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能不能挡子弹?枪战大片里用车门挡子弹真的有效吗?
可以挡子弹,但是与人想的不一样。
电影中常见的是用手枪和突击步枪攻击车门,很多枪战片都有类似的镜头。
最近《X决战》电视剧还出现了大规模的用车门冲锋场景,实在是令人有点啼笑皆非。
一般来说,车门是挡不住子弹的,车门钢板厚度在0.7-2mm左右,大部分在1mm上下,对轻武器枪弹而言太薄了点。
大多数枪械在有效射程内,都能轻松的将2mm的钢板击穿,连手枪弹都能做到。常用的9mm帕拉贝鲁姆弹和.45ACP弹都不存在问题。
如M4、M16、AK74、95等现代突击步枪,虽然使用的是中间威力的小口径子弹,但倾彻力非常不错,依靠车门无法抵挡。
在《X决战》电视剧的讨论中,还看到有人发帖子侃侃而谈,说二战的步枪威力不如现代步枪,所以可以用车门挡下子弹。
这种认知相当的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步枪采用的全威力弹药统统都是威力过剩的东西,今天的突击步枪之所以使用中间威力弹,主要原因是为了顾及连续射击时的人机功效。
西方军队不信邪,曾经装备过采用7.62x51NATO全威力弹的FAL和M14步枪,结果威力的确不错,连发能力完全成了鸡肋。
反倒是AK这类步枪,采用了截短的中间威力弹药,获得了更好的操控性能。
所以,突击步枪发展到今天,采用的全都是“缩水”的中间威力弹,以获得更好的综合性能。
其实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枪弹有些今天仍然在使用,比如俄军的7.62X54R,它们仍然是狙击枪和机关枪的弹药,威力非常强劲。
还有美国的7.62x51NATO,这是今天的北约标准弹,很多机枪和精确步枪、狙击枪都使用了这种弹药,如为人津津乐道的“加特林”。
很显然,车门挡不住加特林的射击,哪怕一挺M60通用机枪或二战的莫辛纳甘都能轻松将其打个对穿。
那么,我为什么说可以挡子弹呢?
这是因为车门钢板确实在战场上发生了一些神奇的抵挡现象。
比如美军在伊拉克的治安战中就发生过相关的吐槽,不少士兵表示手中M16突击步枪和M249机枪对付汽车炸弹和冲卡的车辆很乏力,无论从哪个方向,人们很难快速杀死车里的人。
换句话说,不能有效的第一时间干掉车内人,使其有继续挣扎的时间。
在屡次出现这种情况后,士兵们对手中的小口径武器产生了疑虑,继而要求加大大中口径的枪械装备,比如增加M240通用机枪和M2大口径机枪,这些武器同样用事实证明了它们强悍的战斗能力。
有时候,我们也能看到美国的警察蜀黍拿车门做枪战的屏障。如果车门轻易能被子弹洞穿,他们为什么会做这种事呢?
其实这也是有根据的,它更重要的作用是“遮蔽”而非抵挡。
枪战中枪手心理上更容易去寻找和瞄准那些暴露过多的目标,所以降低暴露程度绝对是很重要的。
其次车门的确可以在一定距离抵御一些远距离势能不够的弹药,比如霰弹枪、低威力手枪和跳弹。
再者,车门在挨上子弹后,有一定的几率发生弹道偏转,降低子弹威力或抵御下子弹,至少比人直接挨子弹强。这些都是“躲”子弹而非“挡”子弹。
但这些都不能成为枪战大片里顶着个车门叮叮当当挡子弹的理由,那些用车门挡马克沁的,简直是想洗都洗不白。
所以普通人就不要想着拿车门挡子弹了,那样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大的危险。根据美国警方总结的经验,枪击案刚发生时枪手也是懵的,第一时间逃得越远越好,急着近处藏身反倒容易被枪手从容地搜寻出来,何况你找到的东西也不一定牢靠。
车门能不能挡子弹?枪战大片里用车门挡子弹真的有效吗?
普通车门是不能挡子弹的!现在子弹威力巨大,百米内10毫钢板都能击穿!
但特种车辆,如防弹车,坦克车,装甲车都是可防一般子弹的!但防穿甲弹还是有困难的!
车门能不能挡子弹?枪战大片里用车门挡子弹真的有效吗?
车门毕竟不是盾牌,即使是盾牌,如不加装防弹护钣,在步枪火力面前也是形同虚设。所以,千万不要受枪战大片的误导!大片导演追求的是艺术效果和上座率,早把武器威力的真实性抛在脑后了!
其实,咱们也不能过于责怪导演的艺术加工。试想,电影里的枪战场面,往往发生在街头对射或乘车追赶过程中,为了把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机智勇敢一些,导演只能异想天开地把车门变成防弹盾牌,以便使剧中人物能以车门为掩体,英勇机智地与对方展开周旋。
因为在街头枪战的特定环境下,被射击的一方除了街上的汽车,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以充当掩体的物体,如果完全尊重现实,车门不再具有防弹功能,剧中人物就只能呆在车里任由对方扫射,基本上和等死没什么两样。这样的情节缺乏悬念,注定得不到观众们的好评。
那么,车门到底能不能挡住子弹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既要看什么车,也要看什么弹。如果是普通的家用汽车,肯定挡不住子弹。因为家用汽车的车门,大致包括外部蒙皮、门锁、玻璃升降器、喇叭、防水层、隔音层等部分,合计防弹效果仅相当于0.8~3mm厚的钢板。如此薄弱的防护,即使以7.62mm手枪弹,也可在50m距离内将其打穿,更不用说威力更大的步枪弹了。比如,DBP87型5.8mm步枪弹在300m距离上的穿甲厚度是20mm均质钢板。
如果是军用越野车、特种防暴车或其他在防弹方面有特殊需求的车辆,其车门当然具备防弹功能,不仅如此,就连车窗也全部由防弹玻璃构成。比如,国产“猛士”越野车,其车门可在150m以上距离抵御7.62mm步枪弹的射击,车窗抵御7.62mm步枪弹、9mm手枪弹的安全距离分别是200m和100m。
车门能不能挡子弹?枪战大片里用车门挡子弹真的有效吗?
车门挡不住子弹,但躲进去并没有错
在电影电视剧里总能看到多在车门之后挡子弹的桥段,然而两方还能在各自的车门之后“突突”个几分钟。
现实中的车门能挡住子弹吗?
正确答案是绝对不可能!假设使用的是普通的步枪,装备的是5.56毫米的步枪子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主要用这个标准的步枪弹,喜欢在车门之后躲子弹的也基本都是欧美大片。然而这是很搞笑的操作,这孩子子弹的初速度超过每秒900米,弹头达到1700焦耳,这是个什么标准呢?……标准是可以在一公里以外击穿美制M1钢盔哦。
通过这个钢盔就能感受到钢板的脆弱了,这种步枪弹用M16步枪的haunt,500米左右击穿4.0毫米的钢板没有问题,500米可以击穿几乎一厘米厚的钢板;国内使用的5.8毫米步枪弹可以在300米的标准线上击穿标准一厘米厚的钢板,更重要的是54式手枪和92式手枪配合7.62mm的手枪弹,可以在25米的近距离内击穿三毫米厚的钢板。
手枪本就是用于近战,那么近距离射击车门自然就挡不住了。
不要把车辆的覆盖件想象的有多厚!车身有框架和覆盖件的区别,覆盖件就是覆盖在金属骨骼上的钢板;这些钢板的厚度一般都只有1.0mm左右,有些合资汽车或入门级车辆的钢板厚度之后0.8~0.9mm,原因没有硬纸板厚哦。
所以靠在有些车辆上总能轻而易举的把钢板压凹,这样的车门100%是挡不住子弹的。
别说是手枪了,即便是冷兵器中的弓弩都防不住!重弓箭或复合弓箭的初速度也可以非常高,动能也可以达到上百焦耳,似乎最高的大磅数复合弓可以超过130焦耳;然而普通的手枪弹也就是100焦耳左右,也就是说车门是连弓箭都防不住的哦。
这还真不是理论上,关于弓箭和钢板哪个更硬,个人做过“试验”……在室内进行射箭比赛的时候,靶子被弓箭射散了,结果一只玻纤箭穿过靶子之后直接定在了钢化门上,如果直接设计钢板肯定能射穿。
那么为什么在影视作品里,甚至于在现实中也会出现躲在车门之后或车辆里面的操作呢?
在有些纪录片或者监控记录的视频中也看到过类似的场景,其实这很好理解,面对子弹如果没有遮挡那就只能迎面而上;反之,在有遮挡的前提下,别说是车门,哪怕是块木板也想要拿来作为遮挡,无法避免伤害和设法减轻伤害难到冲突吗?所以这是正常的反应,没有必要过度解读。
另一个因素则是弧度,车身覆盖件不都是平直的,车门或引擎盖都是有弧度的,那么子弹如果斜着与钢板接触则有可能被弹飞,这样也确实可能起到避免被射击的作用;而且车门内部一般都有加强筋或钢管,穿透钢板的子弹如果碰到这些结构也有可能被弹飞,所以躲在车门或车辆里面是正常且有效的操作。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车门躲子弹还是有基础的。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关注哦
车门能不能挡子弹?枪战大片里用车门挡子弹真的有效吗?
普通车门够呛,得是特种车,特朗普的专车应该没问题。
车门能不能挡子弹?枪战大片里用车门挡子弹真的有效吗?
“装甲”是挡子弹的,墙是挡子弹的。
显然,车门既不是装甲也不是墙,但是车门具有一个特点:
能起到隐蔽的作用,能阻挡视线。
所以这样看来,枪战片里也不是用车门来挡子弹,而是用车门来隐蔽自己。
关于影视剧中的各种“开挂”数不胜数,车门的作用也只是其中“开挂”阻挡子弹的一个效果。
影视效果主要是为了达到某种效果,比如“蒙太奇”说曹操曹操就到,远在千里之外,镜头一转就到了;又比如,英雄是打不死的,哪怕你有千军万马,地雷遍地,英雄还是生龙活虎。
特别是进入现代影视剧加入了众多的特效,动不动就突破人类的想象,目的也只有一个用“效果”博眼球。
当然,影视必博眼球,出奇效果,才能提高上座率,从本人角度看,当今影视剧的内容现实意义值得思考;比如某些剧情一味追求高难度,迎合口味,我以为各方面引领是关键,战争题材的我们有那么多出生入死的前辈,题材居多,尽量贴近现实,包括虚构也要虚构的真实,《亮剑》的效果就非常深入人心。
在夸张效果方面,战争片就要有震撼的场面,比如《八佰》的场面;
悬疑片就要牵着人的思维,跟着剧情节奏一环扣一环,比如《福尔摩斯》给人不断的与剧情同步思考,与主角一起破案。
所以,枪战大片出现车门挡子弹也就不足为奇,实际中防弹车是个例外,就目前看防弹材料一般运用于这些地方:
第一、防弹背心;
对于防弹背心,一般防手枪等轻武器的效果最好,防弹背心对于重型火力几乎没有效果。
第二、防弹头盔;
如今防弹头盔效果已经远远高于以前常规钢铁头盔,质量轻,防弹效果好。
第三、防弹汽车;
第四、防弹玻璃;
第五、防弹武装直升机;
第六、防弹装甲。
第七、其它安全场合的防弹设置。
总之对于影视剧的理解我们要有一种科学心理区分渲染的效果和实际的效果,一个艺术化的剧情,桥段都会多多少少进行了渲染。
谢谢邀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