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习时用的空包弹,中弹后为什么会冒烟?

科学的解释一下。

空包弹没有真正的弹头,是不会让人中弹的,冒烟只是一种模拟反馈。

更准确的说,这是人们为了战术演习的拟真度,开发的一种激光照射发烟装置,用以代替枪械的射击。

空包弹没有杀伤力,一般用于发射枪榴弹,它最常见的场合就是现代的军事演习。

常见的空包弹有“收口”、“全形”两种。

所谓收口,即去掉弹头,直接将弹壳瓶口压缩收紧做成的子弹。

这种子弹会减少装药,射击时与正常子弹一样击发,但因为它没有弹头,发射药爆炸只能冲开瓶口,放出火焰和炸响,形成如实弹射击一样的效果。

全形的空包弹其实也是一样的概念,只不过这种子弹会选用塑料树脂做弹头,弹头打出去就让发射焰熔解了。

毕竟演习中不可能真的拿子弹招呼人,大家都是做个样子,最大限度的仿真而已。否则哪怕是橡胶子弹,经过真枪发射出来也容易把人打死打残。

除了军事演习,一些影视剧也经常采用空包弹,尤其是国外。(国内这些年越来越喜欢用五毛特效了)

但这样就产生一个问题——空包弹打出去只能听个响,与放鞭炮无异,那如何在演习中保证拟真呢?

比如碰上那种特别痞的。

A队士兵设下埋伏,等B队经过的时候群起集火,杀得天花乱坠。

按常理来说B队绝对死光光了,可他们不按套路来,个个刀枪不入,“哼!不高兴死!”直接冲上前与A队拼刺刀……

有的人还会装傻,“什么?你把俺们歼灭了?扯!我这不冲过去了么?”

最后好端端的演习就成了一部闹剧,还谁都能扯理。

这样无法达成战术演练的成果,除非把士兵们的真枪换下来,换成能染色的水弹枪。很显然,这是不靠谱的,因为水弹枪更假。

上图.注意红色的部分是空包弹助退器,以帮助导气式自动武器获得更好的退膛压力,使之正常操作,也能抵挡部分空包弹的碎屑。

所以,人们设计了一种能挂在身上的模拟装备,称之为多功能集成激光交战系统(Multiple Integrated Laser Engagement System;MILES)

它们由一个个激光传感器组成,分别分布在人体不同的位置,以背心的方式穿戴在士兵身上,用粘接、束带等方式附着在头盔外面。

相对应的,士兵们的枪口会挂一个激光器照射器,它会根据士兵们开枪的动作,配合着发出“射击”。

一旦接受到信号,士兵头盔顶部的发烟器便会启动,冒出浓烈的彩烟,告诉人们此人已经中弹“阵亡”。

“阵亡者”枪械上的激光器也会随即被锁死,避免他“死了”还要浑水摸鱼拉人垫背。

配合上噼里啪啦打得像真的一样的空包弹,激光器、接收器、发烟器便能构成一个最大限度接近真实,也符合演习审查要求的模拟系统。

除了枪械战术演习,这种激光模拟装置还被运用到坦克、装甲车等载具的模拟中,最大限度的让演习更实战化。

当然,这种东西比较昂贵,限制也比较大,因此多见于中小规模的激光模拟对抗演练中,并不适合超大规模的集团演练,仅用于强调局部对抗的环节。

大规模演习采用的是导演安排加损失测算的方式,或者如炮兵演习采用的激光脉冲训练计分系统等等,不需要头顶冒烟,否则满广志早就一柱彩烟冲云霄了。

演习时用的空包弹,中弹后为什么会冒烟?

凑巧开过真人CS俱乐部,买过相关装备,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空包弹是打不出弹头的,对方也没有“中弹”一说。演习用空包弹是为了枪械使用手感、后坐力、声音的真实,使参与者体验战场环境。所以冒烟和打空包弹没什么关系。不过空包弹也有危险,毕竟枪口要喷出火焰和冲击波,万一枪管误进沙石会被击发出去成为弹头,所以演习时规定打7.62以下空包弹必须保持七米以上安全距离,不然就会伤人。

而冒烟是演习者身穿的激光收发器制造的效果。其实这不是什么专用军事装备,就是游戏设备,只是军用的质量好,激光照射距离远。

其原理是这样的:

一、射击者枪口装着激光发射器,经过调校后其射向与真子弹基本一致。有根电线接到真枪扳机的开关上,射击者开枪时,空包弹打响,同时激光发射器朝目标也发射了一束激光。

二、人人都穿着激光接收背心和头盔,上面在要害部位有接收传感器。

一旦传感器被激光“打中”,就向中控反馈中弹信息。如果是致命部位被击中,就会立刻发出模拟中弹效果。在真人CS中,“中弹”后背心会发出“啊”的惨叫声。而在军事演习中,就是头盔上的发烟器冒烟了。

真人CS游戏中,为了增加乐趣,激光背心可以设置“几条命”。一般有3条,被击中3次后判断为“阵亡”,此时激光装置全部失灵,在指挥部的中控那里显示对应编号的寻找者已阵亡。

而在军事演习中,恐怕只有一条命,被击中即头盔冒烟显示阵亡,枪口激光发射机立刻失灵。同时大本营的中控显示其状态。

当然了,“阵亡”不是真的没命了,只是按规则不能动,不能再给队友支持。

不过也有耍赖的。记得以前真人CS俱乐部战场里经常有“阵亡后”躲在一边用对讲机给队员发情报的。被对方发现了只有拖出去“胖揍”了。

演习时用的空包弹,中弹后为什么会冒烟?

这个问题我来谈谈!所谓空包弹是指有弹壳、少量火药和底火的子弹,多用于部队的训练和演习,在击发时能够产生与实弹相似的声光效果和后坐力,模拟实弹射击的感受,从而增加训练和演习的真实性,更好地模拟战场环境。空包弹分为收口式(无弹头)和全形式(有弹头)两种,收口式空包弹没有弹头,所以也就不存在中弹的情况,全形式空包弹有弹头,但火药少,射程很近,不会在远距离上造成伤害,有些空包弹的弹头采用新型降解材料,可以在火药燃气下分解。因此,在训练演习的正常交战距离上空包弹是不会有中弹的情况发生的,但是在近距离空包弹仍有杀伤力。

各种类型的空包弹,其中右数第三个是收口式空包弹,其余均为全形式空包弹。

那么既然空包弹在远距离上不会打中人,那么我们在新闻报道中看到军事演习中被判定中弹的士兵和装备往往会冒出各色彩烟,其实那是现代军事训练普遍采用的激光模拟交战系统的作用,以激光束代替实弹展现射击效果。在武器上安装激光发射器,而在目标上配有激光接收器和发烟器,在演习中被激光束击中,就会触动接收器并进而使发烟器发烟,表明目标已经中弹。

演习中被击中的士兵,头盔上的发烟器发出粉红色彩烟,表示中弹,其枪口右侧的方盒就是激光发射器。

原创不易,感谢支持,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军事公众号:崎峻战史。

演习时用的空包弹,中弹后为什么会冒烟?

我是戴钢盔的ZZZ。这是两个概念。

首先,第一个演习时的空包弹,简单理解就是没有子弹头的子弹。主要用于演习,但也可用于发射枪榴弹,比如我国的81杠发射枪榴弹时用空包弹发射。在演习的时候,由于发射力量不够,所以枪不能连发。为保证连发,就要在枪口上加一个补偿器。所以在一些电影、电视剧上你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主人公用有补偿器的枪在射击,敌人纷纷中弹的情景。真的是佩服导演啊!

其次,中弹后冒烟。这可不是被空包弹打中了,而是激光模拟交战系统起作用了。简单原理就是枪上有激光发射器,头盔和身上有激光接收器和发烟装置。枪发射激光,接收器接收到信号后,会自动激发发烟装备,冒出烟,表明你阵亡了。

演习时用的空包弹,中弹后为什么会冒烟?

首先,空包弹虽然没有弹头,但在短距离内依然有杀伤力,演习不是真刀真枪,安全还是很重要的,所以现在演戏不用空包弹了,至于会冒烟是因为帽子上有烟包。

大致流程是:参战人员在枪前面绑了一个激光发射器,开枪时激光发射器也会发射一束激光模拟子弹弹道。

在参战人员的身上套着的衣服会在几个关键位置有激光接收器,当激光接收器接受到激光照射就会激发相关电路引爆发烟器,也就是你说的冒烟。

所以说演习和你玩CS一样一样的!

演习时用的空包弹,中弹后为什么会冒烟?

空包弹分两种。一种是没有弹头的,另一种是有弹头的,但这个弹头并不是真的弹头,而是用塑料树脂或者蜡来制作的假弹头。它一出膛就融化了。

空包弹发射时,能够发出像真子弹那样的声音、火光和火药味,但它没有杀伤力。

既然空包弹没有杀伤力,那在演习中怎样判断它的毁伤情况呢?

这就要说到激光模拟对抗系统了。由于空包弹没有杀伤力,在演习中有没有击中对方全靠导调中心的人员裁决。但这种靠“瞎猜”的方法也让导调中心的人员难做人——特别是双方都打红眼的时候。

为了让导调中心好做人,也为了让大家心服口服,于是激光模拟对抗系统就应运而生了。参演人员、装备上都装有激光发射/应答装置,每击发一下板机,都同时射出一束激光。这激光如果照射到对方身上,激光应答装置就会启动。这激光应答装置主要装在参演人员的头部、前胸、后背、四肢,照中不同的部位会有不同的反应,释放出代表受伤、重伤、阵亡的不同颜色的烟雾。参演的装备也同样有这种装置。当装备被击中,也会发出不同颜色的烟雾。如果是“轻伤”,它会自动限制该装备的某些性能的发挥;如果是“击毁”,它就会自动切断该装备的油路电路,让它瘫痪在原地,只有等导调中心人员重新解码后它才能动弹。当然了,飞机例外。因为如果你切断了飞机的油路电路它就真的掉地上去了。所以,飞机被“击毁”,它只是切断它的武器系统,其他功能则不受影响。

当然了,激光是直射的,用来模拟近战没问题,但远程火炮、火箭炮、弹道导弹、迫击炮……的弹道是弯的,打的是曲射目标,那它们的毁伤情况又怎么模拟呢?

其实,参演人员和装备上除了有激光发射/应答装置外,还有数据发射/应答/接收装置,演习场上也到处都有数据采集、传输系统。远程火炮、火箭炮、弹道导弹、迫击炮……发射时,也会同时发送一组数据。参演人员、装备上的数据发射/应答/接收装置收到这些数据后,会立即被导调中心部署在演习场上的数据采集、传输系统收集并传回导调中心的超级计算机上。计算机马上会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裁决,然后再将分析结果和裁判结果传回到参演人员和装备上。参演人员和装备上的数据发射/应答/接收装置收到导调中心传回的分析结果和裁判结果后,会立即响应,发出代表受伤、重伤、阵亡的不同颜色的烟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