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朱元璋》,总有人说他杀功臣,可是如果换做是你是朱元璋,你会怎么处理功臣与百姓的矛盾?
朱元璋对功臣的弹压确实比较严厉,而且在弹压功臣时,他又需要他的功臣帮助他治国,比如他对李善长既要压制,又要咨询国事。
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朱元璋要压制这些人,但是也要用这些人,怎么办呢?
方法就是,用严法压制功臣,用健吏抗衡功臣,从而维护百姓,达到调节功臣与百姓的关系。
坊间流传说朱元璋这个人特别狠,说他杀功臣,说他为了惩治贪官污吏,杀人无数。这话大体上没错,可是我们要认识到一点,朱元璋的狠和严,主要用在功臣和百官上,对百姓则轻了许多。
面对功臣的跋扈和百姓的柔弱,朱元璋是怎么用峻法和健吏去调节的呢?史书上有这么两个案例。
广东番禺知县史道同,不畏权贵,执法严苛,由于当地驻扎着朝廷的军营,所以他的县境内有不少卫兵,这些卫兵平时骄横跋扈,欺凌百姓,甚至连当地的官府也不放在眼里,曾经聚众多次鞭打县令府衙内的小吏。史道同的前几任县令都不敢得罪军营,所以这些卫兵越来越肆无忌惮。
史道同既然号称健吏,自然不吃丘八这一套。他不管对方什么身份,什么地位,一切就按照法理办事,谁有理谁就对,谁没理谁就错,谁犯法就严厉惩治谁。
史道同当上番禺县令没多久,明朝开国功臣永嘉侯朱亮祖奉命镇守广东。朱亮祖来到广东后,数次想用威福来拉拢史道同,软的硬的史道同都不为所动。
番禺县有一帮土豪,借着自己的势力,使劲压低价格买市场上的珍货,卖家有不如他们的意的,他们就把卖家告到衙门,在史道同来之前,屡次得手。但是史道同不吃他们这一套,派人把这帮人里面的几个头头给抓起来了。
被抓的土豪的家人就去贿赂朱亮祖,让朱亮祖去向史道同求情放人。毕竟他们早就勾结了朱亮祖,借着朱亮祖大功臣的势力,才更加横行霸道的。
于是朱亮祖摆了酒宴请史道同到家里,给几个土豪求情。史道同一听就火冒三丈。
史道同说:你作为开国功臣,朝廷封疆大吏,怎么受几个小人的驱使,给他们做事呢?
朱亮祖恩威并施,史道同就是不放人。
于是朱亮祖就派人强行去监牢解开土豪们的枷锁,把他们放了。还找了其他的借口,把史道同打了一顿。
这事刚完,又发生了一件事,激化了二人的矛盾。
当地一个土豪,跟朱亮祖结为了亲家,把女儿嫁给了朱亮祖家。因此土豪的儿子就仗着朱亮祖的势力,作奸犯科。
史道同把这土豪的儿子给抓了。朱亮祖又仗着官高势大,把土豪的儿子强行释放了。
史道同心中不平,把这事写了一道奏疏给上到朝廷那里去了。
没想到朱亮祖也写了奏疏上奏朝廷,弹劾史道同。说史道同傲慢无礼,不尊上官。而且朱亮祖奏疏比史道同早那么一会到了朱元璋手里。
朱元璋看到朱亮祖的奏疏,不知情由,并立刻派人去诛杀史道同。人刚走,史道同的奏疏就到了。朱元璋才知道事情的具体经过。朱元璋觉得史道同是个耿直之臣,以一个小小县令,敢直斥当朝大臣,可以重用。便赶紧派人去追回前面那批人。
这两拨人前后脚到的番禺,后来追的那批人刚到番禺时,史道同已经被杀。
朱元璋听说以后,非常恼恨朱亮祖的狡诈跋扈,于是第二年派人把朱亮祖父子召到京城,将父子二人全部用鞭子打死。
从这个案例可见朱元璋用峻法压制群臣的强烈程度。从中也能看出,明初健吏可以如此开罪功臣却不担心自己。
这个史道同的死,并不是死在朱元璋维护功臣上,而是死在朱元璋做事太操切。不问情由就用峻法处理问题。
明朝那么多功臣里面,那么多贪官污吏里面,死于峻法的不计其数。
除了峻法,明初健吏敢开罪功臣,敢对当朝大臣如此,背后不能不说是朱元璋的支持。
比如,淄川县有个县令,曾经顶着压力开罪过常遇春,常遇春手下士卒去老百姓家拿酒,说是拿,实际上是抢,结果双方冲突,打了起来。该县县令欧阳铭听说以后,将常遇春手下小卒打了一顿。
小卒们就去常遇春那里告状,说欧阳铭骂常遇春。常遇春一听火了,就去找欧阳铭算账。
结果欧阳铭对常遇春说:将军,你的兵是国家的兵,老百姓不是国家的老百姓吗?你手下的兵快把老百姓打死了,难道还不该打?我虽然愚蠢,也不会无缘无故说你的坏话啊。将军素有贤名,你怎么能因为包庇手下一个小卒就破坏国法啊。
常遇春听了,才知道事情真相。把那小卒打了一顿,并跟欧阳铭道歉才走了。
欧阳铭耿直如此。使用国法如此。
以至于后来徐达也经过他的县境时,手下人劝徐达不要得罪这个人,说这个人曾经敢跟常遇春较量。
明初像史道同、欧阳铭这样的县令很多,他们一方面个人比较耿直雄健,不畏权贵,另一方面在使用国法上,比较严苛,其背后就是朱元璋的支持。
在调节功臣和百姓的关系上,就像给百姓披了一身软猬甲。
县令是最基层的朝廷官吏,他们是直接面对老百姓的。只有重用如此敢于不畏权贵、严用国法的基层官员,才能保护好老百姓。
到了明朝中后期,这样的健吏仍旧很多。比如有名的海瑞。他做知县时,就对不畏权贵、严用国法做的非常到位。他敢依法惩治封疆大吏胡宗宪的公子,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我认为朱元璋在处理功臣和百姓关系上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
就是要用峻法和健吏。
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朱元璋做事太急,可能会误杀好人,比如前面那个史道同。
看完《朱元璋》,总有人说他杀功臣,可是如果换做是你是朱元璋,你会怎么处理功臣与百姓的矛盾?
他杀害功臣,有以下考虑。朱元璋称帝,元朝灭亡,首先是他手下一位丞相胡惟庸谋反,威胁到他的统治。其次他出身穷苦,对贪污腐败深恶痛嫉,而一些功臣在明朝建立之初,开始贪污腐化,对贪污腐败进行大幅度清理,一些开国元勋也受到牵连。因此朱元璋称帝前期,一个是有人造反导致他疑心很重,杀了或者处罚很多有牵连的功臣,另外一个是反腐。到了后期,他大杀功臣是基于他死后,朱家王朝的统治的稳固而大杀功臣,尤其在马皇后和太子朱标去世,这种对功臣的屠杀更是日加剧烈,【因为马皇后和朱标太子本性仁慈,挽救了很多朱元璋将要屠杀的功臣】
所以由上述事例总结,朱元璋大杀功臣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功臣造反,朱元璋作为皇帝必然维护其统治。其次,朱元璋经过起义,灭各地割据军阀和元朝势力,以及大臣谋反等大风大浪,疑心很重。最后是朱元璋的自卑心理在作祟,而这种心理的作用则是他大杀功臣的主要原因。
朱元璋出生于一个板度贫苦的家庭,父母双双死于瘟疫,很小就成了孤儿。 他放过牛,当过干粗活的小和尚。天下大乱时又被迫落草为寇,在 底层社会受尽欺凌。因为出身过于卑贱,朱元璋对上流社会既羡慕又仇恨,既想拼命挤进去.又恨不得把上层人士踩在脚下。他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教育,缺少做人的崇高理想和高尚情操,不可能把苦难身世演变为改造社会普济天下苍生的动力,相反,因为自己没有学问,便对有学问有才能 的人嫉妒得发狂。像胡惟庸、李善长、刘基等人,都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囊,朱元璋的江山是他们三人智慧的结晶。在本质上.自卑感过重的领袖,跟有才干的部属不能并存,因此,他们三人在朱元璋的力量不够强大时还可被委以重任,一旦朱元肆意识到自己没有他们,也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时,甚至那些功臣很可能对他的统治造成潜在的威胁时,他们的生命也就完结了。例如宋濂也是出身贫寒,身世和朱元璋相近,按理会同病相怜,但宋濂太有学问,怕他桃李满天下,影响力太大威胁到自己的名望,所以朱元璋找了个借口想要杀他,幸亏马皇后还活着,经过马皇后和朱标太子的阻拦挽救,他侥幸活了下来。
最后一个问题,假如我是朱元璋,我的出身,经历进而产生的性格,心理和他极为相似,有人作乱谋反我一定要杀了一些犯上作乱的人,并且把这些隐患铲除掉。此外在安定民心方面,大力打击腐败也是一项重大举措,杀了贪污腐败的功臣有助于民心所向和统治的稳固。最后,对于一些忠心耿耿的能臣要重用,不至于像朱元璋这样盲目杀戮,可以借鉴唐太宗,宋太祖那些人的做法,通过一些特殊手段,比如放权,厚待等措施稳住功臣,使君臣关系和谐起来。另外也要借鉴西晋八王之乱的严重后果,不能给自己的儿子的王位太多实权。事实证明,后来的朱棣造反发动靖难之役就是典型的例子。不过朱元璋毕竟出身于农民,一心只想为子孙谋福,对子孙过于宠溺,过于防范功臣而没有促进皇室和功臣间权力的平衡,这也是明朝存在的一大致命问题,更和他农民出身的经历性格密不可分。
看完《朱元璋》,总有人说他杀功臣,可是如果换做是你是朱元璋,你会怎么处理功臣与百姓的矛盾?
历朝历代有哪一个皇帝不杀功臣呢?人这动物是很奇怪的,事业没成功时,都比较勤奋,干什么都会守规矩守信用有底线,一旦事业成功、飞黄腾达了,就会慢慢骄傲放纵自我,丢了初衷丢了原则,再加上名利金钱上的诱惑和膨胀,很容易犯错误,皇帝臣子都是人,也和普通人一样,都有人性的两个面,或好或坏都会犯错,
治理一个国家,和管理一个大家庭一样的道理,皇帝就是大家长、掌柜的,臣子臣妾就是家中成员,家长在家庭中就代表天,天可以给你们所需所求,但你们必须绝对的听命于天,服从于天为天服务,听天的话为家庭有功的家庭成员,家长可以让他当老大,或者多给一些恩赐甚至可以考虑让他别立门户当老大,
哪个家庭成员如果犯了错误,家长为了警示其他的人肯定不会饶了他,轻者一顿暴打,重者人头落地,如果不这样惩罚,那这个家长肯定当不长,为了天的威严,为了让其他人绝对的服从自己,牢牢的统治国家,皇帝也是逼不得已才杀功臣的。
感谢邀请。
看完《朱元璋》,总有人说他杀功臣,可是如果换做是你是朱元璋,你会怎么处理功臣与百姓的矛盾?
该杀还是要杀,阶级之间的矛盾根本无法消除,只有得到百姓的心和爱戴才能保住江山,功臣如果任意妄为草菅人命,百姓自然还是要返,官逼民反,历朝历代更新迭代都是官逼民反的结果,如若百姓笼络不了,又该如何自保,功臣本来就是社会底层来了个咸鱼大翻身的过程,王朝被推翻了他们这些人大不了还是咸鱼,也没失去什么,只是失去了原本就不属于他们的东西而已,没有什么见不得的,但对于皇帝就不一样了。
看完《朱元璋》,总有人说他杀功臣,可是如果换做是你是朱元璋,你会怎么处理功臣与百姓的矛盾?
老朱刻薄了点,该学学人家赵大!杯酒释兵权,给兄弟们混个富家翁养老!人家提着脑袋使尽心计跟你打天下不就是图个功名富贵?一时龙虎会风云而已,你老朱再牛,没这些人杰际会也不可能成事!这就是个大家心知肚明的契约,你到好,过了河就拆桥,拉完磨就杀驴!
看完《朱元璋》,总有人说他杀功臣,可是如果换做是你是朱元璋,你会怎么处理功臣与百姓的矛盾?
说到杀功臣,我们总会想到两个人,那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二的布衣天子刘邦和朱元璋。他们杀功臣的确有些不讲情面,但反之被杀之人却也有取死之道,而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就在于从打天下到坐天下之后,身份地位上的巨大落差,同样起于微末的功臣们很难快速适应这种变化,从而造成了这些人的必死局面。
从打天下到坐天下,身份地位上的巨大落差作为历史上唯二的布衣天子,刘邦和朱元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非常讲义气,这是他们在打天下时能够迅速聚集起庞大势力,赢得众多文臣武将支持的重要品质。仔细阅读历史不难发现,刘邦和朱元璋在打天下之时,与众多文臣武将,尤其是亲信之人,完全就是一种称兄道弟的关系。
然而一旦两人成为天子,那么曾经的“兄弟”关系便迅速破裂,剩下的只有“君臣”这一层关系。然而就是这种身份的转变,使得很多功臣难以适应,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被杀的功臣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居功自傲”。
在打天下之际,作为左膀右臂,刘邦和朱元璋或许会忍耐你们的缺点,毕竟正是用人之际,而且此时双方地位落差还不是很大。然而一旦成为君臣,皇帝考虑的问题将会更为全面,如果再发生居功自傲之事,身为皇帝便很难置之不理。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功臣一旦无法迅速适应这种身份的转变,如果还以之前的“兄弟”之道来做臣子,很容易就会触碰到皇帝的逆鳞,毕竟帝王的尊严和权威,是不容挑衅的。
这是造成两位布衣天子大杀功臣的重要原因,而其他的帝王由于出身原因,在打天下之时就已经建立了上下尊卑的关系,因此功臣可以迅速适应新身份。而在刘邦和朱元璋手下,能够幸免的功臣,也无一不是“知进退”的聪明人,他们也能够迅速适应这种君臣关系,甚至主动维护帝王尊严。
身为帝王,维护统治稳定将会是第一要务同样来自于身份的迅速转变,打天下之时帝王更为看重的是你的才能,而一旦成为帝王,他的首要任务便是维护统治的稳定。从布衣到天子,随着帝王身份的转变,这种心理上的转变,同样是造成功臣集团大规模被杀的主要原因。
或许在众多功臣看来,自己好不容易帮助你打下天下,正是到了该享受的时候,再加上或许曾经和当今天下有着兄弟一般的情义,因此便不太注重私德。但要切记,此时的帝王已经不是你曾经的“好哥们”,而是天子,是天下共主。
或许在功臣看来,自己的所作所为,只是自己立下汗马功劳后应得的,或许在创业阶段,帝王能够忍受这种不足;但在帝王看来,你的这种所作所为则是败坏朝纲,是居功自傲,或许皇帝会念曾经的私情,但如果功臣不知收敛,将很容易造成不得不杀的局面。
作为帝王,想要维护统治的稳定,那么就不允许有臣子挑战自己的权威和尊严,自然也就不会存在所谓的“私情”,只能拥有“公心”。为了不引起朝政的混乱,为了统治的稳定,对于有些功臣的所作所为,他也只能选择杀死你而维护统治。
能够迅速这种帝王身份,从曾经豪气冲天的好大哥,迅速变成铁血帝王,恐怕这也是刘邦和朱元璋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同样,这也是他们能够从历史上众多的义军首领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李自成、洪秀全等人即使建立了政权,也没能迅速适应这种帝王的身份,或许这也是他们最终失败的重要因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