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张居正和高供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从隆庆六年明穆宗去世,到万历皇帝登基后高拱被冯保斗倒,这中间的二十多天里,高拱的主要对手是冯保,他跟张居正暗地里的矛盾就没表现出来。
在冯保和高拱交锋的这段时间里,高拱对张居正的态度是“周、召夹辅”,也就是高拱自认为自己是周公,把张居正看做召公。
因为隆庆帝遗诏里的三大顾命大臣,资历最深的就是一起在隆庆初年入阁的高拱和张居正。另一个顾命大臣高仪,则刚被高拱提拔进内阁没多久。
这时候,由于高拱素来对内监干政不满,和他跟冯保原来结下的仇怨,以遗诏为借口,正全力对付冯保冯大伴,根本就没顾及在一旁称病的张居正。
而张居正也看到了高拱跟冯保争斗之后的两个结果,只要自己避开,都是对自己有利的,自己一定不能掺和进去。
如果高拱胜了,自己仍然可以在不直樱其锋的情况下,跟高拱一起辅政,如果高拱败了,自己便会成为内阁资历最深的辅臣,冯保需要自己出来收拾残局,接替首辅的位子。
所以,张居正竭力避免跟高拱针锋相对,反而采取的是徐阶当年面对严嵩的态度:不卑不亢,隐忍不发。
如果说,高拱和张居正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那就是他们都要争夺内阁首辅的位子。但是,这种矛盾不是高拱和张居正的私人恩怨,这是明朝所有大臣,一旦进入内阁,就会跟别的阁臣产生的必然矛盾。
这种矛盾由明朝首辅的权力决定的。明朝内阁首辅,相当于实际上的宰相,它的权力巨大,比如,正常情况下,自下向上的所有百官的奏疏,都要经过内阁首辅之手,自上向下,所有皇帝的诏令,也要通过首辅下发。更何况,明朝票拟的巨大权力也掌握在首辅的手里。
就因为这个首辅的位子,隆庆朝的内阁争斗一直很激烈。
隆庆初年,高拱和张居正作为原来裕王府的讲官,前后脚几乎是同时进入内阁。这时候的内阁首辅是徐阶。
为了争夺首辅的位子,高拱借着京察的机会,调动手里的言官,御史,多次跟徐阶交锋,终于搞得徐阶致仕。
徐阶走后,性格平和的李春芳做了首辅,性格高亢的高拱做了次辅。实际上,由于高拱是隆庆帝的老师,成了内阁的真正老大,李春芳虽然是首辅,也对高拱退避三舍。
高拱在内阁,实在有点飞扬跋扈,他先后斗倒逼走了内阁里的李春芳,赵贞吉,殷士瞻等人。
到隆庆六年,高拱终于做了首辅。在这六年间,高拱斗这个,斗那个,就是没把张居正斗下去。因为张居正一直夹着尾巴呢。所以张居正做了内阁次辅。
像提问里所说,如果高拱真的跟张居正有那么多矛盾,为什么不立刻把张居正搞出内阁?还让他做次辅?在隆庆朝这六年里面,内阁里进进出出好几拨人,只有张居正岿然不动。
即便高拱和张居正有对于首辅争夺的必然矛盾,这种矛盾也不是不可以缓和的。虽然高拱跋扈,但是张居正能忍啊。
高拱从来没有把张居正当第一位的对手,他先后斗徐阶,斗李春芳,赵贞吉,殷士瞻等人,却没有向张居正发起过大的主动攻击。他认为自己跟张居正是“周召夹辅”。
此外,高拱和张居正二人的施政理念颇有相似之处,在高拱执政内阁的这几年时间里,幸亏有张居正对他的支持,才有北方边关对俺答的和平。
万历小皇帝刚继位,高拱急需处理的是冯保以内监干涉朝政,而不是内阁里的矛盾。只可惜,冯保有两位太后的支持,高拱败下阵来。
明朝张居正和高供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张居正和高拱都是明穆宗还是裕王时的旧臣,前期的政治利益是一致的。他们的矛盾公开化起于穆宗病逝托孤之时,焦点在于遗诏中强调了司礼监的辅佐作用。穆宗临终之时,执手高拱嘱托:“以天下累先生”,“事与冯保商榷而行”。接着,命司礼监太监冯保宣读两道遗诏。
给皇太子的遗诏:
“遗诏,与皇太子。朕不豫,皇帝你做,一应礼仪自有该部题请而行。你要依三辅臣,并司礼监辅导,进学修德,用贤使能,无事怠荒,保守帝业。”给顾命大臣的遗诏:
“朕嗣祖宗大统,今方六年。偶得此疾,遽不能起,有负先皇付托。东宫幼小,朕今付之卿等三臣,同司礼监协心辅佐,遵守祖制,保固皇图。卿等功在社稷,万世不泯。”上述穆宗遗诏,引起了外廷大臣的议论,其焦点就在于遗诏中强调了司礼监的辅佐作用。高拱认为遗诏是张居正与冯保所拟,并非皇上本意。实际上,这遗诏本身就是出于穆宗的特意安排,为的就是防止权臣乱政。正是因为高拱对张居正与冯保的指责,反而促成了张居正与冯保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张居正与高拱之争的胜败埋下了伏笔。
张居正和高拱在政治理念上并没有根本上的分岐。他们都主张要强化内阁的权威,以一新弊政。客观上说,在政治主张上高拱并不弱于张居正。高拱与张居正一样,是一位有所作为的政治家,主张富国强兵,振兴朝政,促成了隆庆和议,息明塞五十年之烽燧。
万历皇帝登基后不久,高拱、张居正、高仪三位顾命大臣联名上疏陈新政所急五事,无非是一些新的政治局面下处理朝政的细则,其中真正的目的在于限制司礼监的权力,而扩张内阁的权力。
正如《明史•高拱传》所述:“拱以主上幼冲,惩中官专政,条请黜司礼,权还之内阁”。张居正的政治主张与高拱并没有根本上的分岐,这一点从张居正在隆庆时期和万历时期的做法可以看出来。早在隆庆二年,张居正还是阁臣的时候,就向穆宗上了《陈六事疏》,全面地阐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改革思想。
这篇著名的奏疏,开头就直指朝政面临的突出问题:“近来风俗人情积习生弊,有颓靡不振之渐,有积重难返之几,若不稍加改易,恐无以新天下之耳目,一天下之心志”。指出改革要从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六事下手,可谓切中要害。在省议论中,指出“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在于众,断在于独”;在固邦本中,指出“欲攘外者必先安内”,“民安邦固”,“矫枉者必过其正,当民穷财尽之时,若不痛加省节,恐不能救也”;在饬武备中,指出“当今之事,其可虑者莫重于边防”,应“申严军政,设法训练”。张居正深知当时政治弊病深重,以儒术不足以矫正,非用申不害、韩非法治不可。穆宗对此颇为称赞,批示道:“览卿奏,皆深切时务,具见谋国忠悃,所司详议以闻。”
张居正和高拱之间的主要矛盾,在于内阁主导权之争。毕竟,主少国疑之时,正是施展政治报负的良机,首辅只有一个,张居正不会甘心屈居次辅之位。张居正和高拱之争中,张居正沉稳有谋,而高拱高调狂言,最终张居正以阴谋实现上位目的。
作者:花开时节当读史。坚持原创,独立思考;反思历史,启示未来。喜欢的,请点赞、关注、转发;有感想、有异议的,请写下你的评论,参与讨论和交流。
明朝张居正和高供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嘉靖四十五年,嘉靖皇帝驾崩。内阁首辅徐阶第一个接到了他的死讯,几十年的政治经验告诉他,一个千载难逢的在他与高拱的政治斗争中反败为胜的机会来了,就在这个死人身上,于是他立刻下达了命令,把张居正叫到了内阁值班房。
这时候的张居正还只是翰林院学士,并非内阁成员,而且他现在跟高拱的关系还很好,之前高拱认为他还是自己人。
被徐阶叫到值班房并得知皇帝的死讯后,按照惯例内阁需要写一道遗诏,而这道遗诏一般来说应该完全有内阁商议后才能拟写,然而此刻出了徐阶以为,内阁其他成员还都不知道皇帝驾崩。
在明代,皇帝活着的时候会发布很多诏书,但最关键的却是他死后的这道遗诏,这道遗诏根本不是皇帝本人的遗嘱,而是由大臣代写的,能够参与写道遗诏的拟写,威望也就到达了顶点。
而这时候,徐阶撇开了其他内阁成员,只了张居正这个五品的翰林院学士,由他亲自口述,张居正代笔完成了这道遗诏。当时还很年轻的张居正自然是非常激动,然而不久之后当高拱得知,这道遗诏撇开了所有内阁成员,唯独张居正在场的时候,他认定了张居正跟徐阶是一伙的,从此彻底与张居正决裂。
明朝张居正和高供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首辅的位置只有一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