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目前最强大的可携带武器是什么?
应该是美军冷战时开发的M388战术无后坐力炮(M388 Davy Crockett recoilless spigot gun)
这种武器是为了在冷战时制造“核隔离墙”而开发的,相当的邪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苏争霸的阴云笼罩欧洲,双方将德国柏林一分为二,搞出了一道“铁幕”。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视苏联为洪水猛兽,又惧怕苏联的钢铁洪流,一旦冷战打成热战,那么华约方面潮水般的坦克、战机、机械化步兵将顷刻间冲进欧洲。
北约为挡住钢铁洪流费尽了脑细胞,而M388战术无后坐力炮就是为此而诞生的一种战术核武器。
美国人在1959年末于马里兰州测试了这种武器,随后将之实验性的装备给了101空降师,然后又开始进入装甲部队,82空降师55、56步兵排被认为是最后装备M388的部队,每排装备3套M388系统。美军将这帮专门打核炮弹的地面部队称作“原子战大队”,专司使用M388进行作战。
为了更好的遏制有可能出现的苏联突击,“原子战大队”经过几年训练后,被放到了西德边境,这样一旦战争爆发,他们立马开始制造隔离带。
是的,这支部队根本不负责对人员杀伤,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M388炮弹对关键的通道、路网、关隘进行核攻击,然后形成大片的放射性污染区,给苏联钢铁洪流减速。
当然,M388的爆炸威力也很不错,它只有冬瓜那么大,却安装了W-54核弹头,重约51磅(23公斤),当量相当于10吨或20吨TNT。
这个爆炸威力虽然比不了2万吨级的广岛原子弹,却比常规炸弹强多了,一枚重型榴弹才几公斤装药,500公斤的航弹也才装药200多公斤,真要被M388炸上了,那肯定得怀孕。
M388会在500英尺(150米)内产生几乎立即致命的辐射剂量(超过10000雷姆),在四分之一英里(400米)内产生可能致命的剂量(约600雷姆)。
(注:当人体受到γ射线的辐射剂量达到200-600雷姆时,人体造血器官如骨髓将遭到损坏,白血球严重地减少,内出血、头发脱落,在两个月内死亡的概率为0-80%;当辐射剂量为600-1000雷姆时,在两个月内死亡的概率为80-100%;当辐射剂量为1000-1500雷姆时,人体肠胃系统将遭破坏,发生腹泻、发烧、内分泌失调,在两周内死亡概率几乎为100%;当辐射剂量为5000雷姆以上时,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到破坏,发生痉挛、震颤、失调、嗜眠,在两天内死亡的概率为100%。)
按照北约的设想,他们将在边境设置一堆“原子战大队”,安排N多个辐射炮兵小组,从装甲部队到非机械化的步兵营,统统都会安插“原子战大队”,一旦富尔达峡谷出现异动,马上对预设阵地释放M388攻击。只要苏联敢来,就炸出一堆谁来谁死的辐射区,苏联红军哪怕冲得过去,那也得死多少人?残废多少人?
当时西德国防部长弗朗茨·约瑟夫·施特劳斯(Franz Josef Strauss)成为M388最忠实的拥护者,他认为M388将是德国的救命符,并且在60年代初提出了“给德军也装备M388”的想法,让德军拥有更有效防御苏联的能力。
施特劳斯认为,一门M388足够取代一个炮兵师40-50次的炮击,其意义相当重大,这代表着德军可以省下几个炮兵师的装备代价。但北约方面顾虑很大,他们普遍认为M388不能成为边境安全的替代品,这会导致核武器滥用,哪怕它是战术性的。而且仅靠几门射程4公里的核子无后坐力炮来守卫边境实在太冒险,如果它不靠谱,那么北约再如何自卫?
在携行性能方面,M388都可以通过人员进行背负携带,它的发射具拥有两种型号,一种是120mm口径的M28,一种是155mm口径的M29,前者射程2公里,后者约4公里,使用的炮弹是一样的。
除了人扛以外,美军还为这种武器设计了配合装甲兵的载具安置架,使它们可以被安装在装甲车和吉普车上(主要搭载M29)。通常操作这种武器需要3个人,单人其实也没有问题。
但后来M388还是偃旗息鼓了,因为这种武器在多年的实验中显示出很多不靠谱的问题,实际上它们从装备前开始就从没有表现良好过,只是慑于一触即发的局势和对苏联的恐惧,美方才硬着头皮装备了它。
M388最大的问题是精度差,这让它的性能变得有些鸡肋,因为这很容易就会把辐射砸到自己人头上。而且它的辐射污染范围有点过小,很难确保一定会对苏军构成威胁,尤其是T-55这种“三防坦克”出现以后,苏军已经证明拥有了核战场突击能力,它们拥有过滤污染粉尘的空气滤清器和超压封闭系统,还加挂了含铅树脂复合防辐射内衬。
而且,既然M388都大规模的用了,还在乎扔几颗核弹吗?北约甚至不得不担忧己方在释放M388后,首先遭遇苏联核打击的可能性。
最终美国在生产了2100枚M388后,在1967年8月将这批武器从驻德美军退役,然后拆出的W54核弹头被应用于AIM-26A猎鹰核对空导弹实验上面,全球美军1971年完全撤回了M388的部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