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一些电视剧的时候,机枪手要拼命向坦克扫射呢?

电视剧就不要当真了。

以国内大部分电视剧导演的那点军事知识,他们经常会将自以为是的视觉效果和夸张情节摆在真实性前头。

比如十几挺重机枪排一排扫射,阵前甩飞镖,飞天穿裤射箭杀鬼子,轻功躲子弹,捏仨手榴弹自爆把坦克炸上天等等,太多了。

那些端着歪把子或捷克造,站着扫出加特林效果的就更别提了,烂大街。

如果非要跟他们讲道理,一定会把人活活气死。

许多观众都会反驳你——一场戏而已,打得热闹就行了,看着也挺爽的,何必当真呢?

就连好莱坞的神剧都不能免俗,比如《狂怒》,德军机枪不设置在侧翼树林里,也不发挥德军班组的机枪核心战术,非要跑到一览无余的大草地上刨坑趴着,对着坦克叭叭叭地打曳光弹。

不过,现实中的确有机枪扫射坦克的做法。

《狂怒》中的做法,有一种可能是战术性的指向使用。

即前出的机枪组作为观测人员,在战场情况紧急,无法有效传令的情况下,按照事先约定的战术,一边吸引火力,一边用曳光弹给对方打标,等于告诉后方埋伏的反坦克炮:我撑不住了,快把我打的这玩意儿干掉!

再者,现实中机枪虽然不可能打穿坦克的正面,但密集的弹雨是可以干扰到坦克的乘员的。

过去的坦克视野狭窄,态势感知能力极差,因此车长需要经常钻出来指挥作战,否则就只能盖上盖子,用潜望镜观察情况。

坦克在作战时,顶部重机枪也是一杆大杀器,对人员的威胁不比坦克炮差多少。

如果对方坦克存在步坦协同情况,那么机枪当然需要考虑对其方向射击,压制后面的步兵展开。

某些特殊情况中,坦克会被用来搭载步兵,所以如果能对其进行伏击,是可以取得很大战果的。

所以,在特殊情况下,用密集火力攻击坦克不是不行,一切取决于战术需要。

有时候,弹雨还能影响车内乘员的心理,加大其心理压力,甚至凑巧破坏掉观察窗。

一些太平洋战争的美军回忆中,曾记载过日军弹雨攻击斯图亚特坦克的声音。车内的人不断听到弹丸打在车身,发出啄木鸟啄树干的闷响,觉得毛骨悚然。

实际上,斯图亚特坦克的那点小身板,如果碰上大口径机枪,是完全可以被钉穿的。只是,效果不会比专用反坦克枪好。

正面穿不了,还有侧面、后面和下坡时露出的顶盖,只要距离足够,机枪有几率将其打穿。

与斯图亚特装甲差不多的日军坦克,战时就经常遭遇美军“老干妈”的毒手,被M2大口径机枪打成漏勺。

这种机枪今天还在美军和北约军队中服役,其使用的.50BMG机枪弹,口径12.7x99mm,具有挺不错的穿甲能力,大名鼎鼎的“大炮狙”巴雷特反器材步枪上使用的就是这种子弹。

当然,.50BMG能做的事情,苏联14.5mm也能做(它们本来就是反坦克枪弹),但马克沁、勃朗宁和日本92重机枪这类就不见得能做,它们对坦克的威胁很小,只能起到骚扰作用。

日本的“坦克军神”西住小次郎,在淞沪战场上驾驶着薄皮大馅的战车,楞是在阵前扛住了1300多次枪械射击,让鬼子很是吹嘘了一阵。

其实这也说明了,战场上急了干嘛不打?机枪手难不成眼睁睁看着坦克逼近无动于衷?就算再绝望,也要亮剑才行。

为什么看一些电视剧的时候,机枪手要拼命向坦克扫射呢?

很简单,时至今日,机枪仍然是杀伤坦克的一款利器!但也请注意,机枪的作用仅仅是击伤坦克,而不是击毁坦克。

早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为了能在未来应对日军的装甲部队,国民党军队在大量装备德械的同时,也从德国进口了超过2000万发的步枪穿甲弹。在做出这笔买卖之前,德国人曾经信誓旦旦的保证,面对日军的薄皮坦克仅有6到15毫米的装甲,这种穿甲弹是完全可以击穿坦克的。

可到了真实的实战中,我们却无奈地发现,子弹击穿坦克纯粹是痴人说梦!

1、用射程超过一千米的中正式步枪向日军坦克射击,我们的步枪手必须要抵近到距离坦克仅有50米的距离内,才有可能击穿日军坦克最薄弱的6毫米装甲位置。

可问题是,在日军坦克炮和机枪,以及坦克背后掩护步兵的封锁下,你能接近到50米的距离吗?

2、倘若使用马克沁重机枪进行射击,100米的距离内有可能会击穿坦克最薄弱的位置。可问题依旧是那个问题,100米的距离,你瞄准日军坦克可以清清楚楚,但对方锁定你更是清清楚楚。

别说是坦克炮,光是被抗战机枪手当成噩梦的日军掷弹筒,就足可以把你炸得人仰马翻!

至少从淞沪会战时期,我们就总结出了一个问题:步枪也好机枪也罢,实战状态下根本难以击穿坦克,而日军的这种坦克还是二战时期防护最脆弱的坦克,连这种坦克都打不穿,你还能指望什么?至少在整个淞沪会战中,日军装甲部队被摧毁12辆坦克,他们全部是被炮弹或炸药包击毁,机枪根本产生不了彻底的摧毁效果。

但也同样在实战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机枪虽然无法击穿坦克,但它却可以干扰坦克的战斗力,甚至可以摧毁坦克的一些外挂装备。

如这张图片,抗战初期日军曾对一辆被子弹击伤的94式坦克进行过实地勘察,他们发现坦克的观察窗、射击孔、发动机出气口以及其他有开口的部位,始终是我方机枪手和枪手的重点攻击方向。一旦观察窗连续遭到子弹骚扰,坦克车长将难以辨清外部环境,自然也无法实施有效指挥,坦克内的机枪手也无法实施有效射击,他只能躲在车中盲打。

尤其是曾被日军封为军神的西住小次郎,其号称在淞沪会战和南京战役期间,指挥一辆97式坦克挡住了我方1300多发子弹。至少根据日军公布的弹痕累累的那辆坦克的照片来看,他们的宣传似乎也不存在虚假。但他们的宣传资料中,却很少提到西住小次郎曾指挥坦克给我方造成什么样的杀伤?杀伤我方多少人不知道,摧毁我方多少个火力点更不知道。

那么很显然,在一轮又一轮的密集子弹攻击中,西住小次郎的坦克虽然没有被击穿,但他们在子弹的干扰下也只能躲在坦克里一通盲打。

只要机枪具备这样的功能,即便它不能击毁坦克,它也要持续性地这样打下去,因为它如果不打而让对方的坦克火力全开,那最终吃亏的将是我们。

到了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期,伴随着高平两用机枪的批量装备,14.5毫米高射机枪也成为了对付我们62式坦克的利器。这款近距离可以击穿32毫米钢板的机枪,虽然无法对付62式坦克的正面(35毫米厚钢板)和炮塔(45毫米厚),但却可以击穿坦克的侧翼。在那场残酷的实战中,我方担任主攻的400多辆62式坦克也遭到了越军机枪一轮又一轮的扫射。

但他们所能制造的威胁,跟抗战时期的机枪也相差无几,毕竟此时的62式坦克上也配备着12.7毫米的高射机枪,还有威力更加惊人的85毫米主炮。你近距离扫射的代价自然是机枪阵地的暴露,别说你藏在沙袋背后或土木结构的工事里,哪怕是你躲在混凝土碉堡里,面对着穿透力极强的坦克炮,你的高射机枪和机枪手们也会被炸的人仰马翻。

可即便是这样,越军高射机枪的火力打击仍然持续不断,毕竟这种威力更大的子弹可以轻而易举地封锁你的观察窗、瞄准镜等设备,一旦你的视线受到干扰,手持RPG火箭筒的越军反坦克手可就要接近你了!

当然,甭管是抗战还是对于反击战,在近距离的扫射下,总会有子弹击穿坦克的装甲。但根据实战总结来看,个别子弹即便击穿坦克,在力度受到大幅度削弱的背景下。弹头要么卡在被击穿的洞口,要么射进坦克内后,失去力度的弹头无法对坦克兵和车内设备造成杀伤。更或者,打进坦克内的那枚子弹既没有击中坦克兵,也没有打中任何关键设备。机枪手们忙活了半天,好不容易打进去的一枚或几枚子弹,只是击中了一些非要害部位。

而现如今,机枪和高射机枪对着第三代坦克疯狂乱扫,照样也是实战过程中的常见打法之一,毕竟第三代坦克的外挂设备更多:烟雾弹发射装置、红外线大灯、热成像装置的外挂......面对防护装甲越来越厚的第三代坦克,机枪子弹打在上面只能算是挠挠痒,可子弹破坏上述这些设备却也是轻轻松松!

为什么看一些电视剧的时候,机枪手要拼命向坦克扫射呢?

一个史实,1944年9月14日,远征军收复腾冲,前后历时127天,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其中,在进攻文庙时,远征军被一口大铜钟挡住了去路。日本鬼子在大钟的中下部开了一个直径6cm的孔洞,一名鬼子机枪手躲在大钟里,通过这个孔洞用机枪向外扫射,大钟很厚,子弹根本就打不穿。没办法,最后,远征军枪炮齐射,直到大钟里面不再射击。当将大钟移开时,发现里面的小鬼子已经七窍流血而死,身上一点伤都没有。

小鬼子纯粹就是被枪弹和炮弹撞击大钟时发出的声音震毙的。作为常识,我们知道,噪音会对人体的生理机能产生各种影响,如果噪音的响度达到一定程度,就会直接杀伤人类。大钟本来就是一个良好的发声体,再受到一阵密集的枪弹和炮弹撞击,发出的声音有多大,想想就令人恐怖,躲在里面欣赏钟声不被震死才怪。

回到今天的话题,机枪扫射坦克,虽然不会伤及坦克,但坦克因枪弹撞击会发声,也许没有钟声响亮,但金属高速撞击发出的声音绝对不会小。即使不能将坦克里面的人震死,最少会令其烦躁不安,甚至失去理智,难以正常对坦克进行操作,所以,机枪扫射坦克肯定会有一定的效果。

为什么看一些电视剧的时候,机枪手要拼命向坦克扫射呢?

那是为了清除坦克周围协同作战的步兵

为什么看一些电视剧的时候,机枪手要拼命向坦克扫射呢?

第一机枪手向坦克扫射是为了掩护炸坦克的战友,第二,是为了吸引敌人火力,第三,机枪扫射多了说不定会有那一颗子弹打进坦克炮筒里或者坦克驾驶室内。第四,这是导演要求这样做动作的,要不然剧组不给工钱。

为什么看一些电视剧的时候,机枪手要拼命向坦克扫射呢?

电视剧一般都是虚构的,正常情况作战也会使用机枪,因为坦克周围都有协同作战人员,现在武器先进一般使用的都是反坦克炮弹和穿甲弹,这样能远程射击而且也能对目标进行毁灭性打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