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每年都在涨,交社保划算吗?你怎么看?

商业险都不涨价,交社保和买商业险哪个更好?

问题:社保每年都在涨,交社保划算吗?

划算啊,当然划算,聪明人都算的清这笔帐。尽管缴费期间有一定的负担甚至是困难,但从未来的回报和保障上看,只要退休后能活6-8年以上,就基本上回本儿了,后面都是赚的。而那个时候的你,难免又老又病,最最需要的就是老有所养(养老金),老有所依(医疗保险),有了这两样保障,相当于你有了半个儿子和半个女儿,并且能真正伴你寿终正寝。活得越久越划算。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些相关的基本常识。

1.社保的概念

社保,即社会保险,包括: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城镇居民社会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保险,其中,后两者现已统一并称城乡居民社会保险。三者共同打造我国努力实现全民覆盖的养老医疗社会保障体系。

2.社保功能

养老保险解决吃饭问题,医疗保险解决生病医疗费用的报销问题。社保设立的初衷,就是为退休以后的养老和医疗提供最基础的保障。让人们退休后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3.社保面向人群

城镇职工社会保险:面向有工作单位的人群,不区分城镇户口还是农村户口。

城镇居民社会保险:面向无工作单位的城镇户口的人员。

新型农村社会保险:面向无工作单位的农村户口的人员。

三种社保名称不同,保障的人群不同,缴费标准不同,退休后的待遇也不同。

4.投入产出比

我们从投入和产出两个维度进行具体分析:

(1)投入

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包括五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保障的最全面,由各地自行制定政策,按月缴费。)

以北京为例,养老保险的个人缴费比例是缴费基数的8%,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比例是缴费基数的2%+3(大病统筹互助),合计是工资的10%+3元。另外失业保险城镇户口的个人也是需要交费的,为缴费基数的0.20%,很少的一笔钱,而农村户口的个人,失业保险个人是不需要交费的。至于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全由单位缴费,个人不需要缴费,因此,五险合计个人需要缴纳的费用是缴费基数(理论上就是你的工资总额)的10.20% + 3(元)。目前按最低标准,城镇户口每个人每月至少缴费金额为348.20元,农村户口,每个人每月至少缴费金额为342.04元。

城乡居民社会保险

缴费标准由各个地方自行制定,国家规定,每年最少缴费标准100元起,上限各地自定,定档定额,按年缴费。规定至少要分五个档,弹性自愿选择缴费标准。目前全国最多的分了14个档,最高缴费应该是北京。北京2017年的缴费标准是1000-9000元。上海的年缴费标准是500-3300。很多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年缴费标准都是 100, 200, 300, 400, 500五个档。缴费标准情况差别很大。

(2)产出

城镇职工社会保险

2017年全国人均最低养老金约为600多元(目前这方面没有公开的数据,仅以我知道的数据为例,如果你知道还有比这更低的,请在留言区告诉我),全国人均养老金为2510元,北京地区最低1700多,平均养老金为3770元。

城乡居民社会保险

全国最低的地区月养老金标准=70元(财政负担的基础性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缴费金额+集体资助+政府补贴)÷139]≈90元

全国最高的地区是上海=850元(财政负担的基础性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900多

北京最低700多,珠海最低400多,大部分地区月最低标准是100-200元。

5.结论

现在,比较一下投入和产出吧

城镇职工社会保险

以北京为例,现在每月个人交350元左,未来每月领取的养老金,按现在的最低标准也要1700多元,将来还会逐年上涨,而且退休后每年也会上调。这样一算,结论很明显,尽管社保缴费每年都在涨,但是和产出对比一下,当然是交社保划算。而医疗保障和缴费多少没有关系,退休后享受的报销待遇完全相同,报销比例为超过起付线的85%~100%,年龄越大,报得越多。

城乡居民社会保险

以北京为例,现在每年最低交费标准为1000元,平均每个月不到85元,而即便是现行标准每月最低领取到的养老金也能拿到900多元。你说划不划算呢?

如果以经济不发达地区为例,每年交100元,交15年,总共交1500元,60岁退休后,每月领取的养老金现在的标准最低为100元左右。你说划算不划算?

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险,缴费标准每年180元左右,报销比例比城镇职工要少,大部分地区报销的比例是超过起付线标准的60%。是不是也很划算呢?

综上所述,尽管社保缴费每年都在涨,交社保还是划算的。而且活得越久越划算,划不划算,活得久是硬道理。你说呢?

我是“水流云在草青青”,认真诚恳的退休顾问,欢迎关注我。如果你对社保和退休话题有话要说,请在评论区留言,大家一起分享,交流探讨。你的任何一次点赞,和哪怕只言片语的留言,都是我继续前行,为大家服务的动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