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德国为何放弃英国而进攻苏联?

德国并没有放弃攻英,德国与英军一直都在鏖战,打得难解难分。

敦刻尔克一战,英军扔下法国队友和几乎所有轻重装备,靠“发电机计划”屁滚尿流地逃回了本土。

当时的英国在瑟瑟发抖,坐看着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挪威等国被德国一口口吃下,战前的有多横,这会儿就有多怂。

英国举国上下都弥漫着晦暗的空气,张伯伦政府已经垮台,新上台的丘吉尔政府竭尽全力也才挽救了一点点士气。

可以说,德国这时候如果再加把劲,或者英国换个不那么倔的领导人,英国可能真的要跪德了。

但很快德国人自己掉了链子,让英国人找到了希望——德国的海军稀烂,拿英国没辙。

二战纳粹德国发展的时间很短很短,之前的魏玛共和国(一战后推翻帝制建立的新德国)内忧外患还贫困交加,再加上各种《条约》的限制,德国的军备体系就是个残废。

得亏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通过纳粹主义将国家整合成了高效的集权机器,然后又通过大量的债券、军工订单、抢劫犹太人,在短时间内将德军的残躯救了回来,变成了......瘸子。

德国缔造了极为强大的陆军和武装党卫队,还武装出一支相当不错的空军,唯独海军他们没辙。

发展海军太难了,钱、资源、科技、人才缺一不可,发展太快还容易暴露。

一战结束后,德军的舰船不是被没收,就是被自沉,只有不多的老旧军舰和海军人员在雷德尔等人的掩护下留存。

从1933年发力建设到1939年开始大战,这点时间连个5年计划都不够,还被英法等国时刻监视,德国哪里建得起一支强大的海军?

所以,纳粹德国使了偏方,他们悄悄发展起大量的潜艇。

当然,如果按照原本的计划,德国依然会建造一堆战列舰、航母、重巡。

但希特勒急于发动对波兰的战争,直接引发了英法的宣战,让本该拖到1945年的准备规划流产。

1940年的战争爆发以后,德国人自己都觉得赢得玄乎。

法国没那么好打,英国也没那么弱,一切都像一场梦。

这个时候德国才迎来了自己的巅峰,他们缴获了大量的英法装备,得到了成山的物资,还一口气获得了全世界最顶级的几个工业区。

但消化掉这些地方,并将之化为产能,对德国而言也是个挑战。

所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德国必须努力去面对各种占领和转化问题,十分的烦恼。

还有意大利这个猪队友,一会儿在埃塞俄比亚翻车,一会儿又被希腊暴打,人菜瘾还大,次次都需要德国去灭火。

希特勒十分想打过英吉利海峡,这样便能彻底解决欧洲的问题,而不是无休止地耗下去。

他怕耗久生变,美国和苏联在关键时刻下场背刺。

但德国孱弱的海军实在没办法把德军送到对岸。

英国海军当年是挂名的世界No.1,如果真的面对面PK,德国海军在他们面前跟废物差不多。

而且英国拥有遍布全球的庞大殖民地,就算德军杀上英国本土,英国依靠海外军港和舰队,也能把德军后勤切断,然后聚而歼之。

所以,德三思来想去,一直都没能破解这个问题,明明英吉利海峡窄得划个船就能过去,却楞是让德军下不了破釜沉舟的决心。

他们给出的理由是“没有足够的运输船和登陆舰”,其实这两种船舶并不难造,真要憋有什么憋不出的?

难的还是如何长期维持战争运输。而想要做到这点,则必须能顶得住英国舰队,但这显然对德国海军来说难度太高了。

德军唯一能扛线的只有一艘“俾斯麦”战列舰和几艘战巡,即便把袖珍战列舰都搜进来也不够皇家海军烧一壶的。

俾斯麦打爆了“胡德”,可胡德的损失对皇家海军而言只是炸了艘迟早要被淘汰的老船。

然后俾斯麦就被追着给揍了个臭死,德国最新锐的战列舰沉没在1940年8月24日。

还剩下个姐妹舰“提尔皮兹”,可提尔皮兹建好后压根不敢出海,跟日本的“柱岛海军”一毛一样。

所以,德国海军只能继续深入另一条道路——用水下舰队与英军打破交战,干掉他们的运输线,封死英国本土。

这一招的确起到了神效,德军潜艇发挥出色,一时之间大量摧毁来往英国的运输船,差点连英国人的红茶都给断了。

但窥视到德国人短板的英国军民,已经逐渐从敦刻尔克的惊魂中清醒。

反正就是一个字“战”,你又能拿我怎么样?他们竖起一阳指——你过来呀!

我小弟多的要命,除了爱尔兰那个孽畜,所有的英联邦国家都PK你德国一个啊!宣战的战术都能砸死你!

我基地也多得要命,大不了撤加拿大或澳大利亚,本土都不要了陪你玩儿!

法国人不是玩得挺好吗,戴高乐跑到刚果布,眨眼就拉起个自由法国,没见你把戴高乐吃了!

而且,由于美国支援的加入,英国极大地缓解了困境,逐步从德国威胁中走了出来。

德国除了靠潜艇封堵英国,还使用了大量的空军对英国实施轰炸。两边为此打得有来有回,史称不列颠空战。

不列颠空战从1940年8月13日,一直打到1941年6月22日德国对苏发动“巴巴罗萨”,德国从揪着英国领子揍,逐渐被英国扳回场子,然后又被英国按在家里揍。

英国有先进的雷达和网络式预警体系,他们早早就能侦查到德军动向,采取针对性的防御措施。

英国为扭转被德国不断炸垮工厂的局面,还故意开启了无限制轰炸,轰炸德国平民,引诱德国报复性轰炸英国平民,以100万栋房屋,14.7万民众损伤为代价,终于扳回了飞机产能。

不列颠空战德军出动各型飞机约5万架次,投下炸弹6万余吨。

英国损失各型战机915架,飞行员414人。德军亦损失飞机约1733架,被击伤943架,伤亡人员达2600人,空勤人员损失达6000人。

德国不仅没为登陆英国打开局面,还失去了海峡制空权,实际上已经没办法入侵英国了。

但德国人的算盘依然打得啪啪响,他们将目光转到了非洲和地中海一带。

利用对意大利盟友的支持,德国可以通过雄踞地中海的方式完成对英国的压制,甚至控制直布罗陀,拿下苏伊士运河,打通欧亚非的大陆通道。

问题是,英国不是省油的灯,他们在地中海上与德、意军队苦苦鏖战,不仅死死守住了马耳他,也成功将德意军堵在了北非,始终没让德军打开通往开罗的缺口。

纵然有威名赫赫的“沙漠之狐”隆美尔大杀四方,德军实际上也只是被黏在托布鲁克港不断消耗。

德国此时最大的错误就是对隆美尔的战略支持,既然不想打北非,何必派隆美尔而不是更老成持重的将领?

既然隆美尔打了,打得还不错,德国也需要这边的战略突破,那么为什么不下大力支持隆美尔?

希特勒这会儿已经把眼睛盯在苏联上面了,他铁了心要干掉苏联,否则德国的一系列大战略就给堵塞了。

苏联是个庞然大物,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属于第一梯队,人口众多工业强大,还拥有丰富的资源,这样的国家不应该成为德国两线作战的对象。

但希特勒还是盯上了苏联,主要的原因是,德国希望能通过土耳其绕道英军的后方,解决掉中东的战略劣势问题,以及对巴尔干的控制问题。

然而土耳其虽然与德国关系好,却并不愿就这么下场跟着德国干,他们也想活命,得看情况押宝。

土耳其紧贴着虎视眈眈的苏联,而苏联当时是德国名义上的盟友,谁都知道双方签的卫生纸随时会被撕碎碎。

德国都建出“反共产国际联盟”的群了,斯大林信你个鬼!

而且,英国以及暂时还藏在后面的美国,都可以通过支持和怂恿苏联,形成对德国的战略包夹。

正巧斯大林也有不对劲的动作,数百万苏军部队被以极高的密度设置在边境,德国人怀疑他们随时会变成先下手为强的突袭者。

实际上斯大林并不想打,相反根据后世的文件,他当时固执地将苏联的准备时间订到了1943年,哪怕战前无数情报传了过来,他依然存在着拖延的侥幸。

这不难理解,在经历过惨烈的大清洗以后,苏联需要很长的时间完成军事体系的整合以及工业和军事的现代化发展,将时间订到1943年已经很迅速了。

问题是,希特勒的赌徒心理发作了,他急切地想解决掉苏联这个威胁,宁可赌一把。而且他有理由。

1.1939年苏芬冬季战争中,苏军表现出极为低劣的技战术水平,以至于在武力平平的芬兰面前遭遇了非常惨痛的打击,差点就输掉这场战争。

2.德国掌握的工业领地虽然多,但最重要的石油资源却相当缺乏,如果能在消灭苏联的同时获得苏联的大油田,那将对德国的战争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3.如果能快速将苏联摧毁到一定程度,那么远东的日本盟友也将加入战团,前后夹击吞噬苏联。

所以,干嘛不打苏联呢?打了苏联,许多棘手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何况苏联看上去好像很好打,德军可比芬军强大太多。

就这样,希特勒开始了又一场豪赌,发动了对苏联的全面战争。

岂知世事人们只能料一半,苏联在当年的12月就已经遏制住了德军的进攻,利用莫斯科的坚城将德军拖入死地。

日本盟友早与苏联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在德国真正将苏联打跪之前他们根本不会出兵。

不过日本倒是“帮”了德国一把,正在苏联调集远东部队在莫斯科发动总攻之时,日本跑去开了个新副本——轰炸珍珠港。

希特勒当时还挺高兴,因为这的确压制了他极为担忧的美国,同时日军也对东南亚发动了进攻,将英国的几个殖民地打得屁滚尿流。

没多久,希特勒就笑不出来了,日本开的不是副本而是个大惊喜。

美国人下场后,先后勤,再军力,又辅助又输出,顺带奶全场,二战风向顿时一歪。

就连英国都空出手了,支援给苏联大批的坦克和武器,把德国恶心得直翻白眼。

接下去就是那一幕幕经典的历史,苏军大反攻,非洲的盟军也大反攻,德军的一切谋划、战略都黄了,战争变成了无意义的防御和拖延,直到德国被两面夹死。

希特勒不是傻子,他的视线有一定的远度,所以做出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但他的豪赌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还会让德国变成牌桌上的烂赌鬼,最后把裤子都输掉。

当年德国为何放弃英国而进攻苏联?

一、德国其实没有放弃过英国:1、德国空军对英国本土进行毁灭性进攻,由于英国掌握了德国的密码以及有新科技雷达而失败;2、英国当时是世界头号强国,有大量的殖民地,德国用潜艇试图封锁英国的海上运输线,使英国的商船和物质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这也损害了美国的利益;3、美国也不想看到德国一家坐大,因此通过了租借法案,大力支持英国;4、英国是海军强国,而德国由于一战战败,海军发展受到条约限制,二战时德国海军一直被英国海军封锁;5、法国投降后,法国海军舰队自沉,因此德国没有足够的海军力量;6、要进攻英国必须度过英吉利海峡,没有海军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希特勒的无奈,不是他放过英国。

二、进攻苏联:1、希特勒过于迷信闪电战,确实闪电战给希特勒德国带来太多的胜利;2、当时的苏联军队的技术装备和战斗力确实不如德军;3、二战开始也是帝国主义国际之间狗咬狗,是强地盘和划分势力范围,希特勒以为只要攻下莫斯科苏联就会投降,以前的事实都是如此;4、其实希特勒也是有胜算的,德军已经到了莫斯科城下,只是由于发生偶然因素使德军进攻苏联的时间推迟,而又遇上了百年不见的严寒;5、娇兵必败,多行不义必自毙。

当年德国为何放弃英国而进攻苏联?

为了讨好,英美。替资本主义国家打先锋。攻击苏联勾和英美。

当年德国为何放弃英国而进攻苏联?

苏德瓜分欧洲的协议暴露出苏联人的目的是吞并整个欧洲,让德国人知道了想要占领欧洲国家,苏联是唯一的竞争对手,先把抢食的对手消灭掉,欧洲国家就是自己了。

当年德国为何放弃英国而进攻苏联?

首先,英国迟迟未能攻陷。强大的英国皇家海军和狭窄的英吉利海峡成为了德国入侵英国本土的天堑,英国海军自从拿破仑战争结束之后,就一直是世界上最强的海军,而德国海军远不是英国海军的对手。空军出现弥补了德国的这一缺陷,但英国军民凭借顽强的抵抗意志以及先进雷达技术的应用和皇家空军的英勇奋战抵挡住了德国空军的攻势,德国空军未能在短期内获得英吉利海峡或英国东南部的制空权,导致德国海军无法载强大的德国国防军登陆英国本土,对英作战陷入了焦灼的状态,短期内无法攻陷英国,再拖下去只会拖累德国的战争步伐,消耗德国的战争实力。

其次,苏联一直是德国的主要目标。希特勒最重要的世界战略就是征服苏联,即征服所谓的下等的斯拉夫民族和邪恶的布尔什维克主义,打败苏联,拓展德国的生存空间,因此,攻占苏联一直是德国的主要目标。

最后,苏联的存在影响德国在罗马尼亚的油田。1940年,苏联在东欧地区营造了东方战线,占领了罗马尼亚的北布科维纳和比萨拉比亚两地,严重威胁着罗马尼亚油田的安全,出于保卫罗马尼亚油田的需要,德国也需要发动对苏联的战争。

当年德国为何放弃英国而进攻苏联?

英国沒货,苏联物丰。強盗不抢货怎去見父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