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利用现代科技再造一艘6万吨级的战列舰,其难度会有多大?

6万吨级的大船在今天并不算什么高端技术,许多具备油轮制造能力的国家,都能制造超过这个吨位排水量的船舶。

我们国家能制造38万吨级的巨型油轮,像2020年初,世界油价跳水的时候,我国曾派出84艘巨型油轮前往中东拖油,它们全是VLCC级船舶,每个排量都超过30万吨,没多久这个数字增加到117艘。

相比之下,6万吨的战列舰在工程规模上已经完全不够看了,起码船体建造上现代科技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而且现代的计算机设计、流体模拟验证出来的船舶,比过去20世纪30年代手绘加笔头经验计算的东西要靠谱的多,能更坚固、合理,航行的也更快。

动力方面就更没问题,现代军舰有相当多的实用技术可供使用,无论是船用蒸汽轮机,还是燃气涡轮机,或者大马力柴油机、核动力都可以,体积小巧动力充沛,完全不是过去的老机器可比。

在电气化水平上,现代军舰将比二战水平的战列舰强出很多,甚至如果胆子大,还可以像美国搞“福特”级航母或DDG1000驱逐舰那样,采用全电化管理,更大的提升系统协调性,增加自动化程度,减少船员数量。

电子化技术也可以直接移植现成的现代军舰体系,哪怕是现在最一般的对海、对空雷达,也比二战时期的同类产品强百倍。

武器系统可能麻烦点,现代人毕竟已经不再制造巨炮了。但这也仅仅只是需要一点时间罢了,短暂的技术攻关后,巨炮和配套炮弹很容易被现代人制造出来。

副炮就不必如此麻烦了,直接用现成的舰载火炮,无论是AK130,还是奥托梅拉76,都可以是很称职的副炮。

防空炮则完全不需要用过去那些老旧的砰砰炮或者20mm博福斯之类,直接挂上带火控的速射近防炮即可,如果不怕画风突变的话,甲板上再安几个“海拉姆”导弹也可以。

其实吧,制造二战那种档次的战列舰,在现代真不算什么难事,充其量就是个钱的问题。现代人能造出更好的船用材料,有更符合力学和安全性的船体结构,更能挨打的装甲带,更强悍的舰载设备,以及更高效的动力、更强大精准的火力,何愁造不出更好的战列舰?

关键是,现代造战列舰还有什么用?战列舰海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造航母和两栖登陆舰不香吗?

如果利用现代科技再造一艘6万吨级的战列舰,其难度会有多大?

以现代世界排名前十的工业化国家来说,都能建造“大和号”战列舰,没有什么技术瓶颈,美英法德国、意大利、日本二战时期能制造战列舰的国家,再加上我国、俄罗斯、瑞典、韩国,原则上来说运用现代基础工业能力和造船工业能力都能建造出排水量6万吨的战列舰。

建造二战标准的战列舰先要具备强大的钢铁冶炼和钢板轧制能力,日本在建造两艘“大和级”战列舰时从德国进口了三座70吨的碱性平炉和一台2万吨级别的油压机,平炉用于冶炼较为优质的军用钢,而油压锻造机用于锻造造舰用的厚钢板,比如说:460毫米主炮的炮塔或者司令塔(指挥所)用的厚装甲钢。

如果以现代钢铁工业来生产战列舰用的钢材则变得很容易,现代钢铁工业早已经淘汰平炉炼钢了,大批量的军用钢生产通常采用300吨转炉冶炼和连铸法生产钢坯,转炉炼钢40分钟一炉,效率非常高,并且采用炉外精炼工艺,使钢液更加的纯净,冶炼缺陷更少,钢材的质量也就越高,二战期间的战列舰所用的钢材不可能与现代军舰用钢材相比,最多也就现代普通民用船舶16Mn低合金钢的水平。

钢水冶炼完成后要采用连铸工艺生产出钢板所用的钢坯,目前连铸工艺可生产出最厚350毫米厚的钢坯,适用于大部分钢板的轧制,而战列舰的某些位置可能需要更厚的钢板,这就要使用锻造方式来解决,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钢板板机轧辊长度为5500毫米,它可以轧制出长度25米、宽度5.5米、厚度200毫米的钢板,这个指标大大超过了二战期间所用板材轧机的能力!所以,以目前的钢铁工业能力来说,不论是冶炼、铸坯和轧板可以很轻松的满足战列舰对于各种钢材的需要。

建造战列舰第二个难点就是280~460毫米的主炮,而主炮的难点在炮管,别看它只是一根管子,但它的制造技术难度和工艺要求超过了战列舰钢板的百倍!

从炮管钢冶炼的角度来说,现代钢铁工业生产目前采用转炉或者电弧炉冶炼,同时也需要炉外精炼工艺去除钢水当中的气体、夹渣…等对钢材质量有影响的有害物质,但制造炮管就不能采用连铸工艺了,而是将它铸造成一个大型的锻造用钢锭,为了制造出整根的炮管,钢锭重量需要在100吨左右,要有钢材的加工量。

锻造用巨型钢锭

生产完成后要把它放在5万吨级别的油压锻造机上锻造出炮管所用的粗坯,再将粗坯通过外表面精整和钢坯中心穿孔,制造出来炮管精坯,为下一步制造打下基础。

现代炮管的制造通常采用电弧炉+电渣重熔生产工业冶炼,还可以进行电渣重熔炉内自紧工艺,可以更好的提高炮管钢材质量和节省原材料的损耗,前面所说的只是传统的炮管生产工艺。

制造整根的战列舰主炮炮管

和现在所有大口径火炮炮管的加工工艺流程几乎是一样,也得像上面图片当中制造155毫米炮管这样先进行外表面切削加工和中心钻孔工艺,只不过使用的车床和镗床要比图片上的这个车床大了很多,但现在的巨型车床和镗床有超过50米和20米的,车床没问题,镗床由于目前没有需要深孔加工25米以上的零部件,如果有需要制造出来更长的镗床也不是困难的事情。

从制造工具来说加工一根“大和号”的94式460毫米×45倍主炮炮管(总长度21.3米)不是问题,至于说其它的发射药室、炮栓、减震…等等零部件以目前的机械加工能力完全可以不费力的制造出来。

“小鹰号”航母的轮机长正在给蒸汽轮机的锅炉点火。战舰进入到蒸汽机时代之后绝大多数都使用水管锅炉来产生蒸汽,战列舰也不例外,所谓水管锅炉就是用煤或者重油加热锅炉内的水,当水温达到100℃后产生蒸汽,但战舰上的锅炉为了获得更多的蒸汽量需要对水加压,不使其在100℃就开始蒸发,当水温在压力下达到300℃以后通过管道与常温水混合后会产生更多的蒸汽,然后驱动蒸汽轮机转动再带动主轴和螺旋桨推进。

“库兹捏佐夫号”航母所用的锅炉,如果有需要完全可以用在战列舰上。

现代蒸汽轮机在设计和制造方面要比二战期间的蒸汽轮机有了较大的提高,体积的紧凑、重油的喷射和压力均衡、功率输出…等方面诸多方面都不是二战时期蒸汽轮机可以比肩的!但是,蒸汽轮机的管路设计非常的复杂,整个系统比较庞大,目前仅美俄和我国可以完整的制造军用蒸汽轮机系统,英国和法国已经不再制造舰用蒸汽轮机了,技术上可能会停滞,但英国和法国在1960年代有过排水量6万吨的“鹰级”大型常规航母和4万吨的“克莱蒙梭级”航母,把蒸汽轮机捡起来重新设计也能行,而其他国家在民用发电厂高压锅炉和蒸汽轮机方面也颇有建树,通过较长时间的公关也能制造战列舰所需要的舰用蒸汽轮机。

“衣阿华级”战列舰的木质甲板,通常使用缅甸柚木或者北美红杉这样的变形小、耐腐蚀、隔热、减震性好的高档木材。

总得来说,以现代工业强国的制造能力建造二战时期标准的战列舰不存在技术瓶颈,有一个十万吨级别的干船坞,在工程管理方面充分规划、统筹之后,完全可以在24个月的时间建造一艘6万吨级别的战列舰,因为战列舰没有现代战舰这么高的技术复杂程度,也就是说没有导弹发射系统、没啥电子通讯设备、雷达也很少…技术含量远低于现代大型驱逐舰,建造它确实比较容易,只不过战列舰早已成了恐龙,没必要再建造它罢了。

如果利用现代科技再造一艘6万吨级的战列舰,其难度会有多大?

理论上,如果只是几万吨军舰,那么菲律宾都可以造。这个只限于二战水平的战列舰,不过火炮和发动机都要靠买。当然对于世界五常来说,这些技术都不是什么问题。

不要小看火炮和发动机,300毫米以上的大口径火炮,5万马力以上的蒸汽轮机,这是二战战列舰的最低配置(其实应该算一战标准)。但是,多数国家目前还是搞不出来的,特别是大功率蒸汽轮机。甚至于,我们中国也是在上世纪70年代才搞定了蒸汽轮机,从而有了051驱逐舰,进而为“辽宁”号和“山东”号航母的动力提供了基础。

所以说,工业化实力讲究的首先是规模,包括钢产量的规模,产品的体积规模等等。产品的现代化,没有工业化的基础,都是空的。

所以说,多数国家包括一些西方国家,实际上还造不出二战时候的战列舰。反而是菲律宾这种造船业在世界排第四、五名的国家,还有点希望。

如果利用现代科技再造一艘6万吨级的战列舰,其难度会有多大?

6万吨排水量的战列舰?那就是"世界第一战列舰"大和级战列舰了!

在一战后,世界列强就开始签订条约,限制战列舰的吨位和主力战舰总吨位了。在1936年,美、英、法三国在《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中又再次规定战列舰的吨位不得超过3万5千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406mm。如果,日本和意大利不签署这个条约的话,这三国会将主力舰吨位放宽到4万5千吨。

也是因此这个条约限制,除了美英法等国的战列舰排水量都在45000吨以内。美国的衣阿华级战列舰的标准排水量为44560吨,战时改装后的满载排水量达到57256吨。但是,也没有上6万吨。

世界上唯一拥有6万吨级战列舰的,只有日本了。日本的大和级战列舰标准排水量为64000吨,满排更是达到72808吨。其主炮口径也超过其他各国,达到460毫米。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日本只建造完成两艘:"大和"号和"武藏"号。

以现代科技,再造一艘大和号这样的战列舰,难度如何?

当年,日本为了建造大和号这样的怪物,也是从外国购买了很多机器,才完成建造的。例如:从德国购进了15000吨水压机、3台70吨酸性平炉、引进法国的火炮身管自紧技术。

如果,我们完全按照当时的工艺(例如,船体铆接技术)和材料,去复原一艘大和号战列舰的话。难度非常大。因为,很多旧工艺已经失传,没有技术工人。很多旧设备的制造,需要重新开线生产。尤其是当时的钢材,二战之后生产的钢材都会受到放射性同位素的污染,更是没法百分百还原。所以,基本上,办不到的。

但是,如果按照现在的工艺去制作一个扛着三座三联装460mm巨炮的,6万吨的战列舰。那就简单了。首先,船舶制造技术没问题,就连韩国也能造出十来万吨的商船。其次,造炮技术稍微有点难度。但是,这种落后的武器,只要钱给到位,日本或者美帝很快就给你造出来。德国也行,他们连800毫米的都能造。当然,建议你找我们的北方重工,物美价廉。

反正你就是造着玩,也不是真要用来打仗。各国撺掇一下,就能很快凑出来一个。只不过,这个战列舰连几千吨的驱逐舰都打不过,200KM外就会被击沉。

而且,造这玩意干嘛?给中东的土大户拿回家放礼花弹吗?

(文|勇战王聊历史)

如果利用现代科技再造一艘6万吨级的战列舰,其难度会有多大?

军舰好造,排水量十万吨都很容易。战列舰主炮就没几个国家能造了,400毫米以上的估计现在只有美帝能造了。中国在布尔博士帮助下最大造过203榴弹炮。305毫米以上主炮制造就很复杂了。第一层炮管需要炮身自紧技术,外面需要钢丝缠绕箍筋技术,最外面要热胀然后需要把第一层炮管用万吨气锤打进第二层炮管里面。自然冷却后还要防止开裂。最后需要炮膛膛线和抛光。失败率很高,炮口径越大,失败率越高。现在技术用305以上主炮可以上火箭增程技术和惯性末端自导技术。大大提高射程和命中率。海湾战争美帝的衣阿华级炮击伊拉克一发406带来的震撼,对敌人绝对是强大的心理压力。更别说战列舰现在可以上核动力,和模块化设计,战列舰扛击打能力强,一两发巡航导弹命中也没有多大事。如果用电磁炮来发射又环保还不需要发射药。这样即使被命中,弹药殉爆导致的沉没几率很小。舰体中部的自动化防空系统阵列会消灭一切靠近的飞机和导弹。如密苏里号每边的127炮群换成双130自动高平两用炮,密集阵换成1130弹炮合一,再来个256单元的共架发射单元一百多枚远程防空导弹和一百多枚核常兼备巡航导弹。再来四组24联装反潜火箭自导鱼雷。参考一下放大四倍的战列巡洋舰彼得大帝号,往哪里一开,哪个国家不害怕?

如果利用现代科技再造一艘6万吨级的战列舰,其难度会有多大?

如果利用现代科技去制造一艘二战水平的6万吨级战列舰,那还原这艘战列舰的难度跟制造一艘商船差不多,无非就是比商船多加上一些重炮、弹药系统、大马力的蒸汽锅炉、几百毫米厚度的纯钢舰用装甲而已。

其实作为二战时期的一艘战列舰,以当初的科技水平而言,还不如现代的一艘商船科技含量高。因为即便是现代商船都拥有自己的导航系统,可是如果利用现代科技区重造一艘战列舰的话,各种指标应该都无法还原了。

首先现代科技已经不会去制造纯钢装甲和防雷突出部,取而代之的应该会是间隙复合装甲。另外大口径的重炮也无法重现,因为火炮性能的提高,如今的重炮已经无法重现二战期间的大口径。另外重油专烧锅炉也应该会被取代,成为现在的柴油发动机或是燃气轮机等。

综上所述:现代造船厂去制造一艘二战水平的战列舰,建造时间恐怕比制造一艘几十万吨的商船还要简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