购买的。但是太子胤礽虽然急需用钱,但是也没有完全不算计,他知道这是个肥差,所以安排了自己的人放在了这个位置上,这样既能弥补一时的亏虚,以后用钱也不用全向吏部借了。

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卖了15万两的四川盐茶道,到底是什么实权官职?

清朝的地方行政体系分为省、府、县三级。省级最高行政官员为巡抚,为从二品;府级最高行政官员为知府,为从四品;县级最高行政官员为知县,为正七品。

而道台,或是叫道员,是一个范围很广的官阶概念,它介于省和府之间,一般为正四品或从四品官,主要分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巡抚之下设布政使主管经济,设按察使主管司法,但这两个官职往往在省里任职,而无法兼顾各府的情况,所以又设主管经济的布政副使和主管司法的按察副使,一般一府或几府设一个副使,省级官员通过他们去沟通地方各府,行使权力。

还有第二种情形:就是一些省级的专门职能机构,比如主管盐茶的就是盐茶道,主管河工的就是河道,主管粮食的就是粮道,主管海关的就是海关道,等等。

而在《雍正王朝》里提到的太子胤礽标价15万两银子卖掉的这个四川盐茶道的实缺,就是属于这个第二种情形。

因为盐、茶等物品在中国自古就是官营,所以主管这种垄断物资的转运和贩卖的道台不仅拥有实权,而且还是名副其实的肥差美差。虽然从官阶上差不多和知府官居同品,但若论起收入来,估计在一省范围内,也就是巡抚能跟他PK一下了,更不要说还有大量灰色收入的存在了。

也难怪太子胤礽卖官鬻爵被大阿哥发现,大阿哥会说:“你们是不是太过分了,就这个四川盐茶道,每年也能弄10万两银子。”15万两买个四川盐茶道,一年多就能回本了,算起来这个官买的不亏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