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驳壳枪在中国大受欢迎?
最主要的原因是,当年的中国过于落后,驳壳枪虽然只是一把手枪,却性能拔群。
驳壳枪又名“盒子炮”、“匣子枪”,它在抗战时期其实已经是把很老的武器了。
德国毛瑟当年为了追赶世界自动手枪的潮流,在1896年推出了毛瑟战斗手枪,称其为C96。
C96采用了毛瑟开发的7.63x25mm手枪弹,威力表现不错,弹道非常平直,如果接驳上专用的硬质枪盒,便能化身半自动卡宾枪。
保罗·毛瑟很想将这支武器推销给德军,但是19世纪末期的德军在评测过后,对其并不感冒。
德军最后选择的是采用9mm帕拉贝伦枪弹的卢格P08,这种肘节式枪机的新型手枪体积更小巧,也显得更精美,其中的炮兵型卢格同样拥有接驳枪托的功能。
而且德军对C96存在疑虑,认为这种武器有些太过于复杂和硕大,射击控制也有些难,它似乎不是那么符合世界枪械的发展潮流。
更重要的是,毛瑟枪的加工工序也很复杂,当时的毛瑟厂为此还动用了不少手工,军方质疑其是否能大规模生产和降低成本。
于是,毛瑟手枪未能通过德军的评测,它失败了。
保罗·毛瑟并未气馁,他甚至聘请了一些神枪手,然后让他们带着手枪在德皇面前表演300米打靶,以期能收获一些订单。
不用质疑,毛瑟真的能在300米命中目标,而且神枪手做到了枪枪上靶。(后世杨靖宇将军在被包围时,也做到了相当夸张的远距离命中)
但德军依旧无动于衷,直到有人偷偷告诉毛瑟,这事儿跟路德维希-洛伊公司(Ludwig Loewe)有关,当年毛瑟下黑手让Loewe的委员会1888步枪被取缔,毛瑟收获了G98步枪的大订单,Loewe方面和斯班道兵工厂,甚至奥地利的企业都为此受到了冲击,他们遭人嫉恨了。
于是,毛瑟C96的德军采购项目成了卡壳鸡,仅有部分军官和贵族选择采购这种武器。
无奈之下,保罗·毛瑟选择将手枪往外销售。为了在其它国家能取得销售业绩,毛瑟厂开始挂羊头卖狗肉打擦边球,将手枪宣传为“毛瑟军用手枪”,暗示其它国家这是德国军用武器。
依靠这番操作,加上C96的确很不错的品质,驳壳枪被卖到了很多国家,尤其在德国搅浑水的第一、二次巴尔干战争中混得风生水起,被作为“新装备”使用。
就这样,毛瑟手枪逐渐扩散到了全世界,还产生了很多仿制品和改进品,比如西班牙和意大利生产的山寨版,以及全自动连发版等等。
不过毛瑟手枪的扩散之旅也不是那么顺利,毕竟这种手枪太大也太贵了。美国当年在进行军用手枪选型时也邀请了毛瑟,但毛瑟在美国人那里依然没打赢卢格P08(后来卢格也没打赢勃朗宁)。
很快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进入消耗战模式的德国是多少武器都不嫌多,于是能冒充半自动卡宾枪的毛瑟手枪也终于入了德军的法眼,收获了大规模的订单。
不过德军基于后勤方面的考虑,要求毛瑟生产9mm帕拉贝伦口径的C96,而不是用自己的7.63x25弹。毛瑟答应了,于是出现了一大批9mm版本的驳壳枪,它们的手柄上有个红色的9,被后世收藏家称为“红9”版。
这些驳壳枪在堑壕战中发挥得很出色,人称“战壕扫把棍”,除了霰弹枪和冲锋枪,毛瑟战斗手枪是最优秀的堑壕清扫利器。
一战结束,德国战败,毛瑟枪的订单戛然而止,毛瑟厂也迎来了困难时刻。甚至战败的条约都订制了阉割毛瑟手枪的条款,要求毛瑟手枪取消活动标尺,截短枪管。
然后毛瑟厂将这种阉割版C96卖给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居然让他们耍得风生水起,尤其是保尔柯察金那帮契卡,特别喜欢用这种俗称BOLO版C96的武器。
在一战前后乱糟糟的背景下,各种毛瑟枪和山寨毛瑟也开始不断在中国扩大用户,逐渐形成了庞大的用户群体。
从混战的军阀到闯天下的行商,再到各地的民团土霸,人们纷纷把驳壳枪当做“大杀器”,一支德国原产的毛瑟驳壳枪,捏在手里比今天开保时捷还拉风。
不过,今天的影视剧有些过度渲染毛瑟手枪,俨然将其变成了抗战剧的“国民手枪”。
土匪出场,盒子炮啪啪啪;八路军出场,盒子炮啪啪啪;汉奸出场,盒子炮啪啪啪;甚至什么尼姑、小姐、村姑、地主婆、护士妹子,全都抬手就出盒子炮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看得人眼皮狂跳。
中国的驳壳枪虽多,那也只是个相对概念,当年中国也并非只有这一种手枪,更不是人人都用得起昂贵的盒子炮。
像《小兵张嘎》就比较写实,嘎子拼着屁股蛋子挨一枪,也才从伪军手里抢了把威力弱弱的小勃朗宁。还有地道战里的高传宝,逼急了揭锅而起,手里拿的东西看似盒子炮,其实只是两个“撅把子”。
“撅把子”是那时候的真事儿,革命军队从红军时期就已经在制造这种粗劣的破枪了,它们被设计成盒子炮的模样,纯粹是为了吓人。
不过,抗战时的确是盒子炮的一个兴旺期,中国的军队太缺乏连发武器了,这让威力表现不错,又能冒充卡宾枪的盒子炮如鱼得水。
所以,抗战中很多盒子炮被中国军队集中使用,组成了“手枪队”,一旦战时紧急,这些手枪队便会加入战场进行混战,利用盒子炮强大的近战能力,在短时间内将敌军压回去。
这种混战与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堑壕混战有类似之处,毛瑟手枪可以在这种近距离的乱局中充分发挥连射性能,连续打翻多个手持步枪的敌人。而它庞大到20发的弹容,更是充分保证了战斗的持续性。
基本上可以这样说:只要“手枪队”切入混战,那么鬼子的步枪就跳不起来了,他们的白刃战也会变得极为乏力。
此外盒子炮还是当年警卫部队的最爱,在警卫员看来,它们大小适中,适合随身携带,火力非常强大,最适合贴身护卫。因此很多长官身边都会跟着不少携带毛瑟手枪的护卫人员,连八路军都不例外。
这又造成了抗战时的一种战场现象——日军会藉由盒子炮的枪声稀稠,来确定是否打到了中国军的指挥机关。盒子炮响声如果连成一片,那么必定有大鱼。
只不过,这种“大鱼”好不好吃进嘴可就难说了,盒子炮部队往往代表着精锐,他们士气高昂精神坚韧,远非普通部队可比。
当年的中国人还创造性地改进了驳壳枪的用法,将枪身倾斜过来打,这样便能将其连射时枪口上跳严重的问题解决。横着打的话,子弹会正好形成一个扇面,形成很好的压制能力。
毛瑟战斗手枪还有个极受中国人喜欢的地方——准。因为它的弹道较为平直,指向能力出众,沉重的枪体又比较压手,表尺更是形成一大辅助,因此在某些人手中,盒子炮可谓是指哪打哪。甚至还有些神人已经“人枪合一”,瞄都不瞄,抬手就打,要灭香头灭香头,要打飞鸟打飞鸟,神异非凡。
不过,但凡当时的中国军人能多几挺冲锋枪,驳壳枪也许就不会受到如此多的重视。毕竟这是一种19世纪末的武器,在20世纪30-40年代的战场上已经很老旧了。
所以建国以后,随着冲锋枪的大量生产,盒子炮很快就从军队中失去了踪影,它再强大,也不过是一款手枪。而使用几乎同样子弹(7.62x25mm)的50式冲锋枪、54式冲锋枪可比它强大太多了。
嗯,即便如此,在某个火力癌生物血红的小眼中,这也是不够看的。
为什么驳壳枪在中国大受欢迎?
大家自行脑补,抗日战场当你迎面碰上日本鬼子,手里如果有一支能单发/连发、20发大容量弹夹的手枪,你还怕啥,直接开火就行。
双枪李向阳。
驳壳枪学名“毛瑟军用手枪”,在我国又称为盒子炮。口径7.63毫米,弹匣容量20发,射速每分钟900发(冲锋枪的节奏),有效射程50-150米。1896年由德国毛瑟工厂生产,是世界上第一款自动手枪,我国引进时间较早,1912年北洋政府就开始购买引进。毕竟买不如造,德国货确实精致耐用,主要还是贵。因此,我国在引进过程开始仿制,比较大的仿制工厂包括:汉阳兵工厂、 巩县兵工厂、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等。
回到民国军阀混战时代及抗战时期,当时国内枪械制造水平和产量确实非常有限,在日本操控下,西方对中国武器出口实行禁运。很幸运的是驳壳枪属于手枪,不在禁运之列,无论贵贱,不论贫穷,大小军阀争相购买,当初就是纯粹的没办法才买。西北军手枪队,一手大刀一手盒子炮。
八路军女战士,帅气有没有。
国民党军队训练照,装上枪托变身步枪,精确度立马提升。
真正大量应用于中国战场后,大家才发现这款手枪是如此的完美、如此的符合国情。在有支汉阳造就可以占山为王的年代,可以连发又有着大容量弹匣的“毛瑟军用手枪”完美扎根中国,被广大军工厂家不断仿制。反观生产国却由于尺寸偏大不能成为制式手枪,单价高、携行不便等原因没有大量装备。这就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典范。
弥补火力不足,就产生了中国特色的手枪队,大量驳壳枪一起编组,用于突击或警卫作战。
找到一张很猥琐的小鬼子照片,看来王八盒子确实不好用,盒子炮都拿上了。
而在当时我国重武器和自动火器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以近距、机动作战为主的中国军队中,驳壳枪正好客串了这一岗位,为抗战胜利立下汗马功劳。由于装备数量大,直到54式手枪成为制式装备后,才陆续退出现役,进入民兵、警察等单位使用到上世纪80年代。为什么驳壳枪在中国大受欢迎?
俗称“Red 9”的毛瑟C96手枪
毛瑟C96,是由德国毛瑟兵工厂于1896年开始生产的一款半自动手枪,从1896年开始生产至1939年停产,期间共生产了一百万支毛瑟C96。另外其它国家仿制了约数百万把。
俗称“Red 9”的毛瑟C96手枪
毛瑟C96在生产出来之后,毛瑟兵工厂一直希望让德国军队能装备此枪,德国陆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订购了150000支口径9毫米,俗称“Red 9”的毛瑟C96手枪,在战争结束前,毛瑟兵工厂共交付给德国陆军137000支,这是德国陆军正式装备此枪的唯一记录。
“Red 9”的枪盒
毛瑟C96,有着简单可靠、射程远、装弹量大和射击精度相对较好的优点。在中国受到广泛欢迎是因为在20世纪初,国内军阀混战,对军火需求量很大。而当时世界各国对中国实行枪械禁运,但手枪不在禁运之列,因此当时毛瑟C96,以及它的该型通过多种渠道进入中国(一是经过欧洲代理商联合公司,卖给日本武器经销商和贸易公司,然后由日本销往中国。二是通过上海的进出口贸易商将驳壳枪卖给中国)
当时进入中国的C96和它的改型很多,其中M712 Schnellfeuer型赢得了极好的声誉。M712 Schnellfeuer是C96的全自动改良型,使用可拆式二十发大容量弹匣及可加装枪托,全自动射击时在50米到80米距离内可以形成猛烈的火力,所以又称为冲锋手枪或战斗手枪,也是世界上第一种量产型的冲锋手枪。
M712 Schnellfeuer型
该枪由于其单发、连发射击可方便转换、弹夹容弹量大、连发时火力猛,非常受中国士兵喜爱,成为各部队军官的首选枪种。此枪也有多种仿制品在中国生产,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也曾经大量使用该枪。
为什么驳壳枪在中国大受欢迎?
一、驳壳枪简介
驳壳枪,中国又称盒子炮,其正式名称是毛瑟军用手枪(Mauser Military Pistol)。毛瑟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次年正式生产。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因此在中国也有称为匣枪的。有一种全自动型的,称做快慢机,毛瑟厂则称之为M712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产。在我国很多小说里经常能看到“快慢机”这个词, 而驳壳枪另一个较少人知道的名称是自来得手枪,许多人以为只有速射型称为自来得,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自来得一直是这一类手枪在中国比较正式的通称。最早的驳壳枪是德国毛瑟兵工厂的菲德勒三兄弟(Fidel,Friedrich,and Josef Feederle),利用工作闲暇聊设计出来的。但是该枪最后申请专利者是毛瑟兵工厂的老板,所以驳壳枪也叫毛瑟手枪。1896年,毛瑟兵工厂希望能为德国军队生产驳壳枪。但是一直到1939年毛瑟厂停产驳壳枪为止,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采用驳壳枪作为军队的制式武器。在这几十年里毛瑟厂估计大约生产了一百万把的各式各样的驳壳枪。而其他国家仿造生产的数量则几倍于此。各国军队不采用驳壳枪并不是因为该枪的质量不好,而是因为它价格太高,而且该枪装备欧洲军队当手枪则尺寸太大,而做为步枪又威力太小了,实在是不上不下,左右为难。所谓瑕不掩瑜,驳壳枪真正被使用者所喜爱的是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中,各派军阀相互征战,急需要武器进行作战,而当时的日本控制西方向中国出口军火,但做为手枪的驳壳枪不在此列,因此驳壳枪成为各派武装的首选。在中国反帝反封建和反侵略斗争中人民武装也大量的夺取敌人的武器来武装自己。因此人民军队里也大量装备这种驳壳枪,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的起义部队总指挥贺龙用的就是一支驳壳枪。这种枪在射击时有个缺点,由于它的抛弹口在枪的正上方,抛壳时容易打伤持枪人。所以射击时要倾斜45度,就像电影中表现的那样。
二、驳壳枪在中国的生产
这一类的盒子炮材质及加工品质较好, 虽然仍脱不了手工装配, 零件不能互换等毛病, 但整体而言, 几乎可以与舶来品相较。 已知的生产厂至少有: 汉阳兵工厂、 巩县兵工厂、 大沽造船所、 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 重庆武器修理所、 衡阳军械局等。汉造毛瑟7.63驳壳枪诸元资料(1947年9月兵工署出版):全长: 288mm,全重: 1.16kg,枪管长(连弹膛): 132mm,口径: 7.63mm,表尺射程: 1000m,来复线: 6条,右旋,来复线缠度: 200mm,瞄准基线长: 230mm,装弹具式样: 弹夹。三、驳壳枪不仅仅是喜欢那么简单的,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的:
1、驳壳枪在中国的数量,范围都是很大的,共军和国军都喜欢这个枪,小日本貌似也很喜欢,20发的连射在那个时代确实很牛的。但是因为国内,尤其对共军来说,没有武器来源,只能靠缴获,所以你能不能用上驳壳枪,还得看运气和能力。2、驳壳枪受欢迎的原因:(1)民国军阀混战时期,中国当时受到列强的武器禁运,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军事禁运,而手枪不在禁运之列,驳壳枪作为一种手枪却拥有近似冲锋枪的火力,被军阀青睐也就不足为奇了。那时候甚至有手枪旅这样的部队。(2)驳壳枪属于自卫武器,不受限制。(3)驳壳枪是但是中国所能进口的威力最大的武器。(4)耐用 驳壳枪拥有很长的寿命,以及不用复杂的维护。(5)实用 驳壳枪可以和配套的枪托组装成一支冲锋枪,这在当时的中国来说是很有用的。(6)命中率高。驳壳枪命中率极高,神枪手随便甩手命中200米以外的电线。当然如果没有禁运,当时军人的最爱是伯格曼“花机关”。四、驳壳枪淘汰的主要原因威力太小,它是威力最小的手枪,口径小、子弹长度短,造成弹药少,所以威力就小了。
淘汰的其他原因:
1.驳壳枪跳弹严重 连发精度低;
2. 做工复杂,该枪价格太高;
3. 装备欧洲军队当手枪则尺寸太大;
4. 作为冲锋枪又不易控制枪口上跳;
5. 全自动射击前须将木制枪匣组合到枪身上作为枪托,以控制枪口上跳,操作复杂,携行较难;
6.科技进步,新式武器的发明和出现,如冲锋枪等自动化武器的出现。
为什么驳壳枪在中国大受欢迎?
1919年5月5日,美、法、意等11国联合签订了一个对华武器禁运的协议,用来遏制中国武装力量的不断壮大。该协议规定,禁止向中国出售步枪到火炮的等一切攻击性的武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武装部队将目光转向了一款自动手枪——毛瑟1896式手枪。
毛瑟1896式手枪的木质枪套像极了一个盒子,盒子的英语又是BOX,传到中国来后,便翻译成了驳壳枪。在欧洲,驳壳枪并没有引起重视,因为驳壳枪有两个致命缺点:一是不便于携带,驳壳枪体积庞大,重1.24KG,枪盒为木质,别在腰上很难受。二是精准度不足,驳壳枪的后坐力非常大,开枪时,枪管会上下跳动,很难打中目标。在瑞士军方测试中,更是给出了射击精度最差的评语。
但是,驳壳枪在中国却大受欢迎。在当时,仅日本一家贸易公司,每个月就要向中国售卖1000支以上的驳壳枪,而且这只是一家公司的销量。驳壳枪的中国走红,这当然与当时的禁运协议有关。但令人称奇的是,在禁运协议解除后,中国仍然在大批量的购入驳壳枪。
驳壳枪由于体质庞大,反而备受中国士兵喜欢,因为中国士兵认为这显得更有威慑力,驳壳枪也因此得到了另一个称呼“盒子炮”。正如冯玉祥在回忆录里说:“哪里的带兵官,见了盒子枪,没有哪一个手指头不痒痒的。”而欧洲人认为既笨重又一无是处的枪盒,也被中国士兵利用起来,将枪盒装在驳壳枪的尾部,大幅减少了驳壳枪的后坐力。
而精准度的问题,更是在中国得到了完美的解决,以至于该枪的发明者毛瑟,都派人过来学习毛瑟枪的使用方法。原来,聪明的中国士兵在使用驳壳枪时,会往旁边歪一下,将枪身放平,使原来向上跳的枪口变成左右摆动。这样一来,驳壳枪的精准度也就大大提升了,准到什么程度?这么说吧,在中原大战后,西北军将领刘树森战败后撤,此时遇到敌军挡路。刘树森拿起手中驳壳枪对天一枪,一只鸟儿应声倒地,敌军因此吓得立刻后退。
在中国后来的军阀混战中,正规战越来越少,基本上都是遭遇战和突击战。而驳壳枪作为一款一分钟可以打出900发子弹的自动手枪,具备射速快、火力猛的特点。在中国战场上,两军近战的场景比欧洲多,对枪的射程也就没有那么高的要求了,驳壳枪这种自卫武器自然就变成了主要武器。而且在遭遇战中,双方比拼的就是速度。步枪的虽然打得准,但是准备时间太长。步枪开一枪的时间,已经足够驳壳枪打完10发子弹了。
驳壳枪甚至被当时的中国士兵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好的手枪。以至于当人们提到手枪时,脑海里浮现的都是驳壳枪。这支被欧洲人认为“最失败”的枪,却在中国缔造了神话。从北伐、长征到中国解放,驳壳枪见证了近代中国从贫弱到崛起的全部历程。如今,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是我们不应该忘却那些为了我们国家独立和崛起,而付出生命的先辈们,向他们致敬!
为什么驳壳枪在中国大受欢迎?
驳壳枪,也就是毛瑟C96半自动手枪。是德国毛瑟兵工厂于1896年推出了一款半自动军用手枪,是近代以来影响中国军队最大的一款手枪。从清末革命党起义,到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到北伐战争、中原大战、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交战双方都装备大量的驳壳枪,山西的太原兵工厂甚至还有仿制该枪。
驳壳枪是进入中国的第一款单兵手持半自动武器,在近战当中特别凶猛,当你冲到敌人面前,敌人还在拉步枪枪栓,而你拿着一把半自动武器,那么这次胜负以分。一名熟练的老兵在近战当中10发弹容的驳壳枪可以打死七八名敌人,而且它使用的是7.63×25毫米手枪弹,威力大。而且还有20发弹容的弹匣,在缺乏自动武器和半自动武器的中国战场,常常拿它当冲锋枪使用,半自动的方式还可以节约子弹,子弹不是很充足的,中国军队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