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臣们为什么不愿意捐款救国?

明朝跟历代王朝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不堪重负,各朝各代衰落的原因虽然不一。明朝之所以积重难返,最大的原因不是北边的鞑靼,不是东北的后金,更不是激起的民变,而东南的倭寇也早已经不是威胁。真正的病灶不在外部,而是在内部。即便明末有张居正这样的权臣积极改革也已经于事无补。

那到底是谁拖垮了明王朝,外不足以御边寇异族,内不足安民平叛?

让我说,既不是皇帝的昏庸无能,也不是官吏的贪污腐败,而是将近百万的不用纳税,却又享受朝廷免费供给的藩王及其后代。

这些藩王及其后代,据说每二十年就会翻一翻,到了明末,这些吃干饭的人总数将将百万之巨。而他们白拿着朝廷每年的俸禄,不纳税,不交粮,而且占有土地,人数也在急剧膨胀。

史学家朱东润先生在《张居正大传》里曾经说,在嘉靖朝,某个省,光藩王需要的供给就是该省当年税收的两倍之多。这就是一个填不满的巨大黑洞。

说到边患,只要朝廷有粮有人,其实并不足以成为亡国的威胁。张居正把持朝政的时候,重用谭纶戚继光维护北边,鞑靼不也消停二十年吗?后金其实也未必比鞑靼强到哪里去。

而对内,李自成张献忠为何起来反抗,皆因百姓被过于盘剥,忍无可忍。为什么被盘剥,这些钱都用在哪里啊?一是国防,这个在历朝历代都是必不可少的的。另一个就是藩王的供给。百姓本来就只有这些产出,除了朝廷正常支取以外,剩下的不是给国防,就得给藩王。

但是,藩王的胃口越来越大,已经影响到国防的支出了。造成的结果就是,国家养不起那么多兵员了。

明成祖时候,国家为了拱卫京师和北方边境,在北京周围集结过八十多万大军。那时候能养得起这么多兵。任何造反,或者外族来犯,都能打回去。

但是到了嘉靖朝,鞑靼一部进犯北京城,嘉靖帝号召的勤王军队,只有五六万赶到北京城,跟成祖时相比,有天壤之别。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同时要面对东北异族,西北异族,国内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等各路人马的同时围攻,朝廷却养不活足够的军队。钱都去哪里了?藩王那里。即便如此,李自成也曾被打败过,后金也曾被打败过,鞑靼也曾被击退过。

然而,病灶不除,病终究好不了。拖的时间越久,形势只能是越坏。

也许明朝的官员都已经看到了这一点。只靠官员们捐点钱,根本就堵不住藩王这个大窟窿,对于大局实在无可挽回。

明末大臣们为什么不愿意捐款救国?

谢非常茴香豆师友邀!

这是个好问题,其实也就是明亡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层:

(一)思想教育方面。要往深里追,可追溯到南宋的道学,也即理学,理学刚兴起时只是纯学术性的学派,改称道学后则由意识形态领域进入到实际的行为,成为朝堂和社会上的党派,该学一开始就以儒家学派的正统自居,自然就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什么“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不是圣贤、便是禽兽。”只有道德上没有瑕疵的人,才有资格治理国家,反之,再有才干也不行。至明未,这种思想愈演愈烈,具体的表现就是党争,士大夫们不担责任,不分是非,相互攻讦,党同伐异。调子唱的太高了,人人都做不到,于是大家都成了言行不一、人格分裂的两面人,也即道貌岸然的的伪君子。

(二)皇室分封方面。朱明王朝和历代其它王朝一样都是家天下,但其它王朝所封的宗室亲王,封地很小,财富有限,宗室子弟有才能抱负者多到朝庭和地方任职,命运和朝庭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大体能做到同心同德。而明则不然,亲王封地大,自收税,无诏不得出封地,我的地盘我做主,渐渐与朝庭离心离德,一味敛财享乐。只举一例,李自成大军围攻福王朱常洵的封地洛阳,各路勤王的军队远道赶到洛阳城下,人困马乏,将军部属见议福王劳军,朱常洵这个蠢货竟然暴跳如雷“天下不是我一人的,凭什么要我劳军”。结果城破,朱常洵(崇祯帝的亲叔叔)被李闯宰杀,尸身与鹿肉混烹,号福禄(鹿)宴,以犒义军,王府的钱粮堆积如山,粟米几百万担,银钱近千万两。这就如同现代上市企业,母公司资金链断裂,同是一家人掌控的肥的流油的子公司都不愿输血救急,小股东谁还肯出资垫底,逃都逃不急。崇祯朝的大臣就是这样的小股东。平日标榜的“思君爱国”只不过是写在诗中、挂在嘴上唬弄世人、盗名邀宠的升官符。这时候,破船将沉鼠先逃。

(三)财富分配方面。明朝灭亡决不是什么国家经济崩溃,整体贫困(所有朝代灭亡都不是因为国家贫穷)。更不是什么天灾(每个时代都有),冰河期什么的。而是财富过份分配不均,贫富严重悬殊。自南宋,国家的经济中心东移南下,江南成了财富聚集地,商业手工业发达,盐、矿尽出其间,除阉党横行时期,大肆盘剥过江南财团外,朱由俭上台,铲除魏忠贤阉党集团,解散矿监、税监,听从商人在朝庭的代理人(大臣)包藏私心的谏言,免除江南税收(主要是矿税盐税)。而北方,一是由于千年过度开发,二是乡绅地主勾结贪官酷吏,大肆兼并土地,,再加上经济中心南移,早已财富枯竭,税收不降反增,且层层加码,全落到贫苦农民头上。因此是北方农民率先造反。这时,国家的总财富并未减少,只不过是落到少数人手里,致国库空虚,地层民穷罢了。

这些个自私贪婪的皇亲国戚、士大夫们,企图跳槽,另换东家,继续他们的荣华富贵,结果刘宗敏几拁棍,身死财没。侥幸逃过大顺军这一劫的,最后终不免落入多尔衮的屠手。崇祯虽然混帐,起码在最后一刻,做到了道学家们要求的“君死社稷”,比起这些道貌岸然的家伙们,令人多少起几分敬意和同情。

明末大臣们为什么不愿意捐款救国?

家贫出孝子,国难显忠良。每当国难当头时都会有许多忠心报国的爱国人士出现,而明朝末年却是非常奇葩的朝代。当李自成兵临城下危机四伏时,崇祯皇帝为给士兵发军饷要求群臣捐款时,竟然无人响应。原来明朝官僚集团的人大部分是江南大地主大财团的子弟亲朋旧或代理人,他们要的是自己的利益,沒有国家观念和民族大义,在他们眼里江山是老朱家的和他们没关糸,如果改朝换代他们可以换个主子继续当官保住自已的利益。当皇帝让大臣们捐款救急时,谁都不肯过一两银子,摆摊卖家俱的,去当铺典当衣服的丑态百出。最后祟祯皇帝想出一个办法,让首辅魏藻德和他的国丈周奎起个带头作用。魏藻德顿足捶胸就是不肯掏银子。皇帝让老丈人捐十万两银子简直要了他的老命,痛哭流涕的说自己已混到吃糠咽菜的地步了,"老臣安得多金?”皇帝让他捐两万两银子,周奎找他姑娘走后们,周皇后拿出五千两银子私房钱给她老父亲。周奎竞然从中贪了两千两银子,只捐了一万三千两银子。有这样的官僚集团,大明不亡就真的奇怪了。当李自成进京后,明朝大臣们向亲主子效忠。李自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这些大臣们拷问银子,一共拷问出七千多万两银子。把两个皇子做见面礼的周奎竞被拷问出五十三万两白银。自古忠臣孝子人人敬,明朝这些大臣们并没有想得到的官位,也没保住自已的银子甚至搭上了自己的命,皮之不存毛将复焉!

明末大臣们为什么不愿意捐款救国?

因为文官们被优待惯了,他们觉得李自成打不进来,打进来了也不敢对他们怎么样,他们认为你李自成即使打进北京城来了,还不是要靠我们文官士大夫治理天下,你敢对我们怎么样?把我们都得罪了谁给你治理天下?

结果没想到李自成不按套路出牌,他还真没想坐天下,就想打劫一波你们这帮贪官污吏!于是乎…各种酷刑之下,文官们吐出了七千万两白银,最后便宜了伪清。

明末大臣们为什么不愿意捐款救国?

这种情况历朝历代都有,并非明朝末年的独有现象。在封建社会里,社会经济制度都是私有制。对每个人来说,钱就是命,命就是钱。当官就是为了发财,你要他捐钱还不等于要了他的命,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宁可忘国也不会出钱的。这是封建帝制时代的最普遍现象。

明末大臣们为什么不愿意捐款救国?

感谢邀请。您的问题超出了我的知识范围,所以无法帮助到您对不起。但是还是感谢您对于我的信任谢谢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