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伊战争听说是一场用现代武器打的中世纪战争,这个说法对吗?
两伊战争打得虽渣,却还不至于沦落到中世纪战争的程度。
两伊战争更像一场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水平打的现代化武器战争。
双方的士兵大打阵地战,甚至多次发动大规模的步兵集群战术,与一战的堑壕战没什么差别。
两边拥有大量的中型坦克,却没有打出一场像样的装甲战争,坦克变成了步兵前进的掩体,与一战的步兵坦克一模一样。
就连远程攻势的套路也无甚区别,双方都是各种火炮乱糟糟地远距离狂轰,有些时候还不如一战协约国和轴心国做得那么严谨,连炮兵观察所都不设,凭着感觉胡乱倾泻火力。
甚至一战时期的毒气战都在某种程度上重现了,实在是令人有点无语。
更搞笑的是,连一战的“巴黎大炮”都有灵魂再现,双方后期打疲了,没劲儿了,便开始用“飞毛腿”导弹乱炸。
1987年,伊朗发动“卡尔巴拉5号”作战(Karbala-5),出动30万大军,意图用人海战术攻克伊拉克的巴士拉。
伊朗的军队良莠不齐,小的才9岁,老的已经快杵拐棍了,有时候还会被绳子以20人一组连在一起,成集团规模地冲向伊拉克阵地,趟过雷区、扒开铁丝网、堆到对方机枪打红,被大炮炸成灰散……
很多伊拉克士兵都在这种狂热的攻势面前崩溃了,但伊朗这种老套的打法最终没能突破现代化武器武装的阵线。
用伊朗教育部长还很得意,他在讲话中表示:那些中学的学生们是顶呱呱的棒,他们带头发动自杀的人浪冲锋,突破了伊拉克的地雷,是前线最勇敢的战士。
伊拉克随后发动了报复性反攻,他们没胆子对伊朗革命卫队发动反冲锋,所以接下来伊拉克开始用远程武器袭击伊朗。
42天的袭击,伊朗65个城市和226个区域惨遭空袭,弹道导弹不间断地落下,它们可以砸到任何地方。
一次“飞毛腿”袭击中,伊朗布什尔的小学遭到灌顶轰炸,65个小学生瞬间成为牺牲品。
伊朗随即发动了毫不客气地报复,没多久巴格达的小学也遭到“飞毛腿”的攻击……
已经人脑子打成了狗脑子。
这场狗血倒灶的混乱战争,硬是从1980年打到1988年才结束,双方几乎都没占到什么便宜,却花掉了万倾金银,伤亡200万人,双方各死亡了50万人。
最倒霉的是被卷入战争的库尔德人,在88年战争尾声想那个,惨遭萨达姆镇压,被杀死了5-10万人。
战争的源头,是萨达姆想趁着伊朗闹改朝换代,埃及、叙利亚等国被以色列搞得出糗的时候,建立威望并控制阿拉伯河,占领伊朗石油资源丰富的胡齐斯坦省。
最好还能推翻伊朗的新政府,因为伊朗革命也在试图往伊拉克渗透,呼吁人们推翻萨达姆并建立伊拉克伊斯兰共和国。
可伊拉克并没能趁乱拿下伊朗,反倒激发了伊朗人的同仇敌忾,不仅被赶出了大部分占领地,甚至还收到了伊朗人“反攻伊拉克”的威胁。
伊朗不愿意结束战争,他们在1982年选择将战争继续打下去,让这场烂账无限期延长。
88年停火的时候,双方依然胶着,寸土不让,直到联合国斡旋,双方才在1990年8月16日签署和平协议,继而撤军。
随后伊拉克眼皮都不眨地进攻了科威特,这是因为他在战争中欠了一屁股烂债……
两伊8年的血战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白白流血,白打了。
不过,两伊战争也并非没有闪光点。
例如1980年伊朗空军二炸伊拉克核反应堆事件。
9月30日,两架伊朗法制幻影4战机起飞,轰炸了伊拉克的奥西拉克核电站。
法国工程师拼命修好了核电站,但刚修好没两天,伊朗空军再度光临,将奥西拉克核电站再度炸瘫。
死了人的法方只得放弃这个项目,扔下伊拉克人跑了,让萨达姆的核梦想化为乌有。
连续两次对伊拉克重点盯防的目标成功动手,伊朗空军确实表现得不错。
而且,两伊战争是人类最早一场双方都使用弹道导弹对攻的战争,还是迄今以来唯一的一场。
还有“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直升机直接空战”——1980年9月22日的战斗中,伊朗两架“超级眼镜蛇”撞见两架伊拉克的米-24直升机。
米24用反坦克导弹进行了对抗,最后以1架米-24被击落而结束战斗。
1981年4月24日又出现了相同的战斗,这次2架伊朗直升机都被击落。
战争平息了,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人命和经济代价,因为他们本质上就是按照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些欧洲列强的“消耗战”哲学在打仗。不仅脑子不冷静,还充满了意气之争,领导层更是视人民疾苦于不顾。
所以,战争的结束其实也与一战一样——打得实在没力气也没本钱了,不停也得停。
哪怕结局虎头蛇尾,哪怕让千千万万的战士死得毫无意义。
像许多带动了医学发展的战争一样,两伊战争也对医学产生了推动作用。
比如,战场上出现了许多被炸傻的士兵,于是人们第一次以更科学的角度,观察到了两次世界大战曾大规模出现的“弹震症”,从而诞生了一些新的治疗脑损伤和心理疾病的疗法。
两伊战争听说是一场用现代武器打的中世纪战争,这个说法对吗?
如果说两伊战争是一场戏,萨达姆和霍梅尼是蹩脚的导演,拍戏投入巨资,却没有精彩表演,整个过程非常乏味,叫观众昏昏欲睡。
如果从军事角度来说,两伊战争简直就是一场闹剧,战争打了八年,打成了一场混战,没有出彩的地方,手中的现代化武器跟烧火棍差不多,没有发挥最大威力。
之所以会打成这样,主要原因如下:
一、双方综合实力旗鼓相当两伊战争是萨达姆挑起的,目的是向当阿拉伯世界老大。表面上看,萨达姆这样做是蚍蜉撼树不自量力;因为跟伊朗这个中东巨无霸相比,伊拉克只是个小块头。
伊朗的国土面积164.8万平方公里,人口7000多万。
伊拉克国土面积43.7万平方公里,只有伊朗的四分之一左右;人口3000万,只有伊朗的二分之一。
两伊战争前的1978年,伊朗的GDP是943亿美元;伊拉克那一年的GDP只有237亿美元,只有伊朗的四分之一左右。
但是战争是萨达姆挑起的,他为什么敢于如此牛气,不全是脑子发热。
伊朗虽然有钱,但是伊朗国王正在搞改革,国家财富都投入到了国家基本建设如惠民工程中去,也在致力于提高百姓收入。当时伊朗国内局势动荡,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经济增速只有5%左右。
伊拉克经济总量不高,但萨达姆比巴列维国王要更独裁,不顾人民死活搞先军政治,国家收入都投入到了军队建设上,伊拉克国库里的钱一点都不比伊朗少。
两伊战争爆发前,伊朗的外汇储备为373亿美元,伊拉克的外汇储备是400亿。而且伊拉克经济形势喜人,在1978年的经济增速高达50%。相比之下,伊拉克虽然块头小,但却是一八九点钟的太阳,充满活力;伊朗虽然是个大块头,却是暮气沉沉的中年人。
总的来说,伊朗巴列维时期积累了大量财富,购买了美国大量先进武器,伊朗国土面积大,人口众多,实力不容小视。
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后,跟美国关系恶化,所以伊拉克背后有美、英等国大力支持,萨达姆也一直在进行扩军备战,装备大量西方武器。
萨达姆威望如日中天,军队士气高涨,实力也比较强大。
伊朗也不是孤家寡人,当时的超级大国苏联在为他站台。两伊战争爆发后,美国是死对头利用伊朗的反美情绪,张开双臂拥抱伊朗。
两伊开战后,苏联和伊朗贸易飞速增长、两伊战争期间平均每年递增20%,仅仅是1981年就比上年增加了50%,伊朗进口贸易占到了苏联对东欧国家贸易的60%,其中八成都是武器交易,1982年一笔交易就高达8.6亿美元。
两伊战争爆发后,苏联大量技术人员涌入伊朗。苏联还通过叙利亚把最先进的T55坦克给了伊朗,苏联还把的卫星数据跟伊朗分享,让伊朗及时掌握伊拉克军队动向。
而且由于苏伊关系紧密,伊朗得以把苏伊边界的军队调到前线,全力以赴对付伊拉克军队。
所以两国的优势劣势相抵消之后,实力不相上下,都是中东土豪国家,富得流油。(伊朗1978年人均GDP2250美元是中国人均的15倍。)如果一国占据绝对优势,战争会打得非常“好看”;如果双方都有钱,战争就能无限期打下去,成为拉锯战,看起来非常没劲。
两国指挥人员水平差劲萨达姆虽然是军人出身,但是一没有上过军校,二没有实战经验,只参加过小规模的起义,也参加过政变。搞权力斗争、清除异己萨达姆是内行;指挥大兵团作战萨达姆就是菜鸟。
而伊朗领袖霍梅尼是个教士,讨论起宗教来头头是道,组织游行示威也不外行,但是对军事一窍不通。由于教士集团掌权,对巴列维政权的军官实行大清洗,由教士领导军队,他们是军事作战的门外汉。
所以双方军队手握先进武器,却不能运用现代化战术,让战争场面非常原始和血腥。
两国军人技战术水平低伊拉克军队平时没有严格训练,技战术水平一。比如战争爆发的时候,伊拉克空军对伊朗军事目标进行了大规模空袭,伊朗军队毫无防备,防空火力反应也迟钝,空袭效果应该非常好,闭着眼睛都可以命中,可是伊军飞行员竟然成功率很低。
在德黑兰的梅拉巴德机场,伊朗飞机整齐停放在跑道上,但偷袭的伊拉克飞机在狂轰滥炸之后,仅炸毁波音707客机和F-4战斗机各1架。
两国空军空中交战的时候,也非常搞笑“完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方式,最新式的飞机总是在空中绕圈子,相互追逐,结果你追不上我,我也打不着你。”
伊拉克空军水平不行,陆军也强不到哪里去。
进攻伊朗城市霍拉姆沙赫尔的时候,伊军士兵进入市区后竟然不会巷战,被伊朗民兵打得满地找牙,最后还是在特种部队支援下得以脱身。最后在伊拉克付出了沉重代价,才占领了这座城市。
伊拉克军人水平不高,伊朗军人的技战术水平也是半斤八两。据一个参加过两伊战争的伊拉克老兵回忆,伊朗军人有老年人,还有少年,射击水平低劣,50米之内也打不着他们。
伊拉克士兵所说的不是个别现象,伊朗军队中有大量老人和少年,他们根本就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不会使用武器,上战场的表现如何可想而知。
由于霍梅尼亲美的飞行员进行了清洗,很多技术熟练的飞行员被投进监狱,在著名的布什尔空军基地,懂得如何使用“小牛”导弹的飞行员只有2人。另外,伊朗空军储存有大量的美制凝固汽油弹,也没有人知道怎么用,让它们在仓库睡大觉。
两国军人都疯狂两伊战争时期,萨达姆的个人威望达到顶峰,伊拉克人民对他顶礼膜拜,军人对他同样崇拜,所以打起仗来舍生忘死,就像德军效忠希特勒一样。
而霍梅尼在伊朗的威望同样如日中天,伊朗百姓宗教狂热程度超乎想象,他们为保卫国家,早已把自己当成战争工具,在战争中更是把生死置之度外,抢着为国捐躯;这就给两国指挥官实施人海战术提供了极大便利。
所以才出现了两国指挥官不计代价,不计伤亡,让士兵用血肉之躯向前冲锋的可悲现象,甚至阵地上出现了伊朗军人高举霍梅尼画像,用身体去踩地雷的奇观。
战争不怕牺牲,但是不能不计代价;这种现象只有中世纪才会出现,也只有个人崇拜达到巅峰的奇葩国家才会发生。
伟人说过,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不是物。这话放到现在看,依旧有一定道理,先进武器如果到了一支奇葩军队手中,也发挥不出它应有的威力。
两伊战争听说是一场用现代武器打的中世纪战争,这个说法对吗?
两伊战争就是用现代化武器打一场旷日持久的群架;
自从1979年伊朗发生革命,霍梅尼回国,与美国交恶之后,尤其是扣押美国驻伊朗大使馆的人员,引发“伊朗门”事件。对此美国憋着一股气,就开始蛊惑伊拉克去打伊朗给自己出口气。
其实伊拉克和伊朗之间恩怨纠葛很深,双方在边界上矛盾重重,国土上沙漠居多,对水资源的需求很大,再加上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和伊朗的霍梅尼个人恩怨更深,在各种因素的条件下,萨达姆决定对伊朗动手,打算趁着伊朗内部危机的时候去占便宜。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对伊朗发动进攻,两伊战争正式爆发。由于伊拉克的突然袭击,伊朗被打得措手不及。在9月22日这一天,伊拉克空袭伊朗首都德黑兰等城市,但是伊拉克军队空袭的效果却不敢恭维。战前伊朗也对本国军机进行了掩护掩盖,伊拉克的空袭并没有对伊朗空军造成实质打击。
而伊拉克空军所制定首要攻击目标为飞机场、油库及弹药库,加上出动空军数量不足,飞行员缺乏经验,导致攻击地面飞机时几乎无弹药可用。同时,伊拉克飞机采取打了就跑的战术,没有对目标实施轮番多次攻击。随后伊拉克地面部队从南向北兵分三路朝着伊朗发动大规模进攻,一开始伊拉克军队打得非常顺,到了十月份占领伊朗境内十多个城镇,可以说萨达姆的闪电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萨达姆忽略了一个问题,伊朗毕竟国土面积比伊拉克远远要大,人口因素都比伊拉克多。同时,战斗中萨达姆过于注重占领伊朗的大城市,而没有去消灭伊朗军队的有生力量,使得伊朗军队的主力没有收到很大的损失。在经过最初的混乱之后,伊朗内部矛盾迅速弥合,很快团结起来去对付伊拉克人了。于是伊朗从9岁的娃娃兵到白发老人纷纷赶赴前线进行战斗。
1982年3月,在经过一系列的准备之后,伊朗开始发动反攻,向伊拉克阵地发动进攻,代号“胜利行动”的战役开始了。伊拉克军队对伊朗军队发动的反攻也已经有所准备,在阵地前,伊拉克军队布下了长达12公里的雷区。这个雷区是横在进攻者面前的第一道防线。对此,伊朗也早有预计。伊朗因为当时没有有效的扫雷武器,但有的是人。
于是战场上,几千名毛拉、孩子和士兵,身上挂着霍梅尼发给他们的可以打开天堂之门的塑料钥匙,高喊着“真主伟大”的口号,冲向地雷阵,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杀开一条血路。爆炸声中,个个地雷被触发,一排排血肉之躯倒下, 紧接着又一批热血青年冲了上来,其场面之惨烈世所罕见。在这次战役之前,伊朗政府为阵亡者准备了2.5万口棺材,但战争结束,这批棺材数目远远不够使用。
1982年7月13日,在本土作战得胜的伊朗军队,集结了12万兵力,拒绝了萨达姆的求和建议,乘胜追击,开始了越境作战,这就是所谓“斋月行动”。于是伊朗12万大军,如洪水般越过边界,扑向伊拉克的巴士拉,枪声、炮声夹杂着“真主伟大”的喊声在巴士拉上空回荡。由于战火烧到了伊拉克本土,伊拉克士兵一扫往日异国作战的颓气,奋勇作战,抗击伊朗的进攻。
在巴士拉战役中,伊朗和伊拉克打得不可开交,伊朗始终无法突破伊拉克的防线,一直在伊拉克境内面积约200多平方千米的狭长地带进退不得,而在巴士拉战役之中,伊朗军队不断用人海战术进行盲目地冲锋,根本就没想过迂回包抄,就是直着打。伊朗军队伤亡达到3万以上,但是战役的目的根本就没有得到。事实证明,在这种现代化条件的情况下,仅仅用信仰的狂热作用很有限,只是自欺欺人罢了。这次战役之后,双方进入了僵持阶段。
为了防止伊朗的继续进攻,萨达姆决定对伊朗出海的油船产油的城市发动大规模袭击,称之为“袭船战”。于是,伊拉克多次空袭伊朗的哈尔克岛,使其石油出口从每天150万桶下降到70万桶。1985年8月15日和9月19日, 伊拉克军队通过两次突然袭击,成功地避开了伊朗的雷达跟踪,摧毁了哈尔克岛的两个输油码头,哈尔克岛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而伊朗则在霍尔木兹海峡布设水雷,阻碍伊拉克的石油输出,这一招收到了部分效果,却得罪了整个国际社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布雷行动进行了谴责,并且派出扫雷船扫雷,但是国际油轮还是经常躺枪,同时有时候西方的军舰也无缘无故被炸了。
与此同时,伊朗也不断反袭击伊拉克的油轮,双方的军机不断在波斯湾上空进行无用功地缠斗。
眼看袭击对方的油轮和产油地区没什么用,萨达姆发狠了,决定用导弹对伊朗的城市进行打击,想要消耗点伊朗的士气。1988年2月,伊拉克向伊朗发射了第一枚“飞毛腿”导弹,结果一下子命中了德黑兰的一个居民区。伊拉克的举动开始了两伊战争中的一个新的战争形式:袭城战,于是,这类昂贵的地对地导弹武器成了双方发泄的工具。
于是,伊朗伊拉克双方都将自己的导弹瞄准对方的重要目标,仅在3月18日一天,双方竟然发射了42枚导弹。伊朗和伊拉克的导弹制导系统比较落后,精准度非常差,结果是,都瞄准对方军事目标的导弹,大部分落到了居民区和学校。
在这场导弹战中,因为伊拉克导弹库存不少,反而略占了上风,于是伊朗首都德黑兰处于被挨炸的悲惨境地,一时间,德黑兰人心惶惶。这个时候,霍梅尼还在嘴硬,说实在导弹坦克下的人都是一样的。而伊朗之前也不断在霍尔木兹海峡发射导弹袭击伊拉克油轮,美国也正好报复伊朗。在两伊战争中,美国始终站在伊拉克这一边,将伊拉克当做防止伊朗革命扩张的盾牌,不断卖武器装备同时自己也“大显身手“。1988年7月3日,美国“文森号”巡洋舰竟然对伊朗655次民航客机发射导弹,导致机上所有人全部遇难。里根一面说悲剧一面又说这是“文森号”的防卫行动,当时说“文森号”将客机看成了伊朗空军的F-14,完全是胡说八道。
眼看双方都精疲力尽,终于在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接受联合国的停火协议,而伊拉克也接受停火,8月20日,双方正式达成停火协议,持续八年的两伊战争正式结束。
两伊战争期间,国际组织和一些爱好和平的国家参与调解两伊之间的战争,但是域外大国或明或暗地在战争中给予一方乃至双方支援,从而间接促成战争伤害增大。8年的战争,两国一共消耗了数千亿美元的物资,同时造了大量坟墓和寡妇。而引起战争的原因,却是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
两伊战争听说是一场用现代武器打的中世纪战争,这个说法对吗?
两伊战争发生1980- 1988年,它的起因既有现在的,又有历史的,错综复杂。两伊战争是世界上用先进武器打的低水平的一场战争。
两伊战争的主要矛盾有以下三点:宗教矛盾,伊朗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主政,伊拉克是逊尼派主政。民族矛盾,伊朗大部分是波斯人组成,伊拉克是阿拉伯人组成。领土之争,也就是两伊的边界,阿拉伯河的分界线,以及霍尔木兹海峡旁边的阿布穆萨岛、大通布岛、小通布岛的归属问题。
战争是1980年9月22日由伊拉克出动大量飞机,轰炸伊朗德黑兰等15个城市开始的。第一阶段在伊朗境内展开。
第二时期,1982年7月,伊朗集中了12万部队进攻伊拉克,在伊拉克境内展开。
1986年,两伊战争再度激烈,伊朗发动攻势,攻克了伊拉克重镇法奥。
1988年两伊战争的转折一年,双方开始使用导弹袭击对方的村镇,伊拉克占了上风,夺回了伊朗攻占的法奥。也就在这一年,经联合国调停,双方停战。
伊拉克在战争初期,获得了原苏联的外交和军事支持。美国在这场战争中,同时向伊朗和伊拉克大售军火和武器。
两伊战争历时7年零11个月,伊朗军队以死35万、伤70万,损失飞机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欠下450亿美元代价。伊拉克以死18万,伤25万,损失飞机250架,坦克2000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欠下400亿美元的外债。两伊战争使两国的经济倒退30年。
两伊战争是一场沒有胜利者的战争,萨达姆这个中东的枭雄也沒有打败伊朗而成为霸主,而在后来的海湾战争中灰飞烟灭了。
而伊朗的霍梅尼,因为这场战争,而使伊朗的国力一度衰退。
而真正发财的是美国、原苏联。它们向两伊推销了大量的军火和武器,使两伊在战争中,除了沒有使用原子弹外,所有先进的武器都上场了。什么幻影战斗机、飞毛腿导弹和生化武器都用上了。最后还是精疲力尽,两败俱伤。打了一场中世纪的战争。
两伊战争听说是一场用现代武器打的中世纪战争,这个说法对吗?
两伊战争是1980-1988年伊朗和伊拉克之间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双方开战的原因有边境领土争端、教派冲突、油气资源的争夺、中东霸权的竞争等多方面原因。1980年9月22日当时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率先对伊朗发动进攻。在战争过程中两国除常规正面作战之外还采取了袭城战、袭船战、袭击油田等破坏敌方后勤、经济设施的手段并向对方军民使用生化武器。
历史上伊拉克所处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相继由阿卡德王国、乌尔第三王朝、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王国统治。然而自从新巴比伦王国被波斯帝国吞并以来的两千余年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就再没成立过独立的国家,在这两千余年的时间里两河流域先后被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帕提亚帝国、萨珊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
这其中的波斯帝国、帕提亚帝国、萨珊波斯帝国都兴起于伊朗高原。换句话说历史上伊朗的疆域曾多次覆盖过伊拉克所在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双方的边界线上出现了一块模糊地带: 阿拉伯河是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伊拉克境内汇合而成,阿拉伯河下游约100千米长的一段为伊朗和伊拉克两国的界河。1847年当时统治伊拉克的奥斯曼帝国和波斯王国签订协议:阿拉伯河以波斯一侧的浅水区域为界,也就是说奥斯曼帝国掌握着大部分的水域。
1913年双方计划重新划分国界,但随即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取消。1918年同盟国阵营在一战中战败后作为同盟国成员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被作为战胜方的协约国肢解。伊拉克就是在这时被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分割出来成为英国托管地。1921年8月伊拉克王国独立,于是当年波斯王国同奥斯曼帝国的边界纠纷就成为了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
1937年伊拉克与伊朗签订协议:又将国界画到了河面上主要航线的中间位置,也就是两国各分一半。不过该协议的签订并未给两伊之间的领土纠纷画上句号:伊朗的胡齐斯坦省(伊拉克称阿拉伯斯坦省)有10%的领土原为伊拉克所有,但在1923年被划入了伊朗,伊拉克方面就始终坚持认定伊拉克对该地享有主权,而阿拉伯河作为伊拉克唯一进出波斯湾的出海通道对伊拉克又具有无比重要的战略意义。
伊拉克认为要将阿拉伯河水道与伊朗平分是对伊拉克大大不利的。由于当时伊拉克是英国的托管地,所以最早的两伊边境谈判是在伊朗和英国之间展开的。伊拉克独立后认为当初的谈判结果对自己不利,为此与伊朗展开了持续数十年的争端。伊拉克的海岸线几乎完全被科威特堵住了,留下的唯一出海口难以支撑伊拉克的石油贸易,因此伊拉克也希望通过对与伊朗有争议领土的控制获得更为畅通的出海通道。
伊朗是以波斯人为主的国家:波斯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6%左右,语言以波斯语为主。伊拉克以及中东绝大多数国家则以阿拉伯人占多数。波斯人一直把1400年前加西亚之战中被阿拉伯人打败看成是永远的耻辱。当波斯人和希腊、罗马、古印度、古中国等古典文明并立时阿拉伯人还是沙漠中的游牧民,事实上阿拉伯帝国在征服波斯后虽然使波斯皈依了伊斯兰教,但阿拉伯文明自身也被波斯文明同化了不少。
我们今天所谓的阿拉伯数字其实就是从印度经由波斯传入的阿拉伯。这就使波斯人在面对阿拉伯人时具有一种复杂纠结的心态:一方面波斯人对历史上自己曾被阿拉伯人征服引以为耻,另一方面又始终以祖先曾经的辉煌为荣并在阿拉伯人面前自觉高人一等。波斯复国后在其西南部的胡齐斯坦省及波斯湾沿岸地区生活着一部分阿拉伯人。这里的阿拉伯人就像当年波斯在阿拉伯帝国统治下一样不断发动起义追求民族独立。
这就加深了波斯和阿拉伯两大族系之间的矛盾冲突。此外在伊朗和伊拉克国内均存在作为少数民族的库尔德人,而两国均支持对方境内的库尔德人取得民族独立以削弱对方。尽管伊朗在被阿拉伯帝国征服后皈依了从阿拉伯地区传来的伊斯兰教,但伊朗信奉的是伊斯兰教什叶派,而伊拉克尽管也是一个拥有大量什叶派人口的国家,然而伊拉克的统治阶层却出自逊尼派,与此同时逊尼派也是阿拉伯各国的多数派。
领土、民族、教派等多方面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使两伊关系异常尖锐。萨达姆为保险起见还试图将对伊朗的战争塑造成为阿拉伯人对波斯人的民族宗教圣战,从而使自己成为整个阿拉伯世界万众敬仰的英雄:他假装站在阿拉伯国家的整体利益时提出了一个和伊拉克并没直接关系的问题——就是在霍尔木兹海峡上的阿布穆萨岛、大通布岛和小通布岛的归属问题。
这些岛屿原本被英国所占有,60年代后英国将其控制权交给沙迦。1971年11月英军撤走后伊朗便出兵占领了这些地区,然而仅仅一个月后沙迦从英国统治下独立并与阿布扎比、迪拜、富查伊拉、乌姆盖万和阿治曼5个酋长国组成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简称阿联酋)。萨达姆将自己摆在了整个阿拉伯世界领袖的位置上要求伊朗将这三座小岛归还给阿联酋。
作为直接受益者的阿联酋并不领情——公开声明这三座岛屿是阿联酋与伊朗的问题,和伊拉克并无关系。不过这只是萨达姆发动对伊朗的战争的借口而已,所以阿联酋的态度其实根本无所谓。1980年9月16日萨达姆在政府会议上决定一周后将向伊朗全面开战。一开始萨达姆小心谨慎地命令伊拉克军队占领了伊朗边境的两个小村庄,对此伊朗方面没做出任何反应。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军队从南、北、中,三个方向发动了对伊朗全方位的军事行动。由此可见两伊战争是萨达姆为争当阿拉伯世界的老大而主动挑起的。当时伊朗的国土面积约为164.8万平方公里、人口7000多万;伊拉克的国土面积约为43.7万平方公里、人口3000多万。伊拉克的国土面积只有伊朗的四分之一左右,人口也只有伊朗的二分之一左右。显然伊朗在战略纵深、人力资源上更占优势。
如果是正常状态下萨达姆是不敢轻易挑衅伊朗的,然而当时伊朗的情况却恰恰处于不正常的状态。1979年伊朗爆发的伊斯兰革命推翻了亲美的巴列维王朝,建立了以霍梅尼等伊斯兰教什叶派教士为核心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朗在经历剧烈的革命运动后对效忠原政权的政府和军队成员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一时间伊朗的财政、军队、社会体系出现混乱局面。
伊朗新政府对外输出什叶派革命理念之举使其与周边阿拉伯国家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关系迅速恶化:那时的伊朗内部刚经历大规模的清洗,又被阿拉伯国家和西方国家鼓励制裁。反观伊拉克一方正处于空前繁荣强大的时期:1978年伊拉克的外汇储备接近400亿美元,而当时中国的外汇储备只有1.67亿美元。1980年伊拉克的GDP总量位居世界第32位,而当时伊拉克总人口只有1300万。
这年伊拉克的人均GDP超过3900美元,而当时的韩国人均GDP只有1704美元。当时的韩国尽管还并不是一个发达国家,但正值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与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并称亚洲四小龙。1979年局座张召忠曾在伊拉克工作时的收入只相当于当地人的1/30左右。萨达姆用充足的石油财富武装起了一支在当时号称仅次于美、苏的“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军队。
当时伊拉克拥有100万左右的正规军和大约48万预备役部队,近6000辆辆坦克、3700门火炮、7500辆装甲车、700多架作战飞机以及飞毛腿导弹。此外伊拉克还有中东最完整的现代化综合防空体系——其“KARI”防空系统包括:4个地区防空作战中心、16个截击引导中心、70余个防空指挥与报告中心。伊军战斗机、地空导弹和高炮构成了立体火力网,基本覆盖了所有空域。
伊朗在战略纵深、人力资源上占优势;伊拉克在武器装备、经济实力上占优势。伊拉克的背后有美、英支持;伊朗的背后也有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站台。总之双方就是半斤对八两——谁也不具备彻底碾压对手的实力。这就决定了两伊战争与未来的海湾战争将会是完全不同的战争形式: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具有压倒性的优势,然而两伊战争却是两个实力相当的对手之间爆发的战争。
战争中如果一方占据绝对优势,那么战争就会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如果战争中双方实力相当,那么战争就会打成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两伊战争这场拉锯战如今被形容为一场用现代武器打的中世纪战争。战争期间双方都没什么可圈可点的表现——这场战争被双方打成了没胜利者可言的消耗战。尽管双方的军队都装备了现代化武器,但双方的战术模式就像是用这些武器打了一次冷兵器时代的群架。
首先双方的指挥人员水平都比较有限:伊朗这边的领袖霍梅尼是通过教会的力量发动群众推翻了巴列维王朝后上台的,所以他对如何发动群众组织游行示威是在行,然而他在打仗这件事上可就是门外汉了。伊拉克这边的萨达姆倒是军人出身,可他在此之前实际上也从未指挥过实战。萨达姆上台是通过发动起义政变实现的,然而他从未有过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
战争期间两国军队的技战术水平都不高:战争爆发时伊拉克空军对伊朗军事目标进行了大规模空袭。当时伊朗军队根本毫无防备,所以防空火力反应相当迟钝。按说这种情况下闭着眼睛都可以命中,然而伊拉克飞行员的命中率却很低。当时德黑兰的梅拉巴德机场上伊朗飞机整齐停放在跑道上,但前来偷袭的伊拉克飞机在狂轰滥炸之后只炸毁了波音707客机和F-4战斗机各1架。
战争期间两国空军交战时不是用飞机的炮火击落敌机,而是用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互相追逐的战术,结果就是双方不断在空中兜圈子,总之是你追不上我、我也打不着你。伊拉克空军水平不行,陆军也强不到哪儿去。伊拉克军队在进攻伊朗城市霍拉姆沙赫尔时竟不会巷战,结果被伊朗民兵打得满地找牙,最后还是在特种部队的支援下才得以脱身。最后伊拉克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才占领了这座城市。
伊拉克方面的战术水平如此,伊朗方面也并不高明多少。1982年3月伊朗方面在经过一系列准备之后开始反攻。伊拉克方面对伊朗军队的反攻已提前有所准备:伊拉克军队在阵地前布下了长达12公里的雷区。伊朗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并没出动专业的扫雷部队,而是让几千名毛拉、孩子和士兵挂上霍梅尼发给他们的可以打开天堂之门的塑料钥匙,然后高喊着“真主伟大”的口号冲向地雷阵。
这些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杀开了一条血路:随着地雷被触发使一排排血肉之躯纷纷倒下, 然而紧接着又一批热血青年冲了上来。这样的场面固然向世界展示了伊朗战士无惧生死的壮烈精神,然而当别国都已发展出自己的扫雷部队时伊朗还在用这种方式排雷只能说伊朗的战术水平完全还没达到一个现代化国家的水准。在这次战役之前伊朗政府为阵亡者准备了2.5万口棺材,然而战争结束后发现这批棺材远远不够用。
战前伊朗空军的飞行员几乎都是巴列维王朝时代培养的。霍梅尼政府上台后在清洗巴列维王朝官员的过程中顺带把空军也给清洗了。当时很多训练有素的飞行员都被投入监狱,换上了一群没任何实战经验的新兵蛋子。尽管伊朗空军储存有大量美制凝固汽油弹,然而换上的新兵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些武器怎么用。奇葩的一幕就此出现:伊朗明明不缺先进的武器,然而缺乏能使用这些武器的士兵。
结果伊朗只好放弃最先进的武器不用,转而使用一些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武器。当时的伊朗军队实际上是由一群新兵以及临时强征来的平民所组成:这其中混杂有大量老人和少年。这些根本就没接受过正规训练的人上战场的表现如何是可想而知的。战争期间伊朗军队常放着先进的武器不用(因为他们用不来)。伊朗军队最常用的就是人海战术:一大群士兵高呼着“真主伟大”向伊拉克的阵地冲去。
这样的场景总能令人想起二战时期高呼着“乌拉”冲向德军阵地的苏联红军,然而80年代的两伊战争竟还在用二战时期的老战术也确实不敢令人恭维。一场20世纪80年代的战争愣是让当时的伊拉克和伊朗打出了一战、二战的水平。这样一场战争最终打成了一场没胜利者可言的消耗战。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的战争期间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然而战后却发现这仗打下来什么也没改变。
战前拥有37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伊拉克在战争结束时欠下外债700多亿美元,在战争过程中伊拉克死亡18万人、伤25万人,直接损失3500亿美元;作为对手的伊朗也欠下外债450亿美元,死亡35万人、伤70多万人,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战争结束时伊拉克军队已攻入伊朗本土,所以名义上这场战争是以伊拉克的胜利告终的。
伊拉克作为两伊战争名义上的胜利者将这场战争塑造为阿拉伯逊尼派国家对以波斯人为主体民族的信奉什叶派的伊朗的宗教圣战。伊拉克因此在战争期间获得了阿拉伯各国的支持,然而伊拉克却在战争中蒙受了重大损失。战争期间阿拉伯各国对伊拉克的援助并不是无偿的,而更多是以贷款的形式提供的,这意味着萨达姆必须偿还高额的贷款。打了一场损失巨大的战争已令萨达姆在伊拉克国内的威信开始动摇。
这时要他还钱且不说还不起,就算还得起也必将动摇萨达姆在伊拉克国内的地位。萨达姆于是提出:伊拉克与伊朗打了八年战争是替全体阿拉伯人与波斯人作战,是替全体逊尼派与什叶派作战。伊拉克人拿性命去战斗,希望其他阿拉伯国家把债务免了。然而萨达姆关于免除债务的提议遭到作为最大债主的科威特的拒绝,而萨达姆如果按科威特的要求偿还债务需要偿还的贷款数目高达140亿美元(这还不算利息)。
1990年8月被逼到墙角的萨达姆悍然出动10万大军入侵科威特,美国立刻组建多国部队介入到伊拉克同科威特的战争中。这时伊朗趁机迫使伊拉克接受了自己的和平条件:承认伊朗对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权并从伊朗领土撤出了军队。至此在战场上略占下风的伊朗又通过外交手段扳回一局,在经历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后伊朗和伊拉克两国又重新回到了战前的原点。
两伊战争听说是一场用现代武器打的中世纪战争,这个说法对吗?
T-72参加了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打的是不好,但说人家使用现代武器打的中世纪战争就太过分了。毕竟两伊战争还是热兵器战争,还没有出现骑马拿着长矛的骑士。坦率地说,如果仅仅从双方装备方面讲两伊战争并不算落后,还可以说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毕竟像F-14战斗机、T-72坦克和“飞毛腿”导弹这种当时很先进的武器都曾经出现在了两伊战争战场上。
简陋的战壕简直回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不过和这两个国家武器装备还算不错相反的是,他们的战术水平实在是太糟了。完全没有体现出他们之前接受的苏式或者美式训练和军事思想,甚至有时候还会出现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例如战争第一天空袭伊朗机场的伊拉克飞行员对机场上的大批伊朗战斗机熟视无睹和战斗中坦克、步兵完全没有协同。如果非要说他们所表现出来战术水平代表的年代,大概就是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水准。
”油轮战“让两伊战争鼎鼎大名
当然,两伊战争交战双方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亮点,例如大名鼎鼎的“袭城战”和“油轮战”就在战争史上可圈可点。而且有的槽点其实也是有情可原的。像坊间传闻的伊朗用坦克做火炮使用,其实并不全是伊朗坦克因为故障无法使用。很多时候是伊朗军队缺乏燃料导致的。是的,大家没看错,伊朗军队当时确实缺乏燃料。因为他的炼油厂很早就被伊拉克击毁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