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掠翼技术很先进吗?

前掠翼技术不算落后,但也不算先进,这种飞行布局通常只是为了兼顾飞机的低速性能,很早就在流体物理上被提出并设计了理论模型,只是受限于材料性能,航空界在很长时间内都避免了这种激进主义,以稳妥的常规布局为主,并没有将前掠翼当做什么必须要为之的前沿科技。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勇于捣鼓“黑科技”的纳粹科学家们就已经开发出了实用化的前掠翼战机“ Ju287”。这种战斗轰炸机在1943年的战火中立项,Hans.Wocke小组负责工程研发,目的是为了制造一种带涡轮喷气式发动机的高速战机。

与大多数遵从稳妥的航空设计师一样,Hans.Wocke开始选择的也是常规的后掠翼布局,但当时的人对高速战斗仍然存在认识不足,认为后掠翼方案影响了机体的低速性能,这才迫使Hans.Wocke将方案改成了前掠翼。

结果前掠翼并没有给JU287带来质的改变,反倒给这架战机埋藏了一个大大的设计隐患,前掠翼设计不免带来气动发散问题,飞机速度越快,仰角变化时就越容易破坏飞机的静稳定性,严重时还会导致机翼形变,当解构无法支撑时飞机便会断裂解体。

在1944年的试飞中,JU287在低速情况下的表现都非常好,但只要一将速度提高到650km/h时,飞机就开始产生气动发散问题,继而机头向下开始俯冲,最后德国工程师不得不摸出油纸包,将发动机给活生生改成翼载结构,以最大限度的抑制前掠翼带来的气动问题。

再之后德国人的研究便卡在了前掠翼问题上,一直到战争结束都没得到妥善解决,苏联人在拖走JU287的原型机后,由OKB-1设计局担纲(科罗廖夫设计局,火箭研究单位)谢苗·阿列克谢耶夫主持,东德专家布吕诺尔夫·巴德(Brunolf Baade)配合,对其进行了延续性研究,于1947年进行了EF-131项目,让JU287重回蓝天,但改进后的这架战机虽然飞到了1150km/h的高速度,却没能解决前掠翼的问题,反倒有人提出“前掠翼是个累赘”,后来苏联的后掠翼喷气式战机也证实了这一点,在不具备工程能力的时代,前掠翼确实不靠谱。

当时的苏联人还是很眼馋前掠翼带来的大升力和低速机动性,于是1948年在JU287基础上开始了自己的EF-140、150项目,这些高仿JU287表现的并不好看,他们遇到的问题与德国人一模一样,于是苏联人很快摈弃了前掠翼,EF-150被改回了后掠翼。

1979年,苏联人在SU-27的基础上研制了S-22验证机,还在米格23上做过实验,比S-37“金雕”还要早上十来年,这型验证机为后者积累了技术,但并未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苏联工程师很谨慎的维持了自己常规布局上的习惯,反正SU-27从气动的角度来说已经达到了那个年代实用化的极致,没必要再去搞激进主义。

等到苏联解体,饿得嗷嗷叫的苏霍伊才不得不推出S-37后掠翼战机,企图挣回点5代机的颜面,结果因为陈旧的整体设计观念,反倒被美国的F22战机4S理念压得死死的,俄军也对其兴趣乏乏,仅仅给了给SU-47的装备号就不理会了。SU-47最大的问题是不能隐身,当年吹嘘的“等离子隐身”后来也不了了之,前掠翼结构被认为在新时代的空战中无法通过低速机动性获得胜利,新时代的战机要的是超音速情况下的超机动能力。

实际上,美国也在前掠翼技术上做出过一系列的研发和探讨,但他们比苏联人还要谨慎,在常规气动布局能扛大梁的情况下,谁愿意去搞那些前掠翼的歪门邪道?一直到今天美国都上如此,美俄两国牢牢把持了常规气动布局的优势,逼得它国航空只能另辟蹊径,鸭翼与大三角齐飞,全动与矢量拼命的堆,即便是这样,人们也没再去多看前掠翼技术几眼,它表面上看着很先进,谁又敢保证它不是个坑呢?

前掠翼技术很先进吗?

不是什么高精尖技术,它能带来的性能提升有限,只能作为一个可以选择的气动布局项目,也就这样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