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发明盐,古人吃什么?

古代人没盐那盐字儿是怎么写出来的?盐在自然界天然存在,人只是发明了盐字而已。

人类对盐分的要求很高,没有盐很难活下去,会诞生一系列的疾病,如低钠血症。

氯化钠摄入不足,人的血液就会产生钠离子浓度过低现象。

如果持续的长期的低血钠,人就会产生乏力、疲倦、头晕目眩、恶心、烦躁、肌无力、昏迷等现象。

换句话说,不吃盐人不仅会玩完,还还变傻变呆变战五渣。

所以,人类的文明其实离不开盐,盐少了都不行,得维持住血钠在起码的水平线上。

早期的原始部落可能不太懂如何汲取盐,但这不代表他们不懂得如何获得盐分。

在一个海贝都被流通当货币的时代,海边的盐很显然也是种重要的流通货币,先民的交流远超现代人想象。

还有最直接的吃盐方式,比如常说的“茹毛饮血”,这种做法在今天的很多落后地区仍旧存在。

人们可以神色轻松地用茶缸装满动物的血液,将之作为饮料喝下去,然后大口地吞咽生肉。血液中的盐分能帮助满足人体对盐的需求,这与食肉动物获取盐分的方式是一样的。

不过,进入文明时代的人类最主要的取盐方式,还是从自然界中通过提取获取。

比如煮干海水,食用海产,或者从盐碱地、岩盐矿中获取食用盐。

放羊的估计都知道某些事儿,山羊会自己啃盐碱地的土,或者跑去舔有盐的山石。

根据我国的考古发现,先民在公元前3000-5000年前就已经会拿罐子煮海盐了。在我国古老的传说中,就有“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夙沙又作“宿沙”,在战国古籍《世本》的《作篇》中记载了“宿沙作煮盐”的字迹,我国山东沿海的盐工也世代将夙沙氏封为“盐祖”。

夙沙氏的做法其实就是一种原始的海盐提取法,先用海水反复淘洗含盐的海泥,累积水的含盐量,再将其置入釜中煮干,便能得到粗制的海盐。

这种淘沙煮海的做法在古代中国流传了很久,为了煮盐人们连海滨附近的树木都砍光了,不得不去内陆拖更多的木柴。同时他们也塑造了一批批盐帮。

后来煮海的做法部分被晒盐法所取代,按照明代《天工开物》所载:

海丰有引海水直接入池晒成者,凝结之时,扫食不加人力。与解盐同。

这里的海丰指的不是广东的海陆丰,而是山东的无棣县,在山东最北,属滨州市辖地。当年是为了避讳永乐皇帝朱棣被改名为海丰,袁世凯时期恢复了。

非常绝妙的是,无棣县用晒盐法制造的盐,在明人看来,质地居然能跟作为贡品的解州盐相媲美,可见其水平不低。

文明灿烂起来以后,食盐的需求扩大,盐也就越来越重要。

《周礼》中记载了周王室有个“盐人”的官职,他专门帮助收取各地进贡的盐,再将盐按样貌和品级分成苦盐、散盐、形盐、饴盐。

苦盐、散盐是祭祀用的,待客时虎用形盐,最尊贵的王家做饭则用品质最好的饴盐。

经过考古,周王的饴盐应该是来自甘肃的崖盐池盐,其有青盐、赤盐、黑盐三色之说。

后来春秋战国时期,各大诸侯无不是将盐作为重要的国家资源,许多势力都是从盐开始强盛的。

比如晋国,晋国当年吞并了芮、郇、瑕三国,获得了一个叫“盐池”的地方,于是晋国有了吃不完的盐,士卒变得孔武有力,民众变得富足安康。

晋文侯的夫人晋姜主持了盐池的贸易,他们用军队押解着运盐货的马车,经中条山进入河南,然后换回了大量的铜矿,很快让晋国变成了强大的国家。

这个“盐池”即运城市盐湖区西南15公里的解州镇,晋国的这个盐池不仅造就了一代春秋霸业,还让山西人养成了独特的晋商传统。

著名的“假道伐虢”就是后来晋国搞出的事儿,很大关系与晋国的强大以及对盐路的控制有关。

晋国的盐要卖到河南,铜要拉回山西,都会路过盐道两端的虞国和虢国,然后被对方刮上一道。

于是盐老西儿们不干了,在献公时想了个坑人的战略灭了二国,将盐道全抱在了怀里。就像那个红警08打游戏,张口闭口“我的矿……”

解州在古代一直都很有名,是个几千年大盐矿,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就记载了解州盐矿的事迹。

解州盐泽,方面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

当年皇帝战蚩尤的涿鹿之战的古战场就在这一代,所以古人们才会将富含有机物的红色盐卤称为“蚩尤血”。没准当年关公就是因为吃着这里的盐长大的,才有了挥舞青龙偃月刀的豪力。

用今天的话说,盐池是个底层的塌陷地带,其成因可追溯到新生代时期中条山的地质运动中,从原始时期这里就已经是著名的产盐地了。

没有这样的盐池,就没有晋国的强大,更不会有之前的“禹都安邑”。相传此地在五帝时期就已经在取盐水使用,然后舜帝教育人们改革了取盐法。

在温度较高的夏秋季节,拿泥土堆成畦垄,引盐水成池,然后让风和太阳蒸发掉水分,就能得到盐。

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说河东的盐池是华夏文明的开端,没有它的话,光靠长江黄河的哺育是诞生不了强大的华夏文明的。

不过,这样的产盐地在过去并不算很少,先秦时期,我国的先民就已经在山东、山西、四川等地大规模的制盐并将其通过水陆交通运往各地。秦人不占蜀地,就得不到四川的盐矿。楚国没有荆山下的盐矿,也没法变成当年的“超级大国”。盐着玩意儿在古代就是战略物资。

齐国能称霸也是因为盐的兴盛,不然也不会诞生《管子》中的盐货税收管制论了。

在封建集权时代,皇帝们最喜欢控制的东西有两样,一个是盐,一个是铁,它们的重要性还在粮食和贵金属之上,这都是管仲教出来的。

通过对盐的控制,中央集权被大大加强,国家财政从盐税中获得了巨量的收益,但也让中国人民吃了无数年的高价盐。

这时候吃什么?只能去冒着杀头的危险搞私盐买卖了。

(王司徒原创,觉得还可以就给个赞谢谢)

古代没有发明盐,古人吃什么?

先把汉语文功课补一下,然后再来头条!盐是自然界形成的,用不着谁来发明。

古代没有发明盐,古人吃什么?

盐是人发明的吗?

古代没有发明盐,古人吃什么?

中国古代盐商都是大佬。

古代没有发明盐,古人吃什么?

这就是典型没吃盐的例子!

[灵光一闪][捂脸]

古代没有发明盐,古人吃什么?

古代有洞盐,此盐从山石洞中流出,不可自私采收由官府把守,该盐当时被称呼为官盐。

古代百姓家缺盐所吃的盐只有去山上采摘盐肤子充盐,没采到盐肤子只有采摘盐肤叶及盐肤木的根皮充盐使用了。

古代海边盛产食盐可运输不方便,当时多数由潮汕地区的商人向内地贩盐,途中经常遭遇到强盗抢盐抢钱的事件发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