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的韩国国力怎样?
韩国在战国七雄里是特别弱的一个国家,又夹在秦、赵、魏三个强国之间,整天被揍,尤其被秦国揍的哇哇叫。
韩国能在战国初期立住脚跟,没被兼并,多亏了申不害的变法,在申不害变法期间,各国都不去招惹韩国,韩国趁机也兼并了宋国,郑国一些土地,但是申不害的变法,是用黄老之术加强统治阶级的统治力,把阴谋之术用在了治国上,而没有贯彻到底层的老百姓,所以非常不彻底,只让韩国强大了那么几年。
韩国的命运在战国时代基本上分两个阶段,以伊阙之战和长平之战为分界点。
伊阙之战之前:
韩国:我被秦国揍了,气死我了,
我又被秦国揍了,气死我了,我找别人帮忙去。
韩国曾经加入过东方六国的合纵,虽然被秦国欺负,但是还有机会回敬一下,然后韩国参与的伊阙之战,被秦国的魏冉白起弄死了二十四万联军,彻底歇菜了。
长平之战到邯郸之战以后:
韩国,我被秦国揍了,被秦国霸占了不少土地,气死我了。
我又被秦国揍了,又霸占了我不少土地,哥几个快来助我啊。
我又被秦国揍了,快来救我,再不来就亡国了。
没人来救,韩国亡国。
战国时代的韩国国力怎样?
战国七雄从春秋争霸的纷乱中脱颖而出,成为战国时代的幸运儿。对大多数朋友来说,七雄里的韩国可谓陌生又熟悉,陌生是对它的历史发展一头雾水,熟悉是它毕竟跻身七雄的行列。能进入七雄的梯队可以反映韩国有一定的实力,但在战国时代和其余六国相比韩国可以说从未强大过。和赵国、魏国一样,韩国也出自晋国的异姓士大夫阶层。在春秋时代,韩氏家族也出了如韩厥、韩起这样的执政官。但在三家分晋前,韩氏家族也并不算太强大,只能依靠和赵氏的紧密关系,共同应对晋国国内复杂的政治斗争。如果论地盘大小,韩氏不如赵氏;论家族领袖的威望,不如智氏。要说韩国能建国跻身七雄,很大原因是依靠韬光养晦的策略。在三家分晋之后,形势就对韩国很不利了。原来晋国最富庶的核心区如河东、河内都被分给了魏国;边缘的晋阳、代等地给了赵国,韩国分到些什么呢?不过是是山西东南部上党部分和河南中部的一片土地,十分狭长,仅依靠太行山的孔道联系两部分的交通。韩国的国力并不算强,首先表现在吞并郑国就耗费了六代国君77年的时间。由于建国初期韩国首都平阳距离赵国的首都晋阳、魏国的首都安邑太近,难以向外发展,因此韩国选择了迁都地处中原的阳翟(今河南禹县)。韩国迁都到郑国的侧翼就是为了方便东扩,但没有想到的是郑国的抵抗十分顽强。郑国在韩景侯时代和韩国多次交锋,起初双方各有胜负。但是韩景侯九年(前400年),郑国军队甚至兵临城下,包围了韩国的新都城阳翟。在与郑国激烈交锋的同时韩国内部多次发生变乱,所以难以全力对付郑国。事实上直到韩景侯的曾孙韩哀侯二年(前376年),韩国才最终消灭郑国。从韩郑近八十年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就可以看出韩国国力实在弱小,对付郑国都几乎心有余而力不足。吞并郑国后的韩国把首都迁徙到了郑,改称为新郑。但内乱继续发生,完成灭郑大业的韩哀侯和自己的祖父韩列侯一样被刺杀身亡。在韩国内变外争不断的同时,正是战国早期魏文侯叱咤风云的时代,在三晋中韩国完全是小跟班的角色,算不上显赫。转折点似乎在韩昭侯短暂的二十多年统治时间内发生,昭侯任用申不害变法,一时间韩国富强,周边国家都不敢侵犯。但韩国的变法并不彻底,守旧贵族的势力十分强大,很快申不害去世,昭侯失去了左膀右臂,韩国继续开始下行轨迹,从此再没有强大过。战国中后期的韩国的表现可以用不能再糟了来形容,几乎是一连串的战败、割地。韩宣惠王十四年,秦国在鄢地战役里击败韩军;十六年,又在修鱼重创韩军;十九年韩军在岸门第三次惨败,韩国倒入秦国阵营一边,沦为傀儡。随后的韩国连续失去了重镇宜阳、武遂、邓地,门户洞开,秦军东出的道路畅通无阻。在伊阙大战中二十四万精锐的韩魏联军被白起杀的片甲不留,这对于弱小的韩国是致命一击。但战败的屈辱并没有结束,韩僖王三年,伊阙战败;六年割让武遂二百里土地给秦国;十年,在夏山被秦军击败;二十一年三度被秦军击溃。最后最著名的是秦军攻占野王,切断韩国上党部分和中原的交通联系,上党郡守冯亭携土地人民归附赵国。到手的猎物却飞了,自然引发了秦国的愤怒,引发了长平之战。韩国所以幸存到战国末年,最主要的原因是善于搞外交和站队。一看秦国攻势凌厉就参加连横,割地赔款;一看其他五国合纵声势大,就积极起兵响应。再加上和赵国的亲密关系、发达的军事制造工业使得韩国倒也能顽强存活下去,但与本身的强大无关。前230年韩国也正是第一个倒在秦国铁骑脚下的山东诸侯。韩国之所以从未强大过,还与地处中原枢纽,四战之地有很大关系。周围秦国、楚国、魏国、郑国、宋国的实力都不弱,而韩国的初始封地则是地狭人稠,难以和魏国、秦国这样的大国抗衡。其次改革变法不彻底,贵族们的保守阻碍了韩国的奋发向上,令韩国始终小而不强。
战国时代的韩国国力怎样?
韩国在我们印象中一直都是一个很弱的存在。同其他传统强国相比,韩国显得无足轻重。其实不然,韩国虽弱,但能够跻身战国七雄,与其他强国相比也不会相差太远。甚至在巅峰期其综合国力可以说远胜燕国,与赵国相差无几。只不过因为地缘的劣势加上没有把握住崛起的机会,韩国在随后的争霸战争中越来越弱,直到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我们知道,韩国是从晋国分裂出来的新兴国家。三家分晋之初,韩国人深知自己的地盘狭小,只有山西南部上党地区的部分土地和河南北部的一点土地,地缘劣势十分明显。因此,韩国从一开始便积极的往外扩张,以便日后能在国际上立足。但四周强国林立,没一个是韩国惹得起的,为了扩张,韩国把矛头对准了郑国。
郑国是中原老牌诸侯国,开发较早,商业十分发达。在春秋早期曾是中原地区的霸主,虽然在晋楚的夹击下逐渐衰弱,但还尚存着一定的实力,韩国对阵郑国并不具备明显的优势。而且郑国地处交通枢纽,不管是楚国还是魏国,都对这块肥肉垂涎欲滴。只是源于种种原因不敢贸然下手。
韩国为了吞并郑国可以说是谋划已久。早在公元前423年,韩国还没有被正式策立为诸侯,韩武子率领着军队攻入郑国,杀死郑幽公,逼的郑国另立国君,坚持抗战。此后,韩郑两国战事不断,各有胜败。相比于韩国,郑国的地缘劣势更加明显,不仅要防御韩国的进攻,还要面临楚国的蚕食。公元前398年,楚国进攻郑国,郑繻公为了讨好楚国,杀死宰相驷子阳。但两年后,驷子阳余党反戈一击。发动政变,杀死郑繻公,重夺大权。经此变局后,郑国的实力大大衰弱。公元前380年,韩文候亲率大军进攻郑国阳城,执政的郑康公见韩国大举进攻,连忙调精锐兵力在阳城集结,试图挡住韩国。
韩国国土虽然狭小,但好在其境内铁山广布,铁矿资源十分丰富。韩国借着这一优势大力发展铁器。使的战国时期流传了这样一句话:强弓劲弩尽出于韩。韩国军事力量大大提升。
此时的阳城,集结了大量郑国的精兵。但韩文候没有退缩。韩国兵团拿着战国时代射程最远的弓弩,威力最大的武器轻而易举的拿下了阳城。拿下阳城之后,韩文候并没有得寸进尺吞并郑国,因为他知道清楚现在这个战国形势吞并郑国必将引起其他诸侯国的忌恨。但现在士气正旺,韩文候不甘心就这样领着大军返回。索性心一横,调转马头直扑宋国,想从宋国这捞点好处。韩国大军在宋国境内如入无人之境,一路东进,很快便杀到了彭城。韩军攻破彭城生擒宋悼公,考虑到宋国与韩国相隔太远,在宋国烧杀抢掠一番就返回了韩国。此役韩国可谓是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虽然捏的都是郑国宋国这样的软柿子,也显出了韩国军事力量的不俗。
到公元前375年,韩哀侯抓住机会给了郑国致命一击,最终实现吞并郑国的梦想。随后,又将国都从阳翟迁到新郑。韩国人再也不用畏首畏尾。灭郑是韩国历史重大事件之一,此后韩国的综合国力突飞猛进。为后来并列战国七雄创造了条件。
韩国人的努力没有白费,很快,韩国迎来了国力的巅峰。公元前355年,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开始主持变法。变法的效果是明显的,韩国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渐趋富裕。一时“诸侯无侵韩者”。
但好景不长,变法带来的成效让韩昭候忘乎所以,以为自己足够强大了便不把老大哥魏国放在眼里,连魏惠王称王的盟会都不参加。这魏惠王岂能容忍。命大将庞涓率军十万直扑韩国都城新郑,打算一举吞并了韩国。韩昭侯这才反应过来,连忙集结兵力全力抵抗魏国。
魏国不愧是老牌霸主,军事力量依然强大,韩国兵团五战五败,很快新郑便被围了个水泄不通。但韩国兵团也并非一无是处,在魏国的猛攻之下,韩国在新郑城头上坚持了整整一年,才盼来了齐国的援军。要知道当年赵国的邯郸面对魏国的进攻也不过坚持了半年便沦陷了。正是魏国的这次进攻,韩国精锐尽失,国力大大受损,失去了唯一一次崛起的机会。
此后,韩国便沦为鸡肋,对外战争连连失败,国力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能在各大国的夹缝中生存。唯一一次硬气点的时候是在秦攻宜阳的时候,韩国为了守住宜阳投放了大量精锐誓要挡住秦国,虽然最后宜阳失守,但秦国也因此损失惨重。此后,韩国再也没有出现可以称颂的地方。直到公元前230年被秦国所灭。
纵观整个战国时代,韩国在战国前期表现可以说是可圈可点。每代国君都在积极扩张,艰苦奋斗。到了战国中期和后期,随着秦国的强势崛起,韩国面对这个虎狼饿秦着实无计可施。只能全权依靠外交手段艰难的存活下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