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国军在抗战时期掌握了倒水成石油的超能力能早两年打赢日军吗?
不要开玩笑了,这很吓人好不好。
抗战初期的国军菜到抠脚,且军阀林立,混乱不堪,国府根本就没多大的统辖能力,这时候让他们拥有倒水成油的能力?
都不用日本人打来,他们自己都会打起来。
当然,日本人也会更加疯狂,他们当年渴求石油都渴得要疯了。
每年西方石油公司都要从日本赚走巨额的利润,石油缺乏不仅限制了日本的工业和经济命脉,还严重限制了日本的军事发展。
所以,日本对石油的渴望绝对是病态级的,见到石油就要发疯的那种。
抗战初期日本人在干嘛呢?他们1939年与苏联在诺门罕打了一仗。
这场冲突其实很大程度就是石油缺乏给逼出来的。
自1937年开始全面侵华战争以后,日本陷入了战争泥潭,储备的各种战争资源飞速消耗。
到1939年,日本实际上已经把自己给打空了。
尽管通过掠夺中国大陆,日本获得了相当多的矿产资源补充,但唯独石油这块,他们始终搞不定。
所以,日本只能一边朝美国撒单子买油,一面在中国搞勘探,企图找出石油资源。
幸许天佑中华,抑或日本人的勘探技术还是差了点,他们始终没有在中国挖出石油。
随着美国对日贸易政策的收拢,日本的缺油问题愈发严重。乃至于日本开发起了煤变油技术和混合油技术。前者将中国掠夺的煤炭化为燃料,后者将杂七杂八的豆油、松节油、矿物油等东西尽量变成能烧的东西。
没有石油对现代化军队而言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汽车、坦克、飞机无法使用,就连海面上烧重油的军舰都没法开。
实际上战争末期的日本就遭遇了这种事情,没有油料供应,没有多少飞机能起飞拦截美军轰炸机,军舰开不出港,新造的“葛城”等航空母舰只能摆烂,“大和”凑了一箱油出去打野,眨眼就被人灭了……
正因为1938年日本已经预料到油料不足的软肋,才会策划与苏联的战争。他们梦想再现一次日俄战争的荣光,然后夺取整个库页岛和千岛群岛。
库页岛上有令日本人垂涎欲滴的油田,俄国人称之为萨哈林油田,日本称其为北桦太油田。
不过,诺门罕冲突以日本的失败告终,日本朝堂发生了混乱。
但日本人依然以另一种方式得到了萨哈林的石油,他们以“承认蒙古独立”和与苏联签订和约为条件,开始与苏联共同开石油。
也正是这部分库页岛石油,让日本的战争持久力上了一个台阶,否则他们老早就油尽灯枯,退化为一支半机械化军队了。
随即而来的是对东南亚的侵略,日本觊觎东南亚绝非一天,严格来说日本的东南亚野望并不仅仅是石油缺乏引起的,还存在机会主义和军国主义因素。但东南亚巨大的加里曼丹油田,的确成为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一大推动力。
这个节骨眼上,美国已经完全开始了对日本的贸易禁令,日本再不多找些石油的话,确实会下场难料。
而加里曼丹的油田不仅规模庞大,还出产优质的原油,它们优质到可以直接灌进日本军舰之中,用重油专烧锅炉直接使用。就连炼油开发都不用搞,直接抢英荷壳牌的产业就行了。
于是,日本趁着欧洲德国大杀四方的时候,一口气攻下了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为此还偷袭珍珠港,炸残了太平洋舰队,也引来了美国的参战。
日本在石油问题上如此疯狂,你还敢让区区国军拥有“倒水成油”的能力吗?
国军的问题并不仅仅在石油资源缺乏上,他们是什么都弱,什么都缺。
民国所谓的“黄金十年”并未给贫瘠疲敝的中国带来什么质的变化,不过是阶段性平息了军阀混战,让沿海的民族资本拥有一个短期的发展时机罢了。
实际上,民族资产的发展也少有重工业的发展,多以轻工业加工为主(这还有赖于西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涉及重工业产品的东西,多以洋行买办的销售为主。
所以,民国最大的问题是身子骨太孱弱了,比大清朝洋务运动那会儿还孱弱。
他们有油也弄不来更多的飞机,培育不出更多开飞机的飞行员,生产不了更多的飞机零件和炸弹炮弹。
他们有油也弄不来更多的坦克装甲车,每一颗螺丝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哪怕用石油换装备,民国也没有大油轮和输油管线。
在那些膝盖生根的旧官僚买办眼中,这种石油不仅卖不成钱,可能还是中国的祸事,因为它影响到了洋大人的贸易利润,挤占了外国大老板的商业市场。
很有可能,在无知、贪婪和腐败面前,这些石油不仅用不到自己身上,还会大量地卖给日本,甚至成为国民政府沾沾自喜的与日媾和成果。
我不是低看国民政府,抗战时那些资敌的丑事儿实在太多了,各种骚操作令人瞠目结舌。
但最大的可能性,还是这项“超能力”暴露(别指望国民政府有保密功能),然后引发日本血红的小眼。
有这神器在,还需要打什么苏联?还需要费劲找什么石油?直接用最疯狂的姿态占领这个“倒水成油”的能力,二战日本已经赢了大半。
他们不需要去惹美国,也不需要去惹苏联,完全可以见好就收,专心消化中国就行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