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如果美国不参战,单凭英、苏等国,可以打败德军吗?
美国一开始本来就不准备参战啊,但这并不妨碍美国拉偏架。
他们首先做的事情是利用《租借法案》给英国、苏联等国家输血,提升他们对轴心国的战斗力。
罗斯福政府想参战,但他们最头痛的问题是无法开解国内的孤立主义——大众都不想打仗,也没有理由煽动他们的战争热情。
众所周知,美国是个法治社会,那么如果不通过国会的审核,总统本人是无权发动战争,亦没有办法对别国完成宣战程序。
所以最开始美国政府的态度就是:闷声发财,支援战争,等战争进行得明朗化时,再想办法介入战争。
罗斯福政府还对商人们做了很多的游说和承诺,意图鼓励资本增加产能,直到进入“战争状态”。
而早期的美国资本认为这是总统的一种伎俩,他意图对外转移矛盾,所以试图让企业逐渐“热身”并成为完全的战争供应商。
等到日军袭击珍珠港和菲律宾,人们才意识到罗斯福手腕的可怕,他早已完成布局,美国资本早已因为《租借法案》而嗷嗷狂叫了。
在罗斯福面前,美国资本和人民就是个装纯的禁欲绿茶,只要前戏做足,那是要多主动有多主动。
所以我们其实并不能给出“美军不参战”的假设,而且即便美军不参战,美国人也会通过租借法案源源不断地补给,让盟军取得胜利。
毕竟,美国不会让自己的风险投资打水漂。《租借法案》这东西跟炒期货一样,当大盘反复的时候,你得平的住仓。
换句话说,二战历史的结局不会改变,但过程会因为美军的不上场而改变。
美国会在不亲自下场的情况下,投入更多的物资,以确保盟军还有苏军的胜利。
也许国民政府会获得远超历史的支援力度,被迅速武装成美械大军。
但同样有可能产生反面历史走向,比如美国选择稳住日本,并坚持更大力度的先欧后亚政策,帮助英国尽快拿下局势。
这里又会发生一个历史难题——美日之间会如何走向?
美国参战的理由,是日本人送上去的,简直是打瞌睡送枕头。
日本军国主义烧昏了头,深陷中国战场的泥潭拔不出腿,又看到欧洲打得乱七八糟,便将东南亚变成了自己的“突破口”。
问题是,菲律宾是美国的殖民地,打东南亚肯定会惹到美国。
日本要想拿东南亚开刀,怎样都绕不过美国,他们必打美国,美国挨打必参战。
事实上德国当时对日本攻击美国和东南亚诸殖民地还很开心,因为这种行为既打击了美国,也打击了英国,威胁到了广大的英国殖民地,相当于给英国的腚上扎了一刀,让困守孤岛苦苦挣扎的英国愈发难受。
只是德日谁都没预料到美国参战的决心,以及美国即将爆发的疯狂实力。
毕竟战前的美国才十几万兵力和两支刚刚渡过“海军假日”的老旧海军,很多人认为美国的实力也就与波兰相仿。
这正是美国最厉害的地方,他们整个二战拉出了一千多万大军,现用现造地搞出近乎无穷无尽的武器装备和给养物资。
英、苏等国其实拥有美国的物质支援也就足够了,他们当然也会付出更多的牺牲,但有美国这个后台奶妈在,德国其实是打不赢战争的。
毕竟真实的历史上,有美国输血的苏联,就已经独扛了一多半的德、意和仆从国军队。
美国自己所做的,主要在于太平洋战场消灭了日本,以及在非洲、欧洲加速了战争的胜利。
二战期间如果美国不参战,单凭英、苏等国,可以打败德军吗?
非常不容乐观,我们国家过去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被一个庞大文盲、半文盲、短促应急脱盲群体所拖累,高层又被爱鼓吹唯心精神致胜论的极左把持,混迹于第三世界时,对先进军事技术和理论的无知,上上下下眼界浅薄,于是诞生和创造出许多国内独有的史观,这种史观恰巧在网络时代,又符合一个庞大反美群体感情需求,所以稍稍改头换面就继续流毒舆论界。
美国对二战的贡献主要是物资输出,这就是这种史观的经典论述。
不可否认,二战陆军确实还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力量,苏联对德国陆军的打击,是二战同盟国胜利的重要基础,这个观点没问题,但过度提高其意义,就让人觉得盟军西西里登陆,诺曼底登陆,只是种捡便宜的行为,既然是捡便宜,那么自然也可以得出英美即使不开辟第二战场,苏联倒推德国,也不过是时间再长点,牺牲再大点的事。现在我国广大网民如果愿意回头重新看这段历史,以现在大家对军事的常规了解,应该可以轻易发现,在没有开辟第二战场时,美英空军对德国本土的轰炸,对德国工业的扼制,对同盟最终胜利,意义起码也不输于苏联对德国陆军的打击。
苏联战场上,一直要到库尔斯克大会战后,苏联才获得战略主动权,二德国也直到着时候,才开始战争总动员。德国的困境难道是陆军无能,打不过苏联红军?要知道一直到柏林战役,苏联红军都是以牺牲远比德军大的基础上取得的,包括苏德战场上战略优势转换的库尔斯克会战,德军只要再多五百辆坦克,苏联的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就算白打了,那么要是没有美国、英国对德国本土的连天累月的轰炸,德国会缺这五百辆坦克吗?—— 按德国工业能力,如果没有受本土轰炸影响,到这一时间点,苏联红军要面对的德国坦克,有可能要多出来三千辆!
盟军的战略轰炸,还有一个对德国来说,特别掐脖子的地方,是盟军对德国唯一掌握的,罗马尼亚油田的轰炸。事实上我国关于二战的诸多舆论史观当中,就有一个相当简单粗暴的观点—— 二战德国的失败,只是败于德国战车没油了!你看,这个观点是不是比苏联致胜论有更多的真实?
诸如此类各种观点当然也不能说错,它们都包含相当一部分历史真实,错的是把这类观点当成绝对真理,并以此建立起一整个历史框架。
由于过去无论那一国的官方和民间历史论述,都无法否认美国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物资贡献,因为这都是有公开的各方官方数据背书,这个事情上很难否认和抹黑,具体到我们国家,这件事上,反美舆论方唯一还算有力的攻击点,一是同盟方先欧后亚的战略布局藐视中国,一是美方给我们提供的物资,在对同盟提供的物资百分比里,数据低到感人,这些当然也是一部分历史真实,可是这个美援物资的低,也得看跟谁比,在中国战场外围海路陆路都被封锁的危急时刻,美军开辟驼峰航线,用损失五百多架飞机,牺牲两千三百多名飞行机组成员的代价,向中国提供五十六万吨物资!什么概念呢?就在几年前,日本以亚洲唯一工业国家的底气挑衅苏联,与苏联在中苏边界打了一场偌门坎战役,日本组织动用了几个精锐师团,也尽量给出对陆军最大的物资供应,战役结束后的统计,日本方面在这场战役当中,损失消耗的物资总量是七千吨,也就是说,美国仅驼峰航线空运给中国的物资,正常讲够与三、四日本师团这样规模的兵力作战五十六次,每次我们还能朝宽里打,比日本多三千吨,也就是比日本方面多百分之四十的物资供应!所以美方对中国战场提供的物资总量固然与欧洲主战场没法相比,但也足够供应中国方面使用无缺,至于实际战场上的缺口,与其打着爱国旗号质问美方供应,还不如自我批评多审问一下那些重庆黑市商人!
过去那庞大的拖后腿群体是真看不懂,因为他们是真心不了解海军,不了解海权。现在的反美舆论方,则是假装忽视,在北大西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英与德国围绕运输航线的生死搏杀,已经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北大西洋海战,这条同盟生命线上,美国付出的是过万轮船,两千多万吨击沉物资,和十余万海军、海员的生命,这同样也是决定大战双方最后胜负的关键,要是只需要英国和苏联时间长点,牺牲大点,美国吃饱了撑的这么拼命抢运?它不该更加兴高采烈的坐等渔翁之利吗?
真相只有一个,苏联和英国,靠自己是再也撑不下去了!
二战期间如果美国不参战,单凭英、苏等国,可以打败德军吗?
可以的,但是这个过程会异常艰苦,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更长!
毫无疑问,二战时期的德军,无论单兵素质还是装备以及战术思想,都是非常超前的,这也是他们能够在战争前期横扫西欧等国的最重要原因。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德国是不可战胜的,莫斯科会战的成功就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今天的很多人将美国看作是决定二战走向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说,如果美国加入轴心国,那么轴心国将统治世界;如果美国加入同盟国,同盟国将最终击败法西斯。而最终美国加入了同盟国阵营,所以同盟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那么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没有美国的参战,英国和苏联真的拿德国法西斯没有任何办法吗?当然不是,静夜史认为以下几个因素已经在战争开始时决定了德国法西斯必败的结局。
1、德国的海军和空军实力不强
我们知道,海军和空军一向是非常烧钱的存在,舰艇和各种飞机等,一般小国是玩不起的,所以相比之下陆军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终力量。
但是想要打败英国,没有海军和空军是不行的。
一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被凡尔赛体系牢牢束缚着,无法拥有自己的海军和空军,而陆军只能保留10万的规模。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虽然极力扩充装备,特别是陆军和空军,以期在战争中能够迅速击垮对手。但是从33年到39年时间,对于“白手起家”的德国海军和空军而言,显得太过仓促。这就决定了在二战开始后,虽然德国的陆军横扫欧洲大陆,但是海军和空军却始终相对弱小。
很快,这一劣势就在不列颠之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丘吉尔拒绝了希特勒和谈的“好意”后,德国开始了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但是因为雷达技术的落后,加上德国的海军和空军实力不及英国,使得狭窄的英吉利海峡成为阻挡德军推进的天堑。
空军不强,意味着没有制空权;海军不强,意味着无法将士兵运达彼岸。而没有陆军的占领和巩固,就没有彻底征服英国的希望,所以海狮计划宣告失败。
虽然英国在二战前期走向了衰落,但是仍旧保持了一支可观的海上和空军力量,这使得英国在面对德国对本土的打击时,能够从容不迫。
而只要英国不投降,它就可以源源不断的对苏联等同盟国进行支援,和德国展开漫长的消耗战。
2、苏联拥有纵深和制度优势
虽然在二战前夕,苏联国内掀起了规模宏大的大清洗运动,使得苏联大量军事指战员被处决,军队建设受到了相当严重的影响。
但是这场运动客观上统一了党内思想,提升了斯大林的权威,并巩固了斯大林模式。
从苏联建立开始就一直受到西方国家的疯狂围堵,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下,斯大林模式应运而生。
在今天看来,以斯大林为中心的独裁模式,不利于国家的长久发展。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斯大林模式对于保卫苏联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虽然苏德战争爆发后四个月内苏军损失武装力量达到300多万,国土丧失超过150万平方公里,有1/4的人口沦陷。但是斯大林还在,斯大林模式还在。
这就意味着苏联即使一溃千里,在斯大林的号召下,也能够利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迅速组织武装力量进行反抗。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德军进攻苏联后,苏联利用制度优势,号召广大青年参军,迅速组织起来数百万的武装力量,终于在莫斯科城下遏制了德军的凌厉攻势。
而即使苏联丢了莫斯科,其庞大的国土纵深也会彻底拖垮德国。
3、轴心国队友并不给力
除了一如既往坑德国的猪队友意大利,德国在进攻苏联时可以依仗的亚洲伙伴日本,也同样不靠谱。
莫斯科会战之所以能取得胜利,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朱可夫调集了远东军区超过30万的兵力驰援莫斯科,最终击退了德军,保住了首都。
而如果日本能在远东地区持续对苏联形成威胁,那么这部分苏军不会被轻易调走。莫斯科会战德军也不会输这么惨。
和德国陆军强悍,海空军实力相对不足的情况不同,日军的海军实力也相当强悍,这使得日军在扩张的过程中和德国并不在一个步调,日本不仅着眼于陆地,更倾向于海洋。
而对于日本而言,夺取东南亚的油田比万里跋涉到中亚地区抢石油划算的多。所以对于配合德国夹击苏联,日本高层并没有太多兴趣。加上张鼓峰和诺门坎事件的惨败,日军更不敢贸然北上。
而没有日军在远东地区的威胁,苏联可以从容地将主力放在西线同德国决战。同样是没有日军在远东的威胁,苏联庞大的纵深成为拖垮德国的最恐怖力量。
日军的南下路线和美国发生冲突,所以促使美国参战是历史必然事件。
况且即使美国不参战,但美国也同样可以通过《租借法案》等方式对同盟国进行大量的军事援助。因为美国本土未受二战战火波及,这使得美国仍旧保持了相当强大的工业能力,这是同盟国能够最终打败法西斯的重要原因之一。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二战期间如果美国不参战,单凭英、苏等国,可以打败德军吗?
二战如果美国不参战,只依靠英苏等国是无法打败德国的。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原本以为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斯大林过分的相信了纳粹德国希特勒,起码斯大林所希望的德国晚进攻苏联一至两年的的梦破灭了,近五年的战争令苏联根本无暇抽出一兵一卒去对欧洲战场进行支援。苏德双方参战兵力为苏联1700万人,德国900万人。
早在1941年9月斯大林就向英国首相丘吉尔提出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对德国进行夹击的要求。斯大林希望借此减缓德国对苏联进攻的态势,从而减小整个苏联所面对的压力,同时可以对东部日本进行更好的防范,但是苏联失望了。
英国之所以没有答应苏联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要求,一是因为英国希望借德国之手大伤苏联,坐收渔利;二是英国也根本就没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登陆,期间为回应苏联英国也曾组织过6000多人的部队登陆法国,但在伤亡5000多人的悲剧中草草结束,当时的美国还未参战。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美国被迫参战。于是登陆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才被提上了日程,在经过了数年的协商、准备之后,终于在1944年的6月6日早晨打响了诺曼底登陆的第一枪。
当时盟军登陆部队共287.6万人,这个规模仅仅依靠英国或者法国等国根本不可能完成登陆舰船运输和空中的制空保护,如此大规模的登陆行动在当时也只有美国才能有这个巨大的战争潜力。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也直接决定了纳粹德国的失败已成定局,苏联为国战争也因此由被动防御转向进攻。由此可以很肯定的说没有美国的加入,只依靠苏联、英国、法国等国家根本无法击败德国。
二战期间如果美国不参战,单凭英、苏等国,可以打败德军吗?
谢邀。二战期间,如果美国不参战,英、苏、中同样打败侵略者,只是持久战太长,战争的取胜更为艰难。
在欧洲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苏联人民怀着无比的爱国热情与侵略者血战,人人抱着必死的决心。这个时候,美英还没诺曼底登陆。美国远离欧洲战场,在隔岸观火,有坐收渔翁之利之嫌。
在亚洲战场,中国已把日夲拖住,众所周知,日夲一岛国,资源贫乏,与积贫积弱的中国,久战不胜。势必引起日夲政局动荡,與论哗然!在万般无奈之下,只有偷袭珍珠港成功,才能稳住日夲的政局,安抚日夲的民心。这个时候的日夲,已是灯尽油枯,即使美国不参战,日夲失败是早晚的事。
二战期间如果美国不参战,单凭英、苏等国,可以打败德军吗?
完全不可能,有人说苏联寒冬救了苏联,其实呵鲁晓夫自己都说了,没有美国援助的梅林肉罐头,苏联自己要冬天全部饿死,别说打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