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影中轰炸机投下航空炸弹后炸弹下落过程中都会伴随尖啸声?

影视作品中,经常会看到一种带着尖利呼啸的炸弹,它们会带着股由远及近的叫声炸到目标。

通常挨炸的人物会大喊一声:“卧倒!” 然后一把搂住旁边的妹子和汉子,在巨大的火球和四散的泥土中完成表演。

有人说:“是哪个智障整了这玩意儿?非要让炸弹叫出声来,安安静静的落下来一发入魂不好么?”

还别说,这种尖叫的炸弹是20世纪战争中的常态,它们的目的就是吓人。

德国人在二战期间,为炸弹和斯图卡轰炸机都安装上了一种特殊的空气哨子(Bomb Whistle),这使得轰炸机在俯冲时,炸弹在坠落时,会产生巨大的尖啸。

尖啸会提醒地上的倒霉蛋吗?

当然会,但是地上的人知道了又有什么用?你再能躲,躲得过高速坠落的炸弹?你再能跑,跑得过天上的飞机?

何况这些炸弹的准头并不跟随你的意志,它们有可能正中你的面门,也有可能砸到120码外,一个士兵根本无法通过尖啸来判断轰炸,他唯一能做的事就是赶紧趴好,捂住头,仅此而已。

所以,这些伴随着空袭而产生的巨大尖啸,根本不是“避难提示”,而是催魂的丧钟。

这很吓人好吗!想出这个点子的人,肯定是内外皆黑的,黑透了!

“炸弹哨”的尖叫还特意被调到了最难听的音阶上,又尖利音又高,在空气冲击下仿佛杀猪声一样有穿透力,产生像指甲挠黑板那样毛骨悚然的效果,一群这样的炸弹飞下去,地面上的人是心惊胆战如鲠在喉,苦胆吓破却又吐都吐不出来。

每每德军空袭时,那些俯冲轰炸机和炸弹产生的鸣叫都能给地面部队造成极大的混乱,许多士兵会丧失理智,崩溃,然后让跟进的德军装甲部队豆腐一样切开。

被炸弹哨吓疯、吓傻,吓得丢枪逃跑的大有人在。

毕竟人的神经粗细是有限度的,施加的心理压力足够大时,就会发生问题。小小一支火焰喷射器都能勾起人类如野兽般的惶恐,何况是捏住心脏的空中死亡尖啸呢?

德国人还将炸弹哨用到了对英国的空袭中,取得的效果非常好。对伦敦等城市的空袭往往在午夜展开,此时正是人们要睡觉的时候,尖锐的炸弹哨在夜空中鸣叫得如同厉鬼的哀嚎,它们引起的噩梦和焦虑一直到今天都在折磨那些亲历者。

按照伦敦市民的说法,当年即便在地下避难所中,也躲不过那些萦绕心头的死亡哨声。

但是,炸弹哨在电影中的表现也未见全部准确,有亲历者认为,许多影视中将炸弹哨声表现为“wheeeeeeezzzz……Boom!”的声音,这并不符合实际,这更像是投弹飞行员常听到的声音。

由于多普勒效应,哨声的音调会随着物体向地面加速而增加而不是减少,炸弹越接近地面,声音的音调越增高增大,在撞击地面时它会达到最高,如果你有幸被炸中,会感觉到有辆呼啸的消防车冲了过来。

总而言之,带有尖锐哨声的炸弹能够对对方的士气和精神造成伤害,它的作用远远超出了肉体暴力。

当然,炸弹自己本身也会响,它们与空气摩擦时,会发出一种“嘶嘶”声,只是远不如炸弹哨那么惊心动魄。

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完,炸弹哨基本就已经不再使用,这种炸弹最有效的地方是对城市和国家的战略轰炸,逐渐适应战场的士兵们反而对着恐惧奥利给了。再加上后来导弹和航空技术的改变,炸弹变得更精确,人们已经没必要靠空气来恐吓敌人了,直接一波收走岂不更香?

为什么电影中轰炸机投下航空炸弹后炸弹下落过程中都会伴随尖啸声?

其实很简单,二战自由落体炸弹出现尖啸声就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炮弹上安装了哨子,另一种是自由落体炸弹基本都有稳定弹翼,弹翼是由钢铁片做成,在高速和空气摩擦过程产生一定的尖啸声。

下图是美军在二战期间装备的“炸弹哨子” MK I自由落体航弹,如下图所示,炸弹尾翼安装了哨子。哨子由一节空心铁管、圆锥形实心头部,中间以薄铁皮相连组成,炸弹下落过程高速气流进入空腔内,就会发出很刺耳的尖啸声。对于扰乱敌方士气,打击信心都能起到震摄作用。

密集的带哨子航炸役入敌人时,除了真正的杀伤力外,这种尖啸声往往更令人恐惧,目的就是让敌人心理层面产生更大的压力,干扰士气。但是在二战自由落体轰炸时代,这样操作也会暴露飞机位置及打击的突然性,所以慢慢的就取消了这种哨子。

二战中还有一款神器也附带这种功能,那就是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早期型号(B型),在机头冷却进气口装有一个空气驱动的发声装置,绰号“耶利哥号角”,在高速俯冲时可以发出类似空袭警报尖啸声,脑补看到一架飞机冲自己高速飞不,还附带声效,任谁都怕。

为什么电影中轰炸机投下航空炸弹后炸弹下落过程中都会伴随尖啸声?

可能是炸弹尾翼产生尖啸声。

为什么电影中轰炸机投下航空炸弹后炸弹下落过程中都会伴随尖啸声?

在一些反映二战的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轰炸机投弹镜头。炸弹从飞机上投下,带着长长的啸叫声从天而降,让人毛骨悚然。

这点是对的,炸弹从6~7千米高空的水平轰炸机中落下的确会发出声音。但不是所有炸弹都发出尖锐啸叫声,而是一部分特意装备了“哨子”的炸弹会仰天长啸,对敌人和平民造成严重心理创伤。

一、不同的声音。

普通航空炸弹的尾翼在下落过程中保持弹体稳定,尾翼边缘与空气摩擦震动,发现“嗤嗤”的划破空气声音。就像迫击炮炮弹那样,越过顶点以近乎垂直角度下落时也会有“嗤嗤”声,有经验的老兵听到声音就能及时找掩体躲避。

不过迫击炮弹速度低于音速,声音比炮弹先到达。而榴弹炮、坦克炮等炮弹初速高,若飞行到末端时仍然超音速,那对方士兵听到声音前炮弹就已经在身边爆炸了。

▲“高脚杯”超级炸弹

从高空下落的炸弹道理相同。二战时的炸弹气动外形一般,受空气阻力影响,末端下落速度一般只有亚音速。除了英国人发明的“高脚杯”超级炸弹,凭借5.5吨的超大吨位和优良气动外形超过音速,达到760米/秒的最大速度。

所以一般炸弹下落时不会有突破音障的巨大声响,只有划破空气的声音传到地面。只是这种声音比特意装备哨子的炸弹声音小很多。“口哨炸弹”的声音又响又尖锐,穿透力和震撼力极强。

▲二战时美国MK1型炸弹上的哨子

二战中,德国和美国最喜欢在炸弹上装哨子。美国的MK1型“口哨炸弹”(Bomb Whistle MK. 1)在尾翼上安装了多个直径1.5英寸的薄金属圆管,前后各有一个木塞子封闭,侧面有开口。当炸弹从飞机上投放时,气流就从开口处进入哨子发出尖利的啸叫声。

德国人也在炸弹上安装硬纸管做的哨子,德国空军称它为“耶利哥”。二战初期德国轰炸英国时,这种口哨炸弹就给英国平民造成了巨大心理创伤。一些二战幸存者回忆说:炸弹的尖叫声足足持续30~40秒,我们躲在地下室里也吓得浑身发抖,两腿不听使唤,它是希特勒最有效的恐怖武器之一。

到战争后期,德国又用V1巡航导弹和V2弹道导弹轰炸平民。V1导弹是亚音速飞行,脉冲喷气式发动机发出巨大的嗡嗡声,被人们称为“嗡嗡炸弹”。这种嗡嗡声也是老一辈英国人记忆中恐惧的声音之一。

▲V1导弹喷气发动机声音巨大

好在V1导弹飞行速度较慢,还比较容易躲避。而V2导弹是弹道导弹,最高时速达4.3马赫,声未至弹已到根本躲无可躲,所以大家也只能用祈祷去应对它。

不光炸弹使用恐吓心理战术,著名的德国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早期型号上也有风力驱动的啸声器,绰号“耶利哥号角”。后来因阻力大影响速度,在以后的批次上取消了。

▲耶利哥号角

它安装在机翼前缘,随轰炸机俯冲时发出巨大声响,地面盟军士兵被恶魔般的声音惊扰,四处躲藏疲于奔命。即便斯图卡不投弹,仅凭这声音也能打乱敌人节奏,为己方进攻争取时间。

后来美军飞行员也将德军哨子放在自己飞机上使用。英国1940年也生产过类似的哨子,只是不如德国斯图卡这么有名。

▲P-47机翼下方的哨子

在太平洋战场上,盟军用通体涂成黑色的“卡特琳娜”水上飞机趁夜色轰炸所罗门群岛上的日军。机组人员投完炸弹后,还会扔下一些装着金属块的剃须刀片的空酒瓶。瓶子落下发出啸叫声,日本鬼子以为炸弹来了,吓得到处躲藏得不到休息。

二、飞行员和地面人员听到两种不同效果。

在电影中,炸弹落下的声音通常听起来由大到小,逐渐远离。而实际上,飞行员和地面人员听到的是两种不同效果。

假如飞机嗓音小,飞行员能听到,那么炸弹下落声音由大到小,逐渐远离。地面人员恰恰相反,听到的炸弹啸叫应该由小变大,越来越近,炸弹到达地面时啸叫声最大。

这种现象是多普勒效应:信号源靠近观察者,连续波之间的到达时间降低,频率增加;信号源远离观察者,连续波之间的到达时间增加,频率降低。

▲多普勒效应

就像火车迎面驶来,鸣笛声听上去尖锐高昂(频率变高,波长变短);火车远去时,鸣笛声变得低沉缓慢(频率变低,波长变长)。所以炸弹下落时,地面的人们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尖锐。

▲炸弹下落也符合多普勒效应

总之,二战时从轰炸机上投下的炸弹的确会产生声音,普通炸弹是划破空气的声音,装了哨子的炸弹是尖锐高昂的啸叫声。它对士兵和平民的心理产生了极大震撼,是心理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风漫谈原创文字,欢迎关注。图片来自网络,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为什么电影中轰炸机投下航空炸弹后炸弹下落过程中都会伴随尖啸声?

那是电影效应,更能突出电影场面。

为什么电影中轰炸机投下航空炸弹后炸弹下落过程中都会伴随尖啸声?

地球的引与空气阻燃炸弹飞速下降摩擦隔阻引发的声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