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火炮威力和射程跟口径有关,而不是与炮弹装药量有关系?

口径代表正义,正义代表着威力,但火炮威力怎么可能与装药量没关系?正是为了能发射更大威力、更大装药量、更远射程的弹丸,才会有更大口径、更长身管的火炮。我唯一想到符合题目的炮种是高射炮这类速射炮,它弹丸小,口径小,但正是这种特性带来的高射速,形成密集的射击弹幕,才能构成威力。

“威力”这个词很不好说,因为火炮的工作方式不一样,弹丸的结构不一样,攻击的对象不一样,威力当然具有不同的评判标准。例如迫击炮弹和脱壳穿甲弹,一个有战斗部装药,一个战斗部只有合金弹芯,完全是不同功用,你让迫击炮反坦克,让坦克炮拿脱穿反步兵,威力如何评价?

口径相同的两门同型号炮,发射药的多寡决定了炮弹的射程;同样的脱穿拿来打坦克,显然装药量更大的那个膛压更高、弹丸初速更大、弹丸侵彻力更强。

如果是口径不同的两门炮,比如一门420mm的臼炮与一门152mm榴弹比较,显然最后我们面对的仍然是装药问题。臼炮口径再大,它为的也是将巨大的弹丸塞进去,然后再通过庞大的装药将之发射。许多臼炮喜欢通过高抛的方式,将弹丸打到高高的天空,再通过自由落体重重落在工事顶上,将混凝土夷为平地,没有装药量,别告诉我那粗短的身管单凭自己能做到。

另一个例子是“巴黎大炮”,这门炮能打130多公里,比现在有些导弹都远,身管有36米之长,差不多10层楼高,口径210mm。

但很可惜,这门炮威力与同口径的火炮没什么区别,它唯一体现“威力”的射程部分,靠的是超长炮管以及292公斤的发射装药。

有时候不光是装药,弹药的构造也关系到相应的威力。

举个栗子,像钝头穿甲弹和被帽穿甲弹,它们需要对付的是装甲目标,有相当的“威力”是通过结构达到的。对付倾斜装甲目标,尖头穿甲弹依然会被“跳弹”困扰,即便装药量更大也不一定有用,而钝头和被帽穿甲弹则能通过头部的“小帽子”自我“转正”,调整与装甲的接触角度,达成更大破甲威力。

再还有“碎甲弹”(HESH),这种武器其实是个带定向爆破功能的HE。轰坦克的时候它是反装甲弹药,轰人员的时候它是杀爆榴弹。而且它不需要像穿甲弹那样去怼穿钢板,它通过定向爆破对坦克内壁造成崩落,让内层飞溅的碎片杀伤乘员。碎甲弹当然是装药量越大越好,但受制于线膛炮结构,它的弹丸大小和使用反而受到限制。

穿甲弹的威力除了发射药提供的动能,还有弹芯的材质、工艺。二战时期的穿甲弹与现在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DS)工作方式也有区别。

脱穿不再携带炸药,它的弹芯远比口径小。发射出去的脱穿套壳会脱落,只剩下一根弹芯攻击目标。严格的说它只是弹芯套环与主炮口径一致,主体是根钢芯,这样说口径有什么用呢?

当年的脱穿设计成这样,恰恰是为了平衡火炮口径与装药量的关系——坚硬的小炮弹更容易穿甲,大口径的弹丸装药能获得更高的动能。单一的说口径或者说装药都不行。

此外滑膛炮弹体不旋转,所以现代脱穿会加上能供以旋转的尾翼,提升弹体旋转,加强稳定性。而线膛炮则因为转速过大,脱穿弹药的尾翼是用来减小自旋的,太大的旋转会消耗火药能量,减小威力。

还有“破甲弹”(HEAT),这个东西采用的是空心聚能装药,可以理解为一颗炮射RPG,它依靠的是金属射流对装甲的啃噬破坏。它的穿甲能力一般是5倍均质钢板,所以要增加穿甲能力,必须提升口径和装药量,但它的攻击模式不需要炮弹速度带来的推进力,理论上HEAT只要接触到装甲表面爆炸,就能通过炸高形成伤害,无所谓弹丸存速。

所以火炮威力与射程和口径有关,这本身不一定有错,但后面那句“而不是与装药量有关”则大错特错了。口径,在多数时候本就是为了装填更大的炮弹而设计的,而越大的炮弹,当然需要更大的装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