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发射为什么失败,而导弹却好很多?
你所看到的是运载火箭发射失败,而非普通的火箭。
导弹按部位功能区分可分为导引部、战斗部、推进系统,其中所谓的“火箭部分”指的就是推进系统。
实际上,大部分常用小型导弹的飞行时间在十几秒到几分钟不等,其燃料和火箭发动机并不足以维持其长时间的飞行,其作战距离也没远到需要它们长距离飞行。正因为如此,人们只需要确保导弹推进部的发动机维持短时间的可靠性就够了。
使用时间短,自然可靠率就上升了,坚持不出问题就行。
需要长时间飞行的主要是飞航式的导弹,如反舰导弹、巡航导弹,这些武器多半直接使用涡冲、涡扇、涡喷发动机,并非采用火箭推进,技术上与现代的喷气式飞机没什么不同。
运载火箭与导弹推进系统其实并不一样,严格的说它们只有科学概念是一样的,其它方面的差异比从喜马拉雅山到马里亚纳海沟还大。
运载火箭往往负担空间发射任务,体积大、重量大、结构复杂,飞行速度极快,需要进入宇宙空间完成一系列操作。
对于目前的人类科技而言,运载火箭技术已经是最为复杂的高科技之一了,而且复杂程度还在不断增加,其科技含量远远高于导弹所用的火箭。
尤其是体积问题,运载火箭体积相当巨大,这本身就是个极大的难度问题,一支二踢脚上天简单,一个20层楼高的庞然大物想上天可就不能一概而论了,光一个发射时的震颤问题就足以火箭解体。
总而言之,普通导弹与运载火箭的复杂程度是不一样的,工作难度、时长也不一样,所以并不能能一概而谈。
与运载火箭最相似的是弹道导弹,二者基本是同样的东西,不过短程弹道导弹同样也是个简化产品,技术难度非常低,基本就是个二踢脚,难点在于对落点位置的弹道计算上。
而中程、远程的洲际弹道导弹就不一样了,它们的任务轨道被称为“弹道轨道”,即地球35到300千米的“亚轨道”。
亚轨道已经有部分达到了卫星高度,一些低位置的间谍卫星会在150千米以上飞行,但也仅此而已,中高度卫星在2000千米外飞行,同步卫星则达到36000千米。
可以想象,运载火箭的任务有多么艰难,这也是为什么现实中发射一些低轨道卫星简直形同吃饭喝水,呼啦啦一片星链上天了(星链的部署高度在440千米),而发射高轨道卫星却如临大敌,动辄失败的原因。
实际上,现在在洲际弹道导弹也没那么轻松就能发射,哪怕把可靠性做到了极限,人们也没办法控制失败率。比如苏联当年发射R-16导弹,一不小心,把160个专家和1个元帅炸得渣都没剩。
火箭发射为什么失败,而导弹却好很多?
谢邀,这件事吧,说反了。
先看几个导弹发射失败的动图吧:
其实军用导弹的发射失败也是比比皆是并不比民用运载火箭少。
但是要注意的一点这里还有一个概率问题,以2019年为例,2019年民用运载火箭大大小小的发射了700多次。而真正有记载的军用导弹发射次数只有不到300次。
这就导致了两者即便是故障率相同的情况下,绝对的事故次数也是民用运载火箭要高出一大截。
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得注意的到,这就是通常向轨道上发射卫星和物资的运载火箭比打个几百公里的导弹要复杂得多。个头大,各种保障系统也要更加复杂,出问题后的影响也就更大。
并且发射运载火箭往往是举世瞩目的事情,出了纰漏后传播的广度也就更大了。
这样也就造成了所谓的火箭比导弹不可靠的假想了。
试想一个国家的军队在训练过程中发射导弹失败了,这件事是不是要先闷起来不让新闻媒体知道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