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的轰炸机可以装10个炮塔,为什么还是打不过战斗机?
10个炮塔的轰炸机?孤陋寡闻了,似乎二战并不存在这样的装备。
二战许多水平轰炸机确实载有相当多的火力,但谁也没达到“10个炮塔”那么夸张的程度,充其量10挺机枪吧。
比如美军的B-24轰炸机装备的就是10挺12.7mm勃朗宁机枪,B-17安装了6挺12.7mm机枪,英国兰开斯特头部装了两挺.303in机枪,尾端装了4挺,背部也装了2挺,腹部1挺。
这些飞机的确存在炮塔,但除了机背炮塔和腹部球舱、尾舱以外,其实是远远凑不出10座炮塔的。
轰炸机在通常的单打独斗中肯定是弄不过战斗机的,战机速度更快,更灵活,能从各个角度攻击笨重的轰炸机。这也是轰炸机为什么要在浑身上下布满炮塔的原因——杜绝死角。
通常战机会选择一个固定火力方向发动进攻,争取在短时间内干掉炮塔或给轰炸机造成足够的伤害。比如德军曾经就很喜欢从高空俯冲攻击机翼,或者从侧翼对机群进行穿刺,有时候还伴随分波次的交叉袭击。
就连怼头战术都不鲜见,这样并不会让战斗机多遭遇多少火力的袭击,却能让它们更早接近轰炸机群,对方更大的体积代表更大的中弹率,如果能打死飞行员的话直接就能结束战斗。
因为轰炸机性能的提升,德军后期开始将ME262截击机当做拦截王牌,这种二战时期的喷气机安装了4门MK108式30mm机炮,轻易就能让一架轰炸机见上帝。
还有的德军战机在背上安装了名为“斜乐曲”的密集火力阵列,它们在作战时专往轰炸机肚子下面钻,然后用斜乐曲将其凌空打爆。轰炸机对这种打法几乎没辙,而且它还是夜间战机常用的招数。
有的国家还开发了航空火箭,这东西空战格斗性能一般,但拿来喷战斗机却效果不错,否则以对方那皮糙肉厚的身板,没有靠谱的机炮的话还真要打个没完没了。
所以,某些技巧高超的飞行员特别善于攻击对方的引擎,基本上只要把它的引擎打着火,这架轰炸机也就宣告结束了。
不过,那也就是战争前中期,到后期有些轰炸机开始抬头,战斗机不一定搞得过它们。
其中最凶猛的当属美国波音的B-29超级空中堡垒,它拥有10-12挺12.7mm重机枪,以及1门20mm的机关炮。
波音公司宣称B-29是“无需护航的轰炸机”,它们最大飞行高度达到9753.6米,空速达到600公里/小时,轴心国很少有飞机能跑到这么高的高度,上来了也没法与具备增压氧舱的B-29长期追逐,还追不上。
同时B-29还是一架拥有“火控”的轰炸机,它们是第一批安装通用电气中央火控系统的飞机之一,该系统可用于远程控制四个炮塔(背部两个和腹部两个),每一个炮塔都有一台模拟计算机与之相连,自动测算飞机的空速、重力、温度和前置时间,使武器更加精确。
这些炮塔可以从机头、机尾或机身中部三个位置中的任何一个位置进行控制,一名炮手实际上可以一次控制多个炮塔,从而提高轰炸机防御的有效性和杀伤力。
在执行轰炸任务时,B-29确实可以不需要战斗机护航,它们组成庞大的机群,彼此之间形成密集的火网,小规模的战斗机编队来了只能送肉。
所以如何消灭美国轰炸机群成了德国和日本最头痛的问题,最后靠谱的做法也不过是采用大量拦截机群埋伏在轰炸地点附近,等机群降低投弹高度再切入进去,一边骚扰破坏其投弹精度,一边趁轰炸机忙不过来制造战果。
在多数情况下,美国的B-29机群在9000米高空基本没有敌人,它们通常在6000米开始接敌,于是轰炸机会开始尽力爬升,它们升的越高,敌方的战机效率就越低,最后它们会陷入时速的边缘,B-29们要么抛掉敌人,要么由后炮手将其干掉。
很多战机怕的其实并非B-29的炮塔,而是够不着的高度,它们每次上去都是一次“跳跃”,打个几下就得下去,一不小心自己还成了B-29的猎物。
大口径高射炮埋伏有时候对B-29的威胁比战斗机大,它们会趁轰炸机投弹高度降低时拼命的往天上喷。实际上地面大口径高炮的战果不比战机小,战机还需要利用机群冒着枪林弹雨硬冲轰炸机群,高炮们只需要狂喷就行了。
当年的B-29采用了“诺顿瞄准器”,该项技术能让投弹精度大大提升,但投弹之前轰炸机需要根据诺顿的控制轨迹前进,这给了人们许多击毁它的机会。
投弹精度需求越高,轰炸机的高度就需要降得越低,比如二战时李梅火烧东京,为了精度他让B-29们把高度降到了1200米,这带来了极大的危险,但战果比原子弹还辉煌。
但总的来说B-29还是种很难对付的轰炸机,德国方面还能靠一些开发出来的怪胎应付,日本方面则几乎没有能拦截的装备,他们的常用做法是用结构比较坚固的战机去撞击B-29的尾翼。
在1944年8月20日美军对九州八幡制铁所的轰炸中,日本陆军的1架“屠龙”战机升空进行了绝望的迎击(当时只有2架能飞),这架由渡边重夫飞行军曹(前座)和高木传藏兵长(后座)驾驶的战机一连撞毁了两架B-29,自己也化为碎片。
(这两个人被日本九州的人奉为英雄,在市内有慰灵碑)
实际上,战争末期有大量的日军战机都死在了B-29机群的“横行”之下,一来战争末期的许多飞行员都是速成的水货。二来日本机体本就结构孱弱,再加上偷工减料、燃料低劣,简直是让B-29们刷战绩的活靶子。
相比之下,能像渡边重夫那样找机会撞垂尾的太少了,他那个部队可是号称“日本第一精锐”的防空作战部队。
到扔原子弹那会儿,日军的飞机已经很少去挑衅B-29的机群了,上去就是死,怎么都是送,他们越来越多地将注意力转向军舰上,以“神风特攻”的形式取得战果。
炮塔?轰炸机的手段可多着呢,它们远比战斗机昂贵,造价可不仅仅是用到载重里面了。看看现在的轰炸机,超巡、高超音速、隐身,哪个不比战斗机玩得溜?
二战的轰炸机可以装10个炮塔,为什么还是打不过战斗机?
炮塔转一圈多久,而战斗机的转弯需要多久。在没有火控的一战和二战,人工要瞄准灵活的战斗机是非常困难。此外,一般而言一个方向上轰炸机只能有1-3挺自卫机枪,而战斗机可以把从7.7毫米机枪到20毫米机炮所有的火力集中到目标上,所以轰炸机一般而言也对空火力也不占优。
战斗机的核心是相对于轰炸机的机动性优势。从战斗机的角度上看,轰炸机基本上是个稳定飞行的目标,由于机动性差别太大,战斗机可以很容易瞄准轰炸机而后倾泻自身火力,相反,轰炸机的炮手瞄准上下翻飞、距离角度高度不断变化的战斗机则十分困难,很难预估提前量。而且,战斗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角度进入攻击航线,比如许多战斗机抢先占领高空,而后背对太阳俯冲而下,此时轰炸机只能被动应付。在一对一的时候,轰炸机只有逃命的份,空战终究不是轰炸机干的。
美军在1942年年底研制了YB-40护航轰炸机,思路就与提问者一样,用凶猛的机枪火力和更好的装甲防护为其他轰炸机护航。YB-40马上出现了问题:加装的炮塔增加了阻力;装甲板增加了自重;B-17投弹后自重减轻飞行速度提高,而YB-40自重基本不变很难跟上部队等。结果只能不了了之。
不过,要击落一架重型轰炸机也非常不容易。
有脆弱的轰炸机,如日本的九六式和一式陆攻,几乎一被击中就迅速起火。也有兼顾的轰炸机,比如美军的B-17结构就非常坚固,7.92毫米机枪对其破坏力就十分有限,需要动用13毫米以上的重型航空机枪。
轰炸机动力更好,巡航高度比一般的战斗机略高,这点在B-29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日军战斗机很难爬升到B-29的巡航高度。由于日本没有解决涡轮增压技术,严重缺乏高空发动机,因此在1944年开始的国土防空作战时非常被动。
另一方面,二战美军的轰炸机机群采用“箱型编队”战术,大量轰炸机组成类似立体步兵方阵一样的队形,实现相互支援。这给拦截的德军战斗机带来了巨大压力,因为他们确实可能会陷入自卫机枪组成的枪林弹雨中,被击落的概率大大提高。
还有一点是,至少在雷达技术成熟前,各国空军的空情感知能力是很差的。要知道对方轰炸机群从哪里以什么样的速度和高度进入这很多时候取决于运气。而即便有了雷达系统辅助,二战德国空军还不得不面临英美空军的战役欺骗行动,拦截机群到达后扑空是常见现象。
当然,这些优势只是相对的。如果没有护航战斗机,轰炸机在面对准确拦截的战斗机时依然会有非常严重的损失。1943年时,美国第8航空队重型轰炸机的损失率一度高达11%,而英国皇家空军夜间轰炸损失率曾经达到12%。按照这个损失率,基本上同一批轰炸机只能执行8次任务,这也可以看出德国战斗机在拦截作战上的出色战果。而有了P-51这样的远程护航战斗机,美军的损失率一下子下降到4%以下,尽管轰炸机有自己的一些办法,但事实证明还是需要有远程护航战斗机才能顺利实施战役任务。到了雷达技术、战斗机进入喷气时代以及高空防空导弹大量服役的冷战时期,大规模轰炸机机群强行突击已经变得十分困难,越战中美军的B-52便付出了不小代价。轰炸机更需要依靠整个体系作战才能完成任务。像二战时期那样单独轰炸机突击已经成为历史。
二战的轰炸机可以装10个炮塔,为什么还是打不过战斗机?
截止今日,要想在空中击落敌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也就是凸显出空军这一兵种的军事价值。
二战时期以美军为代表的盟军空军大批量装备了B-17、B-24、B-25、兰开斯特等这样的轰炸机,除了自身的大容量弹仓携带航弹对地面目标进行地毯式轰炸之外,在其机身的头部、机腹部、机背部、机身两侧、机尾等配置了自卫机炮或者大口径机枪,在执行轰炸任务的飞行过程中,进行大编队飞行,从而能够与友军轰炸机在空中形成全面的自卫防御火力。不过即使拥有这样的防御措施,轰炸机编队在进入目标区上空之后,依然会遭受地面防空火力和战斗机的空中拦截,伤亡率还是非常高的。
导致这种原因的背后,大体上有下面几种:
1、轰炸机本身的机炮或12.7/7.7mm防卫机枪,均是由人工方式进行操作,对目标的发现、瞄准到射击都是全程人工方式进行,没有计算机提供射击诸元的解算,因此这种射击方式就决定了命中率不高,而是极低的水平。轰炸机本身的机枪与其说击落敌机,倒不如说是干扰了敌机的攻击,延缓了被击中的风险,这样为机组完成轰炸任务赢得了时间,只要投弹完成,立即爬高返回,脱离战场,这才是最安全可靠的方式。
2、虽然轰炸机一般集体行动,并且通过合理的编制队形,在360度方向上可以集中编队的火力进行全面性防御,从而有效的避免单个轰炸机自卫火力的死角区域。不过相对于轰炸机而言,战斗机的机动性实在是太高了,况且轰炸机各个战位的枪手本身射击角度有限,这样一来战机稍纵即逝,可能就那么一秒钟的时间可以瞄准射击,这样的射击有时候真的需要运气。
3、火力集中度的问题。
二战时期的战斗机,普遍都是6门12.7mm机枪或者或者4门12.7mm机枪+2门20mm机炮,面对轰炸机时战斗机的火力集中度相当高。一旦被其抓住战机一顿射击,那就是相当于六门大口径机枪或者机炮对轰炸机进行近距离的射击,这就会导致轰炸机机体发生严重性损伤,一旦关键部位中弹,比如发动机或者舵面,那后果就更严重了。负伤之后还能返回基地的,都是奇迹。
所以,在没有战斗机护航或者拥有制空权的情况下,对深入战区进行轰炸的轰炸机而言,每一次轰炸飞行都是一场严酷的战斗。
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了。
对航空方面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来关注老鹰航空吧。二战的轰炸机可以装10个炮塔,为什么还是打不过战斗机?
很简单,天空如此之大,战斗机飞行如此之快,那么。你的炮塔,即使再灵活也打不中,在天空之中,如图脱缰的野马一般的战斗机。
其实关于轰炸机上装炮塔,这件事情,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有点不伦不类,因为现代战斗机普遍有超音速飞行这一种状态模式。而且加上现在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空对空武器,轰炸机上装炮塔这个行为,反倒显得有些不伦不类,而且还有些多余,毕竟战斗机不会跟你玩脸对脸的格斗,你装一个炮塔,你还得考虑一下你的气动外形,这样的话整个飞机的设计上来讲就有点儿过于繁琐。
不过在二战初期的时候,很多飞机的性能都特别低,比如说,日军侵华战争的时候曾经使用的各种型号的飞机除了比较先进的零式战斗机以外,其他的飞机都为老旧的机型。而法国,波兰等一系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阵亡的那些国家,它的飞机技术更是只停留在一战的时候,德国人之所以闪电战能够快速地推行其原因与他们空军上的优势密不可分。能够从二战初期一直延续到二战末期的战斗机。屈指可数。
那个时候飞机的大部分性能都十分相近,因此,很多飞机改一改就可以变成其他的飞机,比如说著名的美国的雷电战斗机,俗称的奶瓶。飞机上如果挂在炸弹,它就是轰炸机,如果。去掉炸弹,然后挂上机枪,这就是战斗机。当时的飞机的话,它的区分性还并不是那么强烈。然后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很多德国的斯图卡佛中轰炸机的飞行员都不是选择用炸弹把敌人的目标给炸死,而是用。斯图卡轰炸机上的几炮把敌人的坦克车辆给打爆。有的时候,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甚至能跟敌人比较旧的战斗机掰掰腕子。
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大型的轰炸机,那么它的机动能力就会受阻,他没办法像战斗机一样能做出各种各样的规避动作和机动动作,这个时候针对各国的战斗机性能不高,因此有的人就提出在战斗机上组织机枪阵。通过火力上的交叉封锁来个打击来犯的那些战斗机。因此,只要条件允许,当时的重型轰炸机上是尽可能多的装炮塔。
但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行,世界航空科技迎来重大的变革和与革新,飞机的马力,飞机的布局,以及飞机的技术创新都迎来了质的飞跃和发展,飞行速度,飞行高度,飞行马赫数越来越高。同时战斗机的机动能力也开始提升轰炸机面对的并不是那些老旧的老爷机了,而是崭新的,从飞机的制造厂里面出来的那些先进战斗机,这个时候有些战斗机,甚至能跟后来低端的那些喷气机一较高下。
轰炸机为了完成他多样的轰炸任务和繁重的投弹任务选择越做越大,比如说美国人把轰炸机从空中堡垒一下子升格成为超级空中堡垒,从b25到b17,再到b29。飞机的尺寸大了一大圈儿,这样的话,整架飞机,他如果说做机动动作的话,对于整个飞行机组人员而言,简直就是一场噩梦,更何况机腹里面塞满的都是炸弹,而且整个轰炸机群是成群结队的行动的,如果此时此刻你的一架飞机发生变动发生激动动作的话,很有可能会撞到旁边的轰炸机。
轰炸机无法做过多的机动动作,使得整个庞大的轰炸机在空中简直就是一个活靶子。你可以通过你的炮塔相机上的战斗机设计,但是更多的时候就是敌人的战斗机,通过做一些规避动作,直接规避掉你的弹道因为子弹射击的轨迹是有迹可循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战斗机飞到高空,然后俯冲下来,打完一套之后直接拉起机头就飞走,从云层里面钻出来打你一套,然后再拉走,不会跟你发生正面的火力接触。你这样根本就没办法打到人,而且当时飞机上缺少一个现代空战所必需的一个因素,那就是雷达。作为一个空军,你只能够通你过你的眼睛看到敌人的飞机在哪里,或者是自己的友军通报敌军在哪里,等到你反应过来你人很有可能已经一套打完,已经走人了。而且你面临的敌人很有可能是训练有素的德国空军。一开始所有人都抱有幻想,说一个轰炸机群飞机,多所有的机枪组成一个子弹阵,拦住敌人,但是事实证明这一点根本就没办法做到。在云端之中,在高空之中的战斗机,就好像一个个猎人一样,看着自己所要猎杀的那些大象,究竟是如何死的。
因此,在美国人和英国人尝试,一开始的对德国的战略轰炸的时候,很多的轰炸机都不可能飞回来。因此,被逼无奈之下,美国人和英国人选择,每次轰炸机出航之前为轰炸机配合一个护航战斗机群,一开始的是雷电,后来野马挂上副油箱,之后更是伴君走天涯。
之后轰炸日本的时候,由于轰炸日本的后期日本人失去了必要的抵抗能力。当时轰炸日本东京的指挥官李梅直接命令将轰炸机上能拆的东西全部拆掉,全部改装炸弹,也许是那一次给了美国空军一个教训,弄掉那些不必要的东西吧,是轰炸机,就让他去做他该做的事情。
二战的轰炸机可以装10个炮塔,为什么还是打不过战斗机?
最早的战斗机,其实和轰炸机炮塔差不多,也是靠另一名飞行员操纵机枪全向射击,但很快大家都发现,这样做的命中率并不高,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空中战斗机的机动范围太大,这种射击方式非常难以瞄准和命中。因此后来各国战斗机都改成了沿机头指向射击的模式,通过战斗机本身的机动占位完成攻击。
其实二战期间,1架战斗机遇到1架可以装10个炮塔的轰炸机,在一对一的情况下,占不到便宜的反而是战斗机。
首先从机载武器来看。二战期间战斗机和轰炸机的对空武器都是各种航空机枪和机炮,其中主要是枪,也就是口径在20毫米以下,一般在7~13毫米左右,弹头不会爆炸,产生的伤害作用主要是贯穿机体重要部位。只有少数战斗机安装了大于20毫米口径的机炮。从伤害作用来看,一发20毫米的航炮弹产生的损伤,要远大于一发口径较小的机枪弹,这是显而易见的。而轰炸机由于载重量大,在机枪的口径、射程、射速、备弹量等方面也不弱于战斗机,再加上B-17、B-29那样全方位无死角的防护范围,战斗机很难抢占到合适位置进行瞄准射击,攻击的成功率并不高。
正在给机背炮塔装弹的B-29,光这一门4联装炮塔,已经赶上很多战斗机的火力了。
二是从抗打击能力来看,轰炸机也不弱于战斗机。大型轰炸机虽然体积大,机动性较差,但也只有发动机、乘员舱等少数几个重要部位,机身很大一部分是并不重要的空荡荡的机舱,被几发甚至几十发机枪弹击中,充其量也就贯穿几个洞,对飞行不会造成什么影响。甚至一两台发动机受伤了,也能靠剩下的发动机飞回来。反而是战斗机由于体积小、结构紧凑,重点部位都集中在一起,一旦挨上几发,极易受损甚至丧失作战和飞行能力。
英国“兰开斯特”轰炸机,自卫火力也不弱
三是从实际情况看,一对一的情况极为少见,更常见的是多对多。在这种情况下,多架轰炸机的自卫火力还可以互相弥补,形成密集的防护火力网,任何战斗机想要突破这层火力网,都要冒着自身被击中的风险。具体战例有答友已经回答,这里就不再提了。
综上,题主的问题其实有点先入为主。对于自卫火力弱的轻型轰炸机而言,自卫火力往往会存在一些无法防护到的死角,这就给了战斗机可乘之机。而对于拥有完善自卫防护能力的大型轰炸机,一般的战斗机很难有所作为。
图-2轻型轰炸机只有3挺7.62毫米机枪,自卫火力是比较弱的,但志愿军空军仍然用图-2的自卫机枪击落过F-86喷气式战斗机。
二战后,随着大威力航炮的配备和空空导弹的兴起,轰炸机上的机枪逐渐起不到应有的防护作用,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二战的轰炸机可以装10个炮塔,为什么还是打不过战斗机?
因为...轰炸机上的那些自卫机枪实际上是用来...骚扰和驱赶为主,目的是让飞上来咬你的战斗机不能毫无顾忌的把你当活靶子打。
你就这么想,比如上边B17上虽然看起来前前后后的有个10挺.50 Cal老干妈机枪,包的和刺猬似的。但实际上能同时打到的位置也撑死了4~5挺...而那些相对专业点用来拆炸B的战斗机火力是这样的——Fw190 A-6,机头两挺MG17是渣渣,别管他。然而机翼上那四门MG151/20机炮+德棍专属薄壳弹超凶的,B17很害怕的。
外加战斗机体型小,攻击的时候又只暴露一个较小的正投影面,轰炸机的炮手本来就很难击中。而轰炸机那么大一坨,飞的也不算快,关键是为了投弹效果和命中率,即使挨打都不能机动规避。这也让战斗机可以花式体位随便射(???)
所以说...轰炸机的自卫机枪在面对正面火力极猛,而且灵活的战斗机面前实际上作用并不大。但一整个轰炸编队密集飞行时候,自卫机枪拉出的火力网还是能起到一定驱赶战斗机的作用。但想击落还是困难了些。
所以,保护轰炸机最好的东西还得是护航战斗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