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坦克驾驶员的坐姿都是怎么样的?

有图更好

二战坦克驾驶员的坐姿其实没什么特别的,他们身处坦克的最前排,拥有一个狭小的观察窗,位置非常的逼仄,但也没有什么特别难受的地方。

感谢我们的魔法X霆,上图是某一辆M4谢尔曼坦克的车内情况,驾驶员一侧是通讯兵兼航向机枪操作员,他们背后是炮弹,旁边有个盒子里还装着机枪弹药。

没事儿的时候,前排两人可以打开盖子露出头。美式坦克相对比较宽大,有足够的空间设计供人员出入的舱门。如果是T-34等苏式坦克的话,盖子是放在首上正面的 。

再换个角度看看这个驾驶员位,这是纽约长岛的美国装甲博物馆的谢尔曼坦克展示品,操作员正通过盖子上的潜望镜观察外面环境。

上图是谢尔曼坦克的潜望镜细节,驾驶员除了露出头以外,便只能通过这个小口观察外面的情况,这在电影《狂怒》里有不错的描述。尽管这个潜望镜可以手动调节,但美军驾驶员依然觉得它非常难用。

上图左侧是驾驶员的座位,右侧则是副驾驶座。油门离合转向杆都在这里。中间那个圆柱体是变速箱,副驾驶凳子旁边的盖子是变速箱的加油口盖,正中间的圆头手柄是制动杆,屁股靠下是传动轴。

这种结构非常危险,除了让谢尔曼变得高大以外,注定了坦克被从前部贯穿后驾驶员第一个倒霉。AP穿甲弹的爆炸碎片会让变速箱油喷得到处都是,只要有一点火花驾驶员就会变烤猪。

虎式坦克稍微宽大一点,他的传动结构其实与谢尔曼的理念有点近似;虎式坦克的驾驶员有个很舒适的方向盘,正面厚实的装甲也更令人安心。尽管虎式坦克作为同样的汽油机车辆,被击穿后起火的几率与谢尔曼差不多,但虎式并不容易被击穿。

可以看看人员进去的状态,确实拥有那个年代最舒服的驾乘体验。虽说有传言虎式换挡恨不得拿锤子敲。

苏联的T-34就别提了,不然苏联坦克手为什么一贯找小个子呢?苏式坦克的驾驶舱紧凑而狭窄,非常憋屈。

坦克可以炸,红茶不能撒的英国人倒是把坦克造得非常舒适,上图是一辆Mk VII 型丘吉尔步兵坦克,驾乘空间和内部分划非常讲究。

二战坦克驾驶员的坐姿都是怎么样的?

现在的坦克追求尽量降低高度,减少中弹面积,和二战时期坦克比,现在的坦克最明显的车体结构布局高度有所降低。其实不论是二战时期还是现在,坦克驾驶员坐姿都是可以调整的,坦克驾驶员坐姿有两种,一个是低坐姿,一个是高坐姿,低坐姿是作战时驾驶员普遍的坐姿,整个头部缩进车体里面去,高坐姿时头伸出驾驶舱。这一点并没有本质的变化,总不能趴着驾驶吧。

坦克驾驶员的个头是有限制的,例如,苏联时期坦克驾驶员的高度不超过1.65米,我们也有类似要求,苏联人上身短于我们10厘米,所以,它们的T-54/55/62坦克驾驶员座椅低坐姿时,我们相同身高的驾驶员会碰头。二战时期坦克驾驶员座椅和现在一样是可调的,高坐姿头伸出驾驶舱外,低坐姿时头在驾驶舱舱盖下面,使用潜望镜观察。二战时期坦克驾驶员坐姿即便是低坐姿时多数都是正常坐姿,虎式坦克,T-34坦克、谢尔曼坦克驾驶员坐姿都是这样的,有些坦克驾驶员低坐姿时身体有所后仰,但远没有现在坦克驾驶员夸张的半躺式的坐姿。现在坦克驾驶员座椅也是可调的,美军坦克驾驶员座椅采用吊篮式座椅,避免触雷时对驾驶员造成振动冲击伤害。现在坦克驾驶员半躺式的坐姿和坦克采用大斜面首上装甲有关系,倾斜装甲抗弹性好于垂直装甲,但也造成驾驶员位置过于低矮,因此,驾驶员只能采用半躺式的驾驶坐姿,通过调节坐姿可以把头伸出驾驶舱采用高坐姿驾驶,不过除了作战中,驾驶员通常都采用高坐姿,视野开阔,也没有闷在车里的压抑感。

二战时期坦克驾驶员坐姿基本都是正常坐姿,这和当时坦克结构设计有关系,即便是采用倾斜装甲的坦克,驾驶员位置的高度还是能满足需要,二战时期坦克的潜望镜也不如现在坦克潜望镜便于观察。例如。T-34坦克驾驶员位置距离炮塔很近,驾驶员舱盖就在前面,采用倾斜装甲,驾驶员正常坐姿就能够操控坦克。虎式坦克也是如此,保持正常坐姿即可驾驶坦克了。

下面是虎式坦克驾驶员位置。以上是兔哥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欢迎探讨评论!图片来源网络。

二战坦克驾驶员的坐姿都是怎么样的?

二战时的坦克一般都由5名乘员组成,分别是车长、炮手、装填手、通讯员兼前机枪手、驾驶员,5个人共同组成了一个战斗整体,各司其职,共同进退、共同面对胜利、失败与生死。

下面冰雹就以图片的形式逐一说明这5个人在坦克内的姿态。

车长:车长的坐姿很特别,其是一辆坦克的指挥者。如下图

炮手:炮手主要负责对敌射击,在车长受伤时其担任指挥。如下图

装填手:负责装填炮弹,作战时多以站姿进行。如下图

驾驶员:这是负责开坦克的,其位置也在最前。如下图

通讯员兼前机枪手:担负通讯和机枪扫射,位置同驾驶员一样,在最前。

最后来一个整图。

二战坦克驾驶员的坐姿都是怎么样的?

和开拖拉机一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