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里面,严嵩说:“历代造反的都是种田人,没几个经商的去造反”,这是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古代商人数量太少,远远不如种田的人多,根本聚集不起来造反的力量。
我国古代,素来有士农工商的分类等级,商人的地位很低,再加上古代以农为本,所以,做商人的就远远不如种田的人多。人多,就容易拉起一批人造反,人少,也就没有实力造反。
商人的人数少,不只是因为地位低和以农为本,还因为古代贸易不如现代发达,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商人。从最早的时候,人们通过以物易物进行商品买卖,到后来有了商业,只需要为数不多的商人就能满足大众需求了。
因为在封建社会,人们对商品贸易的需求本身就低。我们初高中上历史课的时候,一涉及古代农业,就说封建社会的农业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就说明了问题,古代社会,以农业为主,吃的穿的用的,农民基本上能自我满足,也就不需要那么发达的商品贸易,因而从事商业买卖的商人的数量就不会太多。
比如,我是山东农村长大的,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家里种的小麦玉米,在村里就可以打成面粉,一年四季就吃这个。家里夏天有菜园子,常见的蔬菜都自己种,茄子,豆角,土豆,辣椒,葱,蒜,各种青菜应有尽有。冬天地里种大白菜,萝卜。想吃肉了,农村有养猪杀猪的,自己家也养一大堆鸡鸭鹅,抓一只杀了就能大快朵颐一顿,连鸡蛋鸭蛋也都是自家的老母鸡老母鸭下的。反正吃喝不用花钱买。
再比如穿的,我奶奶我妈都会纺棉花,夏天种了棉花秋天收,然后他们她就纺成绵,再用家里的织布机织成布,自己染成想要的颜色,最后找村里的裁缝做成衣服。还要留一部分绵花,冬天做棉袄棉裤。穿的鞋子,都是老人妇女纳的千层底。这都不需要经过商人的买卖。
唯一需要买卖的,需要从商人那里获取的,也就是一些农机设备,家用电器之类的,比如手电筒。哈哈。
这还是九十年代的现代社会,回到古代封建社会,城市不发达,大部分人是种田的农民,只要是好年景,就完全可以自给自足,连农具以及耕牛驴子都能自己造自己养,根本不需要买卖。
古代也就大一点的城市乡镇上的商人多一点,农村走街串巷卖东西的,本身也是农民。这么一看,我感觉商人占古代社会总人口的比例简直太低了。
就这么稀稀拉拉的,不成气候的一些人,很难聚到一起造反,更别说经商的人,头脑灵活,到哪都能挣口饭吃,这里被盘剥的狠了,就转移阵地,到另一个地方去。反正,无论到哪里,都能找到客户。
至于种田的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一亩三分地,如果被赋税盘剥太狠,就生存不下去了,甚至有的种田的人,田也被地主豪强兼并了,这不就断了他们的活路了,他们能不造反吗?
所以古代有太多官逼民反的事例,却不曾见官逼商反的说法。因为商人太少了,又没有现代什么商会组织从中串联,聚不到一起,成不了气候。
而且,古代社会,商人多聚集在官府所在的城市中心,跟官府走得近,消息灵通,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经营产品、经营范围和经营策略,很容易就能趋利避害。甚至官商勾结,一起坑别的老百姓。别看他们地位不如农民,可是过得一般都比农民好太多。也就没有造反的理由了啊。
《大明王朝1566》里面,严嵩说:“历代造反的都是种田人,没几个经商的去造反”,这是为什么?
种田的从来不会造反,哪怕他们累死蠢死被骗死也不会,只是会更容易被策动造反,只不过是社会的中层阶级带着底层推翻上层的历史循环罢了。
《大明王朝1566》里面,严嵩说:“历代造反的都是种田人,没几个经商的去造反”,这是为什么?
有钱谁造反
《大明王朝1566》里面,严嵩说:“历代造反的都是种田人,没几个经商的去造反”,这是为什么?
扯淡 历代造反的大部分都是经商的才对,还有部分当官的,刘邦基层公务员,项羽地方豪强,黄巢盐商的,李渊李世民当官的,张士诚陈友谅都是贩盐的,徐寿辉布贩子,李自成再不济也是个驿卒。其实原因太简单了,造反也是个费钱的活动,振臂一呼百应的人至少要有相当的影响力,要么有可观的财富,毕竟造反都是要命的,你没钱没威望,谁跟你混。所有这些先决条件都不是贫穷老百姓能具有的属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