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作者写了一个大龄剩女傅秋芳,有何用意?

付秋芳是一个声明远扬才女,为何成了剩女?作者写这样一个女子,目的何在?暗示什么?

傅秋芳这个人物,在《红楼梦》中没有正面描写,只是侧面提及。她的出现是在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她为何成了剩女,以及作者写这个女子的目的,在我看来,都没有什么特别的,书中的交待,都是很清楚的。至于在这个人物中,有什么样的暗示?我觉得,在读《红楼梦》时,把所有的人物都理解成有所隐喻,有所暗示,硬要找出它背后暗藏的意思,以及人物的原型等等,这样读书的方式,有点舍本逐末了。《红楼梦》是一本小说,我们分析和欣赏小说的时候,更多的是应该立足小说的文字本身,做为一个文学形象来读。而不是试图解读一段隐秘的历史。这样恐怕更能好一些。

许多读者之所以觉得傅秋芳的形象有所暗喻,大概是受到索隐派研究路径的影响。有人认为傅秋芳是影射宝钗的。我认为这种理解似乎没什么意义。首先,傅秋只是在三十五中,简单提了一下,人物没有正面出现。她的性格才情等等,做为一个艺术形象,是很单薄不完整的。红学研究中有个著名的观点“袭为钗副,晴有林风”,说的是袭人的性格与薛宝钗有相似之处;而晴雯的脾气很像林黛玉。于是,许多人在研究中就直接把袭人和宝钗,晴雯与黛玉混为一谈了。其实性格相似,并不代表他们就是一个人,或是一派。因为中国文化中在阴阳相生相克的理论中,还有“自性相克”的说法。袭人虽是钗之副,但和钗又有很大不同。晴雯与黛玉也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晴雯虽然厉害,可是,仔细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会发现,晴雯在与其它人吵架斗嘴的时候,几乎没赢过。她性格中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正直,光明磊落。而林黛玉除了这一点与之相同之外,在与人斗嘴方面,却从未输过。就是文学大师塑造人物的功力。既要相同,又有区别。付秋芳做为一个仅仅提到的形象,是无法与宝钗做性格对比的。

下面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人物。

一部文学作品,是有主题的,如果说《红楼梦》的主题是争论不休的问题,那么换一个说法,这本书最主要关注的问题,是情感,作者从始终自终所关照的问题是婚姻与爱情,这样说,大概不会有什么异议。《红楼梦》是通过对贾宝玉爱情与婚姻的故事,对爱情与婚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进而深入到对人生本质的思考。作者的这些思考,是通过贾宝玉这个人物不同凡俗的对待爱情与婚姻的态度中,表达出来的。书中的情节设计,都是为了主题服务的,而表达主题的重要人物就是贾宝玉。所以,书中大多数人物节的设计,都与贾宝玉相关,都是为了展示贾宝玉的性格。付秋芳这个人物,也是一样。

付秋芳的情节,出现在宝玉挨打之后,宝玉挨打,是与“情”之一字相关联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与琪官的友情,这种友情是超越与普通男人之间的友情的。其二就是金钏之死。这也与情字有关。与情有关本身已经说明,贾宝玉已经慢慢长大,到了可以谈婚论嫁的年龄。从元妃省亲结束之后的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开始,贾宝玉就进入青春恋爱的时期,直到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时,是因为贾宝玉这种自由恋爱的做法,与传统所推许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道德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而受到的承罚。而在贾宝玉挨打之后,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表现,体现出各自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态度,以及他们最后的结局。比如,宝钗也为宝玉流了泪,这种心疼是青春小女的真实表现,绝不是做作。但是薛宝钗是真心希望贾宝玉能够改掉因之挨打的那些毛病的。这是宝钗的特点,她是自觉认同当时的伦理道德的。所以,她受到大多数长辈喜爱是正常的。这与现在一样,长辈大多喜欢懂事的,守规矩的。林黛玉也为贾玉哭红了眼,但是,黛玉的心里并不认为宝玉做错了。她说的“你改了吧!”更象是一种对宝玉的试探。而宝玉说,为这些人死了也值得,是对黛玉的一种表白。因此在荣国府里,只有宝玉与黛玉是真正的性情相投的。就算是晴雯与贾玉的情感,与远远达不到这个境界。

付秋芳的哥哥傅试是贾政的门生,“历年来都赖贾家的名势得意,贾政也着实看待,故与别个门生不同。”所以,知道贾宝玉挨打之后,派两个家人老婆子来慰问一下,本质上与林黛玉,薛宝钗等去看望宝玉是一样的。虽然各自都有爱情的因素,但是探望的名义还是因为亲戚的情分。但是,因为贾宝玉已到谈婚的年龄,年轻女子们与贾宝玉有所交集之时,难免会有情感的联想。

傅秋芳当时已经是二十三岁了,其时贾宝玉顶多十五六。年龄差得多。与贾宝玉之间基本上不可能,但是,傅试有点想头,恐怕也是难免,两个老婆子来看望,是免不了有些打探的意味在内。因为书中写的很清楚:“那傅试原是暴发的,因傅秋芳有几分姿色,聪明过人,那傅试安心仗着妹妹要与豪门贵族结姻,不肯轻意许人,所以耽误到如今。目今傅秋芳年已二十三岁,尚未许人。争奈那些豪门贵族又嫌他穷酸,根基浅薄,不肯求配。那傅试与贾家亲密,也自有一段心事。”傅试的这“一段心事”其实是很明白的,能与贾家结上亲,当然是最好的。可是,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谁都看出,傅秋芳与宝玉是不可能的。毕竟年纪差的太大。但问题是,书中所写的这一切,都是其它人的想法,与傅秋芳本人的想法无关。她自己是怎样想的,书中没有交代。

从这个情节当中,可以看出,在封建的婚姻制度中,女子本人的意见根本不重要,自己也不可能说了算。但宝玉毕竟与别人不同。他本身只喜欢年轻的姑娘。傅试家的两个老婆子他本来是没有兴趣见的。可是最后还是见了,原因说起来很好笑。就是因为贾宝玉听说了傅试的妹妹傅秋芳是才貌俱全的。既然是这样的一个女子,那么就要给她面子。于是,见了两个老婆子。而两个老婆子见宝玉的时候,恰恰又发生了白玉钏给宝玉田喂汤的时候烫了宝玉的手。而宝玉自己不知道疼,反而去问玉钏烫着了没有。这是贾宝玉与众不同的地方,一是他的多情,博爱,二是他身上体现出了对女性的尊重。这种尊重恰恰是贾宝玉高出流俗的地方。是他的思想超超越于那个时代的地方。可是,贾宝玉的思想是不可能被当时的一般人所理解的。这两个老婆就更不用说了。

傅家的两个婆子见到宝玉之后的反映是这样的:“那两个婆子见没人了,一行走,一行谈论。这一个笑道:“怪道有人说他家宝玉是外像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的,果然有些呆气。他自己烫了手,倒问人疼不疼,这可不是个呆子?”那一个又笑道:“我前一回来,听见他家里许多人抱怨,千真万真的有些呆气。大雨淋的水鸡似的,他反告诉别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罢。’你说可笑不可笑?”在他们的眼里,贾宝玉做为贵公子,对家里的丫环们如果颐指气使的,是正常的,平等的把他们当人看,反而是傻瓜了。在这个“准相亲”的活动中,不断贾家对傅家不会有意思,傅家对贾家也失去了兴趣。只所以说傅家,不说傅秋芳。就是因为,这个情节中所有人的活动,都未必代表傅秋芳的意思。他之所以成为剩女,只是因为她在哥哥功利主义的婚姻观念之下,高不成低不就。她是家族兴旺的寄托和工具。在这一点上,她与薛宝钗确实有相似之处。

《红楼梦》作者写了一个大龄剩女傅秋芳,有何用意?

谢友邀请!

很多读者由傅秋芳第一个就联想到宝钗,这个先放一放。我倒是由傅家两个婆子想起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

宝玉挨打后傅家遣了两个婆子过来探望。回去的路上两个婆子因为宝玉烫到手的呆傻表现取笑了一番,先来看看原文一段话:

那两个婆子见没人了,一行走,一行谈论。这一个笑道:“怪道有人说他家宝玉是外像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的,果然有些呆气。他自己烫了手,倒问人疼不疼,这可不是个呆子?”那一个又笑道:“我前一回来,听见他家里许多人抱怨,千真万真的有些呆气。大雨淋的水鸡似的,他反告诉别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罢。’你说可笑不可笑?

这段话提到的避雨事件应该是龄官画墙无疑,我们回放那天场景:

且说那宝玉见王夫人醒来,自己没趣,忙进大观园来。只见赤日当空,树阴合地,满耳蝉声,静无人语。刚到了巨被架,只听有人哽噎之声。宝玉心中疑惑,便站住细听,果然架下那边有人。

满耳蝉声,静无人语!周围只有宝玉和龄官两人,如何两人之间的发生的小事却传到了贾府之外一个婆子的耳边?

是龄官自己说的吗?不会,因为龄官到最后还在叫宝玉“姐姐”,并没看清对方是宝玉。以龄官孤僻清高的性情,回去定不会跟伙伴们多嘴提及。所以当事人龄官可以排除。

那么是宝玉吗?更不会了,宝玉虽然呆傻,对女儿也天生欢喜,平日里说话兴奋处也会祸从口出。但这种让人取笑自己性别模糊的事他倒不会去做。而且事情小到不值一提。

但这么一件小事却有人知道了,而且还当笑话去讲,说明贾府的一举一动都在被人监视。再联想赵姨娘和贾政说话时墙边跳走的人,想想背后就发凉。

故而,宝玉和袭人的怡红细事,和蒋玉菡的基情密事等等都被有心人了如指掌。

其次,由宝玉对傅家两个婆子的态度也再次体现宝玉的怜香惜玉。宝玉厌恶婆子们的浊臭,却因傅秋芳这颗明艳丽彩的珍珠暂时容忍这浊气逼人的鱼眼珠子,虽然还未曾见过傅秋芳。这说明宝玉这天下第一意淫之人对待天下女儿是一视同仁的。

再次,就是作者借傅家兄妹抨击当时社会一种现象。

傅秋芳的哥哥傅试(附势),作为一个暴发户却毫无自知之明,一心只想趋炎附势,寻找富贵根基之家攀亲,然而他看上的别人看不上他家,看上他家的他又看不上人家,来来去去耽误了妹妹的大好春光,这时的傅试已经不是一个怀有亲情兄长,而是一个利令智昏的商人;傅秋芳也不是一个备受宠爱的妹妹,而是一件待价而沽的商品;可惜这件商品不是古董,她是有保质期的,古代的女子过了十五就是婚配年龄了,傅秋芳却整整待过了八年,秋天肃杀,百花凋残,一生春景付与秋天。

傅秋芳的结局我们很遗憾看不到,但这位女子却只是当时社会一种丑陋现象的缩影。《红楼梦》中想利用鸳鸯出人头地的哥哥金翔;还有因为女儿彩霞嫁与来旺家欢天喜地的彩霞父母;不过是冰山一角罢了?

如何,看不到我联系宝钗,是不是很意外呀?

《红楼梦》作者写了一个大龄剩女傅秋芳,有何用意?

傅秋芳,一个在《红楼梦》里没有正面出过场的大龄女孩。且在一百二十回全本中只出现过两次:一次是第三十五回;一次是第九十四回。仅有的两次也是借宝玉的心和鸳鸯的口叙述出来的。

一个没有露过脸,没有说过话的人,似乎是作为故事中的一个“小插曲”出现,似乎是个多余的角色,好像有她没她故事也不会受多大的影响,简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但,在曹雪芹的笔下是没有多余的事、多余的人,一切都是“不露声色”地安排。短短的一段文字,他给傅秋芳贴上的标签是:大龄剩女、琼闺秀玉、才貌双全。如此特别的一个女孩不让她露脸,却让她藏在哥哥傅试的“身后”,究竟要向读者表达什么?

傅家的发家史 傅家的当家主子是傅试。书中是这样叙述他的来历的:

那傅试原是贾政的门生,原来都赖贾家的名势得意,贾政也着实看待,与别的门生不同,他那里常遣人来走动。

这傅试,原来是“附势”,依附贾家的势力而暴发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傅试看准了贾家的“势”,借“势”而为,所以他常遣人走动,原来是有目的的。

“大龄剩女”背后的深意 《红楼梦》中几乎都是青一色的青春少女,而写了一个大龄女傅秋芳。其实,这是曹雪芹用的一种写作手法――间色法。表面是在写傅秋芳年龄大,实际是另有所指,即“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傅秋芳三个字不简单:“芳”,花草的香气,意指美好的青春岁月;“秋”,落叶之悲,意指消失了的青春。傅秋芳,付出了美好的青春时光,独自黯然神伤。

傅秋芳被“剩下了”。只因她成为了哥哥借“势”而“试”中的一颗“棋子”。哥哥拿她的青春作赌注:

那傅试原是暴发的,因傅秋芳有几分姿色,聪明过人,那傅试安心仗着妹妹要与豪门贵族结姻,不肯轻易许人,所以耽误到如今。目今傅秋芳已二十三岁,尚未许人。

一段话,道出了人心的复杂和世道的艰难:傅试是造成傅秋芳成为剩女的直接原因,这是一股有形的阻力,看得见、摸得着的。还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操控,这就是封建时代对女性的束缚。因此,傅秋芳成了哥哥傅试乘“势”而上的牺牲品。

傅秋芳被误了的青春时光,只是一个“个案”。曹雪芹以这样一个“个案”,为我们画出了背后的群像:趋炎附势者多如傅试,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去造“势”、抓“势”、用“势”。他们是玩转“试”和“势”的高手。

《红楼梦》作者写了一个大龄剩女傅秋芳,有何用意?

1.傅秋芳的命名。

《红楼梦》中对人物的命名是有讲究的,如贾雨村、甄英莲、单骋仁、詹光,就连夏金桂不是把香菱的名字改为秋菱吗?显然这里的傅秋芳是有它的寓意的,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秋天的芳香也要付出消散。而他为什么如此呢?其根源应该是他的哥哥傅试。

2.傅试的命名。

傅试这个命名,应来自于“趋炎附势”,从文中可知傅试能够做到通判这个位置,是有赖于贾府特别是贾政的,为此他也保持着于贾府的不断的来往,这次他们打发两个嬷嬷来看宝玉挨打,不正是要保持这种关系吗?

3.傅秋芳与傅试。

而傅试为了,进一步拉近与贾府的关系,他不惜妹妹傅秋芳的青春,正如文中所写: “目今傅秋芳已二十三岁,尚未许人。怎奈那些豪门贵族又嫌他本是穷酸,根基浅薄,不肯求配。那傅试与贾家亲密,也自有一段心事。”这里显然傅试已把妹妹傅秋芳,作为自己向上的垫脚石了。

那么小说为什么单独的写这样一段呢?

1.无独有偶。

傅试在小说中,他不是孤立的。他前有忘恩负义的贾雨村,后有恩将仇报的孙绍祖。他们都是借助于贾家攀升到高位。假如傅试借助自己的妹妹傅秋芳,攀附贾家成功的话,我们也可想而知他是一个什么样子。作者对傅试在写作方法上采取了略写。

2.下世光景。

《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是呈现下是光景的,这个下世光景的呈现,既有他家庭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作者插入傅秋芳这样一个小段,应该是当时社会背景的一个缩影: 一个人的升官不是靠自己的本领,而是靠关系来完成,如此的社会肯定是腐败不堪的,贾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助纣为虐,自我培养掘墓人。

综上: 傅试是当时官场状况的一个缩影,傅秋芳是这个缩影下家庭的牺牲品、社会的牺牲品。作者写这样的一个傅秋芳也预示了贾家的走向。

《红楼梦》作者写了一个大龄剩女傅秋芳,有何用意?

傅秋芳,通判傅试之妹,美貌聪明,才貌双全,因傅试打算仗着妹妹结交权贵,但傅家根基浅薄,无人求娶,一直耽误在家,成了一个大龄剩女。二十三岁了还待字闺中。作者为何要写傅秋芳呢?因为《红楼梦》讲影射,而傅秋芳便是为影射薛宝钗而来。

一,傅秋芳和薛宝钗才貌类似。

书中说傅秋芳“是个琼闺秀玉”“才貌双全",薛宝钗何曾不是如此。说起才华,薛宝钗自幼饱读诗书,在大观园诗赛中不是第一,便是第二,她的《螃蟹咏》,就是林黛玉也自愧不如。说起容貌,薛宝钗“唇不点而红,眉不染而翠,脸如银盆,眼如水杏",妩媚娇妍。

二,傅秋芳和薛宝钗的境遇相同。

傅秋芳的兄长傅试想着仗着傅秋芳的姿色和聪明与豪门贵族结亲,可豪门却嫌弃傅家根基浅薄而不肯求娶。一直耽误傅秋芳到二十三岁,“尚未许人”。而薛宝钗的母亲薛姨妈也想着凭宝钗的聪明容貌与贾宝玉成亲,可是贾家同样嫌弃薛家的身份与根基。薛家是皇商,一开始虽无“贵",却有财,故王子腾会地妹妹嫁过去,但薛家父亲死了,薛蟠不成器,又仗势惹事生非,薛家迅速败落了下去,为儿子着想,薛姨妈不得不牺牲女儿的幸福,把女儿薛宝钗嫁给国公府,可是贾母也好,贾政也好,都看不上薛家。一直待宝钗长到二十多,才在贾府败落之后与宝玉结成连理,可不久宝玉撒手悬崖,宝钗独守空房。

三,傅秋芳很有可能是宝钗结局的预演。

傅秋芳出场虽少,但后四十回应有她的结局,而她的结局又很有可能是宝钗命运的预演。

傅秋芳二十三岁尚未许人,在那个时代,结婚较早,一般情况下,她不可能再成为原配正妻,只能做继室续弦。或者孤独终生。但以傅试的角度,他绝对不会放弃傅秋芳的价值。因此傅秋芳很有可能成为继室的可能性更大,然后过着邢夫人、尤氏一样尴尬孤独的日子。

薛宝钗呢?她凭着与王夫人的关系进入贾府,又与贾宝玉有了金玉良缘,但在贾宝玉出走之后,也是过着孤独寂寞的日子。

《红楼梦》作者写了一个大龄剩女傅秋芳,有何用意?

写傅秋芳,当然不是闲来之笔。

傅秋芳,二十三岁,通判傅试的妹妹,远近有名的才女加美女。

为什么她这么出名呢?

只因那宝玉闻得傅试有个妹子,名唤傅秋芳,也是个琼闺秀玉,常闻人传说才貌俱全

古代的大家闺秀,“藏在深闺人未识”,别说外人知道相貌品行了,连名字都不能透露一星半点的,这是规矩。

艳名远扬的,那是行首之类。

可傅秋芳很出名,宝玉连自己院里的丫环都认不全,却知道傅秋芳,少不得傅试为妹妹造了多少势,极力吹鼓。

他把傅秋芳当成了什么?一件商品,打广告吗?跟薛家一进京就宣扬金玉良缘、金项圈是不是很像?跟袭人满府的贤良名声是不是很像?

通判是什么官职呢,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普通人看着不错了,但在贾府眼里,也看得如同下人。当然了, 趋炎附势,人之常情。

傅试打着为妹妹好的旗号,把傅秋芳耽误成了二十三岁的大龄青年。

只见傅试家两个女人过来请贾母的安,鸳鸯要陪了上去。那两个女人因贾母正睡晌觉,就与鸳鸯说了一声儿回去了。紫鹃问:“这是谁家差来的?”鸳鸯道:“好讨人嫌。家里有了一个女孩儿生得好些,便献宝的似的,常常在老太太面前夸他家姑娘长得怎么好,心地怎么好,礼貌上又能,说话儿又简绝,做活计儿手儿又巧,会写会算,尊长上头最孝敬的,就是待下人也是极和平的。来了就编这么一大套,常常说给老太太听。我听着很烦。这几个老婆子真讨人嫌。我们老太太偏爱听那些个话。老太太也罢了,还有宝玉,素常见了老婆子便很厌烦的,偏见了他们家的老婆子便不厌烦。你说奇不奇!前儿还来说,他们姑娘现有多少人家儿来求亲,他们老爷总不肯应,心里只要和咱们这种人家作亲才肯。一回夸奖,一回奉承,把老太太的心都说活了。”

只差明晃晃说把傅秋芳许给宝玉算了。

长得不错,略有才华,有个哥哥,想与贾府攀亲事,跟袭人像不像?跟宝钗像不像?宝钗未必爱宝玉,可她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对象可以攀附。

傅秋芳出现的第二次,已经是第94回,文章将近尾声,宝玉的通灵宝玉也丢了,贾府大厦将倾,傅秋芳还在哥哥的把控下一年年消耗着青春。

这才是她的悲哀之处吧,这更是宝钗的真实写照,尽管宝钗最终成了宝二奶奶,可是也背了那么多年“倒贴”名声,宝玉也不爱她,如果宝玉不出家,两人将来一样相敬如冰。

这也是很多为家族牺牲的女孩子的写照,所以曹公才要“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在那个封建社会,只有他看到了女子的闪光点,发自内心地尊重、同情,其他人,不过是把女子当附属物罢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