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总统普京为何坚持修建刻赤海峡大桥?
刻赤海峡的桥不修,怎能将克里米亚彻底搂在怀里?
几年前爆发的克里米亚危机,让克里米亚地区通过“公投”的方式从乌克兰转投俄罗斯的怀抱。
这件事引发了一系列的大事件,包括随后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的分离和战火,以至于俄乌之间大打出手,爆发了全面战争。
后话不提,我们可以研究下地图,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如上图所示,克里米亚是个黑海上的半岛,它与俄罗斯实际上是不接壤的。
在这个位置,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隔着个比克里米亚还大的“亚速海”。
但这个“不接壤”也是个临界概念,克里米亚半岛往东边延伸了一段,与黑海之滨的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克拉伊几乎就碰上了。
中间连不上的这一块儿,即“刻赤海峡”。
“刻赤海峡”非常地狭窄,最窄的地方4.5公里,宽的地方45公里,水深最浅处仅5米,最深也不过15米。
所以,这个“刻赤海峡”与武汉的天兴洲长江段差不多,实在是太近太近了。
克里米亚公投以后,投入俄罗斯怀抱,俄罗斯当然需要加强与之的联系,否则岂不成了飞地?
所以修筑刻赤海峡的大桥,必然是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而且,这座桥一修,亚速海就变成了被封堵的死海。
哪怕亚速海另一半是乌克兰的地盘,只要刻赤大桥杠在这儿,就等于给亚速海修了道大门,使其变成了俄罗斯的内海。
什么?想出门?那干嘛得罪我呀?说点好话让你从下面过吧~谁叫现在克里米亚已经姓俄了呢?
乌克兰在亚速海的港口,也就只能窝在小小的内海里,变成了瓮中之鳖。
一旦与乌克兰爆发严重的冲突,这里也将成为俄军最快速的“过江通道”,迅速地通过克里米亚威逼乌克兰。
俄罗斯总统普京为何坚持修建刻赤海峡大桥?
这条桥梁最早由德国建筑师阿尔伯特·斯佩尔于1943年二战时构思,目的是为了加速德军在高加索战役中进攻苏联,不过在大桥完工前克里米亚半岛已经在同年10月被苏联红军解放,苏联接手德意志国防军遗留下来的工程于1944年11月完成了全长4.5公里的铁路大桥,次年2月因为桥墩缺乏防波堤保护而遭浮冰撞毁。在大桥坠毁后先后有重建大桥的计划,苏联解体后的1994年甚至提出过海峡隧道方案,这些计划都因为资金不足而未能实现。
2010年4月25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和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签署兴建大桥的同意书。而普京在2014年3月底就表示,对这一项目感兴趣。随着2014年3月19日克里米亚加盟俄罗斯联邦,俄罗斯总统普京责成政府确定建设刻赤海峡大桥的融资规模和来源,规定于2018年完成项目实施。同时俄方正在考虑建造刻赤海峡海底隧道的可行性。
普京还度亲赴克里米亚地区视察海峡大桥的建设情况,对这一项目相当重视,我认为普京坚持修建刻赤海峡大桥有以下理由:
刻赤海峡大桥,横跨刻赤海峡,连接俄罗斯塔曼半岛的克拉斯诺达尔到前乌克兰克里米亚半岛的刻赤。在缺乏桥梁的时候两岸的交通是由汽车渡轮接驳俄罗斯的卡夫卡兹港和克里米亚共和国的克雷姆港。
克里米亚地区对俄罗斯来说具有重要非常的战略意义。俄罗斯面向北冰洋的漫长开放海岸线终年被海冰所包围,只有西北的波罗的海有如圣彼得堡这样的少数港口可以使用;太平洋方向只有东南的海参崴有一定价值;而领土上唯一直接面向温暖海洋的港口,只有黑海沿岸。黑海是一个封闭海域,出口是狭窄的土耳其海峡,俄国可以从此进入地中海,进而进入印度洋、大西洋的开放水域。俄罗斯彼得大帝的名言说明了一切:“俄国需要的是水域。”
从长远来看,乌克兰未来的大致政治走向还是进一步欧化,一但俄罗斯的力量被亲欧的乌克兰从克里米亚清除出去,那么克里米亚会成为西方国家反俄的最前线,俄罗斯的南北交通将受到直接威胁。
从历史角度来讲,数以百万计的俄罗斯族同胞和以契诃夫、普希金为代表的俄罗斯文化积淀。很多俄罗斯的大文豪都曾在这一地区生活过,并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了对这一地区的赞美。
修建海峡大桥,俄罗斯可以不必经过乌克兰东部地区直接进入克里米亚,并可以进行公路、铁路、管道等多种方式运输各种资源,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对克里米亚的管理,也可以对该地区的各种问题做出及时的反应。大桥的建成使俄罗斯和克里米亚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加有利于克里米亚和俄罗斯的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交流和沟通。
尽管欧美和乌克兰并不承认克里米亚地区的公投结果,但乌克兰的军队还是低调撤兵了,从此克里米亚和俄罗斯关系会更加紧密,这座大桥也会在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俄罗斯总统普京为何坚持修建刻赤海峡大桥?
作为俄罗斯收回克里米亚半岛的亲历者,对于普京坚持修刻赤海峡大桥一事有些切身的认识:
1、俄罗斯收回克里米亚半岛事件发生之后,克里米亚特区行政长官、克里米亚议会议长、克里米亚的首富和普通民众第一时间都意识到克里米亚半岛的不足,那就是半岛的水、电、以及几乎所有的生活物资都得从俄罗斯西部,转由乌克兰东部的铁路与公路运进来,因此,乌克兰政府断掉水与电,中断通往克里米亚铁路和公路是预料之中的事。而这些通道只要中断,那么联接克里米亚与俄罗斯的也就只有空中航线了,这对于克里米亚半岛的民生以及发展来说致命。果然不所出料,我还没有离开克里米亚半岛,乌克兰政府就迅速关闭了公路与铁路交通,然后是将人工运河切断,最后是停电。当时俄罗斯政府的解决之道是通过刻赤海峡的渡轮运所需物品进半岛,但这个成本高且量不大,一时间克里米亚的物价飞涨,民众生活反而下降。事实上,早在前苏联时代,政府就有修建刻赤海峡大桥的规划,只是由于各种原因而没有建成。现在克里米亚被夺回,那么作为半岛生命线的海峡大桥自然也就成为必建的项目,这决定克里米亚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普京毫不犹豫地投入巨资展开建设。
2、为了阻止俄罗斯建设刻赤海峡大桥,美国欧洲与乌克兰一起宣布过,谁帮助俄罗斯建设就制裁谁,但俄罗斯很快寻找到办法,那就是通过成立联合公司,租用外国的渡轮和其它的装备,从而正式启动刻赤大桥的建设,而这是在克里米亚被收回后的一年之内就开始的。经过长达三年左右的建设,刻赤大桥几乎接近完工,2018年会全面通车与通铁路,从而完全解决了克里米亚半岛与外界连接问题,让克里米亚有了生命线。
3、刻赤海峡大桥的建成可以让克里米亚的战略重要性再升一级,因为克里米亚是俄罗斯黑海舰队的驻地,是制约土耳其和欧洲的前沿阵地。在大桥建成之前,黑海舰队和驻克里米亚半岛的俄军出航与后勤补给有严重的不足,极大影响其战斗力。后勤补给解决了之后,克里米亚半岛的俄军战斗力倍增,从而对俄罗斯控盘黑海,以及进一步打击乌克兰和欧洲有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大桥的建成会极大降低克里米亚民众的生活成本,让物价迅速大幅下降,从而更好地争取克里米亚民众对俄罗斯政府以及普京的认同与支持度。
基于上述原因的考虑,普京坚持建刻赤海峡大桥是战略性的举动。
俄罗斯总统普京为何坚持修建刻赤海峡大桥?
不修不行!2014年以前克里米亚属于乌克兰,同年俄罗斯军队进入克里米亚并操纵了加入俄罗斯的公投,随后乌克兰停止了对克里米亚半岛的供水供电和物资供应,克里米亚的物资供应只能靠海上运输,一时间克里米亚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俄罗斯要想长期控制克里米亚这样一个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地区,必须赢得当地民心的支持,确保当地的物资供应和经济的长期繁荣,为此,俄罗斯很快成立了联合公司,利用三年多的时间投入巨资修建了这条长达19公里的跨海大桥,大桥两端连接俄罗斯本土和克里米亚半岛,分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大桥通车之后,基本上缓解了克里米亚地区居民的各种物资紧张局面,更为重要的是确保了俄罗斯黑海舰队基地塞瓦斯托波尔的物资供应,提升了黑海舰队的重要性。
克里米亚入俄公投后,乌克兰从没有放弃过对克里米亚的主权,围绕克里米亚的主权归属问题将是俄罗斯和乌克兰解不开的结!
俄乌关系紧张的最终结果只能通过战争来解决!
俄罗斯总统普京为何坚持修建刻赤海峡大桥?
刻赤海峡大桥是一座连接俄罗斯塔曼半岛的克拉斯诺达尔到克里米亚半岛的刻赤之间的公路铁路两用桥梁,全长19公里,跨海部分7.5公里。1430年在金帐汗国分裂解体的浪潮中成吉思汗十一世孙哈吉·格来脱离金帐汗国,建立了独立的克里米亚汗国,定都巴赫奇萨赖(乌克兰南部半岛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的巴赫奇-萨莱村)。1475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入侵克里米亚,与此同时北方由莫斯科大公国发展而来的俄罗斯对克里米亚汗国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克里米亚汗国不得不面对在土耳其和俄罗斯两大强邻之间选边站队的命运。1478年克里米亚汗国沦为奥斯曼帝国的藩属并试图在奥斯曼帝国的支持下重新统一蒙古鞑靼诸汗国。1774年俄罗斯帝国迫使奥斯曼帝国缔结《楚库克-凯那尔吉和约》:克里米亚汗国脱离奥斯曼帝国而独立——当然这只是名义上的独立,实际上只不过是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藩属变成了俄罗斯帝国的藩属。1783年沙皇俄国正式吞并克里米亚。当时克里米亚的刻赤同东部的塔曼半岛之间是通过渡轮的方式进行沟通的。
关于在克里米亚半岛和塔曼半岛之间修筑桥梁的最初构想始于1943年,提出这一构想的是德国建筑师阿尔伯特·斯佩尔,他之所以计划修筑这座桥梁是为了加速德军在高加索战役中进攻苏联,然而还没等到这座桥梁完工克里米亚半岛就已在同年10月被苏联红军解放。苏军为便利自己的调兵速度,于是接手德意志国防军遗留下来的工程于1944年11月完成了全长4.5公里的铁路大桥,然而在次年2月刻赤海峡大桥因为桥墩缺乏防波堤保护而遭浮冰撞毁。战争结束后随着苏联的战后重建重修刻赤海峡大桥以便利克里米亚半岛和塔曼半岛的联系被提上议事日程,然而因为资金不足只得暂时搁置。不料这一搁置竟是数十年之久,直到苏联解体也没能完成重修刻赤海峡大桥的目标。直到1999年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才重新提出了兴建一条三层大桥的方案:一层为公路,一层为铁路,一层为铺设水管和天然气管专用。2010年4月25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和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签署兴建大桥的同意书,同年11月26日两国再签定了相互谅解备忘录。2013年12月通道建设协议在签署多份双边合作文件框架下签署。通道可将乌克兰赫尔松到新罗西斯克的路程缩短450公里。
2014年2月乌克兰发生国家政变后亲西方的新政府上台,而以俄罗斯族裔人口居多的乌克兰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随即在2014年3月16日就自身地位举行全民公投,最终超过96%的投票者赞成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2014年3月17日乌克兰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议会宣布:克里米亚独立成为主权国家,命名为克里米亚共和国。次日克里米亚宣布加入俄罗斯,俄罗斯总统普京随即批准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的条约草案,至此克里米亚成为俄罗斯实际控制下的地区。就在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的当月底普京就重提修建刻赤海峡大桥一事,在经过四年的修建后在今年的5月1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出席了刻赤海峡大桥的通车仪式——他亲自驾驶卡车通过大桥。
普京之所以对修建刻赤海峡大桥如此热心还是出于控制克里米亚的目的:事实上早在苏联时代就不止一次提出重修刻赤海峡大桥的议案,但当时的苏联根本无法预见到自己会在几十年后解体,因此控制克里米亚一事在当时苏联的整体布局中还并不是特别突出,于是重修重修刻赤海峡大桥一事一再被搁置。然而对俄罗斯而言:克里米亚实在太重要了——就克里米亚本身而言:这里控扼黑海门户,苏联时代黑海舰队的基地就设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塞瓦斯托波尔军港。苏联解体时俄罗斯和乌克兰并未就黑海舰队的归属问题达成一致,以致于在苏联解体一年后黑海舰队仍悬挂前苏联海军军旗。1992年8月俄、乌两国在雅尔塔达成协议:将黑海舰队变成俄乌联合舰队,由两国共同指挥。事实上俄罗斯的地缘环境有利有弊:尽管拥有辽阔的战略纵深,但却缺乏走向世界的出海口,而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军港以及黑海舰队恰恰就是俄罗斯进出黑海的关键所在,这就不难解释俄罗斯为什么竭力想要控制克里米亚了。就俄乌关系而言:自乌克兰独立以来就一直在俄罗斯和西方国家之间来回摇摆,而俄罗斯则对乌克兰国内亲西方的苗头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在俄罗斯看来:乌克兰同北约和欧盟的接触是对俄罗斯战略空间的挤压。要知道乌克兰和波兰、捷克这些东欧国家是不一样的:波兰、捷克虽然是前苏联阵营的国家,但毕竟不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在地理位置同俄罗斯也有一定距离;而作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乌克兰对俄罗斯而言可谓就在家门口,更何况俄罗斯民族的发源地还是乌克兰境内的基辅罗斯,无论从民族情感或是地缘战略上而言:俄罗斯都无法接受乌克兰倒向西方的潜在可能,而一旦俄罗斯获得克里米亚则将对乌克兰构成强大的战略威慑,使乌克兰在同西方时不敢忽略俄罗斯的声音。修刻赤海峡大桥的对俄罗斯控制克里米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和平年代这座桥可以大大便利克里米亚同俄罗斯本土之间的人员、经济联系,对当地的经济建设具有极大的价值;如果一旦爆发军事冲突,那么这座桥也将大大便利俄罗斯军事人员和军事装备的调度。
俄罗斯总统普京为何坚持修建刻赤海峡大桥?
我对标题内容,不了解,无法回答。但,我知道普京是正能量的好人,大爱无私的好总统,我想,普京想做的工作,一定是好工作,普京坚持修建刻赤海峡大桥,一定有普京总统的正能量想法,也是有意义的工作吧,我想应该是这样,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