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破甲弹在二战和冷战中使用不广?

不!提问的你错了,HEAT技术在整个二战中可以说是大放异彩,冷战时更是疯狂发展。

使用不广?毕竟就一反坦克的东西,你应该在反坦克领域找它们的存在。

上图.1943年的苏联RPG-43反坦克手榴弹,世界第一种使用HEAT技术的反坦克手榴弹

HEAT技术由美国人门罗1880年发现,在1898年让德国人诺依曼注册了专利,故而这种利用漏斗状成型装药的爆炸技术原理,也被称为“门罗效应”或“诺依曼效应”。

虽然发明的较早,但HEAT的实用化却相当的晚,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才开始逐渐的成熟。

而且HEAT技术如果不用来打装甲的话,其实也没啥大用,顶多拿来炸工事。

问题是,当时人类整体的武器装备发展都很一般。

按照一战标准,炸工事,人们有大口径榴弹炮、臼炮,甚至超大规模的巨炮,战场上轻度的爆破需求,让战防炮或者工兵去解决就够了。

打坦克也没那么高的要求,二战之前的坦克大都是皮薄至二三十毫米到个位数的东西,随便给你门带穿甲弹的炮要说嗨不穿这玩意儿干脆拿根螺纹钢自决吧。

毕竟那时候的坦克不是为坦克战而设计的,是典型的步兵支援武器。

如美军的规划就是:坦克掩护步兵,坦克歼击车打对方坦克(后来特惨)。

英军将坦克分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前者伴随步兵推进,后者机动支援步兵。

这些功能类似步兵战车地位的早期坦克,大部分时候只需要用低膛压榴弹炮炸步兵就行了,根本没有穿甲的需求。

在一个反装子弹能近距离给坦克开口,12.7mm机枪能把坦克打漏,20mm机炮能干坦克正脸,37mm战防炮能无双的年代,HEAT实在是无用武之地。

等到二战的战火彻底烧起来,人们才发现保守了。

德国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利用钢铁洪流疯狂穿插,开启了坦克大作战的时代。

坦克在这段时间迅速发生变化,坦克对决成了家常便饭,规模也越打越大,从普洛霍夫卡到阿拉曼,到处都是碰撞的钢铁堡垒。

坦克的炮越来越粗,装甲越来越变态,穿甲弹越来越狠,步兵坦克早给踢飞老远,这是钢铁们对撞的时代。

此时的步兵可尴尬了,坦克们一群群的碾过来又冲过去,步兵手中的37mm炮却已经从“军用开瓶器”变成了只能听个响的“军用敲门砖”,打在新型坦克重甲上连个凹都不会有。

连德军都在拿88mm高射炮平射反装甲,可想而知其他军队有多么窘迫。

人们不得已拿出了一堆反坦克技术救急,黏性炸弹、简易燃烧瓶、发烟弹、反坦克枪、反坦克壕、火油沟、人肉爆破……步兵们为此急得抓耳挠腮,歪点子层出不穷。

于是HEAT技术开始发力,基于该技术的专用反坦克武器开始批量出现,被运用到了无后坐力炮、火箭筒等武器上。

当时的这类明星HEAT武器特别多,当年美国的“巴祖卡”,德国的“铁拳”、“坦克杀手”,英国人的“PIAT”、日本的“试做四式喷进炮”都属于早期HEAT武器。

甚至还有许多非发射式的HEAT反坦克武器,比如给游戏带火的日本“反坦克刺雷”,这东西堪称人操自导猪突式最终反坦克武器,想上靖国神社的墙就靠它了。

德军也开发出了基于HEAT技术的磁性吸附反坦克雷,这东西有1.5和1.7千克两种,国防军标配板载装备。

英国人更是早在1940年就开发出了68号反坦克枪榴弹,他们在二战中生产了800万枚这种可以通过李恩菲尔德式步枪发射的弹药,但这玩意儿压根没见过战果,许多英军士兵还吐槽说这种枪榴弹根本炸不了步兵。

苏联开发HEAT技术的时间可以上溯到20-30年代,二战时面对汹涌的德军铁骑,苏军不得不拿出一切东西应急,紧急开发出了一种名叫VPGS-41“石榴”的聚能装药枪榴弹。

“石榴”拥有那个年代所有反坦克枪榴弹的问题,打不准,打不远,想远射就得考虑曲线弹道,磨损枪管,引信不可靠。因此,很多苏军战士宁可用反坦克去硬喷,也不愿用“石榴”,它很快就从苏军中消失了。

美军当然也有同类装备,他们一般使用M7枪榴弹发射器发射M9型反坦克枪榴弹,这种武器虽然不比苏联的先进多少,但在太平洋的岛屿丛林地带,用来对付狭路相逢的日军小坦克再合适不过了。

德军的“37敲门砖”也用上HEAT了,还是超口径的,被称为Stielgranate 41高爆榴弹。

Stielgranate 41可以装在37反坦克炮和37高炮上,总之口径对了就行了,反正是靠空包炮弹打出去。德军利用这种HEAT技术,重新将那些淘汰的小口径“敲门砖”们利用了起来。

总之二战这类玩意儿实在太多,就不细说了。

常规炮弹型的HEAT也有不少,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人们无法良好的解决线膛炮发射HEAT时的自旋问题,这极大的影响了其聚能爆炸射流作用,因此它们的穿甲性能比那些AP、APCR、APCBC差远了。

比如虎式坦克的88mm KwK 36 L/56炮发射APCR弹的表现为:

100米穿深162mm,250米为158mm,500米为151mm,750米为144mm ,1000米为138mm,1250米为132,1500米为126,2000米为116,2500米为106,3000米为97。

如果换成HEAT弹,则全部的数值为110mm,怎么打都一样。

这是HEAT的特点,它只需要聚能爆炸,所以无视发射动能和射击距离,但显然当时的技术无法解决弹丸自旋造成的影响。

高速旋转的弹丸会让金属射流被分散、甩溅,甚至让不牢靠的炸高控制部件故障或断裂,后来这些个问题被滑膛炮、滑动弹带、压电引信给解决了。

今天的坦克大多为滑膛炮,因此无论是APFSDS还是HEAT的发射都不存在问题,如果线膛炮发射这类弹药的话,则需要在弹体上增加一个减弱自旋的“滑动弹带”。

问题是,二战时并没有开发出可靠的滑动单带,这是战后技术。

上图.S坦克前面的栅栏就是为防御HEAT而设计的

二战以后,HEAT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它们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剥去坦克的装甲”。

穿深能力和可靠性跨步提升的HEAT弹,让战后的坦克越活越不是滋味,因为人们发现没有一种装甲技术能顶得住疯狂上跳的穿深数值。

上图.后来的梅卡瓦坦克也是为了防御各种HEAT的毒打,整出了一堆防护措施

换言之就是——所有坦克,无论重型还是中型,在升级后的HEAT面前统统炮炮穿。

那怎么办,凉拌!重型坦克被淘汰,脆薄脆薄的中型坦克开始出现。

比如当年冷战欧线的扛把子德国“豹1”坦克,它就是典型的放纵型人格。因为知道自己挡不住HEAT,所以干脆不要装甲了,把侧重点放到火控和机动上,如果苏军中真要冲上来,就靠风筝打法缠斗。

法国更是放飞自我,甜薄脆的车型设计个没完,根本懒得要装甲了。

也就美国和苏联因为家大业大,好歹维持了一点基本的矜持,没有搞的那么过分。

这股潮流直到HEAT遭遇坦克的“口径墙”和人们开发出新型复合装甲为止,差点就让坦克走下历史舞台。

上图.为抵御金属射流而设计的复合装甲,过去防御HEAT,今天还要防御APFSDS

主战坦克的火炮系统不可能无限扩张,氧化铝陶瓷、石英砂、玻纤和多层材料构成的三明治装甲也阻挡了HEAT的继续放肆。

从这段发展时期来看,说HEAT在冷战时期无所作为肯定是不对的,毕竟它威胁了一个时代。

连州长都用上了RPG,你又有什么不服气?

HEAT那些二战单兵武器的后辈们也发展的很好,德国“铁拳”都抱孙子了,美军叱咤越战的M72火箭筒、苏联RPG火箭筒等等等等,都属于根正苗红的HEAT后代。

甚至今天的反坦克导弹也无一例外使用的HEAT技术,中国红箭,美国标枪,以色列长钉,俄罗斯短号,哪个不是如此?几乎都是从冷战发展起来的。

所以,恰恰相反,如今HEAT技术太普及了,几乎无处不在,自二战开始这类武器就多的要命,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为什么感觉破甲弹在二战和冷战中使用不广?

破甲弹这种依据蒙罗效应的空心装药原理用于反装甲在二战中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啊。

先解释下蒙罗效应,这是美国科学家查理斯·蒙罗在1885年时发现的一种现象,当你将炸药放置于圆锥筒定顶点时爆炸,然后爆炸带着半融的金属射流(但不是液态,而是带有大量细碎固体金属的射流)以超过3000,甚至4000米/秒的速度向前喷射。真鸡儿狠!

然并卵的是这玩意到1939年才由瑞士人莫豪普特获得武器专利,1940年英国人根据这原理研发了68号HEAT枪榴弹

然并卵,这种早期的破甲弹装药很少,50多mm的穿深在当年来看算是步兵反装甲武器中的翘楚。但这点装药和金属射流即便是打穿了也没多少后效杀伤,而且蒙罗效应除了对入射角度比较讲究,还得有一定起爆距离。另外快速旋转的破甲弹头会导致起爆时候金属射流被旋转甩的到处都是,影响射流聚能力。

因此二战时期都在攻克破甲弹这些固有难关上,但绝对不能说二战很少见破甲弹啊?毕竟这玩意不依靠膛口动能,只讲究爆炸时射流穿甲的弹非常适合步兵

光是诸如巴祖卡、铁拳、坦克杀手、PIAT这些破甲弹武器就让单兵也能在一定距离内有效对付坦克。而一些短管坦克,比如IV号短75这类本来只能用来打榴弹的支援坦克也能用上破甲弹实行反坦克作战。

到二战末,破甲弹的穿深已经达到口径的3倍左右,到冷战更是飙到7倍。这玩意一定程度上和APCR(次口径穿甲弹)一度导致了装甲无用论(比如豹1、AMX30这种裸奔脆皮)

所以...题主的问题不成立

为什么感觉破甲弹在二战和冷战中使用不广?

破甲弹在二战中后期已经大量使用了。

这是最早的破甲弹发射器——PIAT,在我们的叫法叫做铁拳火箭发射器。

这是一个典型的破甲弹结构。原型出现于1940年,在1941年被拿到了北非战场上试用。在1942年开始大量生产。

德国在二战期间一共生产了11万5千具发射器。弹药生产了30多万枚。

这已经属于一个典型的量产武器了,不过当年受携带弹药数量的限制,铁拳真正取得的战果的确有限。不过由于其庞大的生产基数这个型号的武器一直到朝鲜战争还在使用。

所以说这并不是一个在二战使用不广泛的武器装备。同时,德国之外的美国也有!英国还有!

这是英国的68型反坦克枪榴弹,同样也是破甲弹。美国的巴祖卡也配有破甲弹战斗部的。

甚至说日本的70毫米的92式步兵炮其实也有破甲弹的弹种。

当然了如果大家觉得小口径不给力,德国还有大的pak36

这是超口径的破甲弹。套在炮管外面打的。

至于为什么破甲弹应用很广泛。主要在于其技术难度相对简单,门槛较低(只要做成空心装药结构就能提高穿甲效率,当然做好还有一定困难),这就比同时期同口径的高爆弹药有更大的威力。所以各国青睐。

至于冷战期间,那W君提一个东西吧RPG。

这东西家喻户晓了吧?

也是最常见的这种就是破甲弹战斗部的。能说不广泛使用吗?

当然了在W君这里孤品不举例,再看:

结构熟悉吗?看起来小是吧,这是美国的40mm枪榴弹。

M406是杀伤榴弹,M550就是破甲弹了。

相似的各种破甲弹弹种多了去了,真不能说应用不广泛的。

课后作业:每人说出5种破甲弹战斗部的弹药。

为什么感觉破甲弹在二战和冷战中使用不广?

实际上“RPG”、反坦克导弹等都是也是属于破甲弹(破甲原理),不过我想题主说的是炮射破甲弹。至于炮射破甲弹使用不广泛的原因只能是相较于穿甲弹而言,毕竟穿甲弹是坦克炮最主要的弹种,不过就此说破甲弹使用不广泛就比较片面了,要知道面对二战时期的单一装甲(非间隙装甲)坦克,破甲弹的毁伤效果比穿深较高的次口径穿甲弹好很多(冷战时期的破甲弹厚度也超过了次口径穿甲弹的穿甲厚度,不过要面对采用间隙装甲的坦克正面有些吃力)。破甲厚度比全口径穿甲弹的穿甲厚度也要高。

二战时期的众多短管坦克火炮都配备有破甲弹,四号坦克最普遍,当然88mm炮的反坦克炮也有这种弹种,多用途炮弹替代榴弹是一种趋势。

炮射破甲弹的效用在二战时期还是比较多的,穿甲弹的动能穿甲效果在中小口径火炮上在经历一系列坦克战以后逐渐替换为较大口径的火炮,但是除了使用高炮弹支援步兵外,一般破甲弹还用于远距离杀伤敌人的坦克装甲车辆和步兵。远距离使用破甲弹与破甲弹毁伤形式有关,只要命中它的金属射流射穿的装甲厚度没有多大折扣,是坦克火炮发射穿甲弹远距离穿甲能力衰减的替代弹种,是不可替代的弹种之一。当然今天的主战坦克也装备有尾翼稳定破甲弹,不存在说不广泛一说。此外二战还有多种便携反坦克火箭筒,在非常近的距离实施偷袭,能够有效毁伤坦克和杀死里面的乘员。美军的“巴祖卡”和德军“铁拳”最为出名,在东南亚战场上我国的远征军也曾使用过巴祖卡火箭筒。而德国方面后来装甲部队不够用,不得不靠士兵或者大量平民携带铁拳火箭筒来充当反坦克工具,造成双方极大的伤亡。

破甲弹的破甲厚度远超穿甲弹的穿甲厚度,即便不使用串联战斗部,只要攻击主战坦克侧后也是极具威力的炮弹。尾翼稳定破甲弹具有较高的初速,效用比较丰富,反坦克、打击工事及轻装甲软目标非常有效。

不过破甲弹也有它自己的缺点,在二战时期的破甲弹口径是比较小的,炮弹初速与榴弹差不多,使用形式也几乎一致。一般的短管坦克炮会携带不少的破甲弹用于反坦克或是毁伤工事打步兵,这时的破甲弹要用于远距离反坦克只能是静对静射击才有战果,对远距离(1000m以上)移动目标的打击几乎不可能。而且使用破甲弹还受地形影响,丛林、森林的坦克战使用破甲弹的可能就更少,因此坦克战就很少有战果,也正是题主猜疑的使用不广。

在破甲弹出现后不久碎甲弹也在冷战中发扬起来,这种炮弹兼具了远距离毁伤效果没有大的衰减而且对掩体工事的破坏能力还要优于破甲弹,特别是对“苏联钢”制造的卵型炮塔特别有效,跳弹的几率变得极小(有跳弹也是魔法,除非是间隙装甲未能毁伤),不过还是破甲弹要更广泛一些,毕竟破甲弹的破甲能力也在不停更新,尾翼稳定破甲弹的初速远远高于碎甲弹,反坦克能力并不是很不堪。而碎甲弹似乎替代了坦克炮携带的榴弹,成为少数军队的主力弹种之一。

反坦克导弹也是应用了破甲弹的原理,因此在“攻顶”方面是坦克最大的威胁。

如果破甲弹使用不广为何当今还要更新坦克炮使用的炮射破甲弹呢,当然对付敌方的步兵要使用炮弹打击也不可能要使用脱壳穿甲弹打吧!因此部分国家用破甲弹和碎甲弹替代了坦克炮的炮射榴弹。也正是如此坦克与敌人交火时一定有破甲弹被使用。局部的地区战争大多是不对称的战争,几乎只有“两伊战争”比较能够说明炮射破甲弹的作用并不弱。

恐怖分子和中东地区的民兵武装偷袭坦克一般有钱用反坦克导弹,没钱用"RPG",某些直接送的我就不谈了。

穿甲弹的作用一直都是反坦克,而破甲弹的效用实际上比穿甲弹要好,至少绕侧偷袭摧毁坦克还是能够做到的,与大部分轻型坦克(使用115mm口径以下火炮的轻型载具)作用差不多,毕竟轻型坦克没有正面击毁主战坦克的能力是不会去送的。使用破甲弹打坦克时找机会攻击侧后完全没问题。反观弹芯细长的脱壳穿甲弹反步兵摧毁软目标的能力非常差,完全不及破甲弹的杀伤能力。再者主战坦克也正是需要装备破甲弹有效摧毁敌人的软目标,尽可能保证自身侧后安全和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

最早的坦克是为步兵开道,突破堑壕战僵局的,而今武器多样化也没有改变坦克需要杀伤步兵的基本任务。

未来破甲弹也不会被淘汰,反坦克导弹多是破甲战斗部,与破甲炮弹的原理一致,这也会大大巩固破甲弹的地位。穿甲弹是坦克最主力的弹种,不会淘汰,地位也不会降低但是绝对不代表破甲弹存在的意义只是辅助弹种,坦克最先应用于战场时榴弹也曾是坦克的主力弹种不是吗?反步兵今天依旧存在啊。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为什么感觉破甲弹在二战和冷战中使用不广?

破甲弹在二战后期使用很广泛。

美帝的巴祖卡火箭

德国的“铁拳”

德国的“坦克杀手”

英国的PIAT反坦克榴弹抛射器(这个发射原理比较另类,可以看这个视频https://www.ixigua.com/i6712929004707381767/)

还有苏德双方都装备了反坦克手榴弹

苏联的的反坦克手榴弹,左边RPG-43型;右边为RPG-6型

德国的磁性反坦克手榴弹

还有各种反坦克枪榴弹,制造能力比较强的国家都有装备,

这些反坦克武器使用的都是锥形装药的破甲原理,都是破甲弹。

冷战期间各国也都大量装备了反坦克火箭,反坦克无后坐力炮,并开始大规模装备反坦克导弹,仍然都是用锥形装药破甲原理,按照毁伤方式来说都是破甲弹。

这个大名鼎鼎的就不用介绍了。

美帝的无后坐力炮

我国的红箭73反坦克导弹

锥形装药的破甲原理弹药直到今天仍然是非常大量装备的反装甲武器,所以现在各大国的坦克首上装甲,侧后装甲都加装了厚厚的反应装甲和格栅装甲,用于抵御破甲弹的攻击。甚至有些国家开始研发海军用的小口径鱼雷,都开始采用锥形装药技术在厚厚的潜艇耐压壳体上打孔,来击沉潜艇。

为什么感觉破甲弹在二战和冷战中使用不广?

破甲弹在二战中已经开始装备使用,只是反坦克炮手不喜欢使用而已。回答你这个问题,先要搞明白什么是破甲弹 穿甲弹

穿甲弹(AP)一种动能弹,通常为高密度合金材料重金属材料,依靠弹丸强度、重量和速度穿透装甲的炮弹,结构和原理可见图一图二

破甲弹(HEAT),是一种化学能弹药,又称空心装药或聚能装药弹,是利用炸药的锥型中空装药的聚能原理,在装药爆炸后形成金属射流穿透装甲.结构和原理看图三图四

破甲弹在当时有明显的缺点,最主要的是威力小!二战时期,火炮多为线膛炮,弹头为保证射击精度在空中极速旋转,破甲弹主要依靠金属射流来击穿装甲,如果使用线膛炮发射,那么高速旋转的炮弹会产生强大的离心力,对金属射流产生离散和破坏作用,高速旋转会损失70%以上的破甲威力。二战之后,在解决了弹体旋转问题后,破甲弹才大放异彩。

当时著名的反坦克火箭筒如铁拳 巴祖卡 弹头都是破甲弹,由于没有旋转的问题,所以在当时打坦克威力都不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