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史上的最强内阁是哪几个时期?

在我眼里,明朝最强的内阁是隆万时期的高拱、张居正内阁。

虽然隆庆朝大部分时间里,高拱都不是内阁首辅,隆庆前两年是徐阶,接着三年是李春芳,最后一年高拱才当上首辅,但是,即便高拱在隆庆朝不是首辅,我也愿意称隆庆朝的内阁为高拱内阁。

因为,高拱这个人太强势了,前两年徐阶虽然是内阁首辅,但是高拱一直不断地斗他,两个人可以说势均力敌,后来几年李春芳虽然是首辅,但只是个摆设,内阁大小事,高拱说了算。

到了万历朝初期,高拱被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赶出内阁,张居正做了十年首辅,由于在当时的内阁里资格最老,万历皇帝年幼,他又得到万历母亲李太后,和司礼监大太监冯保的支持,成了明朝自开朝以来最大的权臣。

我为什么说高拱和张居正时期的内阁在明朝最强呢?原因有两点:

一,相比以前的内阁,高拱、张居正时期,他们权力更大,是名副其实的宰相。

虽然前朝不少内阁首辅也被称为宰相,可是前朝的皇帝们并不都懒政,并不都是孱弱的小皇帝。就说嘉靖朝吧,夏言也是个强势的人,但是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嘉靖帝的约束,嘉靖帝表面上躲在西苑深宫,可是朝中的大事小事,他都掌握着最后的主动权。嘉靖朝以前的皇帝更不用说了,基本上都比嘉靖帝勤政。所以内阁也只是一套秘书班子而已,没有多大的实权。

到了隆庆朝和万历朝则不同了。隆庆皇帝在明朝的存在感不高,也不像他的父亲嘉靖引来那么多争议,因为隆庆帝是实实在在的懒政,懒到什么程度?嘉靖帝不朝会,至少还看票拟,至少还让司礼监的人帮他管事,隆庆皇帝则连内阁的事都很少管了。

所以,隆庆朝的内阁才有那么多的内斗,高拱跟徐阶斗,跟赵贞吉斗,跟李春芳,殷士儋斗,甚至于在内阁值房里,高拱跟殷士儋撸起袖子都动起粗来了,这是大明朝亘古未有的,在一旁的张居正都看傻眼了。这些隆庆皇帝一概不怎么掺和。

这也足以看出高拱在隆庆朝内阁的权势,他需要的时候,可以直接调动一帮言官帮自己攻讦对手,包括六科给事中和御史们。他已经是实实在在的宰相了。手段同样非常强的张居正,在隆庆朝也只能夹着尾巴做人,还要尽量配合高拱的工作,所以高拱对张居正网开一面,整个隆庆朝后期,内阁大学士被高拱整得进进出出,张居正是唯一勉强没有被整出去的。

高拱对张居正的评价也不错,隆庆皇帝死后,高拱表示,要跟张居正“周召夹辅”,高拱的意思是,我做个周公,你张居正就做个召公吧,我们一起辅佐小皇帝。可惜的是,由于高拱太过强势,连司礼监的事他都要横插一脚,得罪了冯保,最后被冯保联合两个皇太后赶出了内阁。

张居正在万历前十年就不用说了,是名副其实的宰相一言堂,原因无非是他的资格老,以及冯保和李太后的支持。

关于张居正拉拢冯保,这个张居正学的徐阶,徐阶学的严嵩,严嵩总结的夏言失败经验。

由于司礼监具有批红的权力,后来的史学家们称他们为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内阁只能说是皇帝的一般秘书。所以拉拢司礼监的太监,对内阁首辅们特别重要,夏言就不吃这一套,结果被严嵩和司礼监联合玩死了。

徐阶在一旁观察,也学习严嵩,张居正则继续学习徐阶。高拱虽然不像夏言那么傻,但是他是想控制司礼监,甚至于他还想把司礼监赶出明朝的政治。这就有点痴心妄想了。

关于张居正和李太后,野史和民间有很多风闻,什么他俩有一腿,我觉得纯粹是意淫。

但是李太后特别看重张居正这是有史可载的,李太后还把张居正塑造成小皇帝万历的榜样,万历皇帝幼冲丧父,皇宫里又都是太监和女人,小皇帝总得有个类似父亲的角色,来给他的成长提供轨迹和榜样,李太后找到的人就是张居正。

据万历实录记载,万历小时候一旦犯了什么过错,李太后就让小万历跪下,并且对万历说,如果张师傅知道了,他会怎么想?张师傅怎么样怎么样,就像压在小万历身上的一块大石头。

所以后来万历那么恨张居正,死了还要抄张居正的家。不得不说,李太后在其中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相比以前的内阁,高拱张居正时期,真的解决了明朝很多积弊,所谓的“隆万大改革”,也是在二人的主导下完成的。

高拱和张居正在隆庆朝,首先解决的是明朝北边外患问题,主要是俺答和土蛮。俺答不用说了,在嘉靖朝,好多次攻击明朝的边关,甚至一度打到了北京城。那是在严嵩做首辅的时候。

高拱上台以后,重用王崇古、谭纶,一举解决了俺答寇边的问题,而土蛮小王子则是偶尔入关劫掠,但是已不足为患。张居正则继续重用戚继光和李成梁等人,稳定土蛮和辽东的局势。

外患这个问题一旦解决,给明朝换来了几十年的和平,也给轰轰烈烈的隆万大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高拱这个人很有才干,做事也风风火火干净利落,后来张居正改革的某些主张,其实都因循自高拱,可惜高拱忙于内阁争斗,提出改革的方案,都没来得及实施就出阁了,最后还是张居正继续完成。

张居正自己预料到自己也不会那么容易大权在握,于是他花费精力好好地布置了一番,首先就是内阁的人选问题,明朝的吏部是重中之重,地位不比内阁大学士低,高拱在隆庆朝后两年斗这个斗那个,靠的就是他是吏部尚书,能调得动言官和御史。所以张居正从吏部尚书入的手,找到自己的盟友,然后对于内阁里的人,选了一些中庸之才和资历比较浅的人入阁,使自己牢牢掌握住内阁的大权。

张居正的改革,政治上主要是“考成法”,经济上主要是“一条鞭法”,这里就不细说了。

张居正改革的成果是怎么样的呢?只举一个太仓库的例子就好了。

隆庆元年(1567年)底户部统计,岁入只有二百多万两,太仓仅存银130万两,支出却高达500多万两。

张居正改革以后,岁入四百多万两,积银达六七百万两之多,储备的粮食多达1300多万石,足够支用十年。

这还只是明朝的一个银库。

张居正的改革当然有很多弊端。例如没解决明朝藩王的问题。

不过,高拱张居正两届内阁,却是实实在在让明朝解决了很多问题,平稳地发展了经济。

明朝史上的最强内阁是哪几个时期?

明朝内阁是由明成祖时期初步设立,由五品文官参与皇帝机务,只是秘书性质的机构,随后内阁权力开始逐渐扩大,掌控国家行政。

明朝内阁经历了制度萌芽时期、初步发展时期、权利鼎盛时期、动荡衰败时期。各个时期都有代表人物,制度萌芽时期,解缙,杨士奇,陈循;初步发展时期,李贤,商辂,万安,刘吉,刘健,李东阳;权利鼎盛时期,杨廷和,张璁,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动荡衰败时期,申时行,王锡爵,叶向高,方从哲,顾秉谦,温体仁,周延儒。

内阁最强的肯定是权利鼎盛时期了,这些内阁都直接决定着朝政,主宰着国家的行政,内阁首辅权利巨大。

杨廷和,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明朝中期著名政治改革家,任期内计除平虏伯江彬,立武宗从弟朱厚熜继位,革除武宗朝弊政,受朝廷内外称赞。

杨一清,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为官五十余年,官至内阁首辅,号称“出将入相,文德武功”,才华堪与唐代名相姚崇媲美。

严嵩,明朝中期著名的权臣,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

徐阶,扳倒权臣严嵩后,大力革除严嵩弊政,十分注重选拔,先后举荐高拱、张居正等人进入内阁。

张居正,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明朝史上的最强内阁是哪几个时期?

明朝历史上最强内阁应该有6个时期:

明永乐16年到正统11年间的杨荣、杨士奇、杨溥内阁,史称“三杨辅政”;

明隆庆5年到万历10年间的高拱、张居正内阁;

明万历40年到42年及天启元年到4年间的叶向高内阁;

明正德7年到10年及正德12年到嘉靖3年间的杨廷和内阁;

明嘉靖41年到隆庆2年间的徐阶内阁;

明弘治11年到正德元年间的刘健内阁。

分别介绍一下这几位内阁首辅:

(三杨)

1、杨士奇(公元1366-1444),明代宰相、学者,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四朝元老,入阁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先后担任《明太祖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编撰。

2、杨荣(公元1371-1440),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内阁首辅,成祖时成就最为突出,后助宣宗平叛。杨荣善于察言观色,在文渊阁治事三十八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被比作明朝的姚崇。

3、杨溥(公元1372-1446),明代著名政治家、诗人、内阁首辅,杨溥在内阁共十六年,于杨士奇去世后接任任首辅。

(高拱)

4、高拱(公元1513-1578),明代嘉靖、隆庆朝大臣,隆庆五年升任内阁首辅。主要成就:富国强兵,振兴朝政;促成隆庆和议,息明塞五十年之烽燧国策。

5、张居正(公元1525-1582),明代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初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改革内政,史称张居正改革。主要成就:与高拱促成隆庆和议;整顿吏治;推行一条鞭法;巩固边防。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后赠上柱国,谥号文忠。张居正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

(张居正)

6、叶向高(公元1559-1627),明代大臣、政治家。万历、天启年间两度出任内阁辅臣。万历三十六年,叶向高一人主持内阁长达七年之久,人称“独相”。叶向高善于决断大事,任首辅期间,为明神宗出谋划策,调剂大臣之间的关系,更对维护太子正统、遏制魏忠贤的势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7、杨廷和(公元1459-1529),明代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正德,嘉靖年间的内阁首辅。明武宗驾崩后,迎立世宗嘉靖皇为帝。

(徐阶)

8、徐阶(公元1503-1583),明代名臣,在嘉靖后期至隆庆初年任内阁首辅。徐阶和严嵩一起在朝十多年,谨慎以待;又善于迎合帝意,故能久安于位。嘉靖四十一年,命御史邹应龙参劾严嵩父子不法行为,终于使严嵩罢官,其子严世蕃谪戍。徐阶则取代严嵩而为首辅。

9、刘健 (公元1433-1526),明代中期名臣、内阁首辅。弘治十一年,担任首辅,刘健历经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为四朝元老。他入阁十九年,任首辅八年,辅佐明孝宗实现“弘治中兴”。明武宗即位后,奏请诛杀宦官刘瑾未成,后致仕归家。

明朝史上的最强内阁是哪几个时期?

谢谢邀请。明代内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1380年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后,随即废除了丞相制度至此从秦始皇设立丞相制度到朱元璋废除丞相,沿袭近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于完结了。但是废除丞相之后的弊端马上就显现出来,而且远超朱元璋的想象。这之后,朱元璋为了保证大明公司的正常运转不仅要身兼CEO还要兼任总经理工作量成倍增加经常从早上忙到晚上还是无法处理完工作,这还是不是最最让朱元璋最头疼的,因为废除了丞相六部尚书就成了朝廷之中最高官职,这六个尚书往往谁也不服谁,为了一点事儿就开吵,很多时候需要朱元璋亲自调停,严重影响了办事效率。之后朱元璋不得不设置春夏秋冬四辅官帮助自己分担政务,但是由于挑选的都是一些缺乏行政经验的儒生,起不到实际作用,不久就被朱元璋自己废除了。

直到他儿子朱棣登上皇位,由于朱棣既要领兵北征蒙古,又要处理政务实在是分身无术,于是召解晋、胡广、杨荣等入文渊阁办事,内阁制度正式确立。起初内阁大学士只是负责帮助朱棣对国家军政大事出谋划策,帮助朱棣起草诏书,在朱棣北征的时候辅佐太子监国,相当于皇帝贴身秘书权力并不是很大。到宣德时期内阁大学士的权利开始逐渐加强,并以内阁大学士的身份兼任六部尚书,全国无论军政大事还是民间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经过内阁审议后再下发六部,内阁开始成为国家的中枢机构。

由于明宣宗早死,即位的正统皇帝朱祁镇只有9岁,由史称三杨的杨傅、杨荣、杨士奇共同辅政,内阁尽数总览国家大权。风光无限。从此以后内阁完全成为了凌驾于六部的机构,内阁大学士虽然只官居5品远不如官居2品的六部尚书,但是内阁大学往往本身就兼任六部尚书,而且可以通过加官来提高地位,实际上成了六部尚书的上司,六部变成内阁的下级。后来更有了非进士不翰林,非翰林不入阁的说法。

明朝正德年间由杨廷和出任内阁首辅从此内阁开始真正走上发展的巅峰。从杨廷和迎立嘉庆皇帝即位,到之后的夏言、严嵩、徐阶先后担任内阁首辅,内阁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黄金期,不仅在权力日益提高,成为国家不可或缺的机构,担任内阁首辅之人更是世之俊杰,更有了首辅、次辅、群辅之分,明朝逐渐形成了以内阁、锦衣卫、司礼监为主的三驾马车互相牵制的权力结构。

万历时期,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是内阁权力最大的时期。张居正对内联合冯保让司礼监、锦衣卫、东厂和内阁保持一致,在外任用戚继光和李成梁掌握了国家军权,自己居中控制内阁把持了朝政可以说当时的张居正是没有皇帝之名的皇帝,甚至有传称张居正和李太后传出了绯闻。获封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太子太傅、太子太师、上柱国的张居正可以说是明代最强首辅。

但是由于张居正的独断专行,为了避免内阁之中发生严重的争权夺利,经他挑选入阁的人在能力上都非常平庸,只知道唯张居正之命令是从,导致在他去世之后内阁首辅的继任者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继任者大都能力平庸,内阁此次走向了衰败。到了崇祯时期内阁基本面临崩溃,崇祯在位17年间居然连续更换了15任首辅,差不多一年一换导致很多政策刚刚推出就被废止,根本得不到执行,因此很多人也把内阁的彻底衰亡算作明朝灭亡原因之一。

我是历史中的酒囊饭袋,期待您的指正。

明朝史上的最强内阁是哪几个时期?

宣德以至正统时期的内阁被称为“三杨内阁”。他们在任辅臣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明朝的国力继续沿着鼎盛的轨道发展,并使明代阁臣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由原来的皇帝办事员转变为具有丞相性质的辅臣,他们因此被史家视为名臣。三杨的成功之处,不只在于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才干、长项,而是彼此特点能够互补。三人中的杨溥是个老学究,善于抓文化工作;杨荣有谋略,擅长军事工作,且性格幽默;杨士奇的长项是行政能力强。正是这种能力上的互相搭配,加上皇帝的“清醒”,不迷糊,造就了仁宣之治。明朝277年历史,在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以及战争的洗礼后,到了明仁宗、明宣宗统治时期,经济文化水平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史称"仁宣致治"。

其他偶推荐,

解缙(这位老同志虽然政治不怎么好,可是文学功底极强,是《永乐大典》的主编,老学究)、李贤(曾经为著名的于谦北京保卫战那位名人平冤)、商辂(也是有极强的文学水平、曾拿到秀才、举人、进士全部第一,在明代仅此一位,老商独此一家)、李东阳(曾除去乱国太监,八虎之首刘瑾,打虎英雄)、杨廷和(不仅除去刘瑾,还维持了武宗时期的混乱局面,并选了接替武宗的皇帝,练家高高手)、夏言(赫赫业业,为嘉靖皇帝整理朝政,使大明王朝重现生机,老实人一个)、徐阶(除去贪官严嵩,而且提拔张居正,使大明王朝出现希望,是万历新政的奠基人,希望之星)、高拱(曾派潘季驯治理黄河,还平定了广东,也是个猛人)、张居正(万历新政创始人,而且权力十分之大,不过明朝在这个时期休养生息,开始出现好转,梁启超先生评价他是“明朝唯一的宰相”,张大虾)、沈一贯(虽说是个老滑头,但很巧地解决了万历的皇太子问题,人家聪明,会做人,)、叶向高(东林党最聪明的人,可惜被魏忠贤搞掉了)。

明朝史上的最强内阁是哪几个时期?

明朝的内阁开始于建文四年,起初是皇帝的咨事机构,后权力逐渐变大,最强如果指的是权力,则是明世宗时期的严嵩内阁,当时的内阁可以压制六部,因为皇帝不管事,很多事都是内阁决定后再呈报皇帝,或者不报;如果指的是能力,那应该是张居正的内阁,张居正辅政时期,使国家出现了难得的中兴局面,尤其是国家积弱已久,张居正算是力挽狂澜,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喘了口气,仅是个人见解,不足之处望补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