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美国的“独立级”轻航母为何被称为航母的最佳应急品?

独立级航母?那可是克爹的化身,又不是派蒙,怎么能叫应急品呢?

独立级的九艘船全部由克利夫兰级轻型巡洋舰改装而成,而且这个改装计划是罗斯福钦点的项目。

1941年8月时美国高层已经预料到战争可能要爆发,于是开始了扩军计划。高层研究得出,在1944年之前美国很难组建出新的航母编队,所以建议将一些巡洋舰拿去改造,以尽快获得战争准备能力。

海军当时正在开发埃塞克斯级航母,这型经典的航母在1941年4月28日才开工,首舰下水得等到42年的7月31日,所以用改造的方式制造新船确实迫在眉睫。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许多的改造航母,比如美国的对手日本,他们的改造航母一大堆,赤城、加贺、信浓、瑞凤等等都是。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军开始加快了对埃塞克斯级航母的建造,随即在罗斯福对“海军造船计划”的干预下,一艘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的未完工船体被转移项目,海军在42年1月将其重新订购为“航母”(CV)。

计划展开后,发现此方案行得通的美军,又在42年2月追加了2个订单,3月下个3个订单,6月再次下了3个订单,一共9艘巡洋舰改造航母,它们被命名为“独立级”。

因为采用现成船体改造以及战争的白热化,美国人硬是在航母建造资源全都优先给埃塞克斯级的情况下,于1942年12月31日完成了独立级的首舰。

后面的8舰也在1943年全年完成了服役,速度快得出奇。它们与新建成的埃塞克斯级一起,顶上了因列克星敦、约克城、大黄蜂号战沉造成的空档。

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独立级总体来说就是个铺了飞行甲板的巡洋舰,所以它们的甲板和机库都相对狭窄。但即便如此,独立级也能塞入24架战斗机和9架鱼雷机,这足够让其成为令人生畏的海上力量。

1943年7月15日,美军重新进行了分类,将独立级重新划分为“轻型航空母舰”(CVL)。

这些独立级航母成了美国1943年11月开始横扫太平洋的主力之一,有8艘独立级参与了1944年著名的“马里亚纳射火鸡”,与其它航母一起几乎毁灭了日本海航。

非要挑个毛病的话,独立级最大的毛病还是娘胎里带来的体积问题,毕竟原来是巡洋舰,它的耐波性并不符合航母的要求,因此独立级的飞机着舰事故率比比正牌航母要高。而且弹药没地方合理存放,与机库堆在了同一层面,很容易致命。

独立级中唯一损失的一艘“普林斯顿号”就是死于这种BUG,莱特湾海战中,普林斯顿被日机命中一颗250kg炸弹,弹体砸穿飞行甲板后在机库下爆炸并引起大火。因为机库迅速被火焰吞噬,人员无法作业,不得不退到邻舰上。最后普林斯顿号的鱼雷被烧炸,将舰体炸开了花,只能自沉了事。

说实话,独立级算不上糙货,他们比起那些凑数疯狂建造的“护航航母”强度了,至少独立级用的是正规的巡洋舰底子,而不是那些要靠灌水泥配重的运输船体。

尽管美军当年强调的是“短期可用性”,但独立级的质量还是非常不错的,首舰“独立号”在1946年参加了“十字路口行动”,活生生挨了天上和海里两颗原子弹的轰炸,虽然舰体损坏严重,但它活了下来。

其它大部分同级舰在50年代都进行了升级并恢复了服役,还有两艘进入了法国海军。1967年卡伯特号(USS Cabot)还跳槽到了西班牙,成了代达罗斯号航母,服役到1989年。

作为一款临时修改出的应急品,独立级也算是发挥得非常出色了。

二战美国的“独立级”轻航母为何被称为航母的最佳应急品?

美国的“独立”级轻型航空母舰是由“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的舰体改造而来的,整个改造工作的首要考虑因素就是缩短工期,以便尽快投入作战,因为在战前美国海军在航母数量上和日本海军存在很大的差距,鉴于美国新的大型舰队航空母舰短时间内无法服役,所以美国迫切需要紧急改装一批轻型航空母舰来弥补航空母舰的不足。而“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已经建成有大量完整的舰体,完全可以进行大批量改装,美军一次性对9艘舰体同时展开了改装工作,总共两年多的时间里全部下水服役,迅速的增强了美国海军的作战能力。

虽然“独立”级航母是在轻巡洋舰的基础上进行改装,而且是要作为轻型航空母舰投入前线作战的,但是它的改装方案则完全遵循护航航母的改装思路—快!为了避免对巡洋舰舰体进行大的改造以影响舰体的整体强度,决定不对原有露天甲板进行改造,而是在原有甲板上方重新铺设机库甲板。由于加装了较高的机库,使舰体的重心变高,稳定性变差,于是在两侧设置了防雷突出部,这样既可以增加舰体的浮力和稳定性,也能够在其内部设置重油舱增加战舰续航力,还可以抵抗鱼雷的攻击。为了减轻舰体上部的重量,缩减了机库的甲板厚度,使得“独立”级在防御能力有所欠缺,在莱特湾海战中有一艘“独立”级航母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被日军飞机炸沉的。

“独立”级航母仍旧沿袭了“克利夫兰”级的原动力系统,动力达到了10万轴马力,使“独立”级航母的最高航速达到了31.6节,完全可以伴随主力舰队实施远洋作战。“独立”级航母的标准排水量是11000吨,搭载24架战斗机和9架鱼雷机,主要执行舰队防空和掩护登陆等作战任务。战争后期为了应付日本飞机的自杀式袭击,美国海军甚至要求所有的轻型航母全部搭载战斗机以加强对空掩护。

美国海军总共入役了9艘“独立”级航母,除了2号舰“普林斯顿”号在莱特湾海战中被击沉外,其他8艘全部都安全的度过了整个太平洋战争,并在战后全部退出了现役,首舰“独立”号作为靶船在1952年被击沉,另有3艘租借给了法国海军,还有1艘租借给了西班牙海军。

二战美国的“独立级”轻航母为何被称为航母的最佳应急品?

二战美国“独立级”航母被称为二战航母最佳应急品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建的快。1942年1月轻型航母设计定稿时,太平洋战争已经爆发,因此在有限的时间下,设计建造出航母的替代品才是当务之急。 (独立级航母)

CVL(轻型航母)的设计之初,咱们还要拨回到1941年的中期,二战中的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此时中国战场,在中国军队英勇顽强的抗击下,已经同日本侵略者进入战略相持的阶段,而欧洲在德国的攻势下岌岌可危,几乎被占领了整个西欧和东欧,苏德战争的序幕也已经拉开,在如此的世界局势之下,美国也知道自己参战只是时间问题,后来日本偷袭珍珠港,点燃了美国参战的导火索,也只不过是顺势推动了美国的参战,稍微提前了一下时间,同时也给了美国参战的借口,即使日本不偷袭珍珠港,美国参战也为时不远。

在二战空军没有今天这般重要的二战,海军无疑是参战的绝对先锋和中流砥柱,然而,让美国郁闷的是最新一艘的CV-8“大黄蜂”号航母将在1941年10月建成,然而CV-9"埃塞克斯“号航母才刚刚开工,建成要等到1944年1月,在这整整2年零3个月的期间,美国只拥有7艘航母,其中CV-1“兰利”号航母还被改装成了水上飞机航母,假如在这期间真的爆发战争,美国是否有能力来对抗当时日本强大的海上力量,到时候将成为一个未知数。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敏锐的意识到,航母的完美是抵挡不了战争的消耗的,因此牺牲部分性能,达到降低建造周期和提升建造速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也为了1941年10月到1944年1月,这段美国航母青黄不接的时期,于是在1941年8月罗斯福提议挑选一部分巡洋舰体快速改装成航母。(独立级航母)

于是按照总统的指示,美国海军舰船局基础设计处,在以前的图纸中寻找出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设计方案,例如1930年的装备9门152毫米主炮和91.5米飞行甲板的巡洋舰航母,1934年装备12门火炮,舰体中央搭设61米短飞行甲板的,1939年装备1座三联装203毫米主炮,3座双联装和2座单管127毫米炮和128米长的飞行甲板,等等,但是这些都没有脱离出巡洋舰航母的影子,因此罗斯福对这些巡洋舰航母的设计方案并不满意,他的脑海中的想法很简单,简陋点没事,但是建造速度必须要快,海军设计处的人员认为作为作战的装备怎么能如此简陋,但是事后证明罗斯福的思路是对的,不过终究海军还是拿出了另罗斯福满意的轻型航母的设计方案,这就是“独立级”航空母舰。

由于是经过巡洋舰改装的简易航母,因此很多结构方面的缺陷是致命的,最最直接的就是弹药存放的问题,巡洋舰体上原来的弹药库用来存放炸弹,但是鱼雷却没有了位置存贮,只能放在主甲板上,这个位置实在是太过暴露,9艘独立级航母只沉没了一艘名叫“普林斯顿”的简易航母,原因就是在此。1944年10月24日,“普林斯顿”号航母在空袭吕宋岛的路上,但是突然一架日本战机突破舰队的防空网,将一枚炸弹扔在了“普林斯顿”号航母上,20分钟后,大火引爆了位于主甲板上的鱼雷,瞬间火光漫天,并且剧烈的爆炸直接将身边协助自己灭火的“伯明翰”轻巡洋舰重创,此时已经到了傍晚,巨大的火光引来了越来越多的日军战机,不得以,美军只能用鱼雷将“普林斯顿”号航母击沉,这也是唯一一艘被击沉的简易航母,此次事故“普林斯顿”号航母114人战死,190人受伤,旁边的“伯明翰”轻巡洋舰战死241人,受伤412人,几乎全部官兵死伤殆尽。(被击中的普林斯顿号航母)

装甲方面,虽然是简易航母,但是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加强,例如指挥舱,鱼雷舱加装了9毫米厚的STS钢板用于防护粘弹碎片,其实用处不大。弹药升降井则加装了15~18毫米钢板的防护。

虽然简易航母的缺点很多,但是这些快速生产的简易航母,一艘就基本上抵得上半艘大型航母的战斗力,9艘就意味着在1943年底美军就多出了相当于4个大型航母舰队的战斗力,这样来看这些简易航母所形成的战斗力无疑是恐怖的。最重要的是,它弥补了一定时期美军航母的空缺,从这些方面来看,简易航母的出现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其对于二战的意义和影响也是巨大的,因此“独立级"航母也被称为二战航母的最佳应急品。

二战美国的“独立级”轻航母为何被称为航母的最佳应急品?

因为相比护航航母它的性能更好,其31.6节的速度可以当做小型舰队航母参加机动作战。而相比于大型舰队航母,它的建造周期短,更为简单且廉价。所以在1943年美国航母青黄不接的时候独立级可以说是雪中送炭。在1943年的时候,美军在太平洋方向参战的航母就只剩下企业号一艘,新型的埃塞克斯级还没服役所以美国为弥补航母数量上的差距就紧急用在船厂里克利夫兰级轻型巡洋舰的舰体改建成航母,这就是独立级轻型航母。

为缩短工期简化设计,美国对独立级轻型航母的改建工程遵循护航航母的设计思路进行改造。和那些用商船改造过来的护航航母不同,独立级是用克利夫兰级的舰体改的,所以在防护上面要比护航航母更好,毕竟一开始就作为战斗舰艇。而且巡洋舰修长的身材以及原有的动力系统让独立级的最高航速达到了31.6节,这是那些“肥胖”的护航航母20节左右的航速难以媲美的。不过用巡洋舰的舰艇改也并不是没有问题,那些宽体的护航航母虽然航速慢,但是其在航行时拥有更高的稳定性,有利于飞机机枪。巡洋舰细长的身材舰体复原性不佳,飞机的起降有着一定的影响。用货轮改装的航母

不过由于是半路出家且用巡洋舰细长的舰体改造,其满载1.5万多吨的排水量的吨位搭载的舰载机只有33架飞机(24架战斗机+9架鱼雷机),由于俯冲轰炸机的机翼不能折叠,为节省空间所以就不装轰炸机。相比科班出身的日本龙骧及轻型航母,虽然其满载排水量只有1.36万吨,但是它的飞机搭载量却高达42架(24架零战+18架97舰攻)。而在1943年独立级全部服役,并参加太平洋战场,与埃塞克斯级重型航母一起对抗日本海军,其中在1944年6月的马里亚纳大海战当中9艘独立级轻型航母配合6艘埃塞克斯级重型航母重创日本舰队。在战争中9艘独立级航母损失一艘,剩下都活到了战后直到退役拆解。

二战美国的“独立级”轻航母为何被称为航母的最佳应急品?

背景

1941年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已在美国两洋对岸的中国和欧洲全面爆发:在太平洋西岸的中国战场,中国军民和日本侵略军已经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互有胜负;在大西洋东岸的欧洲战场,纳粹德国已经占领了几乎整个西欧和中欧,并拉开了苏德战争的序幕。面对如此形势,美国参战显然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CV-8“大黄蜂”号大型航母)

可就在此时,美国人才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最新一艘CV-8“大黄蜂”号大型舰队航母将于1941年10月建成,而下一艘大型航母CV-9“埃塞克斯”号已于1941年4月开工,要到1944年1月才竣工。若果真如此,这就意味着美国海军将有超过一年半的时间完全没有航母可用!

(CV-9“埃塞克斯大型航母)

事实上,到1942年10月,美国海军就只剩下被打得破破烂烂的“企业”、“萨拉托加”两艘航母轮流上阵了,此时距离埃塞克斯级航母完工尚有1年零2个月。如果太平洋美军按照计划在西太平洋展开作战,美国海军要么沦为陆基飞机羽翼下的“近岸守备队”,要么被日本陆基飞机完虐。

(“企业号”航母)

对于这样的尴尬局面,罗斯福总统决心借鉴护航航母的建造思路,利用作战舰艇的舰体紧急改造一批应急航母,也许这些航母的性能比不上大型舰队航母,但至少可以保证美国海军安全度过埃塞克斯级大型航母批量服役之前的空白期。

(“萨拉托加”航母)

独立级轻型航母登场

第一艘独立级加入美国海军时,美国海军航空兵的官兵们惊讶地看见,自己得到了一艘和战前多年经验几乎完全相悖的航空母舰。独立级舰体太小,难以在恶劣海况下收放飞机作战;飞行甲板太小,舰载机群规模太小,根本不可能实施“全甲板攻击”;机库和设备加工车间空间过小,执行飞机维护任务时困难重重;最后,军舰的防护也很薄弱。毫无疑问,这9艘独立级轻型航母最终的设计方案比1941年9月时舰船局考虑的那些方案都要逊色,与埃塞克斯级大型航母更是天壤之别,但是在1942年1月设计方案定稿时,太平洋战争已经爆发,建造速度才是最重要的指标,其他都可以将就——这才是CVL设计的核心。

(独立级轻型航母)

1943年1月14日,轻型航母首舰“独立”号服役,之后前往加勒比海进行海试。1943年7月3日,她完成舰员训练抵达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之后于当月14日启程前往夏威夷与先期抵达的“埃塞克斯”号共同进行战术合练。就在离开旧金山后第二天,“独立”号的编号从原先的CV-22改成CVL-22,L字母表示轻型的意思,但舷号依然保持和大型航母相同的序列。不久,“独立”和“埃塞克斯”身旁又出现了2艘埃塞克斯级大型航母“约克城”和“列克星敦”,以及2艘独立级轻型航母“普林斯顿”和“贝劳伍德”。就在仅仅6个月前,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还只有1艘“企业”号独臂擎天,但是现在,一切都改变了。

(独立级轻型航母三视图)

这种看似拙劣的航母却完成了一件极其重要的任务:前三艘独立级都赶在1943年4月第二艘埃塞克斯级“列克星敦”号之前完工,其余6舰也都赶在1943年底之前完工服役。更重要的是,到1943年10月,大批埃塞克斯级仅有7艘完工,实际参战的更是只有2艘,在这战前航母损失惨重,大批埃塞克斯级尚未形成战斗力的青黄不接之际,这9艘独立级为美国海军提供了大约相当于4艘大型舰队航母的战斗力。

然而,对于如何使用这些不具备“全甲板攻击”能力的轻型舰队航母,美国海军还需要摸索。

不仅如此,由于9艘独立级轻型航母在1943年底全部完工,太平洋舰队的航母特混大队干脆选择了“2艘大型航母+2艘轻型航母”的配置方案。于是,这些轻型航母的作战定位倒也明确了:她们就是半艘大型舰队航母,一样承担着进攻和防御的任务。在1944年6月的马里亚纳大海战中,轻型航母“贝劳伍德”号的鱼雷机队就击沉了日军“飞鹰”号航母。

(太平洋舰队的航母特混大队)

当然,毕竟这是一艘简易设计的航母,在惨烈的海空战中,独立级未能全身而退。1944年10月24日,“普林斯顿”号和TG38.3的僚舰们一起空袭吕宋岛上的日军机场以支援登陆。舰队自身的防空起初一切OK,来袭的日机还和往常一样或被击落,或被赶跑。但是上午9:38,一架孤零零的日军俯冲轰炸机突然冲出来攻击了“普林斯顿”号,命中(“普林斯顿”号)

这艘轻型航母的舰体中央。舰上官兵们立即按照无数次训练过的那样展开抢险,但是对于这种防护力和安全性都不理想的轻型航母来说,抢险显然不像大型航母那样有效。中弹后大约20分钟,大火引爆了存放在机库后部侧壁上的鱼雷,巨大的爆炸摧毁了机库和后部飞行甲板。虽然日机还在不断来袭,海况也比较恶劣,但是周围护航的驱逐舰和巡洋舰还是紧紧靠到航母近旁,协助舰员们灭火,这种协作却意外带来了更大的损失15:23,“普林斯顿”号机库后部的鱼雷舱爆炸了,巨大的火球撕开了航母的整个后部,还重创了靠在舰尾处协助救火的“伯明翰”号轻巡洋舰(CL-62),巡洋舰挤满人群的前

(遭到日机轰炸后燃起大火的“普林斯顿”号)甲板立即血流成河。眼见天色将晚,燃烧的航母会把夜袭的日军飞机潜艇准确引导到美军舰队来,美军只好撤离这里,临走前用鱼雷击沉了“普林斯顿”号。在这场不大不小的灾难中,“普林斯顿”号官兵114人战死,190人受伤,遭殃的“伯明翰”号承受了最大的人员伤亡:241人被炸死,412人受伤。

(被日本飞机轰炸的“普林斯顿”号,周围护航的驱逐舰和巡洋舰紧紧靠到航母近旁灭火)

对于这种因陋就简的设计,各种抱怨甚至在她真正服役之前就出现了。例如,在一份关于后续塞班级轻型航母设计的函件中,航空局如此评价:关于CVL-22级航母的航空运作最普遍的批评是她过于狭窄的机库……各种通风管道和烟囱深深嵌进机库内,飞行甲板的支架也没能落地在机库甲板外侧的合适位置:例如侧舷突出部上。因此,强烈建议新一级舰上尽量加大机库宽度。

更有甚者,1945年战争结束后,太平洋舰队委员会在对这一级舰的各项指标和表现进行调研后,建议终止所有CVL类航母的建造。

最终,有8艘独立级轻型航母存活到战争结束。其中“独立”号在1946年的比基尼岛氢弹试验中沉没,其余7艘舰都在1947年被封存。“兰利”和“贝劳伍德”两舰分别在1951和1953年移交给法国用于越南战争;“卡波特”和“巴丹”号后来被改造为反潜航母,其中前者在1967年被租借给西班牙,改名为“迷宫”号;“蒙特利”号则从1951到1954年在美国本土彭萨科拉海军航空站充当舰载机飞行员学校的训练航母,直到被更大的轻型航母“塞班”号取代。

(“塞班”轻型航母)

战后,仍然有人继续提出需要改造航母,但这些提议很快就被否决了。因为按照和平年代的建造速度,这些改造航母也很难比大型航母更早服役。事实情况是,最初的3艘轻型舰队航母的服役日期比埃塞克斯级首舰“埃塞克斯”号来得更晚,不过也算是赶在了第二艘“列克星敦”号服役之前。其余6艘舰队航母都赶在1943年底前服役。虽说一艘改造轻型航母的战斗力还达不到大型航母的一半,而且事故率偏高,但无论如何,这9艘轻型航母在1943年底前就为美军提供了相当于4艘大型舰队航母的战斗力,贡献也不可忽视。

二战美国的“独立级”轻航母为何被称为航母的最佳应急品?

谢邀。

二战期间,通过珍珠港、珊瑚海、空袭东京等几次大型海上战役,美国海军认识到航母编队的巨大威力和战略作用,开足马力生产‘’埃塞克斯‘’级重型航母!可是,急需航母的美国海军还是对它的生产速度不是太满意,于是,美军把九艘轻型巡洋舰‘克利夫兰‘’’级改装成为‘’独立‘’级航母得工作提上日程;

九艘‘’独立‘’级全部在1942—1943年度应急服役:它们在原有巡洋舰甲板上方新铺设完全水平的机库甲板,不对原有巡洋舰的露天甲板进行改造,新方案减少了护航航母的生产繁复性;

为了加快生产进度,减轻航母舰体上部重量,它的机库所采用的钢板厚度小,这就给机库和舰体强度造成了隐患。

此外,‘独立‘’’级航母加装了较高的机库,而‘独立’”级改装自舰体修长的巡洋舰而非短粗的商船,美国的护航航母在改装后暴露出了稳性不足的问题,这类问题当然也会变得更为严重;美国海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它决定在巡洋舰修长的舰体两侧设置防雷突出部,既可以增加航母舰体的浮力和稳定性,也能够在其内部设置重油舱增加战舰的续航力,防雷突出部还能加强航母抵抗鱼雷攻击的能力。

除此以外,为了平衡舰体右侧布置的舰桥、雷达以及烟囱重量,舰体左舷的舱室中还专门注入了水泥——它的改装价格和性能良好让美国海军收获了惊喜!

九艘‘’独立‘’级的紧急入职提升了美国海军、尤其是太阳洋舰队的实力!它们形成对日本海军的海上空中优势:它们将太平洋战争从‘’大炮巨舰‘’模式带入了‘’航母决胜‘’阶段:正是在它们和其他级别航母的配合下,美国海军、陆战队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的海上和登陆战役,美军把日本的‘’绝对国防圈‘’不断压缩!

马里亚纳海战、莱特湾海战的胜利意味着日本本土也处于美国海军航母编队的威胁之下,美国海军的‘’独立‘’级仅仅被击沉一艘!二战结束之后,‘’独立‘’级承担了运送美国退伍军人回国的任务,由于舰上设施齐全、居住空间宽松——获得了退伍军人们的一致好评!

战后,它有两艘给了法国海军,一艘给了西班牙海军作为反潜航母使用。西班牙海军对它视作珍宝,一直服役到1989年才退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