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庸能学到什么?
我觉得我学到的最多的是金庸的文笔。
很多人都有一种经历,初读金庸,没有被他的文笔吸引,而是被他的故事情节吸引。但是,再读,三读,甚至十读,越来越觉得金庸的文笔非常非常好。
金庸出身浙江海宁的书香世家,几百年来都是,他的祖上出了大诗人,大文人,所以金庸的文采好,从小就表现出来了,记得以前语文课外书里曾提到,他少年时代写过赵云,就已经小有名气了。
他的小说里,文笔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温柔敦厚,文采飞扬。
一开始读金庸,都是追故事情节,男女主人公的遭遇,后来再读金庸,开始注意那些配角,三读四读,开始注意他的文字表达,他的文字逻辑,他的语言运用。
金庸善于白描,善于对白,更善于心理描写。例如,《笑傲江湖》里,令狐冲帮助任我行杀死东方不败以后,魔教那些人开始阿谀奉承任我行,令狐冲在一旁听着,这时候金庸用大段的心理描写呈现出令狐冲对任我行的感情变化,既符合逻辑,又贴近令狐冲本人的性格特点。如果换做其他人,肯定很难这么写出来。
金庸的小说,常常在平白的白描里,夹杂着有趣的幽默,令人不觉捧腹大笑,例如《笑傲江湖》里桃谷六仙的瞎扯,幽默效果惊人,说明金庸对文字的拿捏非常游刃有余。
现代作家的作品我也读过不少,能有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让你读着读着就要哈哈大笑的,我只遇到两个,一个是鲁迅先生,一个是金庸先生。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向来以辛辣讽刺幽默著称,我都没有读到过这种上一句还很正经,下一句就让你捧腹大笑的情况。
读金庸能学到什么?
小时候读金庸读的是跌宕起伏的故事。
你会痛恨段天德的凶恶,你会喜欢郭靖的傻萌,你会惋惜杨过的胳膊,你会仇恨尹志平的乘人之危,你还会为令狐冲的率性击节赞叹,你更会为乔峰的豪迈鼓掌叫好,当然还有韦小宝的运气也令你钦羡不已。
基本上就就是顺着故事的脉络去品味,如果说顺便学到了什么?
那就是丰富的历史知识。
原来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曾经踏遍那么遥远的世界,第一次知道了花剌子模,第一次知道了尼布楚条约,第一次知道了大理国,第一次知道了天龙寺,因为慕容复第一次对南北朝那段历史感了兴趣,也因为碧血剑第一次听说了毛文龙,知道了袁崇焕。
除了历史,还有文化。
通过降龙十八掌,知道了周易,通过亢龙有悔等招数,对周易有了一个轮廓的理解。
通过凌波微步,知道了曹植,知道了洛神赋。
通过天龙八部这个书名,知道一点佛教的宽恕。
通过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知道一点道家的无为。
通过郭靖黄蓉过渔樵耕读的四关知道许多有趣的文化常识。
那首有名的“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得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知道原来古人读书也有质疑。
通过令狐冲向问天访梅庄四友,知道了古人对琴棋书画的痴迷。
更有甚者,通过小说的人名都传递着文化。
通过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知道一点中国五行的文化知识(东方属木,所以东邪叫黄药师,药是草字头。西方属金,所以欧阳锋是金字边,南方属火,所以段王爷法号一灯,北方属水,所以七公才要姓洪。中间属土,王重阳的重下面有个土字)
通过君子剑岳不群,知道了论语上:“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
可以说金庸对于少年的读者打开了一扇兴趣盎然的历史大门。
告诉你,走进去少年,这是一个有趣的世界。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书多了点,有时候会恍然想到某个点。
例如姑苏慕容家的绝世武功叫参合指,那是因为参合陂之战,当年后燕和北魏经此一战,燕国一蹶不振,这是他们的家族耻辱。
还有读到老子说“大盈若冲,其用无穷”。才恍然大悟,难怪令狐冲是任盈盈的真命天子,原来自有定数。
对了,还必须要说说古诗词。
《连城诀》里有一套躺尸剑法,就是来自唐诗剑法,里面许多句子都出自唐诗。这个太直白了,其实许多武功路数,金庸先生没有明说,但都是出自唐诗。
例如小师妹和令狐冲共创的冲灵剑法,其中有两招,一叫“青梅如豆”,一叫“柳叶似眉”,出自欧阳修的《阮郎归》:“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还有小师妹的装出来的绝招“岱宗如何”明显出自杜甫的《望岳》。
还有张三丰的绕指剑法,出自刘琨《重赠卢谌》:“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其余的还有很多。
当然不止如此简单的收获,金庸小说三观特别正。
弘扬的都是爱国的思想,赞颂的都是忠义的人,即便如令狐冲这样率性的,他也不是胡作非为,晚年写韦小宝这样的,他最重的也是情义。
锦翼系悟空问答签约作者
读金庸能学到什么?
跟金庸学做人~
早上看到金庸爷爷去世的消息有点懵。上个月的臧天朔,前几天的李咏,今天又是金庸,发现在自己童年中频繁出现的身影正在一个个消失,缅怀之余不禁有些感慨。
清楚地记得我接触的第一部金庸是《笑傲江湖》。那时我不过是字还认不全的小学生,却从此掉落武侠深坑。从那时起,我读遍了金庸的十四部作品,跟随金庸看遍世间繁华。有人说,读过金庸的人都多少有些“痴”,但“痴”又何尝不是件好事呢?我 “痴”在终南山下活死人墓, “痴”在华山之巅群雄论剑; “痴”在雁门关外万丈悬崖, “痴”在西湖梅庄梅兰竹菊。 金庸教会我怎样去品味一本书,而不只是读。 金庸还教给我们一种做人的态度:及时行乐。一直很喜欢金庸小说中放荡不羁的游侠,他们也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的性格。我欣赏沾花惹草的杨过,嗜酒如命的令狐冲;吊儿郎当的段誉,游山玩水的陈家洛…… 但这些人又何尝不是英雄?金庸笔下的人物有点像他自己:快意人生却功成名就。我又何尝不想成为这样的人?希望我在困难面前,也能像令狐冲一样说上一句:“我这一辈子,烦心事天天都有,管他娘的,喝酒喝酒!” 金庸也成为了茶余饭后的话题。最享受和同样爱金庸的同学一起胡侃,笑着调侃武功最高的大侠和最美的女侠。争论杨过和令狐冲谁比谁潇洒,争论赵敏和黄蓉谁的智谋更狡猾;争论黄老邪和萧远山谁的武功高强,争论东方不败和金轮法王谁比较欠打……金庸始终是挂在我们嘴边的谈资,之前如此,今后亦将这样。 《破阵子·缅怀金庸》 一代大师陨落,武侠泰斗远去。一枝秃笔绘武林,九十四载书传奇。终究要别离。 旧忆儿时无知,偶然书中相遇。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碧鸳倚。黯然成回忆。 ——《破阵子·缅怀金庸》 有感而发,一首《破阵子》纪念金庸大师,原天堂也有武林!老爷子!走好!读金庸能学到什么?
金庸的小说主题永远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教会了我们爱国情操和种下了民族主义精神的启蒙
我相信没有人说他没看过小说或者是小说改变而来的影视剧作。他的小说里面主角以及大多数人都是人气特别重,没有哪一个是在需要自己挺身而出的时候退缩的。
灰衫独臂的神雕大侠,重剑无锋,在蒙古铁骑马踏襄阳之时从天而降,守护着自己的国家,没有因为武功无敌,变得仙气比人;南院的萧大王从来不曾忘记自己是中原人,是中原养育了他,与血脉无关;镇守襄阳的郭大侠和黄帮主白衣缟素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折服了多少人,让多少人心中从小就埋下了守护自己祖国的决心。。。。
江湖之上,转眼间,一年又一年,少年终有老去的时候,再美丽的女子,鬓边也会悄然爬起白发。他们也会老的,也会离开我们。先生也高龄,最终也是走了啊。
但是他们虽然离去了,在这近三代人心中留下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却在生根发芽,我们会慢慢的影响下一代人,这才是我们想要的江湖,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这次老先生真的走了,我回过头再去看看那些小说,越读越深,越读越深,也越发佩服起老先生的情节设置之妙,文章结构之气概,每每读完,都觉着始见高山,望高山而远止。
一个时代的记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正义终将会来临,也许会迟到罢了;告诉了我们义之所在,生死相随;告诉了我们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这些我都是通过金庸的小说和改编的影视剧学到的,用现在新时代话语来说,那就是告诉了我们担当意识,爱国意识、奉献精神和伟大的民族梦。
读金庸能学到什么?
题主这个问题问的很好,但也是没有确切答案的,更客观的说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不能给出这样一个答案,为什么呢?
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因人而异,不同的读者读同一本书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对于他们的人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说“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现今大多数人眼里《金瓶梅》还是黄色书籍的代名词,也一度成为禁书,但同样的它也是明代四大奇书之首,诸多学者包括毛主席在内的人对其评价都非常之高。从禁书到奇书的转变,我们就可以看到文学作品的丰富多彩,让它的评价更加难以界定。
从这个方面来看我们能从金庸作品中学到什么呢?什么也学不到。从一部作品中能读懂或者学到什么,我认为是读者的事情,而不是作者的事情。因为作者创作作品可能包含这样那样的感情,但不可能面面俱到。作者通过他塑造的角色表达的思想感情主题思想最终还是他自己的,而读者通过阅读作品从中把这种作者的思想加以思考成为自己的,这本身就是一个转变的过程。也就是说即便金庸小说表达的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但读者不一定就学到了,事实上大多数人也做不到。从这个方面来说就是学不到,这是知而不得,还有一个是不知不得。
由于文化水平、看待事物的角度、认识事物的眼光等等问题,即便是同样文化水平的人看待同一样事物也是泾渭分明的。这就好比画杨梅,不同的角度有的画出三角星,有的是五角星,这只是所处位置的不同所造成的差异,这种位置的差异导致的结果是得出的结论往往是片面的。我喜欢金庸,所以我认为他笔下的人物打抱不平,正义勇敢,不喜欢金庸的就认为那是成人童话,不切实际。这实际上都是一种不知不得。
那么回到问题的起点“读金庸能学到什么?”也就很好回答了。一部作品必然包含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从中读到什么还是要看我们自己是否具有那种潜在的意识,说的浅白一点就是:如果你心怀怜悯,你一定可以从《天龙八部》中读出怜悯;如果你失恋也可以从《白马啸西风》中读出孤独和无奈;如果你善良,你一定会为狄云与水笙最终雪谷相会感到幸福,而有些则只能读出黑暗沉沦的人性,他们可能连自己也没有发现已经失去了最初的善良。文学作品的意义在于引起人的情感共鸣,以此唤醒沉睡的灵魂,而不是教你如何做人,这一点上大多数心灵鸡汤做的更好。当生死一瞬差肩而过,我为李文秀感到庆幸,原来善良是可以护佑人的,怜悯他人同样是怜悯自己。
读书不妨多个角度看问题,有时候书中的场景太黑暗,是不是我们心中同样蒙上了尘埃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