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最能体现各国工业实力的武器装备分别是什么?

二战最能体现一般工业实力的是坦克、飞机、军舰,这三个东西结合在一起,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就出现了。

这些东西都是主战装备,需要消耗大量钢材,相当考验一个国家的生产工艺、人员技术水准、工业设计能力、工业生产能力。

比如苏联的T34坦克,便通过其良好的生产性能,集约的生产管理,以及高效的自动生产线和性能均衡的设计,让苏军获得了强大的战略优势,绝对堪称是最能体现苏联二战工业实力的重装备。

苏联的飞机制造也还行,比较出名的有拉-3、拉-5、拉-7、雅克-9、IL-2、图-2等等,性能不俗,规模惊人,产量相当大。

与坦克、飞机比起来,苏联的海军也实在是乏善可陈,几艘扛把子的战列舰全是继承自沙俄,还有半拉子工程撂在船厂里让德国人拆了的,当时苏联的重心也不在海洋,所以还真没啥可说的。

德国的虎、豹、狮、象之流倒也算是战场上的一张名片,但这些东西完全就是反面典型,要么工艺复杂的令人发指,要么仅突出部分战斗性能,不仅没有将德国的工业能力引导出来,反倒还拖累了德军的发展。

反倒是三号突击炮这种乍看比不上虎、豹的东西,在某些方面更能代表德军,德军制造了10500辆三号突击炮,先是作为步兵的支援力量,后来又变成反坦克车,偏偏战斗力还挺不错,以至于一直有人说“德国要是全造三秃子就赢了”。

战机上德国最具代表性的是梅塞施密特的BF-109和福克沃尔夫的FW-190,这两种战机是二战中德军的空中主力,生产规模和改型极多,也最常见。

海军德国完全没法说,发展时间太短,纳粹党30年代初上台,30年代末就要开大战,根本没时间发展,所以仅造了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以及零星几个半拉子大舰、袖珍战列舰、重巡等等,水面舰队不值一提,也就U艇部队还能帮着顶一顶,其中VIIC型应该是最具代表性的。

美国的M4坦克也是个不错的典型,这种坦克虽然有“朗森打火机”这个难听的名称,但实际上它却是二战工业生产的佼佼者,美军近乎疯狂的生产M4坦克,还在生产中进行修改,不断分化出各种变形车辆及新型号,将之塑造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

美军的标志性飞机更多,战斗机中以P-40、P-47、P-51和F4U、F6F等最出名。而轰炸机方面亦凸显出美国当时航空大国的地位,从B-17到B-29,美军的轰炸机群铺天盖地,无人能撼动,当时连福特汽车都在造飞机。

海军方面,美国当年完全是以下胡萝卜炖菜的速度下船,战列舰、航母、巡洋舰成堆的下水。最具代表性的是航母,美军战前也就企业号、约克城等一个巴掌的航母,但战争结束时,加上护航航母,美国林林总总搞出了147艘航母,还送了英国人38艘,这工业能力也是足够令人瞠目结舌。

再说日本,日本在坦克方面完全就不行,虽然有海陆马鹿互啄的拖后腿的问题在其中,但日本坦克确实无论从设计还是投产规模,统统都未够班,国家工业能力的短板体现的淋漓尽致,勉强“奇哈”算是个代表作吧。

战机方面,日本最具工业代表性的当然是零战,不过这是海军的战机,陆军战机以一式陆战为代表,这两种战机前者生产了10449架,后者生产了5919架。这两种飞机极为相似,都是一个赛一个的轻量,追求极端机动性能。

海军是日本的立国之本,日本海军虽然有扛把子的战列舰“大和”,但其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航母,但他们的航母产量完全与美国没法比,只有25艘,也就比22艘埃塞克斯级多那么一点,还有许多船是其它舰船修改得来,而且有些后期完工的航母连出港的油都没有,简直就是悲剧。他们是既无工业的动力,也没工业的血液了。

二战中最能体现各国工业实力的武器装备分别是什么?

很高兴回答此类问题,已经千呼万唤,再不写就有失头条作者的身份了,谁叫咱是为文字而生的呢!二战期间,各国都有优秀的一线装备列装部队,而且随着战争的进程,战事的惨烈程度,前线部队的实战需求而不断升级,到最后几乎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战争初期,德国的前线部队的一线装备几乎对盟军和欧洲全境形成压制性的优势,用句时髦的话就是碾压整个欧洲大陆。德国的闪击战是装甲部队与空中强击梯队交替掩护而大获成功的。这一进程中,斯图卡和装甲掷弹兵的威力不可小觑。对盟军的步兵及前线阵地的突破极为有效。但这一情况在冬季来临时出现转机,装甲部队的油料和补给成了主要的矛盾。而且苏联大量装备的反坦克炮和火箭炮对德系坦克毁伤严重。本来的优势变成劣式,德国的虎式坦克是二战期间最好的陆战之王。而苏联的卡秋莎则是改变历史的陆军火力覆盖神器,用专业术语解释就是集火团灭的神器!此外,英国的兰开斯特,美国的B29都是二战期间最优秀的战轰。当之无愧的死亡之神。海军方面,德国俾斯麦是公认的最好的重巡,而日本大和号不过是大点而已。歼击机品种较多,零式和雅克是最优秀的歼击机。虽然美国人最后控制了制空权。舰载机是日本和美国的天下。当然航母是二战期间海战之王,日美的多次大海战几乎包揽了所有的精彩战役。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U艇,它是二战期间毁伤盟军战略物资及总吨位最多的终极杀手,没有一艘盟军战舰不惧怕大西洋下的群狼。当然最好的武器是美国科学家冯布劳恩研发的那个小玩意,即彻底摧毁了日军的敢死决心,也从此打开了潘朵拉的盒子,至此,世界永无宁日。最后说一句,但愿世界上不再有战争,儿童们永无战乱之灾,用海明崴的一部书名来作为结束语:永别了,武器!

谢谢🙏军迷们的支持!在头条世界里有你们真好。仅此而已!

二战中最能体现各国工业实力的武器装备分别是什么?

德国:虎式坦克,虎王坦克,MP40冲锋枪,MG42通用机枪,ME262喷气机

美国:M4“谢尔曼”坦克,P51战斗机,埃塞克斯击航母,德梅因级重巡洋舰

日本:零式战斗机,大和级战列舰

中国:中正式步枪

英国:喷火式战斗机,“光辉”级航母,司登冲锋枪

二战中最能体现各国工业实力的武器装备分别是什么?

德国:虎式坦克,(希特勒的电锯)MG42通用机枪

美国:航母战斗群,工业和战争机器的集大成者

苏联:T-34,烂得快,修的快,喀秋莎火箭炮(斯大林的管风琴)

日本:零式战斗机,大和号和武藏号战列舰

二战中最能体现各国工业实力的武器装备分别是什么?

同盟国:英国的喷火战斗机,二战时期综合实力最棒的战斗机。

常人见到喷火的第一眼,都会赞美她那优美的流线型外形。局座曾经说过:“你看它战斗性能好不好,首先看它好不好看,不好看的装备它肯定作战性能就不会好,任何武器装备都这样”。与各国同一时期的战斗机相比,新锐的喷火凭借着高颜值,迅速博得了航空业界人士的喜爱。而她高颜值的背后,是英国设计师独具匠心的气动外形设计,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流线气动外形的帮助下,飞行风阻减小,喷火的飞行速度有了极大的提升。

变矩螺旋桨的采用,使喷火在任何飞行速度下,均能利用发动机的最大有效功率;椭圆平面形状的悬臂式下单翼,虽制造工艺复杂,费工费时,但气动特性好,升阻比大;全金属承力蒙皮和自封式油箱的采用,使飞机被击中后也不易起火,提升了飞行员在空战中的存活率……

可以说,当时的喷火集合了英国航空工业的技术结晶,是英国工业实力积淀所孕育的产物。

在武器装备方面,喷火早期型号(Mk.Ia)搭载的是8挺0.303英寸(7.7毫米)航空机枪,但很快,一线飞行员就指出7.7毫米小水管威力不足,平均要打4500发子弹才能击落一架敌机。飞行员们认为必须装上20毫米机炮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在后续的改进型:Mk.Ib上,喷火搭载了2门20毫米西斯帕诺机炮(每门备弹60发)和4挺7.7毫米机枪(备弹350发),这成为了后期喷火沿用的主要武装搭载方式。

苏联的T-34坦克,产量居二战时期首位,斜面装甲和简单的机械构造使其成为二战性价比最高的坦克。

T-34当然是一款极为成功的坦克。即使不比较详细数据也能明白。如果T-34不强的话,德国也没必要去设计生产豹式。德军偏向于生产一些适合反坦克的坦克,这本身就说明问题。尽管德国坦克的强大反坦克能力是很多军迷喜欢他们的原因,但是这种思路肯定不仅仅是“品味”问题,这肯定是被对方坦克的优势逼出来的。能把德军逼成这样的也就只能是T-34了。

坦克最初的目的,就是用来突破壕沟阵线的。到了二战中,坦克主要的作用还是突破防线,快速突击。德国将军,作为闪电战的大师,当然希望坦克可以突破敌人阵线以后,快速深远突击,迂回,合围消灭敌人,这才叫闪电战。和敌人坦克正面硬扛不是主要考虑。但是德国后期偏偏设计了很多善于正面硬扛的坦克。讨论正面单挑,当然比T-34强,否则还造出来干嘛。但是这种思路本身就说明德军意识到自己的装甲力量整体上是劣势的,是被动的,所以有必要大量生产此类坦克抵消对方装甲部队的攻击威胁。反坦克的坦克,其实就是偏防御的武器。那防御的对象当然主要就是T-34。这本身就可以说明问题了吧。

美国没有特别经典的武器,要说最能反应其工业能力的,那就是美国下饺子一样的海军,截止到二战结束,美国光航空母舰(含轻型航母)就有一百多艘。法国(滑稽)中国中正式步枪,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支制式步枪,1935年列装陆军,相较于其前身毛瑟步枪而言更适合亚洲人的身材,威力上比日军的三八大盖要大。轴心国:

德国经典武器就太多了,但是产量上比美国少,比较能反应其工业能力的有这么几个——豹式坦克、梅塞施密特109战斗机、mp40冲锋枪、俾斯麦号战列舰。

日本的掷弹筒。日本的工业能力实际上在列强中倒数,在步兵装备上没有办法大规模装配迫击炮,只能用轻型、易操作的掷弹筒代替。但是这种武器在中国战场也是横行四方,因为中国军队严重缺少火力支援。

二战中最能体现各国工业实力的武器装备分别是什么?

坦克和飞机在二战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的,苏联在二战的时候能够进行反击柏林靠的就是钢铁洪流,美国之所以能攻入柏林靠的就是拥有数量和质量优势的飞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