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朋友之间的绝交?

如题

嵇康与山涛绝交

嵇康和山涛都是都是魏晋竹林七贤里的人物,他们是非常好的朋友,但是嵇康给山涛去过一封书信,就是大名鼎鼎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那时候,作为朝廷的曹家已经非常孱弱,司马家的司马昭秉持朝政,而嵇康和阮籍山涛这些人,由于认曹魏为正宗,不屑于司马家的权势,躲到山林中纵酒为乐,号称竹林七贤,尤其是嵇康,是曹操的曾孙女婿,更不愿意跟司马家过多勾连。

但是后来山涛处于某些考虑,还是入司马家为官,所以嵇康愤怒之下,给山涛写了那封绝交信。

但是,其实嵇康虽然写了这封绝交书,并不表示他心底里不认山涛这个朋友了。他之所以写这封绝交书,只是借此表明自己对司马氏的态度,表明自己的立场。嵇康心底里还是认山涛这个朋友的,他临死的时候还告诉自己的儿子,自己死后,可以依靠山涛伯伯。

陈梦雷与李光地绝交

陈梦雷是我国古代的著名学者和我国最大的古代类书《古今图书集成》的编纂者。李光地是著名学者,书法家,还是康熙朝的名臣,他们二人是同年进士,而且成了非常好的朋友,谁能想到,后来陈梦雷竟然挥笔写下《陈省斋与李安溪绝交书》,并上呈康熙皇帝,顿时士林哗然,官场耸动,闹出很大一段公案来,此段公案历来被称为李光地卖友求荣案。

他们的关系为什么破裂了呢?陈梦雷为什么这么激愤从而竟要跟李光地绝交,这还得从康熙初年的三藩之乱说起。

李光地和陈梦雷是老乡,都是福建人,那时候叫闽南,由于三藩里面有个福建‘靖南王’耿精忠,所以他们的家乡受到三藩之乱的波及,李、陈二人当时都因省亲在家,身陷叛乱的中心。两人经过一番合计谋划,决定由陈梦雷留在省城福州,从而打听叛军虚实,李光地则留在离福州六百里的安溪老家,搜集情报和往外地转运福建的形势。李光地用蜡丸将他们搜集到的情报秘密封存,并献给清廷,对后来康熙皇帝派兵评定福建的藩王叛乱帮助极大,所以李光地因此功劳,不断受到朝廷重用,最后位极人臣。

但是,李光地自己发达了,就把老朋友的功劳据为己有,在蜡丸里也不曾提及老朋友的名号,后来陈梦雷被人告发说参与叛乱,李光地作为知情者和朝廷重臣,也没有站出来为老朋友陈梦雷洗刷冤情,导致陈梦雷蒙受不白之冤,并被朝廷发配到关外流放,长达十多年。

就在陈梦雷即将被发配前夕,他愤而写下这封绝交书,不但自辩清白,还揭发了老朋友李光地卖友求荣,见死不救的恶劣行径。

两篇《谢本师》章太炎与老师俞樾绝交,周作人与老师章太炎绝交

章太炎先生是清末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和革命家,他的老师俞樾是晚清的经学大师,亦师亦友,但是由于俞樾比较守旧,章太炎比较激进,从而产生矛盾,被俞樾批评“不孝不忠,非人类也”。道不同不相为谋,章太炎愤而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谢本师》,表示要跟老师绝交。但是他们绝交,仅仅只是道不同,章太炎还是非常尊重自己的老师的人品和学问的。

谁知道报应不爽,晚年的章太炎也被自己的学生周作人来了这么一招,也收到一篇《谢本师》。晚年的章太炎慢慢的也变得思想趋于保守,还参加什么孔教会,完全失去了早年的革命激情,这引起了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学生周作人的反感,他就学自己的老师早年间做的事,也给老师来了一篇《谢本师》,也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但是周作人这个学生也是很尊敬自己的老师的,就像鲁迅先生一样,始终对自己的老师饱含仰望之情和感激之意。

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朋友之间的绝交?

管宁和华歆管宁和华歆割席断义~二人一起在菜园中锄地,见到地里有一片金子,管宁把它当作砖头瓦碴一样的东西,照旧锄之,不予理会;华歆却把它拾起来,然后扔了出去。二人曾在同一张席上读书,遇有达官贵人从门外经过,管宁依旧读书,不受影响;华歆却把书抛在一边,出去看热闹。管宁便把席子割为两半,跟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嵇康与山涛魏晋名士嵇康不与贪官司污吏合作,表现出高贵的节操。嵇康曾在魏朝担任过一个小官,但他由于看不惯司马氏集团的所作所为,便到乡下隐居起来。他的好友山涛给他写来一信,劝他不要与司马氏集团顶撞,要克服自己的恃才自傲、自命清高的脾气,好继续去做官。嵇康读完信后,立即提笔写了一封回信,这就是有中的《与山巨源(涛)绝交书》。在信中,他主张君子百行,循性而动,各附所安,论述了自己入山林而不返的理由。嵇康采取庄子拒辞楚王之相的做法,表现出对贪官司污吏批判的态度。所以,他完写完信后,让好友阮籍看,阮籍竟双手颤抖,泪光莹莹,哽咽着对他说:“我从你身上看到了真正的骨气,你真是一个与邪恶势力格斗的勇士!我即使不能像你这样疾恶如仇,也可以在醉乡沉睡不醒。而山涛,可惜我们尊他为兄长。想不到竟会为了官位而背叛自己的气节。”后来,嵇康被司马昭以“轻时傲世、乱群惑众”的罪名加以杀害,被害前,他还在刑场上弹了一曲绝世之作《广陵散》,琴声不乱,音调激越,回荡在杀人刑场的上空,表现着他高尚的情操。

李白与高适盛唐气象成就了唐诗无法超越的高度,涌现出一批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其中,李白和高适之间的友谊,实属一段诗坛佳话。但后来,因为安史之乱,他们走向不同的人生轨道,李白与高适之间友谊的小船,也是说翻就翻。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呢?

李白~两人初遇☞唐天宝三年,李白因受权贵排挤,被朝廷“赐金还山”。对此,乐观的他倒是看得开,京城没意思,那就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在去梁园的路途中,行至汴州,他遇到了著名诗人高适。高适对于李白的才情早有耳闻,如今见到其本人仪表非凡,心中更是陡升敬仰。 两位志趣相合的诗人会面后,便共同泛舟蓬池、寻访夷门,在汴州游览一番后,他们结伴乘船顺汴水东下,直达宋州梁园。在梁园居住后,两人不仅遍游宋州各地,而且以梁园为中心,北涉燕赵,南去淮泗,往来于齐鲁之间。 一路行走,边行边歌。这两人所到之处,尽是畅快交流思想、切磋诗文、登临凭吊、挥毫赋诗,度过了一段轻松愉快的岁月。 这一年,李白43岁,高适40岁。,难得的情谊走向危机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首《燕歌行》出自唐朝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之手。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对于52岁的高适而言,这一年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步登天。 诗人大多命途多舛,高适也不例外。20岁出头时父亲逝世,参加过一次科举,落第。史书说他“少落魄,不治生事”,日子过得潦倒不堪。然后一直在宋城(商丘睢阳)生活,近三十年的时间,毫无功名。 直到46岁,他才经张九皋的推荐,当了一个相当于捕快的不入流的小官儿封丘尉。高适在诗里面说这工作“拜迎长官,鞭挞黎民”,由于干不好还会当众挨打,所以辞官跑路。

后来他在哥舒翰帐下当军情秘书,哥舒翰守潼关被安禄山活捉,唐玄宗千乘万骑西南行,乱军中逃出来的高适抄小路找到他,促膝谈心,分析潼关失守的原因。他总结了四点,一是哥舒翰有病,无法统兵;二是监军不体察士兵,视战火如儿戏;三是边镇士卒没吃饱饭;四是杨国忠不听他的谏言。总之就是帮唐玄宗甩掉残杀忠良,用人不察的屎盆子。唐玄宗听后很高兴,提拔他为谏议大夫,专门建言献策,官居正五品! 此后唐肃宗即位,永王之乱随之发生。肃宗皇帝招来高适商议如何平叛,高适淡定地说了六个字“王且败,不足虑”。见他说得这般笃定,唐肃宗大手一挥,说这仗你来打。这是756年的深冬,唐肃宗以新帝的火气和怒气,授高适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五品言官的高适一步登天!

同样是在756年这一年,李白因跟随永王造反,被打入天牢。而把他送进天牢的,正是统兵前来的高适! 高适和李白本是好友。当年高李杜三人游梁园,高适和李白同吃同住同睡,且与杜甫一道见证了李白与前宰相宗楚客孙女千金买壁的美好姻缘。 永王东拼西凑的军队被高适统辖的王师一气平定,之后,他马不停蹄给肃宗告捷,把李白顺手就关进了天牢。开始李白还不急,毕竟哥们儿关系好,坐牢期间,他还收到了杜甫写给他的信和诗,“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李白看完很感动,给杜甫回了信。他和高适的感情更好,现在杜甫都这么关心他,相信高适肯定会放他出去的。 一等不来,两等不来,李白有种长相思摧心肝的感觉了。天牢里又潮湿,又没有酒,他很慌。琢磨着是不是高适公务繁忙,遂给高适写信,附带了一首长诗。信和诗送出去,高适置之不理,不仅如此,他还烧毁了两人以往的书信!

李白是真害怕了,这谋反的罪名天知道能不能活下来。于是,派夫人宗氏去高适府里拜访,高适闭门不见。李白觉得这哥们儿发迹后把自己看成累赘了,友谊的小船就此打翻,绝交。一气之下,也让李宗氏烧了与高适来往的书信。 好在宗氏极力周旋,加上宰相张镐、江南宣慰使崔涣和御史中丞宋若思的求情,李白死里逃生,千里江陵一日还,至死未再与高适有只字之交。 与李白绝交后,高适成了一个身居高位的孤家寡人。 《旧唐书》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然而伴随高适高升的是,家园沦丧,无亲无友,之后自己在朝廷勾心斗角的局势中如履薄冰,最后孤独病逝。这其中的得失,也许他自己也说不清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