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里康熙为何非得将魏东亭贬到台澎做知县?

我个人分析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台湾刚刚收复,需要一个人去安抚民心,控制混乱局面,镇压残余。魏东亭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

一方面,收服人心。魏东亭从小跟着康熙,又是伴读,又是御前侍卫,后来还做了封疆大吏,是皇帝比较亲近的人,更重要的是,魏东亭是个汉人。

这些条件都比较适合收拢台澎的民心。你想啊,百姓一听皇帝派了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汉人来做父母官,抵触心理就会少很多。如果是派明珠索额图这类满员,他们本身心里就崇满抑汉,怎么收服人心?

另一方面,削平后续叛乱。台湾虽然收复了,但是追随郑家的人,或者其他的不想投降满清的人,会继续抵抗,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有过平叛经历的,文武双全的人来坐镇。魏东亭恰恰也符合这个条件。

魏东亭跟着康熙从小经历过不少大风大浪,比如擒鳌拜,灭三藩,为收复台湾征集军饷。这些经历足以应付台湾的混乱局面。

二、魏东亭被贬的罪名是什么?两条,一是丢失红衣大炮,护驾不周,剿乱不及时;二是把皇帝行宫周围的百姓赶走,骚扰百姓安居乐业。

这两条罪名,说实话,对于魏东亭这么亲近的人,康熙帝不至于做这么绝把他赶到孤悬海外的台澎做知县。像索额图明珠,哪个没犯过比他更大的过错,不也将功补过了吗?

而康熙之所以对魏东亭做这么绝,我考虑是为了小小的惩戒魏东亭。在康熙的眼里,你魏东亭不是很会驱赶百姓吗?那好啊,台澎有的是百姓,你去驱赶一下试试。你魏东亭不是找了半天找不到朱三太子这些“乱党”吗?那好,台湾有的是乱党,你去治治。

而且从魏东亭的经历来看,他也不是一味好狠斗勇的狠毒之人,到了台澎,也不至于弹压过甚,激出民变。

以上种种因素,都说明魏东亭是去治理台澎非常好的人选。

至于其他人说的,保护魏东亭什么的,我是没看出来。此时离明珠索额图的党争浮出水面还早,再说,只要不把魏东亭调回京城,他就不会太深陷于党争,让他继续做封疆大吏不就行了嘛,何必非得搞到台澎去?

《康熙王朝》里康熙为何非得将魏东亭贬到台澎做知县?

谢邀。

康熙王朝中索额图和明珠两个党派一直在明争暗斗,康熙都看在眼里。平定三番之后收复台湾成了主要的目的,东南五省离台湾最近,因此五省海关总都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魏东亭才是最佳的人选,因此魏东亭成为两党争夺的对象。

康熙南巡南京时,兵部派往福建经南京时的30门红衣大炮有三门不翼而飞了,让魏东亭又惊又怕。后来在找到三门红衣大炮并发现四百万两的造反银子时,康熙对魏东亭的处置却颇为费解。剧中康熙以扰民,未发现有人造反而渎职,越是亲信大臣越要严加处置为由,贬魏东亭为台湾一知县。结合当时的时局可以得出:

1 稳定朝局当时正值党争胶着时期,双方都想拉拢这位能在康熙面前说一不二享尽极宠的封疆大吏,魏东亭有时也是康熙的影子代表着康熙的旨意,他的走向极易引发连锁效应,无论走向索党还是明党,朝廷局势立刻翻盘,不仅不利于朝局平衡稳定,反而会威胁到皇权。

2 保护魏东亭在剧中,索明两党极力拉拢魏东亭,但魏东亭对之嗤之以鼻,不理不睬,只效忠于康熙一人,令康熙很是赞赏,但魏东亭却整日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一不留神被人栽赃,便授人以柄,到时想不参与党争都身不由己,就连康熙到时收拾党争想救他都无力回天,因此在关键时刻拿下魏东亭既不引人怀疑,也能保护魏东亭。

3 发展台湾大战一过百业凋零,况且台湾土夷杂居,易生民变,所以台湾急需恢复社会生产力,急需一位具有丰富的治理经验得的人,魏东亭在治理地方方面经验丰富,堪当大任,换做别人康熙也不放心。但又不能对魏东亭授予高位,一来仍有可能受到索明两党拉拢,二来万一有裂土封疆之心就造成大患。

4 历练魏东亭魏东亭自幼跟随康熙,除鳌拜后也是位居高官,少有机会去基层了解民情,这也让魏东亭成为康熙了解民情的一扇窗户,从而有效避免受百官奏折的蒙蔽糊弄,对于治理台湾更能对症下药,其次也为日后重新启用魏东亭打下基础。果然在康熙收拾党争之后立刻找回魏东亭并封为毅亲王,康熙借四百万两造反银子之事不露声色达到目的,此计虽苦,却是苦中有甜,因此康熙对于越是信任的亲近大臣不仅越严格而且越呵护。

《康熙王朝》里康熙为何非得将魏东亭贬到台澎做知县?

康熙将魏东亭安排到台澎去做知县,正是因为对于魏东亭有着绝对的信任。

施琅和姚启圣率兵收复台湾,并且使用武力收复了台湾,但是此时的台湾立马成为了康熙最为“烫手的山芋”。

一来,台湾孤悬海外已有三十多年,在郑氏集团的统治下与大清王朝时刻出于武装对峙状态,期间还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交战,可以说康熙在台湾的统治基础非常薄弱,并且遇到的思想上的排斥不亚于当年清军刚刚入关的时候。

二来,这是因为台湾这种复杂的局面,尽管台湾整体只是被划归到福建的一个州府,但是其治理的难度丝毫不亚于治理一个省,对于辖官台湾的官员的要求也会更高,不仅需要有能力,更是需要有着这份魄力。

三来,台湾是被康熙动用武力收复的,内部必然存在着诸多反抗的声音,再加上台湾与大陆之间相隔着台湾海峡,有着大海作为天然的屏障,因而极为容易再次的武装割据,康熙不得不再次面对收复台湾的情况。

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康熙能够派遣一位能力强,并且对于康熙忠心耿耿的人,这样既能实现对台湾有效的管理和治理,同时也能让康熙皇帝所放心。

而魏东亭,作为康熙的发小,从小相伴长大的伴读,无论是交情上,还是利益共同点上,都是一致的,而魏东亭也是康熙最为信任的外臣,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之一了,所以魏东亭无疑是康熙派驻前去治理统御台湾的最为合适的人选。

让身居督抚之位的魏东亭前往台湾,最为难能可贵的就是魏东亭对于康熙的理解与支持。

其实在魏东亭与康熙都有着这样的一个共识,“魏东亭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是一个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过程,更多的是魏东亭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自己的利用价值,因而才会选择无条件的支持康熙。

尽管康熙是以魏东亭治安不利,遗失红衣大炮,险些让自己命丧杨起隆之手,同时又以魏东亭接待康熙南巡期间劳民伤财,搞得百姓怨声载道为由,将魏东亭从封疆大吏、地方督抚的位置上一路到底,贬到了台澎做知县。实际上,这仅仅是康熙“杀鸡儆猴”的做法,一方面,表明康熙整顿吏治的决心,另一方面,也是做给那些即将前往台澎任职的官员,乃至朝中更多到基层和底层任职的官员来看的。魏东亭与自己从小相伴长大,但是魏东亭犯了错都会受到惩罚,别人就更会受到严惩,同时,魏东亭能够下到底层出任末流官员,那么其他官员为什么就不能为此。

这就是康熙利用魏东亭在官场和吏治上做出的文章,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的,此时的魏东亭已经结束了他的使命,需要承担的新的责任了。

康熙将魏东亭,这个自己最为信任的外臣安排在了江浙,实际上就是两个目的,第一,保证江浙的安稳,第二,确保江浙的税收到位,帮助康熙打胜对台湾的战役。

台湾战役不同与征讨噶尔丹,大清的水师从无到有,从劣到精,靠的是经济,靠的是钱堆出来的,所以对于收税的需求则是更加迫切,因而康熙才会让魏东亭代表自己坐镇江浙,保证前方的军需钱粮。

如今,台湾已然收复,魏东亭的职责也已经按成,那么康熙也就需要魏东亭承担新的职责与任务,那就是治理台湾。

而魏东亭出于对全国大局的考虑,也处于对康熙的支持,没有任何反驳的支持了康熙的安排与决定,所以并不能说,这是康熙“兔死狗烹”,而是魏东亭与康熙两人之间的默契,更多的还是魏东亭对于康熙的理解与支持。

魏东亭这个人物是虚构的,其在《康熙王朝》的结局也与在《雍正王朝》的结局是大相径庭。

不管是在《康熙王朝》之中,还是在《雍正王朝》之中,我们都看到了魏东亭的身影。

在《康熙王朝》中,魏东亭在康熙临终前,被康熙召唤进了宫中,死在了康熙身边,可以说是寿终正寝。而到了《雍正王朝》中,魏东亭因为欠下了户部巨额的亏空,无法偿还,最终选择了以自尽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两部但电视剧中,魏东亭与康熙的关系都是非同一般的,但是最终的结局却是截然不同。其实,大家大可不必为此纠结,因为不管是《康熙王朝》还是《雍正王朝》,魏东亭这个人物都是虚构的,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的存在。

实际上,魏东亭在《康熙王朝》中的历史原型由两个,魏东亭作为康熙的伴读,并且被康熙外放到了江南,这里的魏东亭的原型就是曹雪芹的祖父,江南制造曹寅了;而作为康熙身边的贴身侍卫,帮助康熙训练布库少年,并且协助康熙智擒鳌拜,这个时候的魏东亭的历史原型,就是真实历史中的索额图。

至于电视剧中的魏东亭的结局,大家看看就好,就不必当真了。

《康熙王朝》里康熙为何非得将魏东亭贬到台澎做知县?

在《康熙王朝》里,在康熙收复台湾,祭拜明孝陵之后,首功之臣两江总督魏东亭却因“百密一疏”,险让栖霞山寺庙假和尚“印空”炮轰康熙,而遭贬台澎知县。

当初把魏东亭放在两江总督这个位置上,康熙有两重目的。

第一个目的是要魏东亭替康熙看着江南,毕竟南方原来是三藩的地盘。明朝的遗老遗少较多,又是大清的财税重地,不容有半点闪失。但凡有点风吹草动,必然要引起重视。而魏东亭从小和康熙一起长大,不但有着深厚的主仆情谊,而且经过擒鳌拜、平三藩等事的考验,魏东亭成为康熙比较信任的人之一,把卫东停放在这个位置上是非常合适的。

第二个目的也是比较现实的目的,那就是需要魏东亭为康熙筹集大量的”收台”资金。由于迁界禁海,当时大清的财力物力实际上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东南三省财税锐减,这需要靠魏东亭的闪展腾挪,拆东墙补西墙,才能保持财政的正常运转。这个差事放到别人身上,康熙同样不会放心。

但是当康熙彻底收复台湾,祭拜明孝陵,以告天之功的时候,原本应该是论功行赏之时。但是实际上新的危局,又开始重峦叠嶂。

康熙有着严密、强大的监视系统,对朝内各种势力的暗流涌动非常清楚。

当康熙到了南京之后,发现魏东亭将所有的明孝陵附近的百姓全部和百姓进行交换,让士兵扮作百姓进行全方位戒严。康熙就明白魏东亭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控制得住南京,魏东亭对南京的角角落落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周全把握。

但是康熙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所有明朝的遗老遗少们看清楚自己的功业,宣告自己是承祚于明朝的。做的本来就是给百姓看的,而现在你让百姓住到军营去,百姓的平静生活遭到了打扰,反生怨言,结果就是适得其反。

另外康熙实际上对索额图收养红玉和朱三太子勾结是了如指掌,心中有数的。但是这一点作为两江总督的魏东亭却毫不知情。不单让假朱三太子杨起隆以“印空”的名义潜伏在栖霞山这么多年;竟然连红衣大炮的走失都没有及时掌握情况。这是让康熙几乎不可以容忍的。

但是在魏东亭这方面而言,这两件事真的怪不得魏东亭。

首先假朱三太子在魏东亭到任之前就已经潜伏在那里;

其次红衣大炮的走失也是必然的,因为魏东亭当年为了筹集军饷,实际上是悄悄开了部分海禁的,康熙对此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此刻魏东亭在两江总督的任上,已经出色的完成了筹集军饷收复台湾的重任。

但是,因为索额图和朱三太子的“合流”,情况变得更为复杂。魏东亭如果继续留在两江总督的任上,不但无法替康熙继续监视江南,反而有可能会陷入到明索党争无辜成为牺牲品。

现在的魏东亭在这个局里陷得有多深?康熙还不能确定。因为结果的表现是魏东亭绝对忠于自己的,但过程当中,他与索额图牵扯有多深?尚不得知。毕竟两江是财税重地,富得流油。朝内的各种势力都会在两江布局。而此刻的索额图,康熙还没有打算动他。他仍然是国丈,仍然是康熙的肱骨之臣。但是时机成熟了处理索额图,魏东亭就得跟着白白牺牲了。

所以魏东亭本应该回京,回到康熙身边。但是康熙此刻最大的担忧是刚刚收复的台湾,他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选,放别人去他不放心。

但是如果主动把魏东亭放到台湾,显然又显得不近人情,毕竟人家刚刚立了功。康熙不好主动提这事儿,所以借着他的失误,让魏东亭主动请缨,性质就不一样了。

实际上台湾那个地方,在当时并不富庶,苦寒之地。朝内的各种势力对那个地方不上心,因此那个地方是一个没有明珠和索额图的地方。也是在变相的保护魏东亭。不然就看不到晚年魏东亭回京,各种勅封,各种荣华富贵了。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康熙王朝》里康熙为何非得将魏东亭贬到台澎做知县?

这个问题,要从前清的历史背景来分析,可能更清晰一些。

康熙是大清入关以后的第二任皇帝,和汉文化的交融还处于初期。江南是什么地方?江南是南方士子集中之地,是明朝政治的根基所在。

满清入关后,清朝对南方的治理在洪承畴等人的引领下,取得较为长足的进展,但是南方士子的归顺之心并非已经完成,反清复明的浪潮此起彼伏,暗流涌动,在《康熙王朝》中,以假朱三太子杨起隆为主的三郎香会就是其中之一。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比如金庸小说《鹿鼎记》中,红花会,神龙教都属于反清复明组织,在康熙年代尤为猖獗。

台澎地区,泛指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等地区,历来都是中国的领土,自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之后,算是又回归到我国领土,台湾郑氏因为此功被明朝皇帝赐为国姓爷。一段时间以来,台湾在郑氏集团的经营下,经济和政治一直发展得很好,台湾和内陆比如福建等地商贸往来发达,经济运行良好。

大清入关以后,一直打到南边,因此,郑成功的军队为了保证台海经济贸易,与清军也常常发生冲突斗争,但是大清终究是骆驼体大,郑氏只得不断缩小在内陆的领地,最终全部退往台湾弹丸之地。到康熙年间,郑成功已死,由他的儿子郑经继承王位,继续与隔海相望的大清对峙抗衡。在台湾,经历了郑氏两代人的经营,台湾民众只知有郑氏而不知有康熙的情况绝对存在。

这就是当时南方及台湾地区的历史大背景。

我们再回到《康熙王朝》电视剧。魏东亭,本来是二月河小说《康熙大帝》杜撰的一个人物,他是康熙老师魏承谟的儿子,从小和康熙一起长大。魏承谟也是杜撰的人物,有人说他的原型是大清功臣范文程第二个儿子范承谟。

不管是或者不是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魏承谟及其儿子重要的关系成分,既是兄弟,也是君臣,还是挚友,一起平三藩、擒鳌拜的哥们儿死党,是康熙最信任的忠臣良将。最最重要的还有一点,魏承谟魏东亭父子是汉人身份。

魏东亭是因为对康熙安全照顾不周,骚扰百姓,差点弄失了三门红衣大炮,让康熙身处险境而被贬为台澎知县的。如果没有这点事,以魏东亭在江浙赋税重地筹集收台战争经费的功绩,康熙就可以将他调回进入内阁,与明珠索额图等一起位列台阁。

可是,康熙皇帝为什么要下这样的重锤,将魏东亭贬到台澎做知县呢?

除了弄丢红衣大炮,就侍卫换百姓为康熙保驾那点不是事的正常事就值得康熙如此吗?显然不是。那么弄丢红衣大炮是不是主要原因呢?我看也不是。

魏东亭很精明,以魏东亭在康熙身边一起长大的经历来看,魏东亭绝不是什么马虎大意之人,红衣大炮是多么重要的武器,他会轻易弄丢?而且一弄丢还是三门。这不得不引起人的怀疑,要知道,当时运进红衣大炮的时候,魏东亭对大炮可是披红挂彩,大张旗鼓的啊。他是不是在放线钓鱼呢?

康熙要祭奠明孝陵,以彰显大清皇帝浩浩皇威,收复汉族士子之心,安全工作自然是魏东亭要管的首要工作。前面的历史大背景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江南的情况并不明朗,反清复明的运动很严重,如果诸位还记得,康熙和魏东亭到山西视察的时候,康熙让魏东亭一直跟随三郎香会的杨起隆,虽然后面没有再出现,但是这件事一定还在继续,追查杨起隆的下落魏东亭不会就此放下。

魏东亭会不会利用红衣大炮做文章,引诱杨起隆现身,这可是一招出其不意的险招。管理军备物资调遣的一直是上书房的几个大臣,后来康熙远征葛尔丹的时候,是索额图管军备粮草供应,这个时候应该也是索额图管,不然就联系不起来他和杨起隆的关系了。所以,可以大胆的猜测,这件事可能索额图有份儿,而魏东亭一直盯着这件事,就等杨起隆现身。

但是,这回被魏东亭利用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康熙皇帝。三郎香会杨起隆和索额图的勾当目的对准的是康熙皇帝,那么,魏东亭只有利用康熙皇帝做诱饵,才能让杨起隆及其背后的团伙全部落网。不能不说,这是及其危险的一招。

当然,最终这也难逃康熙皇帝的眼睛,他一生都痛恨被人利用,待他发现这件事的始末之后,故而雷霆大怒,盛怒之下,没有杀了魏东亭算是好的了。所以,魏东亭是自请到澎湖做知县,并非康熙一开始就提出来的。

君臣盛怒之下的政治考量。

康熙皇帝心里一定在想:好你个小魏子,连我都利用起来了,胆子太大了,把我的身家性命都压上了。

但同时,康熙皇帝也不是情绪化的人。所谓帝王心术,无非就是“利用”二字,康熙皇帝趁着这件事,也要好好利用魏东亭一下,这是出于大清朝政治上的考量。

1.警示魏东亭。这件事做得太过火了,只有皇帝利用臣子的,哪有臣子利用皇帝的,虽然没有出什么事,但是像这样的臣子,要是不警示敲打,康熙担心以后还会处于险境之中。当然,这可能是康熙皇帝的小心思。同时他也是在警示朝野众臣,即使是皇帝的亲随,犯了错,一样受到贬斥。

2.为强力治理台澎落下一颗硬棋子。前面说过了,台澎地区经过郑氏两代人的经营,根基深厚,盘根错节,只知有郑氏而不知有大清皇帝的现状存在,魏东亭身为汉人,康熙的亲随,以汉人的身份前去治理台澎,实际上是落下一颗硬棋,以确保台澎收复以后的稳定。相信以魏东亭的能力,一定可以将台澎地区经营得很好。想想,台澎虽小,但是位置和意义重大,还真没有一个合适的人前去,魏东亭已为总督,不贬斥一番,还真派不下去。康熙借着由头贬斥魏东亭,实际上“早有预谋”。

台湾收复之后,便是北上远征葛尔丹,要是南方地区不稳当,那就成了康熙的后顾之忧,把自己的心腹大臣魏东亭放到南方,就是要消除自己的后顾之忧,为北上征讨葛尔丹打基础。

3.保护魏东亭免受朋党之患。众所周知,明珠与索额图朋党之争已经开始,以魏东亭的资格,入内阁应该不成问题,可要是那样,魏东亭也许就会陷入朋党之中难以自拔,这反而是害了魏东亭,所以,康熙将他派驻台澎,实际上可能是要让他远离朋党,免受其祸。

《康熙王朝》里康熙为何非得将魏东亭贬到台澎做知县?

第一次看《康熙王朝》时,当看到康熙将魏东亭贬为台澎知县时,很为小魏子鸣不平。作为康熙的侍读和心腹手足,魏东亭与康熙可谓情谊深厚,魏东亭也一向对康熙忠心耿耿。在除鳌拜、灭三藩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可是这样一位心腹,康熙却因其失察朱三太子谋逆和将百姓迁往兵营两件事大怒,将其贬至台澎。可魏东亭实在是罪不至此,何况那时候的台澎是天涯海角,且民风彪悍、生活艰苦。

康熙是怎么解释的这件事呢?他对魏东亭说,自己之所以要办他,原因有二。其一是康熙要树一个典型,树一个办错了事情就要罚的典型,杀鸡给猴看。尽管这个人是自己的心腹手足,是自己恩师的儿子,是自己的恩人。

其次台湾刚刚收复,那里缺少一个老成持重,精明干练的人去管理,这个人便选中了魏东亭。

康熙说的是贬魏东亭的原因,但只是一部分,而且只是一小部分。他为什么真的要贬魏东亭去台湾,他并没有真的说出来。且看康熙明着说的两点,其一是犯错就罚,可魏东亭犯的这点小错决不至于被从四省督抚贬为一个小小知县。要罚,要杀鸡儆猴,其实方式很多,完全不必将魏东亭放到那天涯海角。其次,九州万方,亿兆生灵,有多少事情需要魏东亭这样的干将,又何必非要将他派去台澎这样一个地方。

所以,康熙说的这两点原因是对的,但绝不是最根本的原因。那么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在《康熙王朝》一剧中还有一个人的遭遇和魏东亭差不多,那就是容妃。容妃和康熙可以说是伉俪情深,但康熙还是让忤逆自己的容妃去刷马桶。这是因为胤礽必须得废,而容妃的遗诏肯定会让此事难产。为天下计,为列祖列宗计,康熙也只能牺牲他深爱的女人,将她罚去干活。虽然残忍,可这又何尝不是对容妃的一种保护。只有让她去最苦的地方,后妃才不会寻她的事端,她才能活。这就是康熙的作风,对人好却不说,只是用最狠的方式。

而对魏东亭,康熙的真实意图也不难理解,而理解这一问题的题眼就在“天涯海角”四个字上。为什么非得是台澎县这个天涯海角,因为那里远离朝堂,远离着阴险的政治斗争。

彼时的朝堂,索额图与明珠都争相结党,对各地督抚、朝廷大员极尽拉拢之能事。皇帝的心腹魏东亭自然是他们重点拉拢的对象,而魏东亭无论倒向哪一方,朝局必定为之一变,微妙的平衡也将被打破。而魏东亭若是哪一方面也不加入,势必会被两股势力忌惮而被清洗。

其次,彼时的魏东亭不到五十岁已经是四省督抚,不说功高震主但亦引起康熙在某种程度的担忧。要知道剧中的康熙非常多疑,早年间就在魏东亭府上安插了奸细。难道此时的康熙就不会怀疑魏东亭?这是肯定的,因为他是皇帝,他必须要为自己考虑,要为江山考虑。

就算魏东亭忠心康熙一生,那康熙百年之后,元老魏东亭又将如何自处?后继之君又能否控制住这个老臣呢?所以只有让魏东亭去那个“天涯海角”,他才可以避免党争。而在这个时候断送他的前程,魏东亭才不会在之后陷入窘境。

康熙这招虽狠却是用心良苦,面对即将到“天涯海角”的兄弟,康熙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要常来信”。

而魏东亭也在最后被封为毅王爷,平安而终,成为陪伴到康熙最后一刻的人。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关注本头条号“逆流时代”,也欢迎点赞、转发、评论,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大动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